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_自然地理论文

论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_自然地理论文

论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区域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研究相互补充,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行政区域不应人为地阻碍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经济区是经济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

自然地理区域:应利用自然地理因素的积极影响,减弱以至消除消极影响,因地制宜地发展

区域发展研究正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它与产业发展的研究相互补充。区域发展可划分为三类来研究(这里不谈跨国间的区域)。

自然地理区域,它是指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山脉、河流、海洋、平原、气候等)而决定和形成的区域。例如,山区、高山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流域、河流的三角洲、喀斯特地貌地区、沙漠地区、大陆架、海岛、热带地区、温带地区、高寒地区、冻土带、湖泊区、干旱地区、热带雨林地区等等。自然地理区域正因为是由自然地理因素决定和形成的,在研究这类区域的发展时,着重于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利用自然地理因素的积极影响,减弱以至消除其消极影响,或者将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例如,山区,一般可耕地少,山区居民为了生存往往毁林垦地,由此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越来越贫瘠,农作物产量越来越低,于是进一步毁林垦地,从而造成更大的水土流失,居民的生活越加贫困,如实行退耕还林,不仅可制止了水土流失,而且可使居民从发展林业及其制品中增加收入,使经济、生态由恶性循环转入良性循环。按自然地理区域研究区域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其发展的条件是不同的,其发展受到制约的条件也是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的选择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我国农村还有6000多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于深山区、交通不便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但稍微具体地研究这些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就可以发现,除了各地都有一些共同的问题要解决(如缺乏资金、缺乏技术、交通不便、人口素质低等)以外,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贫困问题又有其特殊性,必须针对其特殊的贫困原因予以解决,才能解决贫困问题。例如,广西喀斯特地貌地区的贫困问题就与黄土高原地区的贫困问题不同。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是缺水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引起贫困,而喀斯特地貌地区则主要是喀斯特山区,土层很薄,甚至没有土壤,降雨量并不少,但难以保存。如果黄土高原地区能引水灌溉,控制水土流失,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而喀斯特地貌地区可能主要靠把居民迁移到外地的办法才能解决贫困问题。又如,海岛的发展问题与大陆地区的发展问题也有许多不同。海岛应多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产业,原材料消耗少、产品体积小附加值高从而运输成本低的产业,无污染产业,耗能源耗水少的产业,要求环境清洁的产业,劳动密集度低的产业等等。而且不同的海岛的条件又有不同,不能按一个模式来发展,更不能按大陆地区的模式来发展。再如,西双版纳是我国异常特殊的自然地理区,那里盛产热带作物,奇花异草众多,除橄榄坝等平坝外,丘陵地区和山地不宜种植粮食,而宜种其他热带作物,否则不仅粮食产量很低,而且会导致水土严重流失。因此,西双版纳应大力发展热带作物而不宜要求粮食自给。举上述几例是为了说明,不同自然地理区域的发展有不同的问题,很需要深入研究。

行政区域:要解决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和稳定,也要促进跨行政区域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防止城市发展趋同化

所谓行政区域是按行政管辖范围而形成的区域,例如省、自治区、市、县、乡等等。行政区域的形成因素很多,有历史的因素、有民族的因素(如民族自治州)、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例如,陕西与山西以黄河为界)、有交通的因素、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管理因素(如北京为直辖市)等等。由于在行政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在同一个政府的管辖之下活动,政府在行政区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政府(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功能有很大不同,政府在行政区域发展中的目标和作用也有很大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者,政府在行政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很强,可以说,行政区域的发展几乎取代了自然地理区域的发展以及后面将要谈到的经济区域的发展。当然,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以及二者的结合不同,行政区域发展中的目标和作用也有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区域发展问题仍然会存在,因为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一个城市,一个县等),是一个小的社会,它不同于自然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它要解决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和稳定,要为行政区域内的居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由于在现代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的发展又是行政区域发展的中心。各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如何定位,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城市本身的问题,而且是以城市为中心行政区域发展的问题。当前在我国的行政区域发展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例如,各行政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问题,各城市发展的目标缺少特色,缺少差异,一些城市提出要在那里“再造”一个香港,不少城市试图建成国际性城市,而且往往是目标定得很高,没有实际的措施,甚至许多城市连建筑都千篇一律。行政区域发展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限制甚至障碍了跨行政区域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人为地阻碍了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问题后面再谈。

经济区域: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引发了行政区域发展与经济区域发展的矛盾,政府的职能应相应地转变,促进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区域是在社会分工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市场作用下形成的。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突破行政区域的边界,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分工协作的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文化联系。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是市场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经济区域往往没有很确实的边界,而且很不确定的边界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变等等而变动,但尽管如此,在一定的时期,它大体上有一个范围。例如,长江三角洲一带正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它包括上海、苏锡常、杭嘉湖一带,在这个经济区内,各地区、各部门的分工协作紧密,形成了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的产业群。长江流域也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区,它是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为纽带的经济区,包括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域地带。这是我国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上海带动着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经济发展,又成为这个区域货物进出口的最大口岸。大大小小的经济区域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

如上所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者使得行政区域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地位,它甚至取代了自然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发展,而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引发了行政区域发展与经济区域发展的矛盾,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这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政府的职能没有作相应的转变的结果。政府往往更关心其所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发展,而不大考虑经济的合理流向,资源的跨行政区域的合理配置,甚至从地方保护主义出发,人为地限制跨行政区域的资源的流动,从而破坏了各行政区域的合理分工,割断了跨行政区域间的经济合理联系。例如,广西的北海、防城、钦州三个市都在建设港口,都要成为“西南出海的大通道”,由于货源有限,结果各个港口都“吃不饱”,造成资源的浪费。其他一些地方各自只顾自己而造成的港口、机场、企业的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不胜枚举。这当然不是说不应该促进行政区域的发展,而是说,不应该让行政区划割裂了经济的合理联系,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要解决行政区域发展和经济区域发展的矛盾,政府的职能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作相应的转变,同时要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迟早会使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经济联系冲破行政区域的边界,促进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但如不适时转变政府职能,那末这个过程将延缓,而在这个过程中,将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同时反过来,也最终会障碍行政区域的发展,不必要的重复建设的恶果就可说明这一点。行政区域发展与自然地理区域的发展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标签:;  ;  ;  

论不同地区的发展战略_自然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