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哈密十二木卡姆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密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十二木卡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2-4577(2004)02-0016-04
一、哈密木卡姆在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的地位
近几年来研究十二木卡姆的工作方兴未艾,很多学者写了大量的很有分量的论文著述 著,对十二木卡姆做出了科学的结论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 尔人民珍贵的遗产”;“十二木卡姆是广传于人民当中的具有规范化的完整的灵活性的 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是具有维吾尔地方特点,完全吻合于维吾尔传统心理艺术的 大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为祖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 枝奇葩”;“十二木卡姆被我国及世界舆论界认定是维吾尔音乐艺术之大曲”;“十二 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珍贵精华,是维吾尔音乐的渊源”等。
现代的木卡姆音乐研究者,一致认为以上结论是完全符合客观现实的。十二木卡姆获 得如此高度的评价,必然有其深远的基因,它是在不断产生变化发展并完善而成的。我 国研究木卡姆的学者,特别是新疆的学者一致认为“刀郎”和哈密木卡姆是古典维吾尔 十二木卡姆的渊源,是十二木卡姆的主体。高级研究员著名的作家阿不都热衣木·吴铁 库尔写道:“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于阗乐和伊州(哈密)乐的 继续和发展”。[1]新疆大学教授、文学家,木卡姆学家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 在谈到十二木卡姆的排列形式时说:“我们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作为十二木卡姆的渊源和 主体的‘刀郎’和‘哈密木卡姆’,由于它们的乐曲古老,比较原始,又有强烈的农村 、草原生活气息以及稳健的舞蹈和浓厚的民族风格,所以它们自然而然就成为十二木卡 姆乐曲、舞蹈的主要源泉”。[2](P.19)新疆大学教授、民间文学家阿不都克力木·热 合曼写道:“如果全面深入地探查十二木卡姆的根源,只能说它是龟兹乐、疏勒乐、于 阗乐、高昌乐的系统化了的形式”。[3]研究员艾买江等一些同志的论著中也有类似的 观点和论述。
上列论述充分说明龟兹、疏勒、于阗、高昌,伊州等乐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乐曲的渊 源,是科学的结论。也说明伊州乐曲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乐作为的渊源之一,在维吾尔 木卡姆乐曲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哈密木卡姆对隋唐代时期中原音乐发展的历史贡献
哈密木卡姆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乐曲。唐代哈密称伊州。伊州音乐传入中原经 过加工后,称为伊州大曲。《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载:“伊州商调曲,西京(凉)节度盖 嘉运所进也。”崔令钦《教坊记》记载:“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五天、重来叠去,不离 此曲”。唐“教坊”是专管舞乐百戏教学、演出的官署。伊州大曲经“教坊”的排练、 演唱和加工,便成为融合西域和中原音乐的乐曲了。《教坊记》中记载有324个曲名,( 注:《四库提要》误作325个。)内有大曲名46个,其中6曲是西域曲名,即苏幕遮、太 平乐、北庭子、龟兹乐、伊州乐、醉浑脱。
伊州大曲经“教坊”加工后,盛行于宫廷,在长安的歌舞伎馆,茶楼酒店和市井街巷 中也广为流传。《伊州》曲最初是以唐著名诗人王维的七绝《伊州歌》为歌词的。
从历史资料中可以得知公元420年西凉政权被推翻后,有唐奇(译音)李宝(译音)等人来 哈密学习和搜集音乐舞蹈素材,居住长达21年之久。到441年李宝晋升为敦煌太守,离 开哈密就任时带去10部乐曲、3部舞蹈文献资料及11种乐器、30多名歌舞艺人。在乐曲 舞蹈文献资料中伊州乐曲是著名的。现敦煌壁画中便有当时伊州的歌舞舞姿形象,以后 这些歌舞乐曲又被带到长安,一时轰动长安城及宫廷内外。此后这些歌舞乐曲便不断传 入内地各地。(注:参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知识台历。)1918年法国人菲利沃特从 敦煌带走六千件画品资料等,其中就有伊州音乐的乐谱等资料。1964年上海音乐研究所 的教授们整理和翻译出在敦煌发掘出的25个歌曲乐谱。其中有伊州音乐,并将其乐曲灌 制了唱片。而从前法国人带走的乐曲也被他们翻译整理出来,也灌制了唱片。(注:参 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知识台历。)
吐鲁番、哈密地区自古以来舞蹈音乐就十分盛行,到隋唐时期,西域的舞蹈音乐和一 些具有木卡姆形式的民间乐曲开始流传于长安。其中有《乐世六么》、《柘枝乐》、《 头巾舞》、《伊州乐》、《别失八里乐》、《梵乐(僧乐)》、《他石八里乐》、《吐厥 乐》、《绿腰》、《薄媚乐》、《疏勒乐》、《于阗僧乐》、《龟兹乐》、《高昌乐》 、《胡腾舞》等。
古代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唐代艺术中,西域的歌舞艺术独树一帜,为唐 代艺术中的奇葩。当时的文人墨客都无不为西域歌舞而万分激动并赋诗作画,以溢心中 激动之情。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王建、沈亚之、花蕊夫人等都留下了不少 美的诗篇,如王建写的《宫词》:“求守管弦声款逐,侧商调里唱伊州”即为其一。
又如李端《胡腾儿》诗: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再如高骈《赠歌者》:
“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
偏从席上风沙起,直到阳关水尽头。”
近几年来,木卡姆学者在自己作品中列举了很多诗歌和诗句,说明包括哈密音乐在内 的,维吾尔音乐舞蹈艺术,从隋唐时代起就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们为内地音乐的发 展起到了推波逐澜的作用。
伊州大曲不仅在唐代为人们传唱,到了宋代也很流行。南宋洪迈《容斋随笔》云:“ 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凡此诸曲,惟伊 、凉最著”。宋代宫廷宴会上演奏的十八调、四十大曲(即唐宋大曲),其中有越调《伊 州》、歇指调《伊州》,都是来源于伊州大曲的。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收 有伊州大曲的全套歌词。
伊州大曲也影响了宋元杂剧和散曲的发展。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说:“两宋官本杂 剧二百八十本,用大曲者一百有三本。”这里面属于伊州大曲的就有五本,即《领伊州 》、《铁指甲伊州》、《闹五伯伊州》、《裴少俊伊州》、《食店伊州》。
三、哈密木卡姆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阿不都热衣木·吴铁库尔在文章中写过,古代龟兹、疏勒、高昌、于阗、伊州音乐的 形成和发展与维吾尔族在历史舞台所发挥的作用是紧密相连的。维吾尔是个古老的民族 ,而这一民族在哈密(伊州)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古代维吾尔族人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历史上曾分为东维吾尔、西维吾尔两大 支。东维吾尔分布在天山以东和东南部(即哈密一带),古时称为九姓回鹘和十姓乌古孜 。哈密维吾尔属于这一支系。在《隋书》中将东维吾尔又称为白寨或红寨。东维吾尔人 在公元前8世纪时就信仰多神教——萨满教。历史上东维吾尔族包括哈密维吾尔族曾信 仰过图腾、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佛教,其中信奉佛教时间最长。从13世纪才 开始接受伊斯兰教。东西维吾尔族信奉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同时,也接受了两教的文化意 识。
从历史资料看,公元前487年维吾尔人打败柔然人之后建立了自己的高车国,从公元48 7年——546年共建国统治了60年,疆土扩张很大,东至哈密,到8世纪又建立了高昌国 。《突厥语大词典》中注解说:“高昌国除包括别什八里、火洲为中心的许多城镇外, 还包括江八里、洋八里、苏里米、伊州等城镇乡村”,说明从4世纪到8世纪哈密在高车 国和高昌国的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10~13世纪,是维吾尔文学发展的上升时期,《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 真理之入门》、《乌古斯传》、《金光明经》、《弥勒会见记》等名著都是这一时期的 产物。1959年4月在哈密天山乡的吐木尔其古庙废墟堆里发掘出用维吾尔文写的《弥勒 会见记》,比吐鲁番所发掘出的本子更加完善。这一剧本虽未在当地上演,但10世纪时 便被译出,这正显示高昌维吾尔国经济文化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高峰。
哈密位于古丝绸之路主干线的古老之乡,国内外的旅游者、商人、参观者、军官和文 官、文人和诗人经过哈密时写下了许许多多有关哈密的石碑、留言、颂歌诗集。从唐朝 末代至满朝末代,路过哈密的22人1508段诗被选入《哈密县志》之中。这些诗歌颂、描 写了哈密地区的山山水水,广阔的草原、牲畜,富饶美丽的果园,肥沃的土地、哈密瓜 等水果,勤劳好客、爱好艺术的哈密人和王宫的豪华的风景,王对皇上的忠诚,哈密地 区的各个乡、村、旅店。
各个朝代志也留下了有关哈密的丰富、宝贵的历史资料。
哈密地区在考古方面是比较后进的。德国突厥维吾尔学专家葛巴音女士1982年第二次 来新疆时对维吾尔的学者说:“哈密地区和河西走廊是历史考古学尚未开采的空白地” 。外国的历史考古学家们都十分关注哈密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考查工作,但来新疆考古者 不多。如1892年俄罗斯高等学府教授、语言学专家卡塔罗夫曾来新疆哈密。1914年俄罗 斯吐厥语专家皮·马洛夫来哈密调查哈密方言,收获很大。回国后将搜集起来的哈密的 诗歌、寓言、童话等编写成集出版。该书现尚有版本存放在新疆博物馆。1928年瑞典的 考古学家包格满来哈密,在哈密七角井塔夏尔等地发掘古墓,将庙尔沟、三堡石窟里的 壁画拆凿下来共装56箱,用28只骆驼运走,这批珍贵文物至今未见公布任何资料情报。 可以看出哈密是个提供调查研究文化艺术不可多得的区域。
据文史资料证明,哈密地区是从13世纪才开始改信伊斯兰教的。
伊斯兰教进入哈密占统治时期,原属于佛教的庙宇、神殿均被捣毁,而改建了经文学 校、清真寺、麻扎及可兰经学术研究会院等。哈密地区里属自治区一级保护的文物建筑 物就有十几所,其中有一所是五百余年前修建的清真寺。这些建筑物的风格与建筑艺术 基本与新疆的西维吾尔人的风格相似。经文学校所授课程与中亚和南疆地区的经文课程 有些不同,但文学课程基本是相同的。虔诚的教徒阿拉牙尔、神学家沙德·阿非子西拉 子、那瓦伊、麦西热甫、吾外达、吾买尔艾牙木等人的作品都被列入文学课程,这些作 品课文被学生熟读、背诵,涌现一批后起之秀。哈密木卡姆的歌词有不少就选自这批文 学作品。
1813年以后,哈密的第七代王买曼提比西尔王时代,在宫里编辑的《巴牙孜》为名的 手写稿中发现有33名哈密诗人的姓名和笔名,这些诗人中有一位“阿比提哈密勒”为笔 名的诗人,他的34篇诗歌、69篇四律被选用,并发现一本诗集,现《源泉》、《哈密文 艺》等杂志中就发表有“阿比提哈密勒”的诗。此处为近代的玉素甫台吉,阿皮孜阿吉 等学者也是吸收了这部分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诗歌作品正在收集整理出版。哈密 地区维吾尔族人民中还广泛的流传着。《玉素甫—艾合买提》、《玉素甫—孜来哈》、 《帕尔哈提—谢仁》、《瓦姆克—乌扎拉》、《塔依尔—卓合热》、《莱丽—买吉农》 等七部描写爱情的作品,还有描写宗教之战的长诗《肉丝坦木》以及诗歌、童话、寓言 、其他故事等等。哈密城乡的居民在农闲工余之时经常组织一些常规性的听书说书念书 娱乐活动等,使得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口头文学流传甚广,历史也相当悠久,可称为取 之不尽的文学宝库,这也是哈密民歌、麦西热甫和哈密木卡姆发展的基础。
正如木卡姆研究学者们所作的结论:“木卡姆不是伊斯兰教的派生物”。伊斯兰教的 教义森严,不可能在伊斯兰教的传入时期创作和繁荣民歌民曲。而舞蹈乐调的初级形式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便具雏形,那么,木卡姆只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
人类社会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均带社会性,社会生产创造着社会的文化艺术,哈密的 维吾尔劳动人民在参与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方面,不完全受森严的伊斯兰教教义和封建 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男女老小都能较自由地活动,参与各种歌舞活动。哈密广大农村 和牧区是麦西热甫的基地。这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麦西热甫的最古老形式。人民是真正 的英雄,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发展和捍卫自己的文化艺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人 民创作并保存下来的;哈密十二木卡姆是与哈密人民休戚相关的。它是在哈密人民酷爱 民歌、麦西热甫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在哈密维吾尔族城堡中保护下来的。哈密 人民每当遇到重大的社会灾难和艰险困苦时都能将木卡姆保存下来,决没有离开木卡姆 。木卡姆的继承者一个跟着一个,用口头传袭的方式将它保存下来了。因为哈密人民的 精神生活是与哈密维吾尔木卡姆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
十二木卡姆使用的乐器有手鼓、艾捷克、萨塔尔、弹拨尔、琵琶、热瓦甫、卡龙、铁 鼓、唢呐等。隋唐时期传入内地的艾捷克、琵琶是最古老的乐器,艾捷克是引导其它乐 器的主帅,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可以肯定唐代时传入长安在舞台上起主要作用的胡琴 就是哈密的艾捷克。现在内地在秦剧、京剧、评剧、豫剧、越剧等使用的二胡在舞台上 起着主导作用这一乐器,其实它就是哈密艾捷克的变种,哈密的艾捷克对隋唐乐器的发 展是有贡献的。(注:关于哈密艾捷克的形制,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P .1589“艾捷克”条。)有的学者认为哈密的热瓦甫就保留着古琵琶的样式,而且还只在 哈密演奏。木卡姆学者写了不少关于哈密木卡姆的原始型、舞蹈类型,以及口头文学为 歌词来源和丰富的歌词内容等多方面的学术论著。哈密木卡姆现已列为研究维吾尔十二 木卡姆的重点对象,并已着手加紧进行。
总之,哈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是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历史来源之一。其次哈密十二木卡姆对隋唐时期的内地音乐有过巨 大的历史贡献。哈密十二木卡姆是由自身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地理诸多方面的原 因形成的,它与哈密人民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