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_贫困问题论文

减贫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_贫困问题论文

扶贫开发,任重道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任重道远论文,扶贫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以来,我国开展大规模扶贫迄今已满二十年。在此期间,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以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举全国之力,投入巨额资金,奋力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有4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贫困人口目标减半的国家。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首先是贫困群体人数仍很庞大。按照我国农村现行的人均年纯收入668元贫困标准,全国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年收入处于668—924元的低收入群体有4977万人,两者合计7587万人,都是我们需要扶持的对象。据建档立卡人数统计,扶贫对象近1亿人。如果采用世界银行规定的每人每天1美元贫困线标准计算,加上城镇贫困群体, 我国的贫困人口绝对数还会增加近一倍。国际间比较,我国的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二位。其次是消除贫困的难度大大增加。经过长期扶贫仍未脱贫的人口,大多分布在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地区,各种致贫因素交叉叠加,帮助他们脱贫的任务尤其艰巨。还有一个难点是脱贫人口返贫现象波动较大,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更难。第三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这三大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近年来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警戒线水平。至目前,扶贫开发《纲要》十年实施进程已经过半,扶贫工作面临的总体形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批示的那样:“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在2005年5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换届之前, 胡锦涛总书记等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两次对协会工作做了重要批示。批示的精神实质有两条:一是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要勇于创新机制、走新路;二是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协会上下倍受批示鼓舞,积极贯彻落实批示精神,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协会在我国扶贫事业中的作用,加快我国扶贫开发进程。2005年、2006年,在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产业开发金融服务、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开展扶贫公益宣传工作、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有了新突破。(一)2005年9 月全国政协老区扶贫开发情况视察团对陕西延安革命老区进行了视察,2006年5月、9月又相继组团对山西太行山革命老区和江西瑞金革命老区的十一个贫困县市进行视察,全面了解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深入研究老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共同探讨加快脱贫步伐的有效措施。(二)启动“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在未来四年内,该工程将整合百余所民办院校,拟捐助8亿元资金,解决7万多名贫困生的学费问题。(三)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签署了《支持我国扶贫事业发展性金融合作会谈纪要》。(四)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澳发署中澳项目管理、加拿大驻华使馆、澳门巴蒂基金会、新加坡连氏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建立正常工作联系。台湾著名企业家郭台铭先生捐资1亿元人民币,用于教育扶贫事业。

在2007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等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又一次对协会做了重要批示。我们认为,中央领导同志的二次批示是对协会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殷切希望和支持。协会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我国的扶贫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尽最大力量为党分忧。

2007年,协会将按照批示精神的要求,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探索产业扶贫开发新途径

全面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战略方针,将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与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引导、协调功能进行有机互补,充分引导、动员社会资本和各界力量,积极探索试点地区的体制建设和信用建设,建立政府、企业、银行和社团组织的合作模式,推动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全面发展。为此,协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在山西省长治市开展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试点项目,为确保试点项目的顺利进行,国家开发银行多次派遣人员到研究试点工作。该试点方案首批项目包括:(一)长治市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通过本次试点计划,有望提前三年实现安全饮水的目标;(二)太行革命老区教育扶贫工程;(三)长子县禽流感灾后恢复与发展工程,引进科技化管理模式,建设家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预计总投资11亿5千9百余万元。协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制度科研与长治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区域,并将试点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二、开展“扶贫开发小额信贷同业服务”,不断拓展扶贫开发的金融服务领域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在小额信贷上要有突破”。中国的小额信贷伴随扶贫开发事业和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10多年时间,对于中国缓解和消除贫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国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普遍存在资金实力弱、风险控制能力低、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手段落后、经营成本高等共性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发挥社团组织机构作用,构建扶贫开发小额信贷机构同业协会,为会员单位提供社会信息、专业标准、风险管控、竞争咨询等公共服务是小额信贷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协会经调研拟成立“中国扶贫开发小额信贷服务中心”,采用专业会员制组织形式,吸收各类小额信贷机构参加,发挥协会利用金融信息积累和扶贫开发信息两种资源优势,保持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前沿判断,向成员机构提供适用信息、专业辅导和公共咨询服务。同时,努力寻求小额信贷的国际合作和政府支持,协助小额信贷机构筹集发展资金,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

三、以扩大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为主,以学历教育为辅,努力办好“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

一是继续动员合格民办院校积极参加到教育扶贫工程中来,使工程启动院校从42所达到百所以上。

二是协会拟与北方汽车教育集团联合兴建一所扶贫职业培训学校,计划每年为贫困地区免费培养1万名汽车技工并保证全部就业。北方汽车教育集团已向“中国民办院校教育扶贫工程”捐资7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现金捐助主要用于工程的运作宣传,6000万元用于4000名贫困孩子的免费就学,4月初全面启动“北方汽车教育集团捐资工程”。

三是协会与台湾奕昂教育经营辅导中心(东莞)初步达成协议,拟用5 年时间为贫困地区培养1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和《劳动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适应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台资企业的用工需求。

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协会所属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中心的工作指导和帮助,继续办好面向扶贫系统工作干部的各类专题培训。

四、积极配合全国政协2007年视察工作,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情况的专题视察

继续组织协会企业会员、华侨、民营企业家、民办院校代表关注少数民族扶贫开发情况,通过参与实地视察,及时准确地反映民意、民情,咨政建言,为党和政府制定并完善对“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继续通过为少数民族人民传递爱心,办实事,推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进程,为构建56个民族的和谐大家庭贡献力量。

五、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项目——“甘泉工程”

“甘泉工程”是协会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推广的一项纯公益项目,重点是解决高砷、高氟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在河北、内蒙古六个点两年的试运行,试点效果良好,得到了水利部专家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在除砷方面,为国内的成熟技术。据有关部门的严格检测,处理后的水质,完全达到了国家安全饮水标准。“甘泉工程”的建设可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协会拟投资200万元在山西省建10个“甘泉工程”净水站,组织专人前往山西8个县11个项目点进行了调研和选点。得知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推出帮助当地群众进行改水的“甘泉工程”项目后,叶树林先生慷慨解囊,首期捐赠100万元,资助河北、内蒙农村搞改水试点。

目前这项工程已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香港著名人士梁锦松先生也对这个项目极其关注,表示愿意帮助协会筹集善款,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做出贡献。计划在五年内募集2亿元资金,配合政府解决贫困地区10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六、探索信息扶贫的新途径,研究建设中国新农村信息化系统工程——“村络工程”

村络工程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双向互动、兼容并包”。整合已有一切为“三农”服务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软硬件设施和社会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能用,会用,有用,爱用,久用”的信息服务系统,并通过系统的有效运营,改善农村基层教育、医疗等社会基本福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品、市场、技术、资金及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和通讯技术支撑,使农民一步跨入信息时代,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目前该工程从设计理念、运营模式、参与机制等诸方面与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入沟通,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和响应。微软、IBM、INTER、正大国际、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均表示将积极参与这项绿色事业。鉴于该工程的繁杂难度,协会在2007年进一步论证后,将先行试点,量力而行。

七、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协会作为社团组织,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和独特的优势。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充满赞誉,国际组织也热切期望在这一领域与中国的民间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开展“扶贫国际论坛”活动,在全球范围造势,积极与扶贫知名人士取得联系,动员其参与我们的扶贫事业。

八、与凤凰卫视合作策划中国扶贫二十年电视系列节目

1986年至2006年中国扶贫开发事业整整进行了二十周年。协会与凤凰卫视拟合作推出一个十集系列报道节目,力争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推出。该节目将紧紧围绕中国扶贫问题,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集中展示中国扶贫的伟大成绩、反映贫困人口的真实现状、聚集扶贫中的热点问题、深入剖析扶贫开发政策、探讨加速扶贫的工作方法,以求借助凤凰卫视的宣传平台,使得全球的炎黄子孙对中国扶贫工作的现状、政策、问题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呼吁华人关心、支持祖国扶贫开发事业,同时,为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力寻求广阔平台。

标签:;  

减贫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_贫困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