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中的“英国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产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英国曾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产业结构向工业主导转型的国家,然而自19世纪后期起,英国经济开放和产业转型的领先地位很快被后来居上的美、德、日等国家赶上,并成为西方工业革命后,第一个比较突出地在经济开放中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现象的国家。西方经济学家唐宁将之新命名为“英国病”现象。“英国病”的特征是在经济开放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趋于萎缩,其病因同“西班牙病”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主要表现在“倒逆工业化”倾向突出,用高顿大膨胀部门模型理论分析便可发现导致“英国病”倒逆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成因。80年代初,“倒逆工业化”转型及其危害得到了英国政府和产业界的关注,为消除此病所作的努力,已见成效。
关键词 英国病 制造业 倒逆工业化
英国是当今世界主要经济强国之一,也是在世界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史中曾一马当先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化产业革命大约自1760年开始,至1840年结束,前后历时七八十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产业结构向工业主导转型的国家。1840年,英国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占45%,约为法国12%和美国11%比重之和的两倍,无疑是当时头号世界强国,并有“世界工厂”之称。1801~1850年,英国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品出口额增加了6倍,并掌握了世界贸易总额的20%;其中,英国棉织品生产额的80%销往国外。1821~1873年,英国人均商品出口额年增长率为4.3%,是同期人均收入增长率1.57%的3倍左右,对外贸易被誉为经济增长中的“发动机”。然而,自19世纪后期起,英国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的领先地位很快就被后来居上的美、德、日等国家赶超。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经济世界第一的位置已被美国取代。1873~1913年,英国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下降为1.06%,而同期人均商品出口额增长率更下跌至0.93%,显示了英国在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在竞争中逐渐减弱的过程。
英国贸易萎缩和经济衰退的状况,到了20世纪更加明显。1915~1979年,英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2.6%,均显著地低于美国3.6%、日本8.2%、德国4.7%、法国4.9%等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滞后,使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又在1955年被德国超过,1964、1965年被法国和日本超过,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的影响趋于减小。在制造业及其贸易方面,1960年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36.5%,1986年则下降至24.3%。不仅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比重下降,而且制造业生产本身的绝对规模也在下降,这在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1966~1985年,英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从1156万人下跌到779万人,跌幅之巨,为世界各国罕见。1983年,英国制造业产品贸易收支出现赤字,这是自英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次。种种迹象表明英国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第一个比较突出地在经济开放中出现经济增长乏力现象的国家,让人不免对经济开放和国际贸易是保证一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条件的说法产生犹豫。有的西方经济学家,如唐宁(Dunning,J.H.),将之新命名为“英国病”现象。
“英国病”的特征,是在经济开放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趋于萎缩。用日本学者南亮进的说法来概括,就是在经济开放竞争背景下,英国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换很慢,一方面其轻工业在以新技术和低工资为基础的日本等后起工业国家的轻纺工业的打击下逐渐衰落;另一方面其产业结构由轻工业主导向重化工业主导转型不及时,结果使制造业和国民经济陷于停滞局面。以英国产业转型与日本产业转型相比,1907~1935年,英国轻纺工业比重由48%至39%,下降9%,重化工业比重由32%至36%,长升4%;日本轻纺工业比重由68%至46%,下降22%,重化工业比重由21%至43%,上升22%;后者产业转型显然比前者快得多。其他的经济学家,如梅泽斯(Maizels,A.)[①],则根据有关资料比较系统地测算了世界10个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经济开放背景下的产业转型(结构变动)状况,参见表1。据此,同样可以看到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中“英国病”的特征。
表1 1958~1974年部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
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中的“英国病”是怎样产生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探讨一下较之更早出现的“西班牙病”。早在欧洲16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当时的西欧强国西班牙已开始航海探险和对外扩张活动。可是在发现金银之后,西班牙随着大量贵金属的输入,全国上下追求金银、讲求享受之风盛行,国内的制造业因为人员流失,国外制造业产品大量进口而趋于萎缩。随后,一方面由于西班牙王国多年对外进行战争(1540年与阿尔及利亚;1543~1544、1551~1559、1590~1598年与法国;1586~1594年与英国;1570~1577年与土耳其;1560年与荷兰等进行频密的交战),国库所得的70%用于战费开支;另一方面,从美洲输入的金银的大多数花费在国王和普通国民豪华的建筑、奢侈的消费、大量的铺张浪费上,西班牙制造业的结构性萎缩更加严重。1570年后,贸易不平衡加剧,大量的国外制造业产品持续地进口,以至于西班牙传统的纺织品、玻璃、制糖、皮革、制铜工业和贸易基地在大量欧洲产品进口竞争面前自1580年起显著衰落。这就是工业革命前在欧洲发生的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中的“西班牙病”。
“英国病”和“西班牙病”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但它们之间却有许多相似相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它们的“倒逆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特征,也即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严重地反常态衰减。“西班牙病”当然是个极端,它的制造业基础几乎全部失去。英国虽然不是这样,但它产业转型中的“倒逆工业化”倾向也相当突出。在16世纪,“西班牙病”的产生是起源于金银贵金属贸易。贵金属贸易成为“大膨胀部门”,吸引其他部门和产业的生产要素过度聚集,进而导致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呈萎缩状态,这就是西方著名的尼尔里——高顿大膨胀部门模型(Neary Corden Booming-Sector Models)理论的主要立论。按这套理论来分析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中的“英国病”的产生,一般认为北海石油资源的发现及开采,是1970年后英国“倒逆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成因之一;而煤炭开采及贸易,是1870~1913年英国“倒逆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成因之一。
尼尔里——高顿大膨胀部门模型理论有三个不同性质的部门(产业)类型。它们是:大膨胀部门、滞后部门和非贸易服务部门,其中,前两类部门属可贸易部门。该模型沿用小型开放经济模型假定,认为可贸易部门产品的价格由世界市场决定,劳动力资源可在三类部门间自由流动。大膨胀部门中的实际收入增加,将提高可贸易商品和非贸易服务的需求。因为非贸易服务是由国内生产的,其需求增长引导供给增加将以可贸易产品生产的潜在减少为代价,此谓之为支付效应。整个模型运行的机制以非贸易部门价格较可贸易部门价格相对上涨为起点。价格上涨,引起大膨胀部门和滞后部门的流动性资源转移到非贸易部门。当资源从滞后部门流出,滞后部门又是制造业时,结果便是“倒逆工业化”。另外,还有资源流动效应,由于大膨胀出现,通常大膨胀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提高而劳动力工资相对不变,这就引起大膨胀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劳动力资源从滞后部门流向大膨胀部门。如果滞后部门是制造业,则将发生产业转型中的“倒逆工业化”现象。
从大膨胀部门模型看来,1870~1913年英国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中的大膨胀部门是煤炭。由于同期间其他工业化国家出于进口替代等考虑减少了对英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煤炭出口成为英国产业转型中的大膨胀部门。1873~1913年,英国煤炭出口年增长率为4.6%。1913年,煤炭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0.2%。这便成为1870~1913年英国产业转型中“倒逆工业化”的原因之一。1970年以后,英国石油出口对产业转型的影响要比1870~1913年煤炭出口的影响还要大,因为石油出口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曾高达7%。石油部门大膨胀,使国际收支盈余,减少国内可贸易部门的生产和出口。收入增加并部分地扩大非贸易服务部门的开支,价格变动机制又引起制造业可贸易产品生产的减少,是70年代后英国产业“倒逆工业化”转型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大膨胀煤炭部门如果不足以完全解释1870~1913年产业“倒逆工业化”转型状况的话,英国同期间的对外投资或资本出口可作为第二个大膨胀部门。1855~1913年,英国国外净财产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上升到8%,可见其相当的重要性。资本出口对1970年后英国产业“倒逆工业化”转型,同样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为直至90年代初,英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累积额仅次于美国,列世界第二位。
经济开放中产业“倒逆工业化”转型及其危害性,80年代初期开始得到英国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导致国内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收益率低等的影响因素,如高资本税率、高融资成本、高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等,先后在英国政府新的政策出台之后大为缓解。多年萎缩的英国工业从1981年6月开始回升,1986年后呈持续增长之势。1986~1990年,工业生产增长了6.7%,制造业产值增长了16.9%,包括电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有很大发展,其产值、生产率和出口方面的增长率超过制造业的其他部门。仅至1985年,英国高技术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6%,高于中、低技术制造业所占比重8.5%和8.0%。1990年,英国已有3.1万台计算机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1991年,英国企业用于计算机硬、软件装备的开支也达到9.35万英镑,充分显示了国内各界对克服经济开放与产业转型中的“英国病”的关注和决心。1991、1992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2.0%和—0.5%,陷于衰退,但1992年工业和制造业产值仍分别比1986年增长3.2%和9.9%,反映出英国消除产业“倒逆工业化”转型现象所做的努力。1993年,英国经济增长率为2.1%,1994年为3.9%,1995年估计为2.8%,1996年预计为2.5%。
注释:
① Maizels,A.: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In Frower,S.F.:Controling lndustrial Economies,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83.,p.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