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趋势及其教育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特区论文,变化趋势论文,策略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认识和掌握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无疑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真正地走进中学生的群体,考察他们那些色彩斑斓的个性特点。但鉴于每个人的个性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学习环境,因此作为绝大多数与特区一起成长起来的特区中学生,他们又是有别于其他地区中学生的特殊群体。科学地认识、分析他们的个性心理面貌,把握他们的变化特点和趋向,自然是特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
最近,笔者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个案分析等方式对深圳经济特区138名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需要、 动机和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调查虽然不能全面反映特区中学生整体个性心理面貌,但我们可以从中窥视目前特区中学生的大致心态。
1.在生活需求方面:80%学生讲究仪表漂亮,服饰时髦;75%的学生要求住房宽、吃得好;78%的学生希望家庭和睦、关系协调;60%的学生希望获得生活指导;90%的学生希望能快乐健康地成长;50%的学生对每天参加半小时家务劳动抱无所谓的态度,有40%的学生根本不愿参加家务劳动。
2.在学习需求方面:认为无升学压力和作业负担轻的学生占49%;希望学到应用性技术知识的占83%;希望通过学习获得一技之长、施展个人才能的占93%;79%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对社会有用的公民;89%的学生要求升入大学,但为了文凭的只占21%,而认为升大学的目的在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名利双收占81%。
3.在人际关系方面:89%的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76%的学生希望同学关系融洽,兴趣爱好相同;81%的学生喜欢同性格开朗、有特长的人接近;65%的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同学间应互相帮助,遇到困难互相支持;70%的学生认为最能谈谈心理话的人是同学、朋友,其次是父母占18%,而愿意和老师谈心理话的只占8%。
4.在人格成长方面:94%的学生认为做人要有独立人格;81%的学生希望被人理解、信任、关心和尊重;83%的学生希望有民主权力,不受别人任意摆布;73%的学生认为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63%的学生希望能得到父母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希望父母和教师不干涉个人。
5.在个人发展需求方面:69%的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进取、知难而进,但也有33%的学生认为人生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甚至有18%的学生认为自己再努力、学习再好不如一个父母有权有势的人有前途、有出息;70%的学生迫切需要实现个人的愿望理想,61%的学生希望自己在审美、艺术修养上得到提高;38%的学生积极争取入党入团,但也有30%的学生认为入不入党团无所谓,甚至有20%的学生不想争取加入党团组织。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特区中学生的个性心理面貌表现出如下一些显著特征:
1.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把对子女和学生的教育只看作是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受教者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在家庭中崇尚听话式的好孩子,在学校里首肯听话加高分的好学生,在这种社会氛围和思维定式里,使学生习惯于被动顺从,其主观能力和探求思考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其后果无疑是,要么是养成学生绝对服从的消极人格,要么是使学生产生冷漠、拒绝、反感的逆反心理。
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改革开放的拓展深入及深圳毗邻港澳的地域特征等,为特区中学生思考人生、社会和成才等提供了更多的参照目标,他们看到了特区建立以来的辉煌成就和感人事迹,同时也感受到了特区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直面西方感性文化的洗礼。所有这些使得特区中学生思想容量大、探求心理强。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思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形成新观念,这是时代和地域赋予他们的优势。但他们也明显存在着某些缺陷。他们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肤浅,大多以个人的一孔之见,零碎的感受去评判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盲从的言行或过激的举动,或因迷茫不解而感到苦闷。在调查中有些中学生对我们说:“我们对现在的社会很不理解,所谓市场经济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就是拼命赚钱。现在许多大学生、研究生都找不到工作,我们读书还有什么用?”面对开放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学校教育还是老一套,缺乏对策。平心而论,老师也够辛苦的,尽管我们有时觉得他们唠叨、古板,但他们的确是为我们好,可是不管社会上怎么宣传教师光荣、崇高,但教师的地位,待遇仍不高,不少教师仍不安心本职工作,或兼职搞第二职业、第三职业,连教师都不安心自己的工作,教改怎么搞”。“人们都说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可是越来越多的同学变得没有理想、信仰,越来越讲究实惠、享乐。”“现在学校是传统教育,家庭是实惠教育,社会是商品教育,我们面对这一切确实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更不知道到底应当怎样塑造自己?”这些中学生的言行虽然不能代表特区中学生的共同心态,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已不是百分之百的被动接受,他们有了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独立思考和浅显的见解,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理解,渴望长者能解除他们心中的苦闷,理解他们瑰丽多彩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人生指点迷津,讨厌和抗拒抽象的空洞说教,反感象控制电脑一样控制他们,渴求真诚、坦率、民主平等式的讨论和对话活动。
2.从闭锁转向开放。
一般而言,中学生都不再象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那样天真、毫无顾忌地向成人、父母和教师敞开心扉。心理学家把这种“闭锁性”看作是步入青春期中学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这种闭锁性是同中学生的成人感、孤独感的萌发联系在一起的。然而,今天特区的中学生已不愿把对自己、对父母、对教师的认识和评判埋在心底,而是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公开地表述自己的愿望,有的学生甚至对师长的一些陈腐观念提出了措词激烈的批评和诚恳的建议,有一位中学生在调查表上写道:“在特区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优劣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其实在市场经济中,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成功,考不上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至于用分数论优劣更是毫无意义,一是因为人能改变分数,二是因为考试分数并不等于人生的分数。人生的分数只能由他对社会的贡献来评定,它和考试分数可能是一致,也可能完全不一致。对高分数者自然应燃起他们理想之火,对低分者也不能熄灭他们的希望之光”。在对待父母态度上,被调查的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父母只会在物质需求上、学习上关心我们、满足我们,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了解甚微,对于我们的精神需要根本不予理采,甚至有80%的学生公然在调查表中写道:我们渴求和父母、教师之间建立平等式的朋友关系。在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才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也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在调查表上写道:“我可能在学数学方面是一个低能儿,但我爱好写作,人言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深信,只要努力,说不定能成为一代文豪。”“在市场经济中到处都充满着机会和竞争,只要炼就过硬的本领,学会一技之长,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一样可以参与竞争,也一样有机会获得人生的成功。”
的确,特区的全方位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特区中学生也在追求新的现代意识和新的思维方式,也在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和家长仍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来裁决是非,评判学生,甚至用粗暴的方式去压抑他们的天性和合理的需求,那么他们对成人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消极的闭锁心态和抗拒心理,我们也就无法摆脱教育的困惑,无法帮助学生从思想的贫困、情感的饥渴、人生的迷茫、信仰的困惑、作业的劳累、升学的重压中得到解脱和升华。
3.从关心书本转向关心社会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就目前特区中学生的状况来说,他们大都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但由于各人成长的具体环境不同,各人的天赋、教育、机遇的差异,在中学生中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学习成绩好又学有专长的学生,向往升学或出国深造。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认为在市场经济里,“通天的大道多的是”。总之,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都不愿整天抱着书本读书,把自己淹没在无尽头的、各种各样的题海之中,渴望着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去摔打和锻炼。他们在认识社会,接受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中,要求用自己的耳、目和大脑来思考和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于是他们把视野和触角伸向社会,作市场调查,访问中外合资企业,走访个体户,了解特区打工仔的生活,从而有目的地寻找答案;同时,特区快节奏,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也使一些学生打开了新的学习天地,有的学生除了完成学校正规学习外,更多的是突破教科书的范围,广泛涉猎各种专门知识和市场经济所需求的各种应用知识和技能,这充分显示出特区中学生在学习上正在突破封闭式、被动式的局面。特区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使特区中学生的变化也趋于全方位,假期活动方式也一改传统的安排,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不少学生除了进行社会调查外,还自找门路去工厂、企业、宾馆打工、当服务员,有的则利用假期去外地旅游,领略自然风光,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有的则是去各种培训班学习电脑、电器维修等热门专业知识,期望日后在择职时更具优势。
总之,今天的特区中学生正在打破从书本到书本的文弱书生成才模式,他们在开放改革的特区大环境中进行着新的人生活动方式的探索,悄然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和新的成才模式,他们的成才意识、参政意识、经济意识、自主意识、社会交往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主能力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辈。
二
上述特区中学生个性心理面貌和变化趋势表明,如何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把他们真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我们特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在如下几方面必须引起广大特区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容之一,是人以独立自主的方式依赖于物、并积极自觉地通过物来表现和实现自己。这一本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发展产生的首要和最大的影响是逐步冲破旧体制中固定的,狭隘的人格依附关系,从经济关系上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亦即在经济关系上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这种人是具有自主性、自由自觉性、自立性、自律性和主体自我意识的个人。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经济形式,为实现个人自由、平等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个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尤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着适应于旧体制的旧观念,它使权位观念向能力观念转变,个人依附观念向个人独立自主观念转变,自给自足观念向开拓创新观念转变,等级特权观念向平等民主观念转变,平均观念向竞争观念转变,小农观念向效率观念转变,应付观念向责任观念转变等等。所有这些将进一步增强个人的主体自我意识,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参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韩庆祥。《中国社会科学》95年第3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但却不可能取消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依然存在。由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人的发展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的泛起、权钱交易、滥制假冒伪劣产品等丑恶现象的勃兴、个人利己主义的盛行,人情关系的冷漠,及个人的片面发展(即一些人把获取物质生活条件或物质财富当作首要的直接的目的,通过充当获取经济利润的工具来片面发展自己,而忽视其能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这些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无疑将对特区中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事实上,当代特区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变化趋向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和正视这一特征。
2.重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教育
一定的价值观反映人的一定思想、信念、信仰和理想,不同的价值观念便会有不同的行为倾向、行为态度、行为方式和行为状态,所以人的价值观念是个性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创造与索取、人与物三方面的关系,确立以人的能力(一般能力、创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充分正确发挥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以人的能力正确发挥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既有利于协调并处理个人与集体、创造与索取、人与物三方面的关系,又有利于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平等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竞争本质上要求正确充分发挥人的能力;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既有利于淡化权本位和钱本位,又有助于人们克服官僚主义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人们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材。其次就是要在思想上树立起学生的成材意识,使学生真正把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为有专业才能的人,实现由囿于日常经验习惯向注重专业才能的转变。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劳动分工将越来越细,各种活动领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必然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每个人首先要充分发挥其专业才能,力求成为本部门、本领域、本行业的专门人才。
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个性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现实来看,道德出现了某种历史进步和历史退步并存的现象,从人格依附走向个人的某种独立,个人成了独立的道德主体,这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但在走向独立个人的历史过程中,必然以集体主义道德的某种丧失为代价,用静止的眼光看,这显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目前在特区中学生中存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等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缘于此。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不再主要通过集体而是主要通过创造和占有社会物质财富来实现其价值。个人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这种转变,必然会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注重物质财富而疏远集体。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主义道德的某种丧失就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一方面要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学生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道德主体,另一方面则要针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集体主义道德失落的状况,引导学生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与集体互为目的的及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为最高目的的新集体主义,克服个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3.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人的良好精神状态,主要是指个人从事活动的激情、热情、意志及积极进取的主体性精神,它是个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生力军和主要承担者,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不正之风、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不负责任及腐败堕落等现象,固然还有其他原因,但与人的精神状态积极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良好精神状态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其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和参与精神。
人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活动和行为方式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传统的文化积淀,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以感性思维方式和教条演绎型思维方式支配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传统文化和成年人的思维示范,对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影响巨大。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验表明,搞商品经济的人必须具有健康的理性思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需要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改造和培养,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进行理性思考、理性分析、理性判断和理性认识的习惯和能力,摈弃感情用事、主观臆断、盲目信仰等教条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思维方式。
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纵观教育历史的发展进程,教师的学生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惯于采用注入式灌输法,喜欢用“理想化”的道德规范去要求学生,把自己看不顺眼的行为视为“越轨”,并习惯于用高压政策制服学生。其结果是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处于压抑的状态,进而产生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和逆反心理的形成;另一类是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的方式和态度,力求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种学生观往往能使师生之间亲密和谐、民主平等,便于教师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特区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表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就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学生观,视学生为独立发展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主体,教育工作只有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这点无论在优秀学生的成长还是差生的转变中都获得了充分的证实。众所周知,差生最反感的是受人岐视,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进而使其同别人筑起了“敌意”的围墙,形成了孤僻、冷漠、多疑、刻薄、嫉妒的畸形的个性心理特征,高明的教师往往善于用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心灵,耐心帮助他们消除各种心理障碍,用尊重、理解、信任燃起他们的要求进步的愿望,从而从根本上激发起差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
基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处于接受教育的客体地位,作为学习者,他们又居于自我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也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为数不少的教师仍然习惯于居高临下,要求学生按照其设定的模式程序学习,忽视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别差异,很难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式的师生关系。这样无疑会压抑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及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不少有识之士指出,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都是民主平等的教育,只有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才能塑造出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建设者,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