卢卫敏 河北省文安县大留镇中学 065800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鉴赏能力是赏析古诗词的核心内容。意境是指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领悟意境也是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难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鉴赏能力呢?
一、抓住画龙点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题目中的“独”字就是全诗的“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一把金钥匙。全诗每联紧扣“独”字展开:首联点出“独”字,更是以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反衬出诗人无亲故相伴、自己喝闷酒的冷落情景。二联和三联更把这份孤独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个千古名句推向高潮,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这样好像诗人不孤独了,但是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所以诗人还是再次陷入孤独之中。在四联和五联中,诗人觉得有这“月”和“影”两个“人”相伴总比没有强,于是他纵情高歌、忘我舞蹈,仿佛月亮也被他的歌声感动,影子也随着他的身姿舞蹈开来,这时的诗人和它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再次忘却孤独。最后二联诗人和“月”、“影”“醉后各分散”,最终诗人陷入无限的孤独之中,于是他和“月”、“影”结成人间找不到的友谊,期望在高高的天上相会,道出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难觅知音的心结,将诗人的孤独感抒发到了极点。全诗围绕“独”这个“题眼”,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再由不独到独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更让我们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把握富于情感的意象
意象是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所借用的形象,它是构成诗词的基本元素,是诗人在构思诗词时所选取的具体事物。诗人往往把丰富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意象之中,所以在鉴赏诗词时要借助诗词中的意象,从中探求它的“意”,进而挖掘诗词的深层内涵、把握诗词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个句子中,共有九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其中前三个意象和后三个意象给人以苍凉孤苦之感,暗寓游子凄凉孤寂的情怀;中间三个意象含有幽静温暖的情调,反衬出游子思乡、苦于漂泊的愁思。这三个句乃至整首小令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饱含情感的意象才得以形成。
三、全面剖析诗词的思想内涵
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把握知人论世这个根本,会更全面和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对整首诗词的鉴赏将起到根本作用。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仅是一首表达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但是仔细品读诗歌,你不禁要发出疑问,诗人为什么要独自一人坐在篁竹丛中,为什么会对天长啸,他有什么心事怕别人知道呢?当我们深入了解到王维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这些疑问就迎刃而解了。当时皇帝宠幸奸臣,文武百官或者投靠奸臣,或者被迫害,而王维则明哲保身,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但是看到国家日益衰败,皇帝被奸臣蒙蔽,不思进取,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心中的愤恨久久不能平静。由于奸臣权势遮天,为了避免麻烦,他又不能向别人倾诉,所以才会到长安郊外辋川别墅的竹林中弹琴呐喊,以散发胸中的愁闷心绪。
可见,把握古诗词的意境,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去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这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四、参透古诗词的“情”与“景”
“情”与“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诗词意境构成的主要特征,无论是抒情诗还是说理诗,都需要一定的景物作衬托或铺垫,而写景诗在状写景物之外还必然展示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李清照的《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作者回忆中的少女时代和伙伴一起泛舟溪上的温馨恬美的图景,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跃然纸上,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追忆之情,正所谓“化情为景,情从景出”。
五、领悟诗词的意境要注重比较
古诗词的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 (易卜生语)。因此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可以通过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联想,比如用比较的方法。
如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作者写《望岳》时正值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国家繁荣昌盛,自己踌躇满志,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表达了诗人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而《春望》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了深重的忧伤和感慨。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同样是写登高临远的作品,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也截然不同。
论文作者:卢卫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古诗词论文; 诗人论文; 意境论文; 意象论文; 诗词论文; 孤独论文; 作者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