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报告与预算管理演进研究_财务报告论文

企业财务报告演进与预算管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报告论文,预算管理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学家费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论》中以“收益是一连串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作为开篇第一句话并构成了这本传世著作的第一个段落。在我们眼中,“收益”是一个太过平常的概念了。然而,费雪对资本和收益的性质做了多年研究,并在1907年写成《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第一次指出了“收益是资产提供的服务”。资产提供收益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其中资产状态发生任何变化都要影响到收益额。关于这一点,张五常教授在其三卷本《经济解释》第二卷中写道“果树会结果,农地有收成,结果与收成都是收入,然而,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时才得到的。果树或农作物每天都在变,不停地变,而每一小变都是收入(或负收入),所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了。”

将上述经济学思想置于财务会计领域,则指出了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内在逻辑,即财务会计系统经由资产变化导致收益变动之间逻辑关系的决定因素就是推动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驱动力,而该驱动力就是资本保全观念。本文将资本保全界定为企业各权益主体为使自己投入的资本保持原有价值而对企业资产计价及收益计量的规则进行博弈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资本保全的传统与现代之分的界限就在于资本保全主体的行为差异,差异后果之一就是不同境况下的制度安排特征描述了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具体路径。

一、传统资本保全观念与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衍生

在复式簿记出现之前的古代社会(一般指15世纪以前),交易方式极其简单的商业活动中,虽然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但这种受托责任主要是资产保管责任,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委托人实物资产安全。显然,这种会计活动的核心就是数量角度的资产保值问题,这同时也表明了古典企业产权结构所内含的保值准则。

复式簿记体现了收益确定的思想,正如利特尔顿所言“收益决定着复式簿记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复式簿记出现直至以后的近300年中由于当时商业活动的限制(当时商业活动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其一,以个体或合伙经营为主;其二,大量的短期交易,典型的就是海外冒险性贸易;其三,业主经常直接参与公司业务,并亲自掌握和使用账簿。显然,在复式簿记出现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商业活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收益确定理论与实务发展缓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收益方法还是获得了一些发展,比如开始对资本与收益进行区别,资本已经明确地被理解为资产大于负债的余额,收益被理解为两个不同日期资本数额的变化(不包括投入或撤出资本);稳健主义作为受托人自保的对策也开始萌芽,会计实务中出现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损失的倾向。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及发展成熟,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逐渐成为适应当时经济制度的主流,财务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经营者分离,早期的“资产保管责任观”发展为“受托责任观”,这种受托责任要求经营者在保证财务资本所有者所投入财务资本完整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样,财务会计报告的重点逐渐从资产负债表转移到利润表。这同时也表明了现代企业产权结构所内含的增值准则。

传统收益确定模式固有的不足集中体现于只反映已经实现的收益而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物价变动的存在、金融工具创新及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提高等因素使传统收益概念的信息含量越来越低。很多价值增值信息由于传统收益概念的局限性而进入资产负债表,如资产重估增值、外币投资净额的汇率变动、可销售证券公允价值变动等。这样,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性有所增加,被重视程度重新抬头。显然,这种对资产负债表看法上的转变很大程度在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资产价值认识上的深化,这也预示着资本保全观从收益基础转到了资产价值基础。

显然,上述演进表现为资产(实物形态为主)一收益(历史成本补偿为核心)一资产价值(资本化价值增值为主)的变革过程,其特征是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为核心的相互环接(aniculated)观念,然而从会计理论角度来看,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使用相同的资产计价方法并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据。非环接观念认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自有着独特意义,没有必要相互环接。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两表并重趋势得到认同,都从各自特有视角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

但是,非环接观念的最大不足在于完全割裂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所反映的具体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财务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而形成的财务报告要素存在内在关系。本文认为科学解释两表并重但又相互联系的关键在于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从企业本质角度看,企业与市场之关系并不是建立在简单的两分法基础上,而是互补的。比如现行会计计量规则中的不同计量属性的实质就是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组合的外在表现。体现在财务报告体系上就是利润表从成本补偿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程度,资产负债表从净资产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程度。由于成本补偿主要针对资产保值而言,关注企业内部分配,更多地体现着企业经营者行为;而净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是从资本角度考虑,关注外部市场标准,更多地体现着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行为。显然,这两者的行为并不完全一致。换言之,两张财务报告对资本保全观念有着不同的选择。

虽然两张财务报告对资本保全观念有着不同的选择,但两者又有统一的一面,这就是现金流量表的出现。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着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保全情况,然而这种反映的内涵是资本数量保全,没有体现出资本质量保全。也就是说资本保全观念中没有顾及到利润质量及资产质量,因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最初投入资本在形式上无论以货币还是以实物或是无形资产,都是假定它们处在现金状态,因而,经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运营,评价资本保全程度必然要考虑到现金品质,体现在资产角度就是其变现能力,体现在利润角度就是成本补偿的现金回收状况。显然,应该有一张财务报告能综合反映利润质量与资产质量以体现资本质量保全程度,而现金流量表承担了这个责任。因而,现金流量表也可以定位于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附表。

上述演进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传统财务报告架构的内在逻辑,即坚持财务资本所有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普通股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反映。这一内在逻辑高度概括了社会制度、法律结构、意识形态、资本构成等制度环境的客观要求。当然,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其内在逻辑还可能是债权人保护、税收政策导向等。传统资本保全观念向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的演进就是制度环境变化过程,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受到冲击也有其必然性。

二、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对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冲击及重构思路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在逻辑是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反映,而我们上面也提及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在逻辑还可能是债权人保护、税收政策导向等,从传统资本保全角度看,现行财务报告的内在逻辑是“股东至上”的一元观;而从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角度看,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在逻辑是“共同治理”的多元观,增值表的出现一定程度从形式上体现了这种观点。

大量研究文献从多个角度探讨过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受到的种种冲击,但并没有清晰地给出该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因而所得结论就事论事,理论意义不大。那么,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所受冲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向现代资本保全观念演进角度来考虑,即对企业本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公司治理机制特征,而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保全观念及其实现程度存在对应性,资本保全观念又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演进逻辑。

传统企业本质的思维是企业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基础之上,体现在财务会计理论上就是投入资本金额等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即企业所有者权益仅仅是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财务资本求偿权,公司治理机制体现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共同形成企业资产,企业务资本主体都在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专用性资产,它们之间呈现出竞争或合作性博弈关系时,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受到最大冲击就是各种专用性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及报告,且这种可以用金额表现的专用性资产又具有动态性。这样看来,现行标准性固化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不现实的。

现行财务报告的重构思路同样包括“渐进式”与“激进式”,这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吻合性。虽然“激进式”改革是当前会计界相当多数人的观点,但我们认为“渐进式”可取。本文认为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还在于资本保全观念的演进。对于财务报告表内项目的界定上还是着眼于财务资本及其衍生,而对于财务报告表内不能确认及对信息使用者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其他信息通过表外披露方式予以反映。

重构财务报告体系的披露内容取决于现代资本保全观念的完整内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披露方式。

上述现代资本保全的完整内涵向我们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资本运动的复杂性,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财务报告体系的层次架构应为如下内容:

第二,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构建财务报告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因果价值链的角度理顺现行财务报告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能够从整体财务报告体系中清晰显示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的因果价值链。具体而言,要完整反映出财务资本进入企业转化为各种资产并以货币计量形式记录于账簿后,在一定会计期间是如何经由资产变化而导致收益变动的,即描述财务资本在不断转化过程中与初始投入货币之间变化状况及原因。

比如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期末期初现金资产的变化是各种业务活动变化引起的,而总体变化又源于各类活动引起现金资产净额变化的明细业务,从而可以从更底层的信息来揭示现金资产净额发生变化的原因;期末存货变现以及存货总额及其结构变化的原因的分析要深入到存货总额和结构变化、存货供求状况变化、存货质量变化等内外部原因,并直至终极原因以获得存货变化的底层信息。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报表项目都同样应遵循着自身因果关系链进行衍生扩展。

第二,披露衍生财务资本的保全及增值状况。由于第一个报告层次是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以资产为核心的,而第二层次的报告要解决会计要素的资本价值表达。因为要素市场(包括证券市场)中的各种要素以资本形态存在,通过签订契约进入企业这种经济组织后便在财务会计规范的约束下,以一系列会计要素的形式来反映其变化,经过一定会计期间的运作,以财务报表这种综合方式体现出资本价值运行结果。然而,市场的资本观与财务会计的要素观终究存在差异,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如高通货膨胀)有明显差异。站在股东角度披露诸如财务资本的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及股权资本成本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企业利益相关者依市场规则将财务资本置入企业而期望保值基础上的最大化增值,而基于历史成本的过程确认与计量显然与基于市场的结果确认与计量存在差异,如何协调两者的关键就在企业内部的历史成本与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价格,物价变动会计信息就成为协调后的结果。

第三,披露人力资本保全及增值情况。所有者视角的个体人力资本保值增值与经营视角的企业主体人力资本保值增值两者之间存在顺序连接关系。在未进入企业契约组合之前,人力资本所有者以个别价值形式在要素市场寻求保值增值机会,进入企业后就以社会价值形式出现,并通过人力资本运作财务资本来实现整个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时,就转化为企业主体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问题。因此说,人力资本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是一个价值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表明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具有两层次性,即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资本保全及企业主体的人力资本保全。

人力资本所有者最初在企业外部以个别价值形式体现于生产要素市场,进入企业后就转化为企业主体人力资本,并对财务资本进行经营管理,目的是使两种资本充分结合实现最大化增值。这样,企业主体人力资本执行了财务资本职能同时保持着自己的虚拟资本职能。财务资本出资者执行资本保全的过程控制,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循着资本保全的结果控制。对于两种资本在一定有机构成基础上产生的经营成果,应该基于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的统一而设计分配机制并实现透明性披露。

第四,披露一定程度的组织资本信息。组织资本的存在会通过其“粘合剂”作用来提高企业制度效率进而减少企业内交易费用,可以推理交易费用的减少很大程度来源于契约组合履行质量的提升,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且使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率。组织资本是人力资本转化为财富的基础,人力资本只有经过组织资本的整合才能上升为有效的知识资本。

第五,披露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本信息。社会资本观念是弥补财务资本投入与企业价值产出之间不对称的有效工具之一。社会资本这种新资产的制度性质在于弥合了市场交易费用高而组织费用低与企业交易费用低而组织费用高,有助于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都低的实现。显然,企业社会资本也是企业的投入品并带来效益。在企业微观层面研究社会资本,就是将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等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视作一种资本并内化于企业组织中,成为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的一种补充或称为运作平台。这样,社会资本就与企业某些活动具体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信任、互惠和合作的主要表征。

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精于把分割的业务“集成”为综合财务数据,但没有注意到企业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协同及创新效应等无形资产,因此,很难从本质上分析企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显然,企业价值构成的四类资本会产生协合力而创造出增值价值,而会计披露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能够反映出这四类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有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认识和评价各类资本体的价值的作用。它较传统的财务会计职能延伸至经济决策、公司治理及市场监管的会计观念,是超越“观念的总结”,而更是“观念的创新”。

三、企业预算管理的现实起点:定位于底层因素的企业未来业务活动规划

我们将企业本质界定为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履行的过程,从价值角度可以描述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企业制度的核心特征是基于各利益相关者资本保全的制度博弈,表现为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具有经济后果性,而经济后果的达成就是各资本主体追求自身资本保全过程中实现的均衡,因为任何利益主体单独行动都很难实现自己的资本保全,而追求企业整体价值增值最大化则可以实现“多赢”。

传统企业预算管理的特征可以归结为:(1)强调数据与财务文化,而战略强调经营文化与或然性;(2)缺乏组织适应性,仍然是“命令-控制”型管理工具;(3)没有清晰的逻辑起点,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利润预算等自成体系。伴随平衡计分卡思想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功能与传统企业预算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战略预算概念及运作过程开始被研究。事实上,平衡记分卡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平衡”概念。本文认为,动态理解“平衡”概念的关键在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即从价值形态看应该是四类资本的均衡保全,这样才可能实现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经济增加值(EVA)的特点是关注价值增值,试图在一个高度分权化的管理系统下“模拟”股东所有权思维和回报方式,经济增加值从技术上决定了价值管理体系中的资本成本的计量标准。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系统,EVA尚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现阶段还很难对组织内部的各种作业层面确定其必要的EVA目标,因此EVA管理重点可能只针对公司级层面。当然,项目、事业部等也都可以成为评价与计量对象。而且,由于EVA的逻辑就是企业剩余概念,构成企业的四类资本都适用于该计量范围,这样才能够形成企业共有的均衡价值预期。

以企业各资本保全主体的资本保全行为分析为基础形成的“平衡”观念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融于市场的“平衡”,即重心从企业内部扩展至企业外部。构成企业的四类资本的均衡过程就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过程。然而,当今的经济运行态势是从短缺经济状态转向了过剩经济状态,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必然也转向了企业外部,客户的认可决定着企业价值增值实现,客户资本这一概念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开始出现并流行。这样看来,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共同造就的企业价值增值相对于顾客资本而言是一种企业内部价值增值创造过程,而顾客资本则代表着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能力,内外部的能力对接构成了未来企业价值增值研究的主流方向。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一个以目标价值实现为轴心的运行体系,其构造的基础和核心正好是联结企业内部各资本主体利益的一种机制。然而,现状却是借助于各种纯粹性概念衍生出的管理控制系统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我们认为当前人们热衷的超越预算(beyond the budgeting)也与此有关。如何扭转这种状况则成为当务之急。

构建务实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逻辑既包括基础理论架构,也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确定合适的切入点。本文认为完整的指导性理论框架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企业对出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责任,企业本质决定了企业战略体现着企业契约组合中核心资本主体的意愿及实现途径的描述,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就是联结企业内部各资本主体利益的一种机制,因此企业战略的实现程度需要科学的预算系统支撑。企业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则就取决于构成企业的四类资本主体中居于权威地位的资本主体意愿。

第二,预算管理的基础是过程分析还是结果控制问题。传统预算管理仅仅是作为一种结果管理的工具,从而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的“全面整合”的涵义。预算管理要将企业内外部资本要求进行有效对接并通过自身机制予以规划,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会融合其他管理会计方法并创新,比如与作业管理相结合形成的作业基础预算。

第三,预算管理的运行平台问题。传统预算管理的核心与出资者财务资本保全观念是一致的,偏重于股东利益,因而其功能被严重弱化。结合本文对企业本质的界定,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是四类资本的均衡保全,否则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人力资本必须承担起资源整合的功能。

第四,预算管理向外的市场对接问题。由于顾客资本代表着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能力,影响甚至很大程度决定着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三者的有效配置及充分利用状况。预算管理要有基于顾客视角的战略定位,然后影响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进而影响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相互关系转化,最终影响到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的实现状况。

第五,预算管理中的计量标准问题。以经济增加值(EVA)作为核心计量指标是主导,但由于传统EVA自身尚存不足,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伴随现代企业资本主体观念扩展而使EVA实践与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的对应以及预算控制与EVA中心划分的对应问题。

第六,预算管理中的业绩评价问题。如果我们将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与EVA中心连接起来,则需要探讨一些专门问题,诸如EVA中心的数量问题、EVA中心之间内部关联性交易问题、EVA中心业绩独立性与转移价格的合理确定问题、EVA中心自身价值如何增大企业整体价值的方式问题,等等。

针对上述基本理论问题,现阶段务实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形成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的财务资本保值增值基础的因果价值链描述,直至企业的“底层因素”,即能够影响企业核心结果性财务指标的基础业务活动,包括战略性、策略性与战术性三个层面。我们可以将这种因果价值链描述称为战略财务分析过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将上述一系列“底层因素”与企业未来业务活动规划相结合并转化为具体的过程管理机制。这一过程管理机制可以针对不同的侧重点而存在相应的导向性,比如经营导向、资本配置导向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基于价值管理并利用资本保全理论在思想上整合各类管理控制系统,在行为上优化与再造管理流程、分析与判断成本动因及价值动因,分析标杆企业业绩指标、敏感反应市场环境的任何变化及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通力配合,等等。最后,要将预算管理与ERP系统或其他IT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大幅降低管理成本以完全发挥预算功能。

标签:;  ;  ;  ;  ;  ;  ;  ;  ;  ;  ;  ;  

企业财务报告与预算管理演进研究_财务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