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_教育现代化论文

“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_教育现代化论文

“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特征论文,时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教育现代化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基础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问题又成了教育现代化讨论中的热门问题。然而,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内涵、实现机制等的问题上,学者们见仁见智。本文分析了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将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置于特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社会环境之中。这样,我们可以避免空洞抽象地讨论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是中国现时代产生的概念,是中国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呼唤,有其特定的时空规定性,其发展必然指向中国特定现实的未来,任何有关的研究都不能离开现实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所处的时代。

一、“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概念的时空分析

一般而言,“基础教育”指小学和中学教育,即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基础文化知识和素养的教育,当然包括受教育者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基础教育是为其后的专业、职业或终身教育打基础的教育。因此,就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而言,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就个体接受教育的情况而言,基础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的教育,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受基础教育的个体来实现的。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的文化和社会素养决定着整体社会的文明程度。简单的逻辑就是:基础教育通过提高个体的文化和社会素养而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无论从教育体系来看,还是从个体发展和个体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程来看,基础教育都有其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和决定性。

“现代化”是由词缀“化”和名词“现代”构成的一个合成词,其词典的意思为“使……转变成为具有现代的性质或现代的状态”。那么,现代性质和现代状态中的“现代”又指什么?尽管有大量文献从历史、社会、教育等发展过程研究“现代教育”或教育中“现代化”问题,(注: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中,详尽地讨论了“现代教育”、“教育现代化”等问题。)但是,在我们日常用语或政府文献中,“现代化”所指的与历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中所指的未必就是同一个事实。

语言是人们意向表达的符号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同的意向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形式,而不同的意向也可能使用相同的语言符号形式。尽管从训诂和语文学的角度考证词语形式的变迁是必要的,对于研究内容和词语所指具有澄明作用,但是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具有共时性。人们在使用语言符号形式进行言语交际时,其交际意向总是指向特定内容,而不是抽象、空洞、毫无所指意义的声音形式,更不会有歧义现象。歧义现象只发生在理解者身上,而说者言说的内容对于说者自己而言是没有歧义的。那么,当我们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使用“现代化”时,我们的意向指向什么内容呢?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像我国这样举国上下学“先进”的国家,“现代化”一词的含义已经从特定历史时期的思维走向了现实的大众化思维。不仅教育要现代化,我们早就有“四个现代化”目标和口号。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现代化趋势和要求,如中医药现代化、办公现代化、交通工具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在日常用语里指的就是朝着现代的观念、现代的性质和现代的方式而转变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现代”在时间概念上指向当代和未来的理想范式,其中包含着某种价值判断。我们在使用“现代化”时,意向所指的是一种朝向未来的变化运动过程。然而这个变化运动过程不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人为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有理智的、有价值评判和选择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三个面向”中的“面向现代化”,指的就是教育要在人的意识指导下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的运动朝向。教育现代化指向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并参照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目标。

“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发展”指的就是一种变化过程,是在原有基础之上向着更高级的形式变化或扩展范围。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指的就是基础教育事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变化和生长,是一个由现状向着未来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像任何动态变化过程一样,任何变化都是现状基础上的变化,任何现状也是动态变化的结果状态。因此,在研究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候,我们将时刻把握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关系,研究发展的现实起点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是历史发展的现实结果状态,对现实结果状态的研究不能不研究历史发展过程),而研究现实状态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现状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尽管基础教育“现代化”中的“现代”可能受社会历史研究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将“现代”这一概念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概念,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段,那么,若干年后“现代”就会成为一个“古代”的概念,而失去其朝向未来,朝向国际比较的内涵,从而失去现代化的魅力。“化”的“发展”就是一个具有特定朝向的发展过程。基础教育现代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朝着什么方向“化”,都要有一个时空的现实基础。随着当代时间向未来的无限延伸,随着现实状态向年轻一代人的转移,现代化中的“现代”也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换其所指内涵,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所指内涵

王策三和王本陆先生认为我们所研究的现代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因此具有三个基本规定性:现代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和中国特色的规定性。(注:王策三、王本陆:现代教育的概念,载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56-210页。)这三个规定性不仅规定了“教育现代化”这个概念,而且也规定了我们的研究取向,规定了教育现代化的时空所指内涵。我们所研究的现代化不是抽象的现代化,而是基于中国社会传统和现状的教育现代化。当然,中国社会是世界大社会的一个成员,其存在和发展并不是独立的,是外界影响和内部传统交互作用的过程。尽管我们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和进程具有普遍性,但同时又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所特有的质性。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也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定性。其实,我们一直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这里所暗含的就是一个“现在时态”,即中国现实社会的教育要与中国现实社会的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也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但我们所暗含的意思应该是中国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个人全面发展,既有社会条件的制约性,又有社会和道德价值的指向性。因此,在讨论教育使人社会化和教育使社会更加人性化的功能时,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要求。

我们今天研究教育问题所解决的是中国人的现实问题和中国现实人的发展问题,目的是研究中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下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建设的基础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中国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而不断推进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中国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发展,更不能脱离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

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定性规定了我们研究教育现代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本身的内容和内涵都必须受到中国现实社会的制约。这一点在政府的文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九十年代乃至本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定位在“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01年2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认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就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培养建设和适应小康社会的人,其培养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是基础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涵是有现实时代指向的,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都要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当然,教育有其自身的覆盖范围和运行规律。其覆盖范围必然要渗透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新的要求。然而,这种渗透并不是一种有形东西的渗透,而是思想和观念的渗透。所渗透的思想和观念要通过教育者影响到受教育者,最终成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观念。因此,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和观念的现代化,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素质的现代化。总而言之,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只有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具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才能有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才能为现代化教育发展服务。

然而,教育者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具有社会现实基础?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必然涉及教育现代化的时空问题。中国和世界的现实社会和时代精神是人才观的根源,而时代的人才观又决定着教育观。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并不能替代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任何研究都要有先导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必然要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验证最终形成某种理论形态。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问题涉及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发展问题。

三、“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态时空过程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态性和整体性特征,其动态性和整体性都整合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强调基础教育发展的动态时空过程,就是要强调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进程,是一个整体演进的过程,不仅涉及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运动发展要求,而且涉及触发内在要求的外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其传统、现实和未来的社会现实基础。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又是在世界发展的时空中进行的,其发展是在世界影响下的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性。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大约需要到2050年才能全面赶上90年代末期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到了2050年,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也将是另一个样子,而那时还需要现代化的研究。世界的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比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快,一部分国家是发达的,一部分国家是欠发达的。欠发达的国家就存在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和问题。

其次,从中国基础教育基本特征来看,我国基础教育涉及范围广、规模大、人数多,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环境和过程中的发展,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将导致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受地区现代化进程影响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也存在进程和方式的多元问题。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任何学校都是地区的学校,其正常的发展应该与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相一致,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反映。学校现代化发展受制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不可能在没有现代化发展基础的社会里出现现代化的学校。又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和因地制宜就成为必要。没有一刀切的模式、目标和进程,而是具有地区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再次,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体是小学和中学。不同地区的学校存在差别,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别。学校现代化发展不应该是一种模式,而是具有特色的多种模式和形态。还由于学校之间存在着传统、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校的现代化发展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具有学校特色。当然,在不同的具体发展形态的基础上探讨相对普遍的、一般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同等重要,而且更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参照意义。

标签:;  ;  ;  ;  ;  ;  

“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空特征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