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用新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来用论文,新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2012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要使用修订后的教材,我校使用的是修订后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幸运的我从一年级开始,又是一个新轮回教学的征程。
在进行单元备课的时候,我喜欢将“新教材”与实验教材(以下简称“原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看看有哪些主要变化,为何这样变化,教学中应如何把握与使用。下面是笔者对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一些认识与想法。
一、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难点分散编排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由“原教材”一年级上册移入,同时也把“原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比较”背景下的减法问题“操场上”移入这一单元。由此,本单元学习中有两个难点:一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二是理解“比较两个量的多少”要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为了解决这两个教学难点,本单元部分课节进行了分解与调整。
1.在20以内退位减法学习中,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由原来的1节变为2节,将十几减7、6、5、4、3、2的退位减法由原来的1节变为2节。其中“买铅笔”是解决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捉迷藏”是解决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快乐的小鸭”解决的是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跳伞表演”中的“试一试”解决的是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2.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减法实际背景的认识,本单元增加了“开会啦”一节,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意义下减法的意义,明白“比较两个量的多少”用减法计算的道理,同时巩固前面学到的计算方法。“跳伞表演”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较两数多少”的数量关系,在“比较”背景下学习新的运算(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由此可以看出,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每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难点,在保留“原教材”解决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前提下,这样编排,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又方便教师的教学。
二、重视直观模型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本单元的计算内容侧重于计算方法的探索和获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教材系统地梳理了直观模型(小棒、计数器、数线等)在本单元各个课节的使用,主要的设计思路是以小棒为主,计数器、数线为辅,三种模型由直观逐步走向抽象,结合使用,体现算法抽象的过程,丰富并发展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1.在十几减9、减8的退位减法中,鼓励学生借助小棒探索方法,十几减9中辅以计数器、十几减8中辅以数线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体现算法抽象的过程。
如,“买铅笔(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作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相对于“原教材”的设计,编排上也有所侧重,“新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体现了算法逐步抽象的过程。
问题1解决还剩几支铅笔的问题。(如下图所示)教材将编排的重点放在算法的指导上,前三种算法是利用小棒来理解算理,第四种是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来计算减法。
问题2是“做一做,说一说”。(如下图所示)主要是通过用计数器拨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一当十”的道理,加深对位值制的认识。
问题3是“算一算”。(如下图所示)让学生独立计算,巩固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教师可依照教材呈现的问题顺序进行教学。
第一步,解决“还剩几支铅笔”的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减法意义的回顾,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该如何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式。然后引导学生探究算法:“15-9=?”可提示学生先利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第二步,在独立探索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交流算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摆小棒的过程,描述自己的思路:一是从15根小棒中一根一根地减去9根,剩下6根。二是将15根小棒分成10根和5根,从10根中去掉9根,还剩下1根,剩下的1根和原来的5根合起来共有6根。三是把9分成5和4,从15根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再从10根中去掉4根是6根。从而让学生利用小棒这种直观材料,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四是借助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来计算减法。教学时,重要的是让学生描述清楚自己是如何计算的,计算的思路是什么。
第三步,利用计数器拨一拨,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制思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15-9=6”算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今后学习多位数的退位减法积累感性经验。
第四步,独立完成问题3的题目解答,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而“捉迷藏(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一课的编排结构与“买铅笔”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正文部分问题2(如下图所示)的处理,所用的直观模型是数线,在数线上数数和运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巩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在十几减7、6的退位减法中,体现利用小棒解释方法的过程;在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中,突出小棒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
如,“试一试”的问题1(如下图所示),借助11-5,探索十几减5的减法计算。教材借助智慧老人的提示,提醒教师如果学生计算有困难,可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解决学生的困难。
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情境图,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重点交流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二是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交流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达,及时澄清学生思路中的困惑与不解。
同时,因为这是十几减几的最后一节课,教师除要关注对此问题的解决外,还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样的计算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反思有哪些学习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了数学活动的内容与层次的设计,便于把握教学的度
“美丽的田园”一课是综合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修订前后情境变化不大,修订后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新教材”倡导的“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课修订前的教材只是设计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要求,修订后的教材除保留这个要求外,还增加了记录数学信息的内容(问题1);增加了用算式推知所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的内容(问题3);对于解决问题,增加了对于捕捉信息、回忆运算意义的引导(问题2)。新教材设计了4个问题,体现了“新课标”对问题解决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主情境下呈现的4个问题如下:
问题1(如下图所示)是帮助学生学会寻找、记录、分类整理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问题2(如下图所示)呈现的是本单元学习的比较两数多少的问题,其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如何寻找相关信息解决问题;二是梳理计算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问题3(如下图所示)呈现了淘气所写出的算式“8+6”,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结合生活情境解释算式的意义,寻找运算在生活中的原型,理解其应用价值。
问题4(如下图所示)是根据信息提问题,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按问题呈现的顺序与学生一起交流。
第一步,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先让学生寻找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尝试记录在书上,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如何进行观察,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二是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第二步,教师可直接提出问题: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小鸟少几只?而后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计算?在此基础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第三步,教师可先出示算式“8+6”,进行下面的教学过程:一是让学生结合情境说说“8+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并让学生说清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二是让学生说说“8+6”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也可以换一个减法算式,重复上面的教学过程,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法、减法意义的理解。
第四步,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同桌两人互相交换问题进行解决,而后再进行检查,看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本单元还有一个独立的学习活动“做个减法表”。这个活动是在学生学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对减法算式的分类整理。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整理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表的经验,教材在编写时更开放一些,同时保持了与进位加法编写体例的一致性。
我想,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发现和提出问题、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新教材”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在认真研读“新教材”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标签:退位减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