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认知”教学分析_梯形论文

评析“梯形的认识”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梯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作者抓住“梯形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过程,总结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电教媒体的恰当选择,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同时也客观地指出这节课存在的某些不足。

“梯形的认识”是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不久前举行的长春市电化教学观摩会上,与会者观摩了由天津路小学青年教师李红云讲授的“梯形的认识”这一课。

一、“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要求

“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意义及梯形各部分名称,掌握等腰梯形及其特征。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能力。3.渗透诸如从具体到抽象、知识间的普遍联系、变与不变的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理解并掌握梯形的意义。

教学时间:1课时。

电教媒体:投影器和投影教材。

学具:学生自备纸制正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及剪刀等。

二、“梯形的认识”的教学过程

1.演示画有正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种图形的投影片,复习四边形的共同特征,然后抽拉投影片画面,指出,用剪刀分别剪一下这三个图形,得到的是有共同特征的四边形——梯形,引出新课“梯形的认识”。

2.演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表面或截面是梯形的物体的模像投影片,然后再抽拉投影片画面,从直观图形中抽出其表面或截面图形——梯形,让学生观察梯形的共同特征,并举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梯形”,进而概括出梯形的意义。

3.通过设问、投影片演示和讲授,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这一概念中的“只有”的意义,并演示画有各种四边形以及五边形、三角形的投影片,让学生从中找出梯形。

4.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交待梯形各部分名称,结合演示活动投影片(片中梯形图中的“高”用橡皮筋制作),总结“高”的特点,并在黑板上示范“高”的做法。

5.学生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纸制图形学具中任取一个,只用一剪剪成梯形,然后将学生剪成的不同形状梯形在投影器上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教师介绍不同形状的梯形,再演示等腰梯形翻折复合投影片,指出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这一特点。

6.小结梯形的意义和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7.练习:(1)演示文字投影片,让学生在判断其中关于梯形的正确、错误、有缺欠定义、说法的对错。(2)演示画有各种梯形的投影片,让学生指出每个梯形的各部分名称。(3)演示画有等腰梯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的投影片,让学生回答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4)演示梯形上、下底长度可变化,两腰长度也可变化的活动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推拉改变梯形上、下底长度和两腰长度时,梯形的哪些部分随之改变,哪些部分没有改变,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5)演示投影片,让学生指出图1所示的图中有几种学过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6)演示图2形式的投影片,让学生根据图中露出部分判断图形可能是学过的哪几种图形,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

8.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勤于观察、思考,自己去认识更多的图形。

三、对“梯形的认识”这节课的评析

从电化教学的角度来评价、分析这节课,它是相当成功的。它的成功在于:

1.电教媒体的选择是恰当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投影手段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提供了保证。

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知识面窄,学习中的自控能力差,并需要以兴趣维持学习过程。投影媒体具有随意强、可控性好、参与面广、反馈及时以及利于教与学协调、同步等教学功能特点,可以满足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多种需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投影媒体的教学功能特点,使其在满足教与学共同需要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投影教材呈现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反映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属性,既能为学生的充分感知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画面,又能为学生的深入思考提供提示和引导,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具强烈教学效应的是: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利用其它四边形剪成的梯形投映出去让全班学生认识和评价,其结果是使参与的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或鞭策。这样的媒体应用效果是利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获得的。在同样是“梯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有的教师选择的是录像媒体。其结果是:不仅教师的前期投入很大,而且其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配合是有机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并未以电教媒体的应用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未因电教媒体的应用而忽略其它教学媒体的作用。教师始终注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实现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配合。例如,投影片与板书的配合、投影片符号语言与教师口头语言的配合、投影片图与课本插图的配合、投影片演示与学生使用学具实际动手操作的配合等等。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不仅教学语言简捷生动、教学态度和蔼亲切,而且多种教学媒体的应用也转合自然流畅。使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通过语言的、动作的、模像的等直观形式和深刻的思维活动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投影片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梯形”——水渠、堤坝、梯子等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并在引起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简捷的画面抽拉变化,抽出它们各自表面、截面图形——梯形,再让学生在观察这些梯形图形的基础上找出这些梯形的共同特征。不仅如此,教师还在学生掌握了梯形的本质特点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日常生活环境中存在的“梯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应答:自行车筐、马槽、城墙、烟囱等等。有的学生还提出“从近向远看,笔直的马路就是梯形”,表现出很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梯形”的观察、分析,找出了梯形的共同特征,不但提高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对事物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像演示说明如何作梯形的高的橡皮筋式活动投影片、演示梯形的高有无数条的抽拉式活动投影片等,无论是设计思想还是演示过程,都注意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师设计的由学生用纸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学具,一剪剪出一个梯形的实际操作活动中,由于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启发智力方面作了认真、细致的设计,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活动,所有学生都能一剪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梯形。在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将不同剪法剪成的梯形在投影器上实物投影,并鼓励用不同剪法剪成各种梯形的学生在投影器上演示。学生们涌跃演示自己的“梯形”,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更令人格外兴奋的是,有一名学生同样是由长方形一剪剪成一个梯形(直角梯形),但他又将剪掉的一个角拼到余下的梯形另一端(如图3示),组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梯形——等腰梯形,表现出对梯形特点的深刻理解和对问题的分析力、想象力。

沿虚线从长方形上剪掉A图形,再将A图形拼放在A′处,即组成一个等腰梯形。

显然,这节课所以能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上都获得了如此良好的效果,是由于教师在不断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完整地实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四、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1.教学节奏安排得过快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速较快——提出问题快、解答问题快;投影片演示的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短、活动式投影片的活动速度快,演示不够充分;教师的动作快等等。教师只根据少数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结果推进教学进程,步步深入,教学节奏适应面过窄,并且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这不仅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而且使积极性高的那部分学生因精力长时间高度集中造成疲劳而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

2.教师给予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不够

就“梯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以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逐渐把教学引向深入;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中逐渐学得知识。可以说,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了必要条件和环境的努力是成功的。

如果说学生的参与是个过程,那么表现就是个过程的结果。在教学过程,恰当地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不仅教师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为动态把握教学提供依据,而且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满足感,为更积极地参与学习产生动力。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虽然注意到了为学生创设较多的表现机会,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有的。(1)教师没有充分把握住让学生表现的时机——当有的学生在投影器上演示自己剪成的梯形时,教师只是对其剪的不齐提出应剪齐的要求,而没有借机发动其他学生或启发他本人提出可以剪齐的方法。(2)表现范围虽广但仍有死角——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都得到了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并且个别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还引导他们正确回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有几名学生多次举手也没有被提问。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李红云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它的成功或是它的不足,都给予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启示之一是,电化教学并非是单纯的电教媒体的应用,电教媒体只有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以应用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启示之二是,教学设计是保证电化教学获得理想效果的主要环节,这节课的成功和不足都是教学设计结果的必然反映。

标签:;  

“阶梯认知”教学分析_梯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