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似矛盾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汉语中的似矛盾句包括“又A又B”(A和B在语义上是矛盾的)和“又A又不A”两种句式。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分析了这类句式的特点,并进行一项语言测试验证了分析。我们的分析和测试结果都表明,无论有无语境,似矛盾句的语义理解跟它的两个不同的语义层面有关,但有语境时,其理解会受到很强的限制。
1.引言
汉语中有一种“又A又B”的句式,如:
(1)张小姐又天真又活泼。
有时候,A、B两项在语义上互相矛盾,如:
(2)张小姐又漂亮又丑陋。
此外,还有一种“又A又不A”的句式,如:
(3)张小姐又漂亮又不漂亮。
表面上,(2)(3)这样的句子含有两项语义上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谓语,但实际上,人们对句子的理解并不会出现矛盾(见第3节)。因此,我们把(2)(3)这样的句子统称为“似矛盾句”。
丁声树等(1961),吕叔湘(1978,1982),朱德熙(1984),武柏索等(1988)及张为国(1992)等等都曾提到过这种表达方式,但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却至今甚少。本文将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来分析这类句式的特点及人们对它的理解方式。
2.似矛盾句的句法特点
似矛盾句的“又A又B”或“又A又不A”句式属并列结构。我们知道,并列结构中的两项(或多项)必须同时接受句法上的操作,否则句子就会不符合语法,这是一条普遍规律(Ross,1967)。请观察下面的句式([*]表示不合语法):
(4)移位成分
a.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又丑陋。
b.又漂亮又丑陋,张小姐这个人。
c.[*]又漂亮,张小姐这个人又丑陋。
d.[*]又丑陋,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
(5)增加补语
a.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得出奇又丑陋得出奇。
b.[*]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得出奇又丑陋。
c.[*]张小姐这个人又漂亮又丑陋得出奇。
(6)构成关系从句
a.(张小姐又想做又不想做的)那笔生意……
b.[*](张小姐又想做那笔生意又不想做的)那笔生意……
c.[*](张小姐又想做又不想做那笔生意的)那笔生意……
(7)构成强调语句
a.张小姐是又戴耳环又不戴耳环的。
b.[*]张小姐是又戴耳环的又不戴耳环。
c.[*]张小姐又戴耳环是又不戴耳环的。
(8)使用复指代词
a.对张先生,王小姐又爱他又不爱他。
b.[*]对张先生,王小姐又爱又不爱他。
c.[*]对张先生,王小姐又爱他又不爱。
(9)构成准分裂句
a.张小姐又喜欢又不喜欢的是做家务。
b.[*]张小姐又喜欢做家务又不喜欢的是做家务。
c.[*]张小姐又喜欢的是家务又不喜欢做家务。
(10)构成特殊问句
a.张小姐又想请他来又不想请他来。
b.[*]张小姐又想请谁来又不想请他来。
c.[*]张小姐又想请他来又不想请谁来。
以上分析表明,似矛盾句的“又A又B”或“又A又不A”的句式确系并列结构。
3.似矛盾句的语义特点及人们对它的理解方式。
实事上,含有两项语义上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谓语的句子在各种语言里都有。比如(11)中的英文句子:
(11)Fred is a friend and at the same time an enemy.
(Fred是朋友,同时也是敌人)
Lang(1984)指出,理解类似(11)这样的句子必须分解(split)其语义层面[①]。也就是说,似矛盾句的两个并列谓语代表了两个不同的语义层面。由于语义层面跟参照系统有关系,所以对似矛盾句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参照系统。
假设参照系统为某种前提P,P跟语义层面A和B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B也可以是“非A”):
(12)如果前提是P[,n],则语义层面是A;
如果前提是P[,m],则语义层面是B。(12)中,P是变量,A、B是常量。目前,我们并不清楚P的逻辑定义(也未看到类似研究结果)。
回到汉语似矛盾句,我们根据实际的语境,总结出下列七种前提,或称似矛盾句的七种理解方式[②]:
(13)a.某些方面(P[,n])是A;另一些方面(P[,m])是B。(部分对比)
b.从一种观点(P[,n])看是A;从另一种观点(P[,m])看是B。(全体对比)
c.表面上(P[,n])是A;实际上(P[,m])是B。(正反)
d.虽然(P[,n])是A;但是P[,m])是B。(转折)
e.有时(P[,n])是A;有时(P[,m])是B。(时间)
f.如果P[,n],是A;如果P[,m],是B。(假设或条件)
g.跟P[,n]比,是A;跟P[,m]比,是B。(比较)
(13)中的理解方式有普遍意义。先拿“又A又B”这个句式为例。比如“张小姐又漂亮又丑陋”这个句子(例(2)),根据(13)中列出的理解方式,我们就有下列七种语义解释[③]:
(14)a.在某些方面张小姐漂亮;在另一些方面张小姐丑陋。
b.从一种观点看,张小姐漂亮;从另一种观点看,张小姐丑陋。
c.表面上张小姐漂亮;实际上张小姐丑陋。
d.虽然张小姐长得漂亮,但是她的言行丑陋。
e.张小姐有的时候漂亮,有的时候丑陋。
f.如果认真打扮,张小姐漂亮;如果不打扮,张小姐丑陋。
g.跟某小姐比,张小姐漂亮;跟某某小姐比,张小姐丑陋。
再看“又A又不A”这个句式。例如:
(15)李小华又聪明又不聪明。这个句子的可能的语义解释有:
(16)a.在某些方面李小华聪明;在另一些方面小华不聪明。
b.从一种观点看李小华聪明;从另一种观点看李小华不聪明。
c.李小华好像聪明,实际上不聪明。
d.李小华虽说聪明,但总不如她哥哥聪明。
e.李小华有的时候聪明,有的时候不聪明。
f.如果做功课,李小华聪明;如果做家务,李小华不聪明。
g.若与某人比,李小华聪明;若与某某人比,李小华不聪明。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似矛盾句的语义理解基本上是服从(13)中列出的七种方式的。
4.理解似矛盾句的语境条件
无语境时,似矛盾句有上述七种可能的语义理解。然而,一旦用到上下文中,恰当的选择通常只有一种。例如[④]:
(17)根旺流了口水,他又饿又不饿,说饿是好几天没有吃饭了;说不饿,是吞下去的麦粒在肚子里撑胀着,屎都拉不下来。“他又饿又不饿”这句话,在无语境时有以下几种可能的理解:
(18)a.他嘴饿,肚子不饿。
b.从生理观点看,他饿;从心理观点看,他不饿。
c.他好像饿,实际不饿。
d.虽然他饿,但是一看到食物就饱。
e.他刚才饿,现在不饿。
f.如果给好吃的,他就饿;如果给不好吃的,他就不饿。
g.跟刚才比,他饿;跟上午比,他不饿。
但是在(17)中,“他又饿又不饿”这句话一般应理解为(18a),不大可能有别的选择。
语境对似矛盾句的理解有很强的限制,这一点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语言交际中,听话者对说话者所用的语言形式的理解总是离不开语境的。在下面的语言测试中可以看到,受试人对似矛盾句的理解,在有语境和无语境的情况下,是完全不同的。
5.似矛盾句理解的测试
为了检验我们以上的分析,我们做了一项语言测试。
5.1测试目的、程序和方法
测试有三个目的:
(19)a.检验似矛盾句七种理解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b.听话者对这七种理解方式有无选择取向。
c.听话者的不同文化背景是否影响选择取向。
测试在香港进行,采用问卷形式。受试者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是香港文化背景的,受试者都是香港土生土长的、操粤语的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另一组是内地文化背景的,受试者都是内地出生,操普通话,在内地接受高等教育,在香港攻读博士学位或作短期学术访问的。
问卷共有十个句子(例略)。为了排除语境因素对似矛盾句理解方式选择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九句无上下文提示、不受任何特定语境影响的句子,一句在理解上可能会受语境因素或文化背景影响的句子。十个问句用词普通,无字面语义偏向性。每个问句下面列出八个选择答案,其中一至七个答案是(13)中列出的七种理解方式。这七种理解方式在各问句中出现的顺序不同,以避免相同顺序可能使受试者受到某种暗示,因而对某一种理解方法产生惯性选择。第八个答案是让受试者提出其他可能的理解(自选)。测试要求每个受试者在八个答案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恰当的第一和第二个答案(记上1和2)。
测试分两步进行:预测(pilot test)和正式测试。有三名受试者参加了预测。目的是检验我们设计的问句的可靠性。预测又分两步:受试者先答卷,然后与测试者进行简短的交谈,反映对问卷的意见。然后,我们根据受试者的意见对问卷作了些技术性的修改。正式测试用的是修改后的问卷。三名预测受试者没有参加正式测试。正式测试对受试者的要求跟预试相同。
5.2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用三组数据来表示[⑤]。第一组数据是两个受试组的第一选择的分布,第二组数据是两个受试组的第二选择的分布,第三组数据是两个受试组对语境问句的选择取向的统计。三组数据分别用下列三个表表示。表中横向的数字1—8代表七种理解方式及受试者的自选理解。
(20)部分对比[1],全体对比[2],正反[3],转折[4],时间[5],假设或条件[6],比较[7],自选[8]
表1 两组受试者的第一选择
表1显示:
(一)两组受试者对七种理解方式的选择取向非常接近。
(二)部分对比[1]和全体对比[2]这两种理解方式的选用明显高于其他理解方式。如把这两组理解方式合起来计算,其比率占七种理解方法的半数以上:内地组为53.33%,香港组为59.45%。
(三)两组受试者对表示假设/条件[6]和表示比较[7]的选择都很保守,但没有排除选择这两种方式的可能性。
表2 两组受试者的第二选择
表2显示:
(一)两组受试者对七种理解方式的选择取向仍无大的差异。与第1选择相比(见表1),两组受试者仍趋于选择对比([1]和[2])的理解方式(内地组42.56%,香港组43.75%)。但是,这种取向弱于第1选择中的对比法。
(二)选择条件和比较两种方式所占的比率仍最低。
(三)正反、转折、时间三种理解方式的选择明显有增加。
表3 两组受试者对语境问句的理解选择
表3显示:
(一)两个受试组的选择有很大的分歧。内地组选择“全体对比”理解方式的只占5%,而香港组则占25%。内地组选择“假设/条件”理解方式的占20%,而香港组则占5%。内地组选择“比较”理解方式的占30%,而香港组则占10%。
(二)跟表1的数据(无语境影响)相比较,内地组有很多变化。内地组对“全体对比”的选择由28.33%降至5%;对“正反”的选择由16.67%降到零。他们选用“条件”和“比较”理解方式的比率由4.44%和3.89%分别增到20%和30%。跟表1比,香港组除了选择“比较”理解方式的比率有些变化外,其他无多大变化。
5.3测试讨论
我们归纳出的七种理解方式具有概括性,反映了听话者理解似矛盾句的普遍方式。测试表明,两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试者对这七种理解方式都自觉选用,无任何质疑。在共计752次的选择中,仅有5次选择第八个答案(自选)。而这五个自选答案也并没有超出上述七种理解方式。这进一步说明,这七种理解方法具有普遍性。
听话者对理解方式的选择有明显的取向。在无语境时,听话者对七种理解方式的选择很有规律,这种规律不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对比式(部分对比和全体对比)的选择率最高,正反、转折和时间三种方式的选择率次之,条件和比较两式的受选机率最低。对比式的优势不仅在无语境时(表1和表2)有明显的反映,在有语境时(表3)尤为突出。尽管两个受试组因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个别问句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两个受试组在部分对比式的选用上却完全一致。
前面说过,语境对似矛盾句的理解有影响。我们的语境问句隐含了某些语境因素,因为没有具体的上下文,所以内地组对此句的理解分布仍然较广。但是,与表1、表2相比,原来的选择模式几乎全被打乱。全体对比,由原来的28.33%降至5%;“正反”由原来的16.67%降到零。而“条件”由原来的4.44%增至20%;“比较”由原来的3.89%增到30%。这两增两减说明语境因素对选择取向有明显影响,即内地组受试者多半了解隐含的语境因素。而香港组因文化背景不同,对隐含的语境因素不敏感,所以其选择取向没有大的变化,即仍然坚持在无语境下的选择模式。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操汉语的人在无语境时对似矛盾句的理解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6.结语
汉语的似矛盾句属于典型的并列结构。其语义理解依赖于两个并列谓语的参照系统,即不同的前提。在不同的前提下,似矛盾句有七种最基本的语义理解模式:部分对比,全体对比,正反,转折,时间,条件和比较。测试证明,这七种模式有很大的概括性。在无语境因素下,操汉语的人对似矛盾句的理解都会遵循这些模式,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取向。这种取向可表示如下(“>”之前的理解方式优于“>”之后的理解方式):
(21)部分对比>全体对比>正反>转折>时间>条件>比较
有语境因素时,似矛盾句的理解通常会受到很强的限制。
* 此项研究承蒙香港大学及理工拨款委员会研究基金PGC/94—95/26的资助,特此致谢。本文初稿曾由作者之一(卫志强)提交“汉语语言学现代化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1995年6月9日至10日),这次发表作了些修改。
注释:
①Lang(1984)曾简单地提出三种可能的处理方法:1)分裂参照框架,如,一个方面是F;另一个方面不是F;2)分解谓词意义,如,字面上是F,比喻上不是F;3)为矛盾的谓词引入不同的原因,如,一般说是F,实际上不是F。他认为这种选择取决于语义、句法和非语言等各种因素,他把这称之为“第二理解系统”。
②这七种理解方式虽然有其概述性,但逻辑上尚欠严密,有待完善。
③此外,“漂亮”和“丑陋”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由一端到另一端是程度之差,是渐变的,连续的”(吕叔湘,1988),因此,“张小姐又漂亮又丑陋”也可能理解为“张小姐既不漂亮又不丑陋”。
④摘自关汝松《河葬》,转引自张为国1992《现代汉语实用语型》,第250页。
⑤两个受试组对1—9问句所作的选择总次数为:
第一选择——内地组180次;香港组180次。
第二选择——内地组141次;香港组176次。(因为个别受试者没有填写第二选择,所以第二选择数少于第一选择数)两个受试组对语境问句所作出的选择总数各为20次(对于语境问句,我们仅讨论第一选择)。
我们以这些数字为基数计算出相关的百分比。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