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内涵论文,深刻论文,特征论文,准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10)03-055-03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当前,以《决定》精神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强对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内涵特征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的界定
科学是指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用在执政党建设上,是指党的建设符合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符合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又长期执政的党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化就是符合客观规律。政党建设的科学化,就是按照政党建设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进行政党建设。科学化的政党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自觉运用政党建设矛盾运动规律的能动实践过程。
根据对党的建设这门学科所形成的理性思维与科学判断,结合当前党的建设现状及今后党的建设的基本走向,综合理论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从概念的本原意义上学界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适应时代、环境、任务等情况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调整自身结构、完善功能机制、改进活动方式,从而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实践状态与过程。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就是它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达到切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水平、党的执政水平和党的领导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之目的。
党的建设科学化,其含义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举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都应该是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视角。从理论的视角看,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就是要求研究和把握党的建设科学性、规律性和宗旨性问题。也就是说,要把党的建设这项新的伟大工程,作为科学来看待、作为规律来研究、作为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对党的建设科学化概念内涵的界定,党的建设科学化应该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规律性。“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就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按规律办事。规律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把握了这些联系性,也就把握了规律性。党的建设科学与否,区别就在于是否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建设与外部其他建设之间、党的建设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致力于研究、把握、遵循党的建设与外部其他建设之间、党的建设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党的建设模式,很显然就是党的建设之科学化模式。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按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来建设党。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党自身建设要按规律办事,一个是党在领导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两者缺一不可。
人民性。党的建设的规律,可以分为不同层面、不同侧面的规律,而最根本的规律只有一个,就是政党的兴衰取决于人心向背。政党是生存于社会中的组织,没有群众的支持,且不说丧失执政合法性,就连生存都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因此,所谓科学化,就是以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制度保障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能够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符合这一规律,党就有了长青的生命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目的,就是确保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完成党的使命。
实践性。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既是重大理论问题,更是具体实践问题。党的建设科学与否,最终要靠实践来体现和检验。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最基本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用实践开辟道路,善于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提炼概括,形成政策,理论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理论。以党的建设中的实践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党的建设中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党的建设中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内涵就是在实践中越来越丰富的,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是在实践中越来越提高的。
整体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既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也包括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等方面建设的科学化。它是涵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宽领域的整体性概念,它同时也是由党的建设整体的科学化所建构和支撑起来的模式。单纯地实现党的建设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科学化,不同时推进党的建设整体的科学化,还不能称作是党的建设科学化。
制度性。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必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不能依赖于“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也不能依赖于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必须上升到制度安排上,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党建模式、党建思维、党建做法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运行模式所要求的。这就表明党的建设科学化暗含了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它同时意味着党的建设的制度化。特别是对于党内权力运作来说,科学的制度至关重要。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句话里,“好”与“坏”虽然是价值判断,但很大程度上是指制度的科学性问题。
民主性。党的建设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内在统一的。党的建设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党的建设民主化就难以保证党的建设科学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所需要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都需要通过领导集体、党员群众在民主基础上的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集中群策群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提炼和形成。马克思主义主义政党建设的实践表明:党组织和领导人的权力过分集中、个人专断、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从来就没有将党的建设引入科学化的轨道,而是使党的建设越来越混乱、破绽百出、危机四伏。因此,党的建设只有充分调动领导集体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在他们民主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党的科学决策、开展党的科学管理、实现党的科学运行,不断提升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创新性。创新是科学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奥妙所在。社会在不断发展,党的建设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存在着如何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党的建设就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断改革与创新,跟上时代潮流,关键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创新的精神和要求来建设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创新包括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等等方面,要在科学理论武装下创新,要有世界眼光的创新,要按照客观规律创新。
《决定》丰富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特征
《决定》不仅明确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而且在坚持和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所包含的内涵特征加以深化、细化和升华,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特征。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指导原则——“六个坚持”。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探索形成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六条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立足点——“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找准立足点,即: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立足“四个着眼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格局——“一条主线、五个重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当前,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工作格局,有利于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面提升中突出主线和重点,从而使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成立近90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拥有7500多万党员,在世界上也是老党、大党,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因此,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走在时代前列”,从而成为“主心骨”和“领导核心”,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具体任务——“推进六项工作”。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六项工作: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认真推进以上六项工作,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切实把党的建设科学化落到实处
作为理论层面的内涵特征,其价值在于转化和指导实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层面的内涵特征不容易,把理论内涵转化为实际工作更不容易。当前,把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转化为实际工作,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要突出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又赋予了党的建设鲜明的时代特征,提供了新机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加快发展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全面的要求就是要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按照协调的要求就是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协调发展,按照可持续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使我们党可持续执政;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统筹兼顾若干重大关系,如: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党与人民的关系以及党与国外政党的关系等。
必须有科学的制度作保证。科学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项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为此,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等等。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夯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制度基础,为长期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供制度保障。
必须通过科学方法来实现。科学的党建方法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在党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党的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环境变迁、代际更迭而不断变迁的。衡量方法是否科学,就是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环境需要、群众心理的接受程度和党的工作成效。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要在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党的建设成功方法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外国执政党建设的有益做法,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核心问题。在当代中国,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尤其要体现在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体现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现实生活中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引发民愤民怨,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而,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必须以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精神为指针,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切实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一方面加强纪律监察,对损害群众利益导致的问题,不管大小都要严肃查处,对措施不得力、不良风气长期得不到治理的地方要追究领导责任,努力形成一套能用管用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和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