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路的友好使者-苏禄王及其后裔论文

海上丝路的友好使者-苏禄王及其后裔论文

海上丝路的友好使者
——苏禄王及其后裔

安立柱,温 芳

(德州市 德城区北营社区,山东 德州 253000)

摘 要: 永乐十五年(1417),苏禄王率领眷属陪臣340余人沿海上丝路航线,万里来华,受到明成祖的隆重接待。归国途经德州时,苏禄东王不幸构疾病故,明成祖遣官谕祭,命以王礼将其厚葬于德州城北二里处(现德州北营村),并建墓修祠。东王长子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等人留居中国守墓。从此以后,苏禄王的后裔世代在德州繁衍生息。王子安都鲁、温哈剌之后分别取“安”、“温”为姓,逐步形成了德州苏禄王后裔——安、温家族,成为中菲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 苏禄王;苏禄王后裔;中菲交流;海上丝路

“丰碑遥见炳奎题,尚忆先朝宠日磾。 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九河冰壮龙狐出,十二城荒白鹤栖。下马一为郯子问,中原云鸟正凄迷。”[1]这是顾炎武在路经德州时所作的一首诗《过苏禄王墓》。诗中提到的如同汉武帝之宠臣金日磾同样待遇的人物,就是古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

一、海上丝路的友好使者—苏禄东王巴都葛•叭答剌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南洋、西洋各国友好往来。古苏禄国地处南洋海上丝路的枢纽,所以郑和特派使节访问了苏禄国。苏禄王心悦诚服,决定入华朝贡。1417年,古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率领西王、峒王一行340余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踏鲸波、航涨海,慕义而来,开启了中菲两国元首外交的先河。明成祖朱棣分封三王为东王、西王、峒王,以东王为尊,并对东王一行分别赐印诰、袭衣、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等不同层次的物品。[3]单从赏赐的物品来看,明朝的礼物价值远远高于古苏禄使团进贡之物,这充分显示了明朝君万邦、抚四海、“厚往薄来”的外交成例,得到苏禄使团的高度赞赏。

苏禄王一行在京受到了明成祖朱棣、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的亲王、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政府高官空前的礼遇。他们的中国之行为苏禄在经济上带来了丰厚的利益,在政治上得到大明王朝的册封与保护,增强了自己的国力,巩固了其在菲律宾群岛的国际地位,外交成效显著。[2]40

使团在北京逗留27天后,启程回国。九月从北京出发,不出意外恰好可以在东北季风来临之时,从泉州乘风起航回国。九月十三日,当一行人到达德州北30公里的安陵驿(今河北吴桥县安陵镇)时,苏禄东王突染疾病,不治归真。讣闻传到北京,永乐帝不胜悼痛,遣官谕祭,赐谥恭定。因为东王信仰伊斯兰教,须土葬,故令官员自安陵驿向南寻觅“吉壤”,称量土壤,土质重者为佳。于是在德州城北点穴建墓,王礼厚葬。20日后,在德州城北就多了一座以亲王之规格修建的外国国王墓。第二年,又竖起永乐帝亲自撰文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碑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禄东王倾全国之力,“梯山航海、诚贯金石”壮举的钦佩与敬重,高度评价东王使华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留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4]

二、中菲友好的桥梁—苏禄王后裔

苏禄东王归真后,其长子都马含继承东王封号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两位王子安都鲁、温哈剌以及10名侍从留居中国守墓。明成祖特地赐给东王墓15.87公顷(238亩)祭田,且免除地税钱粮,并对东王后裔每人每月发给俸粮6千克(一石),以保证生活之需,因东王家人笃信伊斯兰教,又从济南历城迁来夏、马、陈三户回民照顾东王后裔的生活起居。三年以后,丧期已满,王妃和两位王子却未回国,他们爱上了这里勤劳善良的人民、德州这一九达天衢的热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逐步的“中国化”了。例如:次子安都鲁娶妻息喇安,生一子名安里池,娶妻马氏,生二子:安世隆和安世奉;三子温哈剌娶妻嗒喇一林,生一子温嗒勿,娶妻李氏,生三子:温玉、温山、温鉴。第一代娶妻苏禄女子,生子后取名有苏禄风格,到第二代,娶中国女子,生育的子女就用苏禄名字的第一个字作为中国姓氏了。[2]69

1975年6月9日,中菲建交,两国关系进入新时代,苏禄东王在故土的后裔王太子伊示卖•基兰来到中国,瞻拜祖墓,安金明老先生代表在华的东王后裔在家中接待了这位同胞,并在东王墓旁共同栽下了象征友谊的长青树,实现了长达6个世纪跨国血脉的相认相连,重新搭建起中菲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苏禄王后裔—温、安家族是有史记载的、传承至今的全国唯一的海外君主留华后裔。从明初至今的6个世纪以来,温、安家族已传承22代,3700余口,其渊源脉络、发展融合、社会交往、家学门风、家族结构、婚姻关系、婚丧礼仪、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缩影。

第二,独特的守陵文化。温、安后裔经过与当地回族数百年的通婚繁衍,逐步形成以苏禄东王家族为主体的穆斯林守陵聚落—北营。清朝雍正年间,苏禄王后裔以温、安二姓正式入籍德州,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延续和传承着其独特的守灵文化。从明代开始,对苏禄王的缅怀与祭奠,世代传承,从未间断。明政府特设春秋二祭,每逢春清明、秋中元,都举行祭奠苏禄东王的活动。万历年间,在王墓西南隅、墓道西侧修建了清真寺一座。每逢回教大典,由清真寺阿訇率温、安二姓穆斯林诵经祭墓。崇祯元年,礼部特命东王后裔温守孝为清真寺长教,明廷颁发札符、冠带,“率众辅教,以崇教化”。清朝自清雍正十一年(1733),正式封苏禄王后裔温、安二姓中各一人为“奉祀生”,同时,复设春、秋二祭,德州知州亲赴苏禄王墓,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民国虽为乱世,但对苏禄王墓的祭奠却传承下来。从古到今,每逢伊斯兰教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温、安家族都要举行隆重仪式,祭奠始祖—苏禄东王及王妃葛木宁、高祖—王子温哈剌、安都鲁,薪火相传,从未间断。

明朝永乐之后的海禁政策,使苏禄对中国的朝贡定格在4次。直到300年后,才再次恢复了交往。雍正四年(1726),苏禄国王母汉末母拉律林派使团出使中国,使团专程到德州拜谒东王墓。而此时,由于天灾、战乱等原因,东王墓及宫殿倒塌,俸粮在明万历年间也已停发,东王后裔生活出现困难。清朝雍正帝在得知实际情况后,重修了东王墓,并从温、安二姓中各挑选一名后裔,充当奉祀生,主持每年的祭祀事宜。但其他后裔的俸粮问题没有一并落实。雍正九年(1731)在东王第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的申请下,东王后裔193人,在客居中国300年后正式加入中国籍,成为帝制时代的“编户齐民”。[5]从此,苏禄东王在华后裔,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身体里流淌着古苏禄国王族基因的特殊家族—德州安、温家族。

2005年,中菲建交30周年。中国的苏禄东王后裔第十七代孙安金田,第十八代孙安砚春、温海军应菲华后裔联合会之邀前往菲律宾,踏上寻根之旅。东王后裔588年来第一次回到故土菲律宾。

2017年9月13日是苏禄东王归真60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德州北营迎来了东王后裔2000余人,其中包括远在菲律宾的家人苏禄苏丹扶格达尔•基拉姆一行21人,举办了“超越时空600年”大型纪念活动,一起重温了当年苏禄东王“航涨海,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4]来华访问的艰辛历程及与明成祖朱棣皇帝结下的深厚友谊。共同瞻仰了苏禄东王墓,缅怀东王与中国皇帝为奠定中菲传统友谊所留下的历史佳话。一致赞同加强中菲两国东王后裔间的交流、弘扬先辈的精神,为两国人民搭建一座“丝路永畅、友谊长存”的彩桥而共同努力。

2017年6月,苏禄东王后裔第十八代孙安立柱、温永明,第十九代孙温芳、安静,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参加了庆祝中菲建交42周年“友谊花盛开”的系列庆祝活动,并分别向菲律宾华裔文化传统中心、华裔青年联合会、菲律宾各界联合会赠送“丝路永畅,友谊长存”的书法作品,向苏禄苏丹公主赠送了由东王第十七代孙阿文书法家安宝忠先生书写的寓意敬主、爱国、一家亲的阿文书法作品。

8) 团队技术储备:现有开发人员的技术储备往往影响着应用实现技术的选择,前端开发人员会选择与前端开发相近的技术。同样,技术的选择影响着团队人才队伍的建设。

苏禄东王墓不只是一座坟茔,在华苏禄东王后裔也不仅是唯一的具有外国王室血统的守墓人,他们给历朝历代的人们讲述着一段因海上丝绸之路而发生的精彩感人的故事,书写着一段因元首外交而产生的历史,传承着一段因交往、互信而持续的情谊。

三、海丝文化的结晶—温、安家族

大抵士之穷,不穷于天而穷于工诗;女之夭,不夭于天而夭于多才。是盖有莫之为而为者。使槎云享富贵、寿耆颐,而无所称于后世,又何以为槎云者乎?[9]289

实际应用过程中可知标准Kalman滤波在应对静态及恒定速率状态下可以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当应对振动因素时就有些略显不足。因此,通过上诉实验表明,SHAKF滤波能有效抑制标准Kalman滤波器中因随机动态系统的结构参数和噪声统计特性参数不准确引起的误差,其滤波效果明显优于KF滤波。Aallan方差分析表明,零偏不稳定性经线性KF滤波后提升17.4%,经自适应SHAKF滤波后提升26.2%。SHAKF滤波能够有效提升MEMS陀螺精度,该方法更适合工程应用。

第一、独特的家族渊源。温、安家族的始祖苏禄东王虽然不是明代唯一病逝于中国的外国君王(浡泥国王病逝于南京,麻剌朗国王病逝于福建),但明王朝对苏禄东王生前、故后的极高礼遇与评价,在中外交流史上却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明成祖亲书碑文以示哀悼,更显苏禄东王位尊礼隆。王子温哈剌、安都鲁后裔分别取“温”、“安”为姓,按两大支脉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中华•苏禄东王家族—温、安家族。可见,中华•苏禄东王家族,是全国唯一的具有南洋穆斯林血统的“中国回回”。[6]

第四,决心维度。这一维度主要是指中国实现承诺的意志。2012年黄岩岛事件由菲律宾挑起而最终以中方实控这一岛屿及附近海域而告终。自2014年以来,尽管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在各类场合不断要求中国停止对实控的7个岛屿进行的大规模吹填和建设项目,并且美国还以航行自由和地区稳定受到影响为由在上述岛屿附近进行了海上和空中巡航,并藉此加深与越菲等国的双边关系,但中国不为所动,坚定不移地完成了南海岛礁建设项目。对此,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均无能为力。基于上述事件,国际社会已经充分意识到中国维护南海主权和海洋权益这一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

为了保障每月统计产量数据的真实性,避免基层单位可能出现生产、销售量方面的失误,给企业造成成本费用方面的损失,他每月都坚持深入井下一线,与基层统计人员一起现场丈量掘进的进尺,核实采量,为下月准确核实做好基础。有一次,马成贵到煤焦厂的井下丈量掘进进度时,发现掘进上报的数据与实际不符,他反复丈量、核查,统计人员认真核实,现场修改数据。

第三,独特的家学门风。温、安家族继承了菲律宾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又逐渐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从而形成了以伊斯兰为基本信仰、以传统儒学家法为门风、具有南洋穆斯林血统的独特家族,成为中菲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明末清初,安、温家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全面转型,逐步接受了儒家文化,以耕读传家。尤其是清初入籍中国以后,安、温家族正式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崇儒之风昌盛。安、温子弟纷纷进入府、州、县学,参加科考,以儒学光耀门庭。[7]从而形成具有多元文化元素的家学门风。[2]6

第四、独特的家族结构。从总体上看,温、安家族是有一个共同始祖的统一大家族,然而这个统一家族内部却有两个姓氏—温、安二姓,这在中国家族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温氏与安氏自成世系,形成了温、安大家族下的两个胞族。温氏与安氏互不通婚,虽姓氏不同,但也严格按照辈分定“称谓”,任何场合都不得乱了辈分。历史上,温、安家族实行族长制与长教制双重管理体制。族长一般由温、安二姓中德高望重者担任,是家族中的“行政首脑”,负责家族日常事物:管理族产(明廷赐的祭田),制定族规、家法,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并代表家族与官府及外界交往等。长教一般由温、安二姓中具有高深的伊斯兰教经学修养的人担任,是家族中的“精神领袖”,负责宗教事务,包括经堂教育、会礼、诵经祭墓、主持婚礼与葬礼等。

第五,独特的风俗习惯。温、安家族是具有南洋血统的中国穆斯林,这就决定了其习俗文化的独特性,即深受中国回族习俗文化的影响,又打上了南洋穆斯林文化及鲁西北地域文化的双重烙印。如在衣食住行方面,深受鲁北回俗的影响。温、安家族在形成及融入回族的过程中,其传统服饰、饮食、民居等各个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逐步从南洋穆斯林风俗向中国回族全面演化。婚丧嫁娶方面,深深地打着民族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双重烙印,既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也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第六,独特的中菲友谊之“桥”。温、安家族在中菲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她不仅成为中菲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而且成为促进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纽带。自中菲建交30多年以来,菲律宾驻华使节、苏禄王室成员、菲律宾苏禄省官员及菲律宾游客多次来德州,瞻仰苏禄王墓,拜望苏禄王后裔,参观德州。同时温、安家族的主要成员也前往菲律宾进行寻根之旅,受到了菲律宾总统、外长的接见,也得到了苏禄王室成员和菲律宾人民的热情接待。这些互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与菲律宾及德州与菲律宾苏禄省的友好往来。

参考文献:

[1]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王守栋.苏禄王后裔家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明太宗实录(卷一九二):永乐十五年八月甲申条[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 御制苏禄国东王碑[Z].明永乐十六年(1418)刻.

[5] 乾隆德州志(卷一一):丛记•冢墓[M].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版.

[6] 安俊芝,等.安氏族谱(卷一):溯源[M].安氏族谱编纂委员会,2006年续修.

[7] 王守栋.奎章:纪念苏禄王访华六百周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4.

Amicable Envoy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Sulu King and His Descendants

AN Li-zhu,WEN Fang
(Beiying Community of Dezhou,Dezhou Shandong 253023,China )

Abstract: In 1417,King Paduka Pahala led Chief Mahala Chigemading,Chief Baduge Balabo and 340 officials to visit China. On their way back,the east king died of disease. He was buried in Dezhou with a luxuriant royal funeral. And then,his elder son went back to his home country and succeeded the throne,while his princess and other two sons stayed in Dezhou to keep the grave. Nowadays,the descendants of Sulu king have been the friendly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Philippines.

Key words: Sulu King;the descendants of Sulu King;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Philippines;the sea silk road

中图分类号: K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9444(2019)05-0024-03

收稿日期: 2018-10-31

作者简介: 安立柱(1966-),男,山东德州人,回族,苏禄王第十八代后裔,温、安家族族长、苏禄王后裔联谊会会长、苏禄文化研究会会长。

标签:;  ;  ;  ;  ;  

海上丝路的友好使者-苏禄王及其后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