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民[1]2018年在《政治信任基本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信任对维护政治稳定、增强政治合法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政治信任的概念等基本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政治信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政治学界对政治信任的概念等基本问题仍未达成共识。政治信任是特定条件下,政治系统成员对政治系统相信并托付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政治心理,这种心理是对政治系统历史可靠性的评价和对未来将运作产生出与系统成员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念或信心;政治信任问题囊括了一切具有政治性的信任问题,国际信任也属于政治信任范畴;政治信任的分析框架可以从主体、客体、环境、类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并在结构上可具体化为政府信任、政党信任、制度信任、官员信任和政策信任。
李时敏[2]2003年在《信任基本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信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折射出社会个体对于人类本性的基本信念。信任总是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联系在一起,信任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人际信任是社会经济生活的润滑剂。 大量事实表明,目前许多国家正经历相当严重的信任危机。重新建立和恢复基本的信任关系,减少社会、经济等方面运行的交易成本,确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共同探讨的重大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跨学科的角度,从理论上探讨信任发生的机理,信任机制建立的途径,信任的经济简化功能。本文主要运用社会个体互动博弈的分析方法和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试图从社会个体博弈互动的行为中推演出信任在交易费用的节约过程中的作用,力求从根本上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信任结构与人际关系,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现象。 为此,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1章综述了不同领域学者对信任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状况,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方面勾画了信任研究的轮廓。 第2章指明了信任与利他行为的关系。指出信任是人作为社会生物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叁种利他行为如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纳粹利他为信任的产生奠定了生物驱动力。 第3章指出了对他人的信心与合作的动机形成了信任的心理基础。从人的本性即感性与理性不一致的假定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焦虑、依赖等情感因素与认知、人性、互惠、合作等理性因素造成的信任的心理张力。 第4章通过对“鲁滨逊的世界”、“霍布斯困境”、“囚徒困境”及的KMRW声誉模型的论述,指出了信任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个体之间的重复博弈基础上的。 第5章从人性分裂即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假设出发,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方法详细考察了信任与交易成本的关系。 内容摘要巴票旦旦旦只只只票毕旦旦旦旦旦里里巴巴巴巴里巴巴里巴里里叁巴巴里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里里里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巴里巴巴巴巴巴巴叁巴巴巴里里里 第6章指出了信任简化复杂的经济功能.从信任对关系交易成本的节约、货币作为一种简化信任关系的普遍标尺、声誉制度的确立等叁个方面论述了交易成本的经济简化功能。
于兰华, 张增勇[3]2012年在《传统与现代比较视野下西方现代社会学有关信任基本问题的叁维审视》文中研究表明信任是现今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学界特别是西方现代社会学者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信任在社会学意义上,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典型的历史继承性和时空特性。在西方现代社会学有关信任问题的研究中,传统与现代相比较的历史变迁视野成为信任问题研究的最为重要路径之一,主要从"信任的结构"、"信任的生成逻辑"以及"信任的维系机制"等方面,全景展现了不同时空情境下信任相关问题的不同面貌,成为现实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启迪。
姜成峰[4]2008年在《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是第叁方物流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实现资源共享,在第叁方物流企业间建立的战略联盟。在联盟内部,企业间形成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结成物流联盟有助于联盟企业节省交易成本、强化物流运作管理、增强物流技术力量,进而提高联盟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是第叁方物流企业联盟保持长期稳定的基础。但是,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依然存在信任问题,对第叁方物流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在拓展物流服务的同时,获取盟员企业的信任。为此,就必须建立联盟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问题提出的背景,并对研究的意义及原因、相关的历史文献及有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间信任的相关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介绍了这一信任关系的特点、作用及地位。第叁章是本文在这一问题上作出的特别探讨,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间信任问题产生的动因。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在这一章中,文章以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为基础,提出了这一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叁个机制:规范型机制、过程型机制和特征型机制,在这叁种信任机制模型中特征型信任相对于规范型信任和过程型信任来说,更为高级,也更为重要。第五章可以看作是第四章内容的补充,主要介绍了应采取提高企业自身的可信度、科学选择合作伙伴和建立防范风险机制等措施来保障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间信任关系的维持与深化。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来说明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中联盟企业间信任关系在实际中的运作。
李云辉, 章国平[5]2017年在《试论诈骗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影响》文中认为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诈骗现象,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社会信任。诈骗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公民防骗意识不强、个人信息保护不够、实名制流于形式、诈骗犯罪打击不力等等。诈骗乱象影响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人际信任、社会治理信心,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社会信任度偏低。为此,我们必须从加强认知信任教育、健全制度信任机制、严厉打击诈骗犯罪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度。
张谦[6]2018年在《政治参与与我国居民的政治信任》文中提出政治信任是政治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政治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急剧转型,政治信任的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面对政治信任逐渐流失的社会现实,深入分析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重塑政治信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制度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解释范式不同,本研究试图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政治信任。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我国居民政治信任和政治参与的基本状况如何?政治参与对我国居民的政治信任施加着怎样的影响?通过对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研究获得了如下几点发现:第一,基层选举能够有效增进我国居民的政治信任,具有显着的影响;第二,由于居民早期社会化经历和社区参与“去政治化”的原因,社区参与对我国居民政治信任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着影响;第叁,维权抗争对我国居民政治信任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会降低我国居民的政治信任。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还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基层选举对政治信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通过不断完善政治参与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推进民众政治参与制度化,扩大民众有序政治参与,避免政治参与制度化不足带来的不稳定,确立民众参与的政治主体性,从而促进我国居民政治信任的转型和重塑;第二,由于维权抗争对政治信任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面对维权抗争增加带来的风险和机遇,需要政府转变思维,避免使自己陷入与民众零和博弈的困境,并逐渐将维权抗争制度化,健全利益表达制度,将激进的危害政治体系的抗争方式边缘化,直视参与危机,将风险化为机遇,从而增强民众的政治信任;第叁,政治参与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表明,政治参与能够为政治信任转型提供动力,而有序政治参与和转型后的政治信任,则有助于共同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李铁军[7]2008年在《培训机构背景下第III类型组织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使得许多人关注并对信任展开研究,对组织信任的研究构成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将组织信任分为两种类型,类型Ⅰ为组织内部单位之间的信任,类型Ⅱ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任。但这两种类型并不能够涵盖所有在组织目标达成过程中将会产生主要影响力的信任关系类型。组织与组织外的个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样应该属于组织信任的研究范畴。而在此类型(即第Ⅲ类型)的组织信任关系中,由于组织类型的多样性,需要对各种类型的组织背景中的组织信任分别进行研究。本研究选择培训机构作为组织背景。在培训机构的组织背景下,由于组织与个体间交换活动的标的物是不可触摸的教育服务,在此组织背景下的组织信任同一般的商品购买背景下的消费者信任以及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组织背景下的公众信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研究通过预调查,找到15项影响个体对培训机构信任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最后归类为四项:培训机构的品牌知晓度,培训机构教师授课能力,培训机构的声誉以及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研究结果发现:(1)学员年龄是影响对于培训组织的办学条件的认识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为学员年龄越低,对于同一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等办学条件的评价越低;(2)受测者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对于培训组织的品牌的认识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倾向于对同一教师的授课能力评价越低。(3)回归分析中,信任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均进入了回归模型,依次为培训机构教师的授课能力、培训机构的品牌知晓度、培训机构的声誉和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等办学条件。它们对个体对培训机构的信任有着较大的解释能力,解释度达到63.6%。(4)信任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存在显着相关。本研究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就培训机构如何构建组织信任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包括:(1)对不同类型的学员群体实行差别化的信任构建;(2)用组织俱乐部等措施来提高培训机构知名度;(3)注重授课教师的选择和能力培养;(4)注重培训机构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5)培训机构在构建学员的信任时,需要多方面考虑,提高综合办学实力。
查财旺[8]2011年在《云计算环境下行为信任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已经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研究技术之一。它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软件栈与网络协议中解放出来。随着云计算应用的推广普遍化,通过云计算平台中的计算机,任何个人的隐私信息和企业的核心数据都有可能在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上被发现,要想云计算更加广泛的应用,那么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不得不解决的头等大事。而安全问题中的信任问题更是成为云计算普及的几大障碍之一,即用户能不能信任云服务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能不能提供一个可信任的环境,简而言之就是云计算环境中终端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能不能够互相信任。本文中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行为信任模型研究的课题,主要核心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对云计算中的基本信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云计算的特点,在云计算中把信任分为行为信任和身份信任,在身份信任假定确认的情况下,对在云计算环境中的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的行为信任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归纳,研究了行为信任值的计算方法,并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行为信任模型。第二,本文提出的信任模型包括了对云计算环境中的用户的行为信任评估和对云服务提供商的行为信任评估。由于信任有其主观性、模糊性等特点,为了保障客观、公正、公平,本文在前人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云服务商信任评估的第叁方一云商会信任评估。同时该模型利用了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建立了用户和云服务提供商相对应的ANP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各子证据的相对权重,然后对影响它们各自行为信任的子行为(本文称为子证据)进行了分类和筛选,总结了现有的技术和手段来检测它们的基础数值,并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利用各子证据的基础数值和相对权重就可以进行信任值的计算,并提出了基于滑动窗口的信任值更新和处理方法。最后通过实验的仿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何晓丽[9]2017年在《微博社区信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eb2.0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发展势头强劲,使互联网社交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社交网络服务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导致社交网络的用户量暴增,如今社交网络已经形成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叁巨头局面,而其中以新浪微博发展最为迅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力最大。在这个全民微博的时代,微博人际交流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微博人际交往在为人们带来诸多的社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微博成为虚拟空间网络欺骗、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主要发生地与集中地。很多网络暴力网络谣言都首先发生于新浪微博社区,造成人们在微博社区信任危机问题,由于微博是人们在虚拟空间的重要的社交网络之一,微博社区信任危机问题必然会蔓延至整个互联网,给虚拟空间的信任蒙上阴影,因此微博社区信任危机的解决,关乎整个网络信任的重建,对创造健康、和谐、文明、有序的虚拟空间新秩序意义重大。网络信任与现实社会信任关系密切,对网络信任问题的解决的探讨必然也会对现实社会信任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得借鉴意义,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对微博社区信任问题的研究不仅对网络社区有益,也必然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写作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信任与网络信任问题的研究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及文章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第叁章主要介绍了微博社区信任概况,包括新浪微博社区发展概况、新浪微博社区特点、新浪微博社区信任特点,以及对微博社区信任现状"网红经济"与"微博公益"现象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介绍了微博社区信任危机及其表现,微博社区信任危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网络欺骗与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第五章则针对微博社区信任危机问题找出信任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原因有:名利效益背后的道德迷失,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迅速性,网络围观中的群体模仿,微博中的虚假权威,微博社区监管不到位以及社区网民"主人翁"意识淡化。第六章在前文的奠基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论述了网络信任建立的功能。并对微博社区信任危机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微博社区信任危机的解决主要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微博意见领袖以及个人层面进行了阐述。结语部分则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指出论文写作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并对微博社区信任问题的研究提出展望,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徐忠麟[10]2015年在《我国环境法治的社会资本理论考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环境法律规范体系、环境法治实施体系、环境法治监督体系和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已初步形成与生态文明基本相适应的环境法治体系。但环境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不减反增,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表明我国现阶段环境法治部分甚至大部分失灵。从环境法治自身来看,环境法治失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环境法治观念冲突、环境法律制度权威不足和环境法治运行不畅等方面,而我国环境法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法学内部,注重制度构建但对制度落实或对制度的实施条件研究不够,注重环境法律体系的构建但对环境执法、司法特别是对影响环境执法和司法的相关因素研究不够。因而,有必要跳出现有法学理论的束缚,寻求其他学科前沿理论的支持来解释和校正当前环境法治失灵的现象。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学与经济学交叉演化而成并对其他社会科学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是当前解释经济、政治、社会等现象的一种颇具说服力的理论范式,也可以引入环境法治领域解释和校正环境法治的失灵问题。社会资本是根植于定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嵌入于一定网络、规范和信任等因素及其蕴含文化中的,可以促进或阻碍经济社会或其某方面发展的重要资源。社会资本核心构成的网络、规范和信任是考察环境法治的基本视角,对环境法治的观念、制度和运行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既可以解析我国环境法治的失灵问题,也可以为我国环境法治失灵的校正提供新向度。基于网络考察环境法治形成的环境立法网络、环境执法网络、环境司法网络和环境法治监督网络,可以较好地解析环境法治失灵的原因。环境立法网络中,纵向网络的突出而横向网络特别是公民参与网络的不足、权威关系异化即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在网络中的错位、强关系突出而弱关系不足对环境立法理性商谈的影响等问题的存在,是环境法治失灵的重要原因;环境执法和司法构成的环境法治实施网络中,网络的封闭性不足和“结构洞”过多难以保障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权威关系不足和权威关系过渡并存影响了环境执法与司法的公信力,纵横向网络与强弱关系的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环境执法与司法的效果;环境法治监督网络中,纵向网络的强关系突出容易排斥圈外人而失去监督作用,横向网络的弱关系不足容易导致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结构洞”的普遍存在致使信息难以在网络内传递而减弱监督作用。校正环境法治失灵,优化环境法治网络,需要通过优化不同环境法治网络的成员,改善环境法治网络的结构,健全环境法治网络的运行机制来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基于规范考察环境法治形成的环境文化规范、环境习俗规范和环境软法规范,也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环境法治失灵的问题。环境法治观念的冲突,主要源于环境文化规范内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冲突;环境法律制度权威的不足,可归因于环境法律制度与环境文化规范、环境习俗规范和环境软法规范的冲突;环境法治运行的不畅,也可以在环境文化规范、环境习俗规范和环境软法规范中找到原因。校正环境法治的失灵,需要通过生态人文精神的塑造推动环境法治观念的规范整合,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环境法律制度的规范整合,通过生态实践理性的一以贯之推动环境法治运行的规范整合。基于不同学科视野的信任考察环境法治形成的环境法治观念信任、制度信任和运行信任,也是解释我国环境法治失灵的重要视角。基于心理学对我国环境法治的人际信任分析、基于社会学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社会信任分析以及基于政治学对我国环境法治的政治信任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环境法治的观念信任缺失与环境法治观念冲突之间、制度信任缺失与环境法律制度权威不足之间、运行信任缺失与环境法治运行不畅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解释我国环境法治失灵的原因。校正环境法治的失灵,需要通过建构环境法治的观念信任、制度信任和运行信任来提升信任这一社会资本对环境法治的支撑作用。总之,环境法治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网络、规范和信任等社会资本的缺失,校正环境法治失灵的重要路径是优化网络、整合规范和建构信任来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简言之,环境法治的绩效提高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投入和支撑。
参考文献:
[1]. 政治信任基本问题研究[J]. 刘惠民. 宿州学院学报. 2018
[2]. 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 李时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3]. 传统与现代比较视野下西方现代社会学有关信任基本问题的叁维审视[J]. 于兰华, 张增勇. 湖北社会科学. 2012
[4]. 第叁方物流企业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研究[D]. 姜成峰. 浙江大学. 2008
[5]. 试论诈骗现象对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影响[J]. 李云辉, 章国平. 宏观经济管理. 2017
[6]. 政治参与与我国居民的政治信任[D]. 张谦.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7]. 培训机构背景下第III类型组织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李铁军.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8]. 云计算环境下行为信任模型研究[D]. 查财旺.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9]. 微博社区信任问题研究[D]. 何晓丽. 安徽大学. 2017
[10]. 我国环境法治的社会资本理论考察[D]. 徐忠麟. 武汉大学. 2015
标签: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政治背景论文; 环境法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信任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