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制及规律分析_档案管理论文

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理及其规律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机理论文,规律论文,档案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着,社会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社会变迁的内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文化变迁作为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视角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而档案文化又是组成社会文化的有机部分之一,所以必须基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研究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

       1 档案文化范式的内涵

       “英国的哲学家麦金太尔借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来研究文化形态的转变,他认为文化的发展应当通过而且只能通过范例(范式)来阐释。”[1]文化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或社会区域的人们其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共同构成的文化模式。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每一种文化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主导范式,即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受二者影响的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档案的价值逐渐突显出来,由最初被统治者所重视发展为今天被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所重视。正是因为档案中记载了人类的思想和活动的成果,人类社会才逐步走向文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档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档案既反映了上层建筑观念形态,又反映了经济基础物质成果中凝聚的精神价值”。然而,不仅档案本身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档案开展的一系列档案工作、制定的档案法规以及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也都是档案文化的一部分。档案文化范式,是对某一阶段档案文化的抽象概括,是一种文化模式。所谓档案文化范式,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档案、档案工作以及档案事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所共同构成的模式文化。

       2 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机理

       所谓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为了研究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机理,笔者试图通过创新思考,构建一个涵盖影响档案文化范式变迁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框架,以达到对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深层次探究。研究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理,不仅有利于了解影响档案文化范式形成与变迁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在掌握变迁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档案文化应遵循的主导范式的构想。

      

       档案文化范式变迁影响因素机理模型图

       档案文化范式是由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共同构成的,因此,社会背景的改变、社会主体的变化、管理实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档案学思想的进步、档案教育的发展共同促成了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而这五个因素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理正是这些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则与原理。

       2.1 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是影响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根本性因素,也是制约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2.1.1 政治体制的变化 封建社会,档案和档案工作呈现出了显著特点,即御用性、封锁性及垄断性。档案文化范式因此受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专制”“集权”的时代烙印。到了民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封建时期的档案文化范式显然已不适应民国时期的政治背景,亟待做出改变。所以,民国时期的档案文化范式呈现出了“集中统一、民主科学、发展变革”的时代特色。而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得到提升、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他们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度在提高。而这种关注度逐渐延伸至档案和档案工作领域,促使档案文化范式发生了转变。

       2.1.2 经济体制的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改变也会导致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导致人们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使得人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无暇顾及统治者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更何况是档案和档案工作。封建时期政治体制的特点决定了档案和档案工作为君服务而非为民服务,经济形态的特点则决定了档案和档案工作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知程度。而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比传统的自然经济拥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人们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思维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刻板。表现在档案管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档案汇编公布,给社会公众创造了一个接触政府档案信息的平台,有利于社会公众档案意识的提高。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平公开原则贯穿其中。置于这一经济背景下发展的档案工作实践也势必要遵循这一原则,做好档案信息公开,为更广大公众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

       2.1.3 文化背景的变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内涵。社会文化背景直接决定着该社会的文化特质,并赋予和塑造着档案文化。文化专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维护独裁统治的思想武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中的充分体现。文化专制下,人既无创新又无独立性,因此,百姓对档案的认知程度非常低,潜意识里更加缺乏主动了解档案的意识。与此同时,文化专制影响下的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缺乏交流,几乎不去借鉴他国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这导致了档案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较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落后。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封建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国侵略和投降主义,是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在这种主旋律影响下,机关档案工作开始趋于集中统一管理,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也因档案学思想的进步和档案教育的产生有所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文化必将迅猛发展起来。“信息文化具有高科技化、高效率化、高自由度等特点,势必改变我国民众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有力地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2]信息社会文化创新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管理手段,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程度。所以,档案文化范式也应作出调整以适应大环境背景的变化。

       2.2 社会主体

       社会主体因素主要指的是主体思维变化对档案文化的影响,而主体思维的形成与所处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人”是档案形成的主体,又是档案利用的主体。社会主体既包括档案管理者,又包括社会公众。“人”的变化,特别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从档案管理者方面来看,封建社会档案最高管理者是统治者,从事档案工作的官吏代表统治者行使管理职能,档案管理的重心在于服务封建君主统治;到了近代社会,民国时期机关档案工作蓬勃开展,档案管理的重心在于服务本机关的日常活动;而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档案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逐渐成为广大公众的诉求,所以档案部门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从社会公众方面来看,档案意识是档案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公众档案意识从封建社会至今,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发展。封建社会百姓对档案和档案工作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这一时期谈不上档案意识。到了近代,档案和档案工作逐渐被社会公众所了解,档案意识随之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关于档案开放的法规政策的出台,给社会公众创造了接触档案和了解档案工作的可能性,有助于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因此,档案文化范式随着社会主体思维方式的改变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同发展阶段,档案文化范式在社会主体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特点[3]。

       2.3 管理实践

       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思维的理性化,也表现在管理实践的现代化与科学化,因此管理实践的进步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档案管理是社会大管理下的一个分支,是保证档案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途径。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指利用先进设备、技术管理档案,还指档案管理实践指导思想的变化,即档案部门从最开始关注档案这一实物,到逐渐关注档案管理的流程,再到关注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的机制以及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是档案管理实践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档案管理实践的变化又是促成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因素之一。所以,研究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理,势必要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考虑在内。

       2.4 档案学思想

       社会进步促进了档案学术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档案学术研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学思想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档案文化范式形成和变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档案学术研究作为档案文化科学性的保障,对档案文化深层内涵的丰富和在科学领域文化功能的创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档案学术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档案学思想,对档案工作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推动档案管理方式的调整和管理手段的进步。档案学思想属于档案思维层面的内容,它的发展变化影响档案文化范式朝着下一个范式转型。

       2.5 档案教育

       档案教育对档案文化具有传承和传播功能,从对档案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档案教育把寓于物质载体和语言文字等精神载体所蕴含的档案文化内化到具有思维性的人脑为代表的生命体上来,一方面激活了档案文化,另一方面形成了人创造新档案文化的能力。从对档案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第一,档案教育为档案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提和动力。档案教育作为培养档案人才的活动,它一方面能帮助人们提高对档案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档案教育者的选择、加工和转化,使之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档案文化得以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档案教育又激发了人们传播档案文化、接受档案文化的心理动力。第二,档案教育所传播的档案文化往往是档案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术思想理论等深层文化,这对促进档案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档案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往往以档案思维领域,特别是档案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为先导。而档案教育所传播的深层次文化,恰恰比较容易在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出新的档案文化价值观念,成为推动档案文化范式和社会大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第三,档案教育通过培养的人才实现对档案文化的传播。由此可见,档案教育是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重要推力,一定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3 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规律

       3.1 先思维方式再行为模式

       档案文化范式变迁遵循的第一个规律就是社会主体思维方式先发生变化,与之相伴的行为模式才随之变化。虽然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践对档案管理理念、社会公众档案意识以及档案学思想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最先表现在社会主体档案思维层面。档案思维方式的变化被人们所发现后,受思维方式指导的档案行为模式的变化才逐渐被人们所发现、认可和接受。回顾我国档案文化范式的历史演进历程,不难发现这一规律。奴隶社会时期是档案文化范式形成的孕育时期,这一时期的档案文化范式未能真正形成,但是档案和档案工作已初步建立,为封建时期档案文化范式的形成奠定基础。封建社会档案文化范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重视与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滚动,档案文化范式悄然发生着改变,经历了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至今的演进与变迁,档案管理理念、社会公众档案意识以及档案学思想的改变是最为显性,最容易被人们所关注的。档案思维方式的变化促使人们思考思维方式变化的原因,发现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是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从而将目光投向档案行为模式的变化。因此,在我们为未来信息时代档案文化范式勾勒蓝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更为科学化、理性化的档案管理理念;有意识地变被动服务广大公众为主动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提升他们的档案意识;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档案学术研究活动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成果指导档案管理实践。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档案文化范式由当下向信息社会的过渡与转型。

       3.2 新范式继承旧范式

       继承性是文化最为重要的属性,档案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具有继承性。所谓继承性,指的是新文化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吸取旧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摒弃糟粕部分。简而言之,档案文化的继承性就是新的档案文化“去粗取精”地传承旧的档案文化。范式是隐藏在档案文化背后主导档案文化的一种模式文化,由于档案文化具有继承性,因此档案文化范式也具有继承性。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是新范式继承旧范式基础上的变迁。旧档案文化范式为新档案文化范式的形成夯实了基础,使新范式不被置于空中楼阁而脱离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践。新档案文化范式继续发展和弘扬旧档案文化范式中精华的部分,舍弃不适合当下社会环境和档案工作实践的部分,创新旧范式没有而适应新时代背景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档案文化范式才能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不断地更新。例如,近代社会档案文化范式在封建时期档案文化范式基础上有了诸多发展,而封建时期档案和档案工作中合理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的规章制度等却沿用至近代,有的甚至沿用至今。而今档案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封建时期档案学思想的不断积累,更离不开近代档案学的产生以及改革开放后档案学的复苏。档案教育发展过程中,在以往课程基础上进行的课程改革从未间断过,目的是为了完善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档案教育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所以,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可以说是新范式继承旧范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的一个过程[4]。

       档案文化范式是一种模式文化,由封建社会发展至今,呈现出了稳定性、差异性、联动性等特征,其变迁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出一定规律。研究和揭示档案文化范式的变迁机理及其规律,有利于我们掌握档案文化范式变迁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未来科学合理的档案文化范式,并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标签:;  ;  ;  ;  ;  

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制及规律分析_档案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