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以《抱朴子·外篇》为例论文

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以《抱朴子·外篇》为例论文

葛洪的接受美学观
——以《抱朴子·外篇》为例

邵天泽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 魏晋时代既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美学思想蓬勃发展的时代。自20世纪中叶西方接受美学强势介入以来,学界便意图重新挖掘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中蕴含的宝藏,而魏晋一直是研究热点,各论家学者普遍将目光集中于陆机、钟嵘等大家,却鲜有人注意到居于汹涌理论思潮中间的葛洪。作为东晋著名的思想家,葛洪在美学鉴赏上也颇有建树,其接受美学观大多体现于作品《抱朴子·外篇》中。文章试图以《抱朴子·外篇》为例,研讨葛洪接受美学观的理论来源、理论内涵与理论价值,深入挖掘这颗东晋时代理论的遗珠。

关键词: 葛洪;接受美学观;《抱朴子·外篇》为例

自20世纪中叶西方接受美学强势传入中国以来,学界便开始重视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中蕴含的接受思想。各论家学者特别针对魏晋这一“文学自觉的时代”进行研究,集中注意力探讨曹丕、陆机、刘勰等文论家的接受美学观,却鲜有人提及同时代大家葛洪的接受思想。作为东晋著名思想家的葛洪,他一生著述颇丰,单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说,尤以《抱朴子·外篇》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接受美学观。《抱朴子·外篇》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它前有《淮南子》《文赋》,后有《文心雕龙》《诗品》,居于如此激流迸进的理论思潮和魏晋自觉的时代之风中,对魏晋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以《抱朴子·外篇》为例,研究葛洪的接受美学观是十分有价值的。

一、葛洪接受美学观的理论来源

正如郁达夫所说:“伟大的文学是时代的社会的表现”,葛洪创作的《抱朴子·外篇》便是以魏晋社会大环境为依托的历史产物。魏晋时代既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也是社会动荡不堪的时代。汉末朝野分裂,国家因权贵腐败而几番易主。面对残破的朝野,名门之士忧忧不得志,门阀贵族间的内部争夺愈演愈烈,国家战火频起,社会满目疮痍。如此颓败的社会现实冲击了儒家倡导的文学入世观,动摇了自汉以来,儒派一家独大的统治地位,社会思潮一度向道家回潮,而后逐渐发展成魏晋以来儒道兼修的玄学之风。

魏晋社会思潮由儒至道再至玄的发展历程深深影响了葛洪的思想,这不仅反映到他从积极入世到遁入山门的命运遭际中,甚至还反映到他作品《抱朴子·外篇》中儒道糅合的思想痕迹上,可谓是葛洪接受美学观的根本来源。葛洪吸收了儒家重视个体修养的主张。这直接导致了他提出:“士字大夫应当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进德修业,温故知新”的主张;他着力摄取了道家老庄的思想,这直接影响他提出了读者应保持澄怀格物、虚静自然的审美心态的主张;此外葛洪还汲取了玄学中的相当养分,由阴阳二类推衍万物而认识到事物的丰富性,由二元对立相生相克而认识到事物的差异性,玄学精微析理、辩证统一的科学精神使葛洪形成了他研究问题时理性允当的思维方式。这些从“儒道互补”中汲取的养分作用于文学鉴赏中,直接体现在了他肯定美感共通性、提出审美差异性和宣扬审美发展论的主张上。

分析问卷数据了解到,住宅为一层的比例为78%,住宅为二层的比例为22%;住宅围护结构为砖房的比例为92%,土房比例为8%,说明一层砖房为北方农村住宅的典型形式。

总的来说,作为东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葛洪的思想深受魏晋以来儒道互补的玄学之风的影响。从儒家思想中,他吸收了对个体重才学、重人为、重能力的思想;从道家思想中,他继承了审美时应保持虚静自然、心无旁骛之心的主张;从玄学思想中,他发展了韩非政治进化论的观点,汲取了玄学精微析理的科学精神,创新性地提出了今胜于古的论断,形成了他研究问题时辩证全面的思维方式。从儒至道再至玄,他的思想一直随社会思潮的变换而涌动,正是这儒道互补的思想底蕴,构成了《抱朴子·外篇》中的接受美学观。可以说,《抱朴子·外篇》中的接受美学观是魏晋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时代产物,也是魏晋以来儒道思潮汹涌流淌过的历史印记。

二、葛洪接受美学观的理论内涵

可以说,葛洪《抱朴子·外篇》中所蕴含的接受美学观是十分丰富的,它既是魏晋时代玄学之风下的历史产物,也是“文学自觉”在理论层面上的深刻反映。在当今西方话语强势介入的文化语境下,学界重新研究它无疑对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葛洪接受美学观的理论价值有三。

式中:h热、h冷分别为试件的热面、冷面对流换热系数,W/(m2·K);δ为试件厚度,m;λ为填充板热导率W/(m·K).

首先,葛洪的接受美学观理论吸收前人,泽被后人,对魏晋以来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抱朴子·外篇》是一部产生于特殊时代下的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一方面葛洪吸收了儒家、道家、玄学的思想内涵,汲取了《淮南子》《文赋》中的有益养分,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前人思想,作为自己接受美学观的理论来源。另一方面其作《抱朴子·外篇》中体现的接受美学观对后世文论家起到了深远的启发作用。如在审美差异论和审美发展论层面上,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博观说”,强调接受者应该广泛阅读,培养艺术感知力与感悟力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等的主张中便足可见葛洪的思想印记。可见,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下,它前有《淮南子》《文赋》,后有《文心雕龙》《诗品》,居于如此激流迸进的理论思潮和魏晋自觉的时代之风中,它承前启后,对魏晋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葛洪接受美学观的理论价值

关于接受美学,葛洪在他的作品《抱朴子·外篇》中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主张。首先,他提出了审美差异论。在《博喻》中他说:“妍姿媚貌,形色不齐而悦情可均,丝竹金石,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以情貌各异,丝竹五声为例,强调了客观美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愉悦是相同的。此外,葛洪还透过美感的共通性看到了“观听殊好,爱憎难同”的审美差异性,并认真分析了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可见,葛洪在儒道互补思想的引导下,批判性地继承了孟子的审美无差异论,既肯定了美感具有共通性又宣扬了美感具有差异性,延展性地提出了审美差异论主张。

除了审美差异论,葛洪还提出了审美能力论。受儒家思想重个体修养、重才学能力、重后天修行思想的影响,葛洪认为读者鉴赏能力的不同也是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在《广譬》中他说,裸体之民无法欣赏“衮藻之象”的灿烂,楚地之隶更不能品味“采菱之音”的清丽,可见作为连接作品与读者的重要媒介,一定的鉴赏能力是实现文学鉴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葛洪大力主张读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感悟力。

此外,葛洪还提出了审美发展论。受《论衡》反对尊古卑今风气思想的启发,葛洪还提出了审美发展论的主张。《擢才》曰:“且夫爱憎好恶,古今不钧,时易俗易,物同价异。譬之夏后之璜,曩直连城,鬻之于今,贱于铜铁”,他认为文本意义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读者的接受思想会随着时代环境、社会风尚的变化而变化。可以说,审美发展论的提出具有相当大的冲击性,这意味着葛洪他不仅承继了王充反复古主义的衣钵,发展了韩非政治进化论的观点,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今胜于古的论断,他将文学鉴赏当作是读者接受思想演变史的载体,从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文学鉴赏活动的审美意义。

其次,葛洪的接受美学观有益于推动中国传统美学“多元论”的形成。在精英文化日益边缘化,大众文化占据文学市场主流的环境下,以往“单一化”“固定化”的审美模式被“多元化”“流动化”的发展样式取代,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中的审美差异论正迎合了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受魏晋玄学之风的影响,葛洪以辩证批判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审美差异论主张,在理论中,他在承认相同美感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受个体知识体验、情感感悟、艺术想象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差异,这无疑对当下美学多元化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樊美筠曾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多元论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为它与当今时代的美学、艺术多元化的主潮是合拍的。”可以说,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也正具有如此意义。

该用户已存在于前文所述的目标用户群中,故已主动泄露个人隐私,通过翻阅爬取的个人信息,发现攻击载荷为个人邮箱。具体邮箱为287226800@qq.com,泄露网址URL为https://tieba.baidu.com/p/1734593610,泄露原因是由于共享书籍需要留下联系方式。即该用户因为共享性需求而主动泄露个人隐私,即该用户不抗社会工程学攻击。

最后,葛洪的接受美学观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理想人格具有积极作用。受儒家思想重才学能力和道家重虚静思想的影响,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提出了审美能力论的主张。他十分重视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他将读者的鉴赏能力作为连接作品与读者间的重要媒介,极力主张读者应该通过后天学习,培养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情感体验力,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感悟力,在进行接受活动时,始终保持专注虚静的澄澈心态。总的来说,葛洪所提倡的审美能力论内涵对于构建现代社会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028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沈 芳,沈红健,邢鹏飞,姜 乐,黄石仁,张永巍,吴 涛,邓本强

《抱朴子·外篇》中体现了葛洪丰富的接受美学观点,它既是魏晋文学自觉的时代产物,也是葛洪复杂思想的集中体现;既有“一代文学”之客观性,也有“一代大家”之主观性。他从内儒外道的思想根基出发,提出审美差异论,既肯定了美感的共通性又认识到美感的差异性。提出审美能力论,重视读者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倡读者广泛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情感体验力。提出审美发展论,创造性地发展了前人的思想理论,以动态的、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文学接受活动的审美意义。可以说,葛洪的接受美学观在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又成功开拓出了新层次,它诞生于汹涌的理论思潮之中,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对魏晋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们更好地认识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源。作为东晋时代的一颗理论遗珠,葛洪接受美学观的研究不容被忽视。

参考文献:

[1]王自立,陈子善.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杨洋.道教医世思想溯源[M].巴蜀书社,2016.

[3]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邵天泽(199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校级研究生重点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8-026HLJU)

编辑∕杨波

标签:;  ;  ;  ;  

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以《抱朴子·外篇》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