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机智
□ 施发萍
〔关键词〕 教学机智;中小学心理教师;偶发事件
由于课堂是开放的,学生是鲜活的,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也难免会经常遇到需要机智处理的预料之外的课堂情境。因此,在更加注重体验性、互动性和活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必然避免不了一些突发或偶发事件。毫无疑问,这对于心理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学会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他们机智地处理。记得在一次“恋·爱”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当执教教师播放完一段有关恋和爱之别的教学视频后,在紧接着的自由讨论环节中,有一位男生随口说出“同性恋”一词引来全班同学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执教教师既没有刻意回避,也没有特意阐述,而是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同性恋属于性取向问题,与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有些不同”将学生成功地引领到课堂主题中来。在一节针对高中女生的青春期教育“因为等待,所以美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当执教教师试图指导学生进入暖身活动手指游戏之际,有一位女生却在此时心直口快地说出了游戏的结果(无法分开两个无名指)。因此,当游戏体验结束进入到分享阶段时,在几位同学主动分享之后,执教教师特意走到那位女生面前,热情地邀请她谈一谈。我们原以为这名学生会自信地站起来侃侃而谈,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她自从站起来后就始终把头埋得很低并且一言不发。见此情况,执教教师机智地作出了回应:“记得当我们刚刚进入手指游戏时,你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游戏的意义,这真心地让我觉得你的知识面比同龄人要广。”由此引领该生打开了话匣,并在结束时善意地提醒该生她昂起头时的样子很美。
当然,面对一些偶发事件,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反应得那么妥帖和恰当。即使是在2017年的安徽省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观摩活动中,获奖的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记得在“时间往哪儿跑”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当课堂教学进入到学生动手在纸条上标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个环节时,有一位已经上七年级的学生竟然算错了自己人生某个年龄段的年代。执教教师发现后感觉十分诧异,毫不避讳地现场指导该生纠正问题并随口而出:“看来你的数学成绩还有待提高啊!”当时在座的一百多位听课教师一阵大笑。 可想而知,那位“被优待”的学生当时的心情一定会因此而变得糟糕起来。即使这节课接下来的内容十分精彩,但对于他来说已经因为老师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而变得枯燥而漫长。试想,如果执教教师当时用这样的一句话——“你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到了一定年纪,要学会忘记年龄,让自己的心永远年轻”来机智地回应那位学生,不仅会保护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弱小心灵,更重要的是还能引来全体听课教师的会心点赞。其实,这件小事情也告诉我们,那就是作为心理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呈现出一节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和特色的活动课,而不是什么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
在“生如夏花,携梦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当学生主动分享自己每一次划去愿望时的感受和体会时,执教教师虽然及时地对学生作出了言谈内容上的反馈,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似乎忘记了关注学生当时的情绪并由此作出一些恰当的反馈。我们知道,对于那些刚就读七年级的部分学生而言,或许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面临在亲情、生命及健康等如此沉重的话题中抉择,因而情绪反应难免会有些强烈和波动。但是,受自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学生可能自己无法理解正在体验着的各种情绪情感。倘若执教教师此时能把学生所体验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反馈给学生,必然会加深学生对本课主题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心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面临偶发或突发事件,假如心理教师此时能够迅速而又准确地判断,并且机智地应对,不仅可以体现出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而且可以呵护一颗颗成长中的心灵,使其免遭教育本意之外的无心伤害。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22-0027-02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全椒中学,滁州,2395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标签:教学机智论文; 中小学心理教师论文; 偶发事件论文;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全椒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