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例_教育现代化论文

省级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例_教育现代化论文

省域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3)11-0011-04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力迅速增强,为教育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江苏省于1991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议。1992年,广东省部分学者建议开展珠江三角洲教育现代化研究。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江苏省积极响应“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一号召,1993年年底发布《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拉开了我国教育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序幕。由此算起,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已整整20年。20年后的今天,全国教育行业正在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并得到党的十八大再次确认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希望捷足先登,在为相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不懈努力。

我国教育现代化由省级政府发起,并由省级政府统筹。因此,探讨省域教育现代化,对于我国教育现代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2013年教育部决定与江苏省共建国家教育现代化试验区,以“总结推广江苏成功经验,为全国教育现代化和江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2],更好探讨省域教育现代化创新之路。

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创新发端于基础教育

(一)率先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

地处苏南的苏、锡、常地区,1992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江苏省教委审时度势地加快了对苏南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1993年颁布《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选择苏南及沿江7个省辖市所辖76个乡镇作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试点,苏南地区由此迈开了向教育现代化进军的坚实步伐。江苏省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表现了江苏教育行政部门的与时俱进以及自加压力。

江苏省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工作,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在此之前的所有关于教育现代化的探讨,都是理论的或者是零星的行动,而该工程试点使教育现代化转化为区域实实在在的建设行动。此外,它不仅是全国第一个教育现代化试点,而且具有理论先行、标准导航、示范带路的特色。

《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出回答: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学体系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1994年,江苏省教委举办市、县(市、区)教育局长(教委主任)培训班,对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3]这种理论提高、观念变化从局长抓起的做法,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因为领导的观念、认识将决定一个单位或领域的行动。这种好的做法,江苏省2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例如,为了推进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13年江苏省召开省辖市主管教育副市长、教育局长参加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研讨会。

创新的行动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江苏省十分重视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早在1995年全省教育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讨会上,江苏省就提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示范引路”的策略。教育现代化工程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它不容许反复试误,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参照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江苏省教委在1995年之后的3年内出台了《江苏省乡镇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江苏省小学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试行)》《江苏省普通初中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试行)》《江苏省普通高中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试行)》等10多个建设标准。

评估是督促标准实施的最好办法。在出台教育现代化试点标准后不久,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乡镇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评估意见(试行)》等6个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评估细则和办法。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江苏省适时推出新的标准和评估办法:1999年制定《江苏省县(市)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标准》,启动县域层面教育现代化建设,使考察单元由乡镇上升为县市;1999年出台《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评估办法》以及《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评估细则》。

试点工程开展不久的1995年,江苏省教委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工作现场会,随后苏南各地出现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苏南地区的教育跨越式发展势头很快凸显,仅从随后几年的教育投入和校园改善数据可见一斑:1995年起无锡市政府3年筹措资金3亿元,用于市区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所辖三县(市)也通过多种渠道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苏州市建立开发区教育实验区,两年投入3个亿,建成了7所中小学;常州市教育投入的总量逐年大幅度增长,1995年为6.76亿元,1996年达8.66亿元,1997年达10.64亿元。

(二)率先启动实施教学条件现代化改造系列工程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几十年的穷国办大教育,使我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教育基础设施状况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很不相称。进入新世纪,江苏省通过实施消除中小学危房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教育富民”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等系列化重大工程,提升全省现代化办学条件。

例如,2000-2002年,江苏省实施并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2001-2004年,江苏省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全省小学从2000年的19110所调整到6548所,初中由2816所调整为2063所。2003年,江苏省启动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提出在“十五”期间广泛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转移500万农村劳动力,培养100万农村致富骨干,重点推广1000个农村科技致富示范项目,培训200万下岗(失业)转岗职工,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素质。随之而来的是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培训与技术型劳务输出结合,与下岗分流职工转岗、再就业结合,与实施地方致富项目结合,直接为富民服务。2003年,江苏省启动以“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亮”工程,解决了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室内存在的“三破一暗”现象。2004年,江苏省启动造福全省百万农家孩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的农村中小学的“六有”工程。到2010年,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教育现代化既要有现代化的硬件条件,也要有现代化的软件条件,还要特别关注教育条件的均衡。江苏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设计与优先建设,2004年开始,建立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制度。[4]2010年,江苏省启动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2013年,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对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评估认定。[5]

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教育现代化两步走战略

(一)率先提出科教兴省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江苏省于1994年提出科教强省战略,从此始终优先发展教育;2006年,将教育确定为唯一的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域;2011年,将科教兴省战略提升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

随着教育地位的提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设计、顶层谋划的层级相应由教委、教育厅上升为省政府,教育现代化成为政府工程、一把手工程。2013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以省政府组织召开,省委书记批示,省长、主管副省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还特别邀请教育部部长与会指导。

(二)率先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两阶段目标

1996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京津沪城市型省份除外)基本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率先实现了教育普及工作的历史性突破。[6]在“两基”的基础上,江苏省不失时机地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1996年江苏省教育工作会议宣布,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7]“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从此成为我国各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2007年,江苏省出台《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诞生,而且预示着教育现代化由基本实现向实现的重大转变。

江苏形成的完整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脉络是:教育现代化试点→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县域基本教育现代化→全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域教育现代化→全省教育现代化。

三、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其他路径创新

(一)率先完成全域的教育现代化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

2013年,江苏省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这是全国第一个省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育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以及满意度8项46个指标。这是一个必须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现代化教育指标体系。

江苏省于1995年出台《江苏省乡镇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标准(试行)》、1999年出台《江苏省县(市)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标准》、2007年出台《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2013年出台《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反映了江苏教育现代化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层次的不断提升,这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这种分步推进、逐层提升的做法值得各地教育现代化借鉴。

(二)率先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和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多年,职业教育是短板,然而,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1994年起,江苏省在苏南地区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针对农村地区教育结构改革迟缓现状,江苏省大力兴办骨干中等职业学校,1994年到20世纪末实施“1122”工程,即在每个县区建设1所以上(全省共100所)占地100亩以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在校生规模2000人以上的县区级职教中心。[8]

从1996年起,江苏省以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为核心,紧紧围绕专业需求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素质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师队伍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改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率先在现代农业、机电一体化等6个专业群内组织全省职业学校联合攻关,率先在全国职教界进行战略调整,为21世纪初全国职教发展高潮预设了富有现代性内涵的伏笔。[8]

2012年,江苏省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一体为根本,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体制、模式和方法,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力、吸引力和贡献力。

20年职业教育现代化探索与实践,硕果累累: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省连续多年力拔头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中,江苏省取得第一名;2013年,苏南成为第一个国家级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三)率先高等教育“大扩招”,领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内涵式发展

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高等教育入学率是教育现代化中重要的观察指标。继普及义务教育之后,1996年江苏省再次突破体制束缚,率先启动高校“大扩招”。[8]至2004年,江苏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2000年的45万人增加到100万人,而且年1万人以上的招生增量持续数年,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提早到来作出了贡献。

江苏省高校招生,连续几年每年增招一成以上,这在当时要克服许多困难,江苏省教育工作者勒紧腰带干事业,创新机制促发展。大扩招需要大量资金,其额度之大绝非当时政府财力所能解决,江苏省积极探索高等学校以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学校还本为主的投融资模式,以新建扩建校区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大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扩招同时,江苏省坚持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双轮驱动”、两手硬。江苏省早在2003年就在全国率先启动省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又开始实施全国迄今唯一的“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同时,江苏省积极组织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在全国首批立项建设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江苏省高校有3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得认定,其中面向区域发展类型的中心占全国同类型中心总数的50%。

标签:;  ;  

省级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为例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