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的现状展望与对策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论文,中国信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1.用大量数据说明我国信息产业现状,指出我国信息产业纵向比较的成绩十分显著,然而横向比较无论就其规模或结构而言,同发达国家以至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却又很大;2.用主要计划指标描绘了2000年信息产业发展轮廓,2010年信息产业及其地位作用;3.阐述了使信息产业达到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指出信息产业具有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三种类型增长点的特性,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且还是一个经济成长链;4.就我国成为信息产业大国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21世纪世界信息产业将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要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
信息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它由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内容提供服务业共同构成。从中国现行的行业分类看,信息产业的覆盖面相当于电子工业、邮电通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所包括的范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这些行业正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
一、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信息技术协议(ITA)中定义信息技术产业的范围,包括电脑、电脑零部件、半导体、电信器材等。这相当于中国界定的电子产品的含义,但后者还包括一部分消费类电子产品,如电视机等。通常,中国把信息技术产业称为电子产业,它正在从单一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应用与信息服务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进入90年代以来已取得显著成就。这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据统计,1991~1995年产业总值、实现利税平均每年递增29.2%、33.9%,其历年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单位:人民币(亿元)
其中,电脑业发展尤为迅速,产值从1990年的50亿元激增至1995年的698亿元,平均每年进增69.5%。
2.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从1990年到1995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类产品从14.9%提高到26.9%,消费类产品从49.2%下降到38.1%,元器件类产品保持为35%左右。这表现为国民经济提供信息技术装备的能力在增强。
3.自主开发能力日益增强。科研开发及其成果转化能力在提高,如大型计算机和超级小型机的研究开发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软件及中文平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开发的一系列大型局用程控交换机已实现规模生产。
4.国内市场空前活跃,出口增长态势良好。个人电脑销售量1995年比1994年增长28%,1996年又比1995年增长47%左右。软件销售额1995年增长率为38.8%,1996年预计达45%以上,大大高于世界平均年增率的15%。网络市场进展神速,1995年比1994年翻了一番多。从1992年开始,电脑进出口已连续三年出现顺差,“八五”期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平均增长率约为34%,出口额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0%。
(二)通信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通信产业曾较长时期成为“瓶颈”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今作为基础设施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完成了人工网向自动网、模拟通信向数字通信的转变,一跃成为中国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先导产业。
1.通信能力明显增强。全国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995年达到7,100万门,1996年又增建约1.700万门,电话普及率1995年比1994年翻一番,增加到4.6%,1996年与1997年又每年增一、二个百分点,今年城市的电话普及率可达到25%。长途传输的光缆总长度已达30万公里,通达除拉萨外的各省区市的首府。长途话音电路1995年为87万路,1996年又分别增加约27万路,长途自动交换机1995年为350万路端。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的用户1995年分别为363万户、1,750万户,1996年又增加约280万户、600万户。邮电通信业务量的增长速度连续数年都在40%左右。
2.通信的技术水平飞速提高。全国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已达89%以上,局用程控交换机的程控化比重达到99%。大部分省区市在开拓建设大容量、高速率、高可靠性的2.5Gb/s光纤环路传输系统,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即将投入商用,异步传输方式(ATM)的宽带交换系统正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实验,“全球通”(GSM)公用数字移动电话网已在全国25个省区市和境外一些地区和国家实现自动漫游。
3.数据通信网的建设和应用进展神速。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 PAC)已于1993年9月开通,现有用户4万个,覆盖到全国县以上的城市和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其网络规模和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 DDN),于1994年开通,用户已超过3.2万个,覆盖到3,000个县以上城市和乡镇,为银行、证券、外商驻华机构、科研教育等单位提供了20万条专线电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于1995年同Internet互联,覆盖到30个省区市,正在建设200多个城市的接入网,将往中国信息服务“超级市场”的方向发展。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 FRN)已在8个大区的省会城市设立了节点,向社会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等多项服务。它作为上述三种网络的骨干网,能起到高速汇接的作用,极大地提高目前已有网络的能力和水平。
4.电话信息服务在发展中提高。这是以电话通信网为基础的一项增值业务,在各地发展很快,深受广大用户欢迎,通过整顿提高,正往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方向发展。例如,广东的“视聆通”、上海的“上海热线”等电话信息服务,在实现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上颇有成效。
(三)信息服务业从小到大,发展势头强劲
信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用户之间的纽带。它的加快发展,既可以扩展电子商品市场和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利用率,又可以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更好地满足最终用户需求。
1.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大批涌现。到1995年底,这类机构和企业数已增至15,000家左右,从业人员约40万人。其中,政府信息机构和科技信息机构大约各有2000家,从业人员分别为15万人和10万人,他们从过去只为内部服务转向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提供信息服务以及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其从业人员约10万人。
2.信息服务营业额以两位数增长。“七五”时期年均增长27%左右,“八五”时期年均增长47.6%。1995年信息服务营业额达到140亿元,成为第三产业中发展较快的具有生命力的新兴组成部分。从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看,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占45%,信息加工处理占10%,数据库服务占5%,信息系统维护和设备管理以及其他约占40%。
3.数据库与信息网络急剧增加。据调查,至1995年10月,国内单位自行开发建设、对外提供信息服务并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与1992年的137个相比,几乎增加6倍多。数据库的分布正由少数部门向全社会扩展,并开始与蓬勃发展的信息网络相结合。据调查,电脑信息服务网络约有100多个,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10万个。尤其是1994年以来Internet互联网在我国取得的发展令人瞩目,至1996年7月,我国入网主机已达12,800余台,域名登记数约有475个。
(四)产业内部结构不协调和同发达国家差距大
信息产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其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一方面要求扩大产业外部循环通过应用来为其他产业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协调产业内部结构,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建立各组成部分间的比例关系,促进产业升级。但我国的各部分信息产业是独立地分散地不均衡地发展起来的,而部门管理的行政分割更加剧了这种趋势,很难适应信息技术一体化和产业演进内部规律的要求,从综合集成的高度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内部结构不协调势必产生,并因加快发展而日益严重。这种不协调的主要表现有:
1.信息服务业滞后于电脑业和电信业。这导致信息设备闲置或“大材小用”、通信设施利用率低。据了解,目前数据通信网络的利用率只有15%左右。电脑网络的建设重硬轻软、以硬挤软,应用方向不明,用户需求不清,这在电脑处理能力每年提高1.6倍的情况下,要冒巨大的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
2.作为支柱产业的电子工业滞后于作为基础产业的通信业。这导致通信业跨越式发展所需的通信设备和器材大量依靠进口或由外资企业供应,这方面的巨大市场约有80%以上已为外国公司所瓜分。国家投资过分向基础产业倾斜,而对支柱产业兼顾不够,使后者难以支持前者的发展。电子工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在“六五”时期为1.8%,“七五”降为1.5%,“八五”掉到1%。由于芯片制造和软件开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信息设备需求旺盛,这也促使外商涌入国内市场。例如,集成电路市场约有75%为外商所占领,至于网络产品市场几乎全是外商的天下。
我国的信息产业原有基础薄弱,起步晚但发展快,因此纵向比较的成绩十分显著。然而横向比较,无论就其规模或结构而言,同发达国家以至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却又很大。
1.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这个比重在发达国家约为60%~70%,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约为30%~40%,而我国目前大约只有20%~25%。
2.信息服务业与电脑制造业的营业额之比过低。这一比值在1989年美国为1.75:1,欧盟为1.11:1,日本为1.04:1,新加坡为0.37:1,韩国为0.18:1,而我国在1995年只有0.088:1。这充分说明我国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严重滞后,已影响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
3.电话、电视、电脑的普及率太低。据国际电信联盟1994年报告,按上述“三电”普及率计算,我国分别为2.3%、23%、0.2%,在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的排位中,仅为第36位,远远低于第1位的美国(59.5%、79%、29.7%)、第5位的法国(54.7%、58%、14%)、第8位的日本(47.8%、64%、12%)和第9位的德国(48.3%、55%、14.4%)。
二、未来展望
在世纪之交的未来25年,我国信息产业必然会出现新的飞跃式发展。它将同全国分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客观形势相适应,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使中国跻身于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按照这一蓝图,我国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分两步走。
(一)与2000年实现初步信息化相适应的“九五”时期信息产业的发展
“九五”计划是我国提出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全面发展信息产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首次把集成电路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作为主要产品产量目录的内容列进去了。到2000年,集成电路的计划数为25亿块,比1995年的实际数3.1亿块将增加21.9亿块,电话交换机计划数为1.74亿门,比1995年的实际数0.85亿门将增加0.89亿门。“九五”计划把邮电通信业作为要继续加强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等四大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来安排。到200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10%,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0%~40%,移动电话达到1,500万户以上,并实现国内国际漫游,在全国建成“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大多数地市的光缆50万公里。“九五”计划把电子工业作为要振兴的机械、石化、轻纺、建筑和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从1996年到2000年,电子工业平均增速超过20%,200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计划为7,000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8%,电子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6,000亿元,进入世界前五名,整体技术水平要求达到国际90年代初期水平。“九五”计划把信息咨询业作为要积极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来部署。到2000年,信息服务业的增加值将达到800亿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九五”计划还规定,要积极发展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等电子技术、亚微米集成电路和8英寸硅单晶制造技术、同步数字系列通信技术、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技术等高技术,并加快其产业化的步伐。
(二)与2010年实现基本信息化相适应的21世纪头十年信息产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将基本形成现代化通信体系,并使电信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主要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水平也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公司,使电子信息产业通过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设备与产品这四大重点的大力发展而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信息服务业将形成门类齐全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国际化的信息服务体系,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为全国创造一个技术较先进、标准较齐全、安全有保障、法规较完善以及改革配套、人才辈出的优良的信息服务整体环境。电子信息等高技术的产业化也将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会有很大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将有很大的提高,并初步建成以宽带综合数字网络(B-ISDN)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将向高度信息化社会迈进,作为该社会经济基础的信息产业及其地位和作用必然会发生显著变化。首先,信息产业的各个部分进一步相互渗透和融合,电话、电脑、电视的“三合一”将成为现实。其次,信息产业的结构进一步“软化”,由硬件为主导转向由软件为主导,信息服务业将占据主要地位。再次传统的信息服务业与现代化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合二为一”,并在高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交互式、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信息网络体系。最后,信息产业将由现在的先导产业变成未来的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并给农业以及非信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根本性改造带来崭新的面貌。通过这些变化,届时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从现在大概落后20~30年缩小到大概落后5~10年,部分产品与个别行业则有可能跃居领先地位。
三、发展途径
在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大力发展被世界公认为战略产业的信息产业,这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尽快同国际经济接轨、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和增强实力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广辟各种途径。
(一)抓紧落实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前提
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是抓好两个转变。为此,信息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来。必须逐步理顺电子工业、电信行业、信息服务业各自内部与相互之间的种种体制关系,打破行业垄断,消除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区分基础性、公益性、商业性等不同类型的信息网络或系统的建设项目,研究政府监管范围,方式不同和程度不等地引入竞争机制。必须培育和发展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信息市场体系。各级管理部门则要坚持政企分开,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对产业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在国有的电子、电信、信息服务企业中逐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转换经营机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主要靠增加投入、偏重追求增长速度的发展方式,反对重复建设、盲目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更多地借助更新改造,通过改组,优化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有竞争力的产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节能降耗,改进服务,提高质量和效益,用较少投入取得较多较好的产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全方位开拓需求,把信息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替信息产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国内市场,电子工业、电信行业、信息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有巨大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我国有12亿人口、3亿个家庭,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当国内生产满足不了上述需求时,外国产品便蜂拥而来,“填补空白”,甚至抢占国内产品的原有市场。当前,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包括中央和地方的重大信息工程的建设,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新兴服务产业的崛起,电话通信和数据通信在城乡的普及、家电产品进一步销往千家万户,电脑进入家庭的步伐有可能大大加快,以及出口在广阔国际市场吸引下的急剧增长,这一切对信息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了空前的巨额需求。据预测,仅电子产品一项,到2000年的市场需求就将超过1万亿元,到2010年则可能达到6万亿元。到2000年,其中通信设备和产品市场规模,可超过1,800亿元,年均递增30%左右;电子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500亿元,年均递增约40%以上;软件的市场容量在400亿元以上;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容量在2,600亿元以上,元器件等基础类电子产品的市场容量约为2,700亿元。
把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十分正确的。因为信息产业及其产品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其市场需求量和科技含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强。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也大,具有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三种类型增长点的特性。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点,而且还是一个经济成长链。为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必要扶持一批生产经营多元化、资产负债率低、技工贸一体化、具有独立投融资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信息产品和服务出口,实施名牌战略,同时强化设备引进的审批管理,从海关和销售市场两头打击走私,为本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鸣锣开道。
(三)自主开发、锐意创新,增强技术后备,革新管理方法,为信息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关系。这要求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在国际合作中坚持自主发展。为此,应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究和开发上。对引进的先进技术,也应在加强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鼓励再开发,实现“二次创新”。改变“二次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逐步提高自主创新的比重,会有一个长过程。技术自主是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的一个重大因素。创新是生产要素的一种重新组合,具有使技术和经济两者有机结合的特点。创新有不同层次和各种类型。既要重视技术创新,还要讲究制度创新,特别是管理创新。这就需要建立创新机制,实现创新战略,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国家还应跟踪和研究信息领域的未来产业技术,如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组织联合攻关,增强技术后备,以及研究和革新信息产业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信息产业及其发展的特点相适应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四)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动态平衡,协调推进,使信息产业的正常发展有所保障
信息产业既有制造业又有服务业,被称为‘液态的混合体’。同时,信息产业集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于一体,涉及信息活动中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运用等各个环节。这就决定信息产业是一个多层次的行业、繁杂的大产业,而且由于它比别的产业更具专门化的特点,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新的行业层出不穷。尽管目前尚无规范的行业分类标准,电脑业、电信业、信息服务业这三个大类行业还在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它们的联系更趋紧密。在信息产业内部存在着纵横交叉的行业互联关系,形成一个产业循环链。这也说明信息产业的结构是复杂的。它的各个部分的发展,必须随着该产业与整个经济的发展,进行动态平衡和协调推进,以防止彼此间畸轻畸重,甚至出现“瓶颈”制约因素。同时,还由于信息产业结构变动频率较高,更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使其由硬件为主逐步转向以软件和服务为主,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
(五)扩大应用,服务于其他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空间
信息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产业。这种服务来源于信息技术极强的渗透性和信息资源极广的应用性,以及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信息网络对各项产业活动极大的改组作用。信息产业及其产品或服务,无论对农业还是对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改造、更新换代和集约化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以发挥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和群集效应,发展新兴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人力资源的知识化,以及发挥网络效益以改变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方式,使经济活动的时空局限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来实现的。加大上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内容服务的应用面,使信息产业的外部循环链不断拉长,反过来又会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是节能、省料、无(或少)污染、大就业量、高增值、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大,特别是间接效益显著的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一国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一系列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提高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所以,信息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四、对策建议
近几年来由于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网内网(Intranet)的戏剧性发展,世界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约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5~6倍,今后几年仍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据预测,到2000年世界信息产业的总值将达到300万亿美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21世纪的世界信息产业将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例如,在技术上开放系统的网络计算技术将起主导作用;在市场上竞争更趋激烈,竞争方式将从单纯的竞争转向与合作相结合的又竞争又联合的战略联盟;在格局上进一步向国际化和多极化方向发展,除少数发达国家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在下世纪进入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推行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针,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立网络社会将成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往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21世纪的技术和经济将有众多的全新特点。至今已能看清的新动向,至少有技术从模拟向数字化、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从低速窄带传输向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一般网络到智能化网络等等的转变;经济从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从物质生产为主向知识生产为主、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从单纯的规模经济向以范围经济为主并兼有规模经济、从部门林立向相关部门综合集成而形成联网关系、从单一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等等的转变。建立在这种技术基础上的和处于这种经济环境中的信息产业,其发展有着完全不同于现有传统产业的规律性,例如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等等,都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掌握。
信息产业量大面广,联系复杂,其发展应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结合起来,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决策、管理、经营三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统一决策、有效管理、搞活经营。国家应成立综合领导部门,对邮电、电子、广电、新闻出版、现代信息咨询服务,以及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行统一的决策、规划、协调和调控,至于管理则应按口分别实施,而把经营交给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经济实体去搞,严格划清管理和经营的界限。
(二)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究和开发,抓好大型企业集团和放活中小企业群相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结构。
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际国内影响各部分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捕捉机遇,供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参考。这种工作在我国相当薄弱,亟需加强。应增加研究和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和开发力量,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和开发的主体。以电子工业企业为例,我国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目前还不到1%,而国外企业一般为10%~20%。在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比较重视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和建立,而对中小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植则注意不够。日本与韩国确有依靠大型企业集团来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但台湾省利用个人电脑的特点发展中小型企业也取得了成功。所以,这不可一概而论。由于技术进步快、市场变化大,有时中小企业反而灵活,能回避风险,优势比较明显。
在信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又有基础性产业。对前者而言,引入竞争机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后者而言,近几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天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迁,现在已开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竞争行列。所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发展信息产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反映市场规律的政策法规同样是不可少的和十分重要的。因为政府在信息产业发展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市场是不会自行发挥正面作用而无负面效应的。当然,政府的干预必须合理,协调必须恰当。同时,这种干预和协调要及时、灵活,并富于弹性。任何瞎指挥的后果不会亚于市场的失败。政府是帮助而不是代替企业,解决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在全球生产链中找到本国产业的定位,积极扩展本国产业的营销渠道,并根据世界行情不失时机调整本国产业的相应结构。
(三)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积极加强信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信息产业其他部分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发挥它对信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它们在整个信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其他部分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唯有这一部分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以至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信息产业各个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等部门开始把业务范围向信息应用服务或信息增值服务延伸,出现“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通信产业”等新称谓,而且这两个部门在数据联网服务的领域相互交叉重叠。事实上,信息服务业同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差别。为了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理应有单独的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虽然国家计委的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在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信息协会也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多次呼吁和写报告,但是由于没有对口的管理部门,全国性的业务协调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有关投资、财税、信贷、资费(价格)等等政策扶植,迟迟难于落实而告吹。信息服务业滞后对整个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影响,短期内似乎不甚明显,越往后去其后果的严重性将越清晰。因此,需及早解决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四)加大对信息产业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这一战略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长远的全面影响。
在国外,信息产业有“三C”产业之称,即它是电脑(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信息内容(Content)的总称。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信息产业不只是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内容的“小口径”的信息服务业,而是包括信息设备制造和通信在内的“大”信息产业。然而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人们对信息产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它的个别部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观念上的狭隘性往往阻碍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因此,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大信息产业的重大作用。人们应当从综合集成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信息产业的发展,从产业渗透的广度来推动和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来说,还应当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抓紧和强化信息产业的发展,从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培育和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
(五)人才为本,教育为先,为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曾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人才,并源源不断地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要造就一支产业大军”。那么,在现今信息化启动时期,我国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在信息产业的各部门和单位内,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信息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技术产业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信息化农业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