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通用综合评价系统的实现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通用综合评价系统的实现

一、基于AHP的通用综合评价系统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孙强[1](2021)在《基于ISM和AHP的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在OA系统运维过程中,某公司信息部门经常接到用户各式各样的需求。所有用户都想快速、完全实现自己的需求。由于时间、资金、人员数量等资源有限,考虑到诸多方面的要求,如何正确处理交付需求的先后顺序,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是需求优先级。但是信息部门常常凭直观经验来判断需求优先级,有时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需求安排不科学,进而受到用户投诉,对年底的部门评比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为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搭建一套判定需求优先级的模型,来辅助信息部门的决策更加完善。本文是以OA系统的需求优先级决策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德尔菲法,通过查阅文献和问卷调研,全面梳理可能对需求优先级造成影响的原因,得到20个指标因素,并对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使得结果可信可靠。与以往直观经验相比,这些指标因素涵盖范围更广、更加全面合理。然后采用定性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SM),分析得到各指标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并进行了层次划分。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得到的指标层级关系,从需求特点、用户、运维团队三方面对20个指标因素使用量化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分析,得到指标因素的权重,构建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在进行需求优先级决策效果检验时,考虑到指标因素是模糊并且不易衡量的指标,于是结合量化的模糊综合评价,并根据信息部门实际情况,形成两种决策方式。运用决策模型,根据得分高低,对实际需求进行先后排序。参考该排序结果执行后,信息部门的需求工作推进顺利。根据该模型,分析指标因素背后的原因和薄弱点,并提出建议,加以改进,促进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当需求数据积累足够多时,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需求特点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作,起到预判和示警的作用。与以往信息部门的需求工作相比,本文充分梳理需求优先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使用定性的解释结构模型和定量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因素进行处理,得到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该模型是通用模型,可对信息部门的大量需求工作进行排序。在使用该模型决策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量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设计出两种决策方式,使得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更具实用性。同时,探索需求规律,用以指导工作,提前调配资源。

戚凯旋[2](2021)在《基于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且缺乏科学的评估、决策和优化方法。因此,应急决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对于应急管理全过程而言,无论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突发事件应对中还是突发事件处置后实施应急决策,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对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潜在损失和不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策信息的缺乏以及人类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等,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有效地处理应急决策问题。同时,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处理应急决策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目前,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技术的应急决策方法得到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尚不能充分、有效地处理实际的应急决策问题。为此,本文旨在研究新的基于模糊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的应急管理全过程应急决策方法。首先,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应急管理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二元语义群体共识DEMATEL的应急管理优化方法。采用区间二元语义模型灵活且准确地表征关于应急管理影响因素之间直接影响关系的多样化、模糊和不确定的评估信息。开发了一种群体共识达成算法,使得专家对影响因素间的区间语言直接影响关系评估达成可接受的共识。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属于原因因素或结果因素的概率,提出了一种概率因果关系图的构建方法,可为分析应急管理系统复杂的因果关系结构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应急管理优化过程探索算法,以推导出在可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急管理影响因素最佳的优化顺序和优化组合。随后,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提出方法的实现过程,并进行了敏感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其次,针对突发事件应急中的应急预案协同优选问题,发展了一种基于区间二元语义BWM-TODIM的多部门应急预案协同优选方法。采用区间二元语义信息表征决策者的评估信息,以灵活地反映且准确地处理所包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基于决策者的评估信息,分别构建了不同应急部门应急预案组合关于个体指标的个人绩效评估和关于协同指标的协同绩评估。将BWM方法推广到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环境中,并在一个区间模糊数学规划模型中考虑了群体决策过程,为指标权重的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考虑决策者的心理行为,提出了区间二元语义TODIM方法,同时计算了决策方案间的相对收益度和损失度,使决策结果更实用、准确。给出了提出方法的多阶段动态决策过程,以适应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应对。随后,通过一个算例展示了提出方法的应用,并结合敏感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最后,针对突发事件处置后的应急能力评估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区间二元语义AHP和区间集成算子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方法。利用区间二元语义模型灵活且准确地处理多样化、模糊和不确定的评估信息。将AHP方法拓展到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环境中,定义了区间二元语义偏好关系及其乘法一致性。提出了一种一致性改进迭代算法,能够自动地提高区间二元语义偏好关系的一致性水平。基于此,采用规范化顺序求和法推导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区间二元语义权重。在个体决策信息集成过程中,同时考虑了专家的主、客观权重,提出了一种更合理、实用的专家权重确定策略。开发了一些区间二元语义区间加权集成算子,能够适应区间二元语义形式的指标权重,以获得综合的评估结果。同时考虑评估信息的正面信息量和信息的可靠性,发展了一种新的区间二元语义比较方法,可以综合比较不同评估对象应急能力的综合绩效及其在子指标上的加权绩效,从而给出明确的应急能力改进意见。随后,结合提出方法的一个算例应用,进行了敏感性、有效性和优越性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刘耀铃[3](2021)在《复杂装备性能论证模板配置方法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选择和发展高端武器装备是各国的战略问题,高端武器装备所形成的实际作战能力与武器的生产、部署和使用密切相关,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新型复杂武器装备研发需在短周期内灵活地参与各项性能指标论证。以需求和知识为驱动的先进工程技术是在当今全球对抗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概念。通过构建以需求驱动的指标论证模型和装备知识库能够高效的进行知识的检索、重用和集成,实现复杂武器装备性能指标论证。针对在复杂武器装备研发过程中对标准性能论证流程、先进论证方法、论证知识管理、复用、快速响应等方面的技术需求,本文面向复杂装备性能指标快速论证系统建设与论证知识管理模型、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文章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提出了以需求、方案、模板和数据四层内容为核心的复杂装备性能指标论证模型,辅助设计论证人员快速响应论证需求,做出准确的设计论证决策。建立了标准的论证流程,将系统性武器装备性能指标论证过程分为论证需求的分析与确立、论证指标的构建与评价、论证工具的配置与封装三个阶段。(2)针对论证工具的配置与封装阶段,提出了单元化论证需求与知识管理模型。该模型通过给出指标论证工具需求具象化的表达,实现需求与知识的交互匹配,完成对知识重用以及对需求的快速响应。基于该组织模型提出了动态指标论证模板,并给出了模板的定义及配置方法,实例展示了论证模板的应用。(3)以可配置的结构化知识组织模型和知识应用方法的理论研究为依据,以天线阵设计知识与多目标态势感知指标知识管理为对象,基于知识工程系统构建了能够实现电子战装备快速论证的装备性能论证系统,文章构建了该系统的组织架构、功能模块、论证模型及知识管理实现等内容,并开发了系统各模块功能。(4)开发的复杂装备性能指标论证系统以天线布阵工具与多目标态势感知指标论证工具为例,进行了L1形阵列天线误差分析、某型无人机雷达指标论证示例。通过实例论证过程展示了系统的运用等所提模型、方法的具体操作。

李勇志[4](2021)在《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已成为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化的主要形式,装配式建筑部品作为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情况。在装配式建筑部品质量被企业、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重视的当下,如何有效地评价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的质量绩效至关重要。本文从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角度出发,通过构建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质量绩效评价模型,对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进行评价。首先,阐述了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同时介绍了装配式建筑部品和质量绩效的相关概念。然后介绍了对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进行评价时用到的问卷调查法、AHP法、改进熵权法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后续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评价模型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构建了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先通过平衡计分卡(BSC)建立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层,然后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装配式建筑部品的特点初选评价指标并通过专家访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请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员对初选指标进行打分,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做进一步筛选,最终得到完整的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然后,构建装配式建筑部供应商质量绩效的评价模型。运用了AHP-改进熵权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装配式建筑部供应商质量绩效的评价模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案例验证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孙明[5](2021)在《基于PSA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核能是人类社会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裂变能,聚变能具有清洁高效、核燃料丰富以及反应产物放射性污染少等特点,因此被称为人类社会的终极能源形式。概率安全评价(Probabilistic Safety Assessment,PSA)是评估裂变堆概率安全的方法,在裂变核能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技术已经成熟,但在聚变堆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以及可检测性(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enability,Inspectability,RAMI)方法是 ITER 组织为评估聚变堆的系统可靠性、可用性以及减小聚变堆的技术风险而提出来的。随着聚变堆技术的发展,开展基于PSA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基于PSA与RAMI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基于PSA的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方法以及基于PSA和AHP的聚变堆可靠性指标分配三种方法都基于聚变堆PSA模型,都从概率的角度对聚变堆进行安全评价、物项安全分级以及可靠性指标分配,并且三种方法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将在这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PSA和RAMI方法都运用可靠性技术从概率的角度对核设施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本文通过整合PSA和RAMI方法,开展基于PSA和RAMI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基于PSA和RAMI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为聚变堆的系统可靠性、可用性以及总体概率安全性的评价提供了一体化的方法,也为聚变堆的系统风险消除和设计优化提供了技术途径。合理的物项安全分级对聚变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物项安全分级存在保守的情况。本文从概率的角度出发,利用聚变堆PSA计算出来的物项重要度信息对聚变堆物项的安全等级进行再次划分,将PSA和物项安全分级结合起来开展基于PSA的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方法研究。基于PSA的物项安全分级方法为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提供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方法。目前可靠性指标分配主要针对具体的系统,缺乏从顶层到具体部件地将可靠性指标分配贯彻在聚变堆的设计之中。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将聚变堆分为总体层、系统层以及部件层等不同的层次,同时结合聚变堆的PSA模型,开展PSA和AHP的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的研究。基于PSA和AHP的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为聚变堆可靠性指标分配提供更加系统性的方法。基于PSA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为评估聚变堆系统可靠性、可用性、总体安全性以及风险消除提供了一体化的方法,为聚变堆的物项安全分级提供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方法,为聚变堆可靠性指标分配提供更加系统的方法,完善并发展了聚变堆聚变堆聚变堆的安全评价、物项安全分级以及可靠性指标分配的方法体系。

孙晶晶[6](2021)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文中提出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学者们已经通过科学的方法定量、定性的研究并验证出部分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康复的有利影响。但是,一直没有全面的、核心的关于康复景观设计的理论、准则和评估体系。本文通过对康复景观的纵向历史发展动态研究,相关理论文献的横向比较归纳总结,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对康复景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并提出了现代康复景观以人为本,以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康复核心的“三元”设计论。通过归纳总结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策略及评估方法,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评估体系,并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遴选指标,后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南京的两处康复景观进行实例研究和评估。又通过总结对儿童、老年人和临终患者三类不同人群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环境的需求及相应的设计策略,并以“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项目进行了设计实践。本文是对现有康复景观相关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并进一步将创新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课题的核心思想与成果可以为发展初期的现代康复景观设计带来指导与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八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康复景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对于康复景观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成果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归纳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康复景观的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的历程、演变和现状。归纳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与医疗和康复相关的景观特征和对人们康复的影响。第三章为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基础、设计切入点、和设计标准。本章节重点总结了康复景观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基础。以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维度为出发点总结了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即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以“三元”设计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作者通过分析设计切入点,结合了现代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了现代康复景观的三条设计原则及设计方法。第四章为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与策略构建。本章通过对使用者生理、心理和精神三方面对环境需求的初步分析,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第五章是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例研究。基于本文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于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总结,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征询意见,形成了以生理核心康复性,心理核心康复性和精神核心康复性为准则层(包含34项指标)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初选指标集合。通过灰色统计法(GST法)对初选指标集合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又以城市南京为例,实地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一所新建医院(鼓楼医院)以及一所疗养院(钟山干部疗养院),初步明确南京城市康复景观的发展现状和居民对康复景观的认知与希冀,同时结合问卷答案,通过AHP层次分析法,经过两两对比将指标间的重要性定性比较结果转化为定量权重赋值结果,从而得出南京两处康复景观基于“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第六章是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策略及应用。通过对不同特殊使用者人群生理,心理及精神特征和对环境的需求分析,总结了具有人群针对性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第七章介绍了以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理论为指导,作者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此项目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整个项目从初期的现场调研到汇报完成和通过都是依照作者总结的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思想,从医院场地的总体规划深入到重症儿童监护室康复花园的详细设计。设计成果得到了医院负责人,医护人员及病患家属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第八章为本课题后续研究及展望。本文在康复景观研究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总结和归纳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及相关准则,建立了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康复景观后续的研究和发展起到基础奠定以及方向指引的作用。全文字数:13万余字图表:200余幅

李新华[7](2021)在《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也逐渐地提高。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举办数量越来越多,活动类型和活动规模也在逐步扩大,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并要求加强对大型活动的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因此,近年来大型活动具有“逢办必评”之势。论文针对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以风险评价支持为重点开展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通过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对大型活动进行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因素危害性评判以及活动风险等级评判,是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的核心功能,文中将其映射为风险指标管理、风险指标权重处理和活动风险等级评判三个问题。论文首先分析和研究了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模型体系的相关理论。其次,采用角色权限分析系统的角色及对应的访问权限,应用U/C矩阵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利用UML用例图分析了系统参与者和用例之间的关系,并使用数据流图对系统的主要数据流程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和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三层应用架构来实现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支持系统,根据U/C矩阵的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再对用户角色和评价管理通过系统实现的详细功能进行了设计,通过借助Power Designer软件完成了系统数据库的概念结构和物理结构的设计。再然后,采用SQL Server 2014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Visual Studio 2017作为该评价支持系统开发的IDE,利用.NET、C#和Winform等混合开发技术,开发实现了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支持系统关键功能的原型。通过实例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中灵活地构建指标体系,评判评价指标的危害性和可能性,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等功能的支持作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该系统能够符合系统的目标、需求和预期的使用,为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借鉴作用。

陈小凤[8](2020)在《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而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多数基于传统的研究手段,有很多局限性,研究主体单一,从系统的角度去研究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改革研究比较少。所以,本文利用系统工程相关理论、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为根据,分析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系统中存在的复杂性问题。随着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人才缺口大,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电商发展的更新速度,技工院校电子商务所教授的电商技能与企业实践和需求严重脱节,是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状况的主要特征。因此,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当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等问题。本研究工作从系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出发,分析了它们的复杂性、协同机制、系统内涵发展路径选择,构建了由学校、学生、政府、企业、行业为主体的系统层级结构模型。同时研究系统的聚集、非线性等一共7个重要特征。用SWOT和AHP分析等方法对系统组成要素、SWOT矩阵、SWOT战略和层次结构模型进行系统分析。构建SWOT矩阵和战略矩阵,通过构建AHP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各层次指标的单排序权重计算和层次总排名权重计算。结果表明,适合当前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总体战略是SO开拓型。从方案层的权重分析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化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这与目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深化技工院校的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反映了本论文的研究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构建了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根据相关理论和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人才培养系统改革的优化管理策略。本论文对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革优化策略,为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更多的参考。

邓伟[9](2020)在《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能源资源的战略保障基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共有262座资源型城市,占城市总量的39.9%,其中将近79%已陆续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乏力的严峻问题。在实践中,一部分资源型城市在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扶持下完成了转型工作,但大多数尚未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其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影响因素复杂、转型效果参差不齐、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主导产业方向不明等,成为困扰资源型城市的难点、痛点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沿着主体、内容、客体三条主要脉络,对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对转型主体职能的定位,构建了创新驱动体系的主体结构,完善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动力模型;通过对产业结构内在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生命周期、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转型升级时机与模式的选择策略;通过分析主导产业在破解资源、制度和技术锁定效应中的关键作用,确定了主导产业选择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证分析中,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法(QR)和68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影响转型升级的4类8个指标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指标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最为显着,且存在异质性;其中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影响超过其他地区;发展阶段异质性表现为:除衰退型外,科技创新对其他三类城市影响均显着。此外,其他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域异质性和发展阶段异质性。在案例分析中,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案例城市转型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投入是案例城市转型效果欠佳的关键因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比较案例城市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对主导产业的优选次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应从产业发展、竞争力、效益等角度,综合考虑其投入产出的效率值,并结合城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以及相对优势确定主导产业的优选次序。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首次定义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三大基本要素——主体、内容、客体。转型主体应包含一切利益相关者,尤其强调劳动者个人的作用,该主体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或依附企业主体存在。客体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产业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占比关系、产业构成及资源在产业间的具体配置情况。内容指一切已经、或存在潜在可能性的,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的总和。对三大基本要素的界定,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有助于以此为基础搭建结构清晰的理论分析框架,有的放矢的对转型升级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提出了创新体系内部主体结构及职能地位的设计。本文通过对主体结构及职能地位的设计,强调了“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力模型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动力模型,有助于解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驱动表面化和盲目化、动力源泉无法聚焦的难点与痛点问题。(3)本文将分位数回归分析法引入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均值的局限性,给出被解释变量的全面信息,减小异常值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在应用中,一方面研究各影响因素在总体上的影响显着性及各分位点上的显着性,另一方面将分类样本代入模型,分析区域异质性和发展阶段异质性。这一方法从多个维度分析研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使结果更加稳健有效、细致全面。

赵庆伟[10](2020)在《广东省东源县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其是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各省份。广东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也是多山省份,山区主要分布于粤东西北地区且当地发展滞后,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急需加快粤东西北山区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乡村振兴,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山区观光农业不仅在整个观光农业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影响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县域尺度,构建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本文首先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依据本文提出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概念模型、思路和原则等,结合专家意见,构建了包含26个指标的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AHP法和PCA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并根据结果得出了“资源环境可持续、产业发展可持续”承载了0.7796的权重,对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采用极值法和目标值法标准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案例研究部分选取广东省山区县——东源县为例,运用构建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东源县2011—2018年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8年间其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逐年增长,从0.3225增长到0.8466,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于2016年从“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般”上升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水平。基于研究结果和分析,本文也提出了进一步提升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策略,希望为相似地区的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二、基于AHP的通用综合评价系统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HP的通用综合评价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SM和AHP的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方法
    2.1 需求优先级
    2.2 需求优先级方法研究
    2.3 解释结构模型
        2.3.1 构建流程
        2.3.2 算法表述
    2.4 层次分析法
        2.4.1 构建流程
        2.4.2 算法表述
    2.5 模糊综合评价
        2.5.1 构建流程
        2.5.2 算法表述
    2.6 本章小结
3 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构建
    3.1 模型整体构建流程
    3.2 模型体系的指标确立
        3.2.1 评价指标调研准备
        3.2.2 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3.2.3 评价指标结果确认
    3.3 基于ISM的因素关联关系研究
        3.3.1 构造有向图
        3.3.2 建立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3.3.3 进行层级划分
        3.3.4 因素关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
    3.4 基于AHP的评价决策模型建立
        3.4.1 建立层级结构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层次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3.4.4 群决策
        3.4.5 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应用
    4.1 复杂情况下实例应用
        4.1.1 案例概况
        4.1.2 决策模型指标层次分析与权重确定
        4.1.3 评价等级的确定
        4.1.4 建立隶属度矩阵
        4.1.5 分层模糊评判
    4.2 简单情况下实例应用
        4.2.1 案例概况
        4.2.2 模糊评判
    4.3 应用数据分析
    4.4 应用效果对比及建议
        4.4.1 效果对比分析
        4.4.2 建议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1.2.2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优化方法研究
        1.2.3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优选方法研究
        1.2.4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方法研究
        1.2.5 前人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4.4 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区间二元语义信息
    2.3 群体共识达成通用框架
    2.4 DEMATEL方法
    2.5 BWM方法
    2.6 TODIM方法
    2.7 AHP方法
    2.8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群体共识DEMATEL的应急管理优化方法
    3.1 引言
    3.2 方法构建
        3.2.1 问题描述
        3.2.2 直接影响关系群体共识达成过程
        3.2.3 区间二元语义DEMATEL方法
        3.2.4 应急管理优化过程探索算法
    3.3 算例
        3.3.1 问题准备
        3.3.2 群体共识达成
        3.3.3 影响因素分类
        3.3.4 优化策略计算
    3.4 讨论分析
        3.4.1 敏感性分析
        3.4.2 有效性分析
        3.4.3 优越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BWM-TODIM的多部门应急预案协同优选方法
    4.1 引言
    4.2 方法构建
        4.2.1 问题描述
        4.2.2 多部门应急预案绩效评估
        4.2.3 区间二元语义BWM方法
        4.2.4 区间二元语义TODIM方法
        4.2.5 多阶段动态决策过程
    4.3 算例
        4.3.1 问题准备
        4.3.2 预案绩效评估
        4.3.3 指标权重计算
        4.3.4 预案协同优选
    4.4 讨论分析
        4.4.1 敏感性分析
        4.4.2 有效性分析
        4.4.3 优越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区间二元语义AHP和区间集成算子的应急能力综合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方法构建
        5.2.1 问题描述
        5.2.2 区间二元语义AHP方法
        5.2.3 区间二元语义区间加权集成算子
        5.2.4 区间二元语义信息新比较方法
        5.2.5 应急能力多属性综合评估流程
    5.3 算例
        5.3.1 问题准备
        5.3.2 指标权重计算
        5.3.3 应急能力绩效评估
        5.3.4 绩效评估比较
    5.4 讨论分析
        5.4.1 敏感性分析
        5.4.2 有效性分析
        5.4.3 优越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三章算例相关表格
附录B 第四章算例相关表格
附录C 第五章算例相关表格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复杂装备性能论证模板配置方法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项目支持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论证技术研究现状
        1.2.1 现代设计论证方法概述
        1.2.2 装备指标论证研究概述
        1.2.3 论证知识管理方法研究
    1.3 论文的组织内容与研究结构
2 基于需求驱动的性能指标论证模型
    2.1 驱动装备性能指标论证的关键技术
    2.2 基于需求驱动的装备性能指标论证
    2.3 基于需求驱动的装备性能指标论证模型
        2.3.1 论证需求的分析与确立
        2.3.2 论证指标的构建与评价
        2.3.3 论证工具的配置与封装
    2.4 论证指标论证评价方法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复杂装备性能论证模板配置与知识管理
    3.1 单元化论证需求与知识管理
    3.2 单元化领域本体的OWL描述
        3.2.1 单元化指标知识与需求的表示
    3.3 动态论证复杂装备工具的快速配置
        3.3.1 动态论证模板
        3.3.2 动态论证模板的配置方法
        3.3.3 动态论证模板的实例化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支持复杂装备指标论证的系统开发
    4.1 系统总体架构
        4.1.1 系统目标
        4.1.2 系统功能视图
        4.1.3 系统逻辑视图
        4.1.4 系统知识库设计
        4.1.5 系统开发环境
    4.2 指标论证系统实现
        4.2.1 系统界面
        4.2.2 系统工作原理
        4.2.3 知识库目录管理
        4.2.4 论证模板配置管理
        4.2.5 知识库列表配置管理
    4.3 系统论证工具
        4.3.1 天线布阵工具
        4.3.2 态势感知指标论证工具
    4.4 本章小结
5 雷达天线指标论证示例
    5.1 论证工具需求分析
        5.1.1 天线指标论证需求
        5.1.2 态势感知指标论证需求
    5.2 雷达系统的动态论证模板构建
    5.3 天线阵的快速指标论证
        5.3.1 天线阵设计知识
        5.3.2 天线阵误差指标论证
    5.4 雷达态势感知的快速指标论证
        5.4.1 雷达态势感知指标知识
        5.4.2 雷达态势感知指标论证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致谢

(4)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装配式建筑部品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装配式建筑部品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质量绩效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4 质量绩效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1.2.5 综合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装配式建筑部品的相关概念
        2.1.1 建筑部品的概念
        2.1.2 建筑部品的特点
    2.2 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2.2.1 绩效及绩效管理
        2.2.2 质量绩效
        2.2.3 绩效管理工具及对比分析
        2.2.4 绩效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思路
        3.1.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3.1.2 建立指标体系的思路
    3.2 构建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2.1 基于BSC构建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层
        3.2.2 基于文献研究法初选二级指标
        3.2.3 初选指标的分析处理
        3.2.4 低频指标的分析处理
        3.2.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3.3 评价指标的内涵
    3.4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定性指标的量化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4.2.2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4.2.3 改进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2.4 AHP-改进熵权法组合赋权
    4.3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1 建立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4.3.2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2 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
        5.2.1 建立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5.2.2 灰色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3 评价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质量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 B 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
附录 C 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指标权重AHP专家打分表
附录 D 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附录 E 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评价定性指标量化调查
致谢

(5)基于PSA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能系统PSA
        1.2.2 核能系统RAMI分析
        1.2.3 核能系统物项安全分级
        1.2.4 核能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结构
第2章 基本方法简介
    2.1 PSA方法简介
        2.1.1 概述
        2.1.2 始发事件分析
        2.1.3 事件树分析
        2.1.4 故障树分析
        2.1.5 事故序列分析
    2.2 RAMI方法简介
        2.2.1 概述
        2.2.2 功能分析
        2.2.3 故障模式、影响以及危害性分析
        2.2.4 可靠性框图分析
        2.2.5 风险消除措施
    2.3 反应堆物项安全分级方法简介
        2.3.1 概述
        2.3.2 IAEA50-SG-D1物项安全分级
        2.3.3 NRC risk-informed物项安全分级
        2.3.4 IAEA SSG-30物项安全分级
    2.4 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简介
        2.4.1 概述
        2.4.2 无约束条件的可靠性分配
        2.4.3 有约束条件的可靠性分配
        2.4.4 可靠性再分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SA与RAMI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研究
    3.1 聚变堆PSA与RAMI分析简介及其对比分析
        3.1.1 聚变堆PSA方法简介
        3.1.2 聚变堆RAMI方法简介
        3.1.3 聚变堆PSA与RAMI方法对比分析
    3.2 基于PSA与RAMI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
        3.2.1 基于PSA与RAMI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总体架构
        3.2.2 聚变堆事故的事件树分析
        3.2.3 聚变堆系统的FTA-based RAMI分析
        3.2.4 聚变堆事故序列分析
    3.3 案例应用分析
        3.3.1 聚变堆真空室内破口事故分析
        3.3.2 聚变堆真空室内破口事件树分析
        3.3.3 聚变堆VVPSS的FTA-based RAMI分析
        3.3.4 聚变堆真空室内破口事故序列分析
        3.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聚变堆在线风险监测方法研究
        3.4.1 平均风险模型向实时风险模型的转化方法研究
        3.4.2 监测方法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SA的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方法研究
    4.1 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简介
        4.1.1 概述
        4.1.2 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方法步骤
    4.2 基于PSA的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方法
        4.2.1 基于PSA的聚变堆物项安全分级方法总体架构
        4.2.2 相关概念与判断准则
        4.2.3 确定并分解安全功能
        4.2.4 功能分级
        4.2.5 部件分级
    4.3 案例应用分析
        4.3.1 CN HCCB TES简介
        4.3.2 CN HCCB TES的物项安全分级现状
        4.3.3 基于PSA的CN HCCB TES的物项安全分级
        4.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PSA与AHP的聚变堆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研究
    5.1 聚变堆可靠性指标分配简介
    5.2 基于PSA与AHP的聚变堆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
        5.2.1 基于PSA与AHP的聚变堆可靠性指标分配方法总体架构
        5.2.2 确定聚变堆总体层的概率安全目标
        5.2.3 聚变堆的总体层概率安全目标分解至系统可靠性指标
        5.2.4 聚变堆的系统可靠性指标分解至部件可靠性指标
    5.3 案例应用分析
        5.3.1 案例简介
        5.3.2 可靠性指标分配步骤
        5.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基于PSA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之间的关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内容总结
        6.1.2 创新点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康复景观研究可视化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注释
第二章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及其历史发展历程
    2.1 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解析
        2.1.1 康复医学的概念
        2.1.2 康复景观的概念
        2.1.3 康复景观的分类
        2.1.4 康复景观的主要特征(如何区别于一般景观)
        2.1.5 康复景观的主要疗愈方法:园艺疗法与景观疗法
        2.1.6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康复景观的历史发展历程和演变
        2.2.1 原始医学下的萌芽期
        2.2.2 经验主义医学下的雏形期
        2.2.3 科技-机械主义医学下的失落
        2.2.4 人文主义医学下的重整期
    2.3 康复景观的设计方法的演变与分类
        2.3.1 传统设计方法
        2.3.2 植物学或生态设计方法
        2.3.3 以人为主导的设计方法
        2.3.4 以实证研究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康复景观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注释
第三章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及其思想基础
    3.1 以循证设计为指导的康复景观设计理论
        3.1.1 循证设计
        3.1.2 罗杰·乌尔里希
        3.1.3 史蒂芬·卡普兰与瑞秋·卡普兰
        3.1.4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
        3.1.5 其他相关理论
    3.2 人文(健康)地理学下的康复景观理论及相关思想
        3.2.1 威尔·杰斯勒尔
        3.2.2 基于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
        3.2.3 基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建筑思想
        3.2.4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3.2.5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语言
        3.2.6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思想
    3.3 现代康复景观的“三元”设计理论
        3.3.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思想
        3.3.2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的核心诉求、康复机制和设计标准
        3.3.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标准
    3.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注释
第四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策略与方法
    4.1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原则
        4.1.1 生理舒适性原则
        4.1.2 心理愉悦性原则
        4.1.3 心灵进阶性原则
    4.2 康复景观与建筑相关的设计考量
        4.2.1 康复景观在建筑环境中的空间类型
        4.2.2 建筑与康复景观空间设计策略
    4.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策略
        4.3.1 ―五感‖设计策略
        4.3.2 康复景观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策略
        4.3.3 无障碍设计策略
        4.3.4 种植设计
        4.3.5 "神圣"感的营造
        4.3.6 案例分析:所有人的康复花园……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4.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注释
第五章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例研究
    5.1 基于灰色统计法(GST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5.1.1 评价指标的初选
        5.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1.3 灰色统计法(GST法)
        5.1.4 灰类白化函数计算
    5.2 GST法分析结果
    5.3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
        5.4.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5.4.2 层次分析法理论框架概述
        5.4.3 软件说明
    5.5 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5.5.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5.5.2 调查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导入
        5.5.3 数据处理与结果
    5.6 实例调查
        5.6.1 康复景观在南京的发展概况
        5.6.2 案例介绍
        5.6.3 初步问卷调查结果
        5.6.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5.6.5 调查问卷结果
        5.6.6 调查结果加权评分
    5.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释
第六章 针对特殊人群的“三元”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 适宜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1.1 老年人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一般指60 岁以上人群)
        6.1.2 适宜老年人(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3 案例分析
        6.1.4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症状特点
        6.1.5 适合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特征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1.6 案例分析
    6.2 适宜儿童(尤其是0-14 岁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2.1 儿童患者的人群特征及对环境的需求
        6.2.2 适宜儿童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3 案例分析
        6.2.4 儿童自闭症患者的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
        6.2.5 适合儿童自闭症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2.6 案例分析
    6.3 适宜临终病患的康复景观设计策略
        6.3.1 临终患者的人群特征
        6.3.2 适宜临终患者的康复景观设计指导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注释
第七章 ―生命的韵律‖基于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的设计案例: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妇女儿童医院康复花园
    7.1 项目背景
        7.1.1 项目起缘
        7.1.2 问卷调查
        7.1.3 设计目标
    7.2 项目设计
        7.2.1 场地分析
        7.2.2 医院整体设计建议
        7.2.3 PICU康复花园设计
    7.3 设计总结
    7.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注释
第八章 本课题总结、创新点和后续研究与展望
    8.1 本课题重点思想
    8.2 本课题的创新点
    8.3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康复景观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AHP分层发实地调查问卷
附录3:ASSENT FORM
附录4:QUESTIONNAIRE
后记
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学术成果

(7)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风险管理理论
    2.2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
        2.2.1 大型活动概述
        2.2.2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2.2.3 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2.2.4 风险评价方法
    2.3 系统相关工具和技术
        2.3.1 系统开发方法
        2.3.2 UML建模技术
        2.3.3 U/C矩阵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分析
    3.1 评价模型体系分析
    3.2 系统目标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用户角色权限分析
        3.3.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分析
        3.3.3 系统用例分析
    3.4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3.4.1 L0 层数据流图
        3.4.2 L1 层数据流图
        3.4.3 L2 层数据流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4.1.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4.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4.2.1 用户角色详细功能设计
        4.2.2 评价管理详细功能设计
        4.2.3 评估结果详细功能设计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3.1 概念结构设计
        4.3.2 物理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各角色主界面
        5.2.1 系统管理员主界面
        5.2.2 评估管理人员主界面
        5.2.3 评估专家主界面
    5.3 关键功能模块实现
        5.3.1 项目创建模块
        5.3.2 指标体系管理模块
        5.3.3 危害性评判模块
        5.3.4 可能性评估功能实现
        5.3.5 风险综合评价及结果查询模块
    5.4 系统实例测试
        5.4.1 实例测试说明和简介
        5.4.2 系统主要功能实例测试
        5.4.3 测试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B 主要附件
    附件1 《大型活动风险可能性、危害性评估表等级测评表》
    附件2 《实例测试中的指标体系表》

(8)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分析
        2.1.1 技工教育
        2.1.2 技工院校办学理念
        2.1.3 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2.1.4 教育教学改革
    2.2 系统学理论概述
        2.2.1 系统的一般特性分析
        2.2.2 复杂适应性分析
        2.2.3 三螺旋理论
        2.2.4 霍尔三维结构模型
        2.2.5 SWOT-AHP分析法
3 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3.1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方法
    3.2 调查内容及发放情况
        3.2.1 校企合作企业方面的调查内容及发放情况
        3.2.2 学生层面的调查内容设计及发放情况
        3.2.3 教师层面的调查内容设计及发放情况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大
        3.3.2 课程设置不合理
        3.3.3 教学方式单一
        3.3.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3.3.5 校企合作效果不佳
        3.3.6 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3.3.7 企业对电商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求
        3.3.8 政府政策制度不健全
        3.3.9 人才培养模式调查
        3.3.10 对外交流不足
4 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建模分析
    4.1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系统的机制与结构模型
        4.1.1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4.1.2 外部协同机制
        4.1.3 内部环境的复杂性
        4.1.4 内部协同机制
        4.1.5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内涵发展路径选择
        4.1.6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层级结构模型
    4.2 构建SWOT矩阵和战略矩阵
        4.2.1 人才培养的SWOT矩阵分析
        4.2.2 SWOT的战略分析
        4.2.3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4.3 构建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指标及一致性检验分析
        4.3.1 构建判断矩阵
        4.3.2 战略层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分析
        4.3.3 其它层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分析
        4.3.4 方案层P的排序分析
        4.3.5 检验模型
5 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管理策略
    5.1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管理模型
    5.2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策略
        5.2.1 注重系统的整体性,深化技工院校内涵发展
        5.2.2 注重系统的开放性,加强对外交流,深化校企合作
        5.2.3 注重系统评估机制的多样性,启动多元协作的实时监控系统
        5.2.4 加强政府统筹协调性,健全政策制度
        5.2.5 注重系统的聚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与评价
6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实践--以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为例
    6.1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情况分析
    6.2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6.2.1 制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方案)
        6.2.2 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6.2.3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改革
        6.2.4 改变教学模式
        6.2.5 进行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6.2.6 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制度监控改革
    6.3 实施效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经济增长理论
        2.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产业结构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相关的研究
        2.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容研究
        2.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法研究
        2.2.4 文献评述
3 基于主体-内容-客体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及其产业结构的形成
        3.2.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布与分类
        3.2.2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与特点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要素的界定
        3.3.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体
        3.3.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内容
        3.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客体
    3.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成因分析
        3.4.1 转型升级主体职能定位产生的影响
        3.4.2 经济增长与生命周期等因素产生的影响
        3.4.3 资源型城市锁定效应产生的影响
    3.5 构建三位一体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分析框架
        3.5.1 构建主体明晰的创新动力模型
        3.5.2 确定转型升级时机的科学方法
        3.5.3 比较选择转型升级的适宜模式
        3.5.4 结合主导产业有效破解锁定效应
    3.6 本章小结
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选择与模型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
        4.1.2 构建模型
    4.2 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4.3 区域与城市异质性分析
    4.4 实证结果的进一步解析
5 转型效果评价与主导产业选择:以衡阳为例
    5.1 衡阳市的选择动因
    5.2 衡阳市转型效果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衡阳市主导产业优选分析
        5.3.1 主导产业优选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5.3.2 基于DEA的主导产业优选模型
        5.3.3 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清晰界定主体职能地位
        6.2.2 精准把握转型升级时机
        6.2.3 因地制宜选择转型升级模式
        6.2.4 科学评估确定主导产业
        6.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总体策略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广东省东源县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关键问题
    1.6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山区
        2.1.2 观光农业
        2.1.3 可持续发展
    2.2 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1 国外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2.2 国内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3 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借鉴
        2.3.1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2.3.2 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2.4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及评析
        2.4.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2.4.2 研究方法梳理与评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构建总体过程
    3.2 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概念模型
    3.3 山区县域特征
        3.3.1 自然生态资源
        3.3.2 人口综合素质
        3.3.3 经济发展水平
        3.3.4 生产条件方面
        3.3.5 科技教育方面
        3.3.6 产业融合方面
    3.4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5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5.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3.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3.5.3 指标选取依据
        3.5.4 具体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第四章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综合评价
    4.1 基于AHP和 PCA的熵组合权重的计算
        4.1.1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赋值
        4.1.2 主成分分析法指标权重赋值
        4.1.3 基于AHP和 PCA的熵组合权重
    4.2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选择东源县作为案例研究的依据
        5.1.1 地貌特征方面
        5.1.2 观光农业方面
        5.1.3 资源环境方面
        5.1.4 小结
    5.2 东源县基本情况
        5.2.1 基本概况
        5.2.2 农业产业概述
        5.2.3 观光农业概述
    5.3 基于AHP和 PCA的熵组合权重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5.3.3 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5.3.4 计算组合权重
        5.3.5 基于极值法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5.3.6 基于目标值法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5.3.7 基于两种标准化方法的综合评价
    5.4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5.4.1 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丰富农业景观
        5.4.2 丰富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组合,提高过夜游客比重,优化客源结构
        5.4.3 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5.4.4 提升地域特色和吸引力,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5.4.5 积极加强农旅资源的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5.4.6 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产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调查问卷
    附件2 东源县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致谢
附件

四、基于AHP的通用综合评价系统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SM和AHP的需求优先级决策模型研究与应用[D]. 孙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区间二元语义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研究[D]. 戚凯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3]复杂装备性能论证模板配置方法与系统实现[D]. 刘耀铃. 四川大学, 2021(02)
  • [4]装配式建筑部品供应商质量绩效的评价研究[D]. 李勇志. 西华大学, 2021(02)
  • [5]基于PSA的聚变堆安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孙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6]以人为本的现代康复景观“三元”设计论[D]. 孙晶晶. 东南大学, 2021(02)
  • [7]大型活动安全风险评估评价支持系统研究[D]. 李新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系统的改革研究[D]. 陈小凤.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9]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D]. 邓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10]广东省东源县山区县域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赵庆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通用综合评价系统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