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择理论看社会制度改革:对“两个必然”的新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从选择理论看社会制度改革:对“两个必然”的新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从选择论看社会制度的变革——关于“两个必然”的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制度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2)06-0004-06

自苏联解体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一问题 ,可说是个时间跨度最长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因此,单靠实证研究是不够的,还需 要在基本原理上有所创新。本文从哲学反思入手,探讨关于这一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试 图为这个问题的解析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通道。

一、研究社会制度变革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主要是前苏联哲学家)将历史唯物论总结为三大块:一是三个决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两条基 本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三是两大动 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动力)。这套理论是从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立论,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确认社会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客观决定论。这套客观决定论,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 主流观点,也是论证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思路是: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又是控制生产力发展的决 定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便会发生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实际上 有多种因素可影响生产力发展,除生产关系以外,政治和文化也有作用。说资本主义由 于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必然灭亡的论断,理由不充分,用决定论解释两个必然,说服力也 不够强。这种决定论的缺陷是忽视了主体的作用。

研究社会制度变革,除运用决定论以外,人们也运用选择论,笔者曾发表过《一元决 定论和二元选择论》(载《人文杂志》1988年第3期)。选择论的思路是将人看作主体, 将人作用的对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看作客体,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联系客观的纽 带。主体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在处理与客体关系上是有选择的。人经过多次实践,反 复选择,最后决定选择某一条轨道,这样选择转化为决定,某一轨道成为必然趋势,就 转化为规律。主体按照自己的主观目的进行选择,最终出现的客体,必然是主观符合客 观的产物。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制度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当人选择的生产关系符合生 产力性质时,或者说主观符合客观时,这种生产关系才能出现。故社会制度既是主体选 择的结果,又是主观符合客观的产物。

从人类历史看,人是主体,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是客体;从创 造过程看,每一种文明都包含有主体和客体,以物质文明而言,生产力包含有物质客体 ,也包含有人这一主体。决定论用于解释历史最为有效,因为历史上的主体已消失,其 实践活动的结果也就是人选择的结果,完全对象化于客体中,可以单考察客体,视历史 为由客观决定的客体的发展历史。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而且人又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研究现实活动及未来发展趋势,就要对主体进行考察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可以决定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但不可能决定最终的 制度,还要从主体中找根源。从主体中找根源就要追溯到人的本性,非此不能贯彻理论 的彻底性。

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个问题辩论了几千年。中国的战国时代就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 ,古希腊、古罗马也有类似的辩论。其实人的本性很简单,就是避害趋利。避害就是求 生存,趋利就是生活得更好。避害趋利也就是求生向上。全人类以及国家民族的、阶级 的、宗教的、文化的、职业的等社会集团,也具有避害趋利的本性。普通人只是关注个 人的避害趋利,杰出人物关注的是更多人的避害趋利,民族英雄关注本民族,革命者关 注本阶级,圣贤仙佛关注的是全人类,这些杰出人物的人性用求生向上来表述更准确些 。从芸芸众生到圣贤仙佛都具有避害趋利、求生向上的本性,这可称之为性上论。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看法,认为研究社会制度的变革,只能完全着眼于客 体(生产力),将主体视作由客观决定的主观意识,一谈到人性就被视作唯心论。对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所论述:“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指边沁的效用原则)运用到 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 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在《哲学的贫困》中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 的不断改变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6页。)。马克思又在《神圣 家族》中指出:“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 于经验、习惯和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 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页。)。从人性中推导出的各种要求,只有未来的 理想社会才能满足,因而马克思说法国唯物主义“直接导向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财产”。由此看来,将人性与两个必然联系起来,是符合马克思上述论断 的。

二、社会进步的两条轨道——发展与平公

人为了生存首先要进行生产活动,为了生活得更好(向上),就要不断地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求生向上的本性,人必然沿着发展生产力的轨道前进,这可称为发展 轨道,同时这也是人的一种必然选择,发展轨道也是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呢?从历史经验得知,人与人协同前进, 最有利于发展,只有人与人关系和谐才能实现协同,只有人与人平等才能和谐。人与人 之间平等、和谐、协同最有利于发展,最符合人求生向上的本性,必然成为人的最终选 择,称之为平公轨道,也是平公规律。

(一)发展轨道

人类要生存,首先选择的是发展生产力,沿着发展生产力的轨道前进。

生产力发展总的趋势,就是主体力不断增大,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能力不断提高,集中 体现在人的智力不断提高上。智力是主体的力量,又对象化到客体上,主要是生产力上 。

世界各国生产力有共同的发展轨道,以劳动工具为标准,先后经历了石器、铁器、手 工机械、蒸汽机、电力几个时代。电力时代以后,人们先是称之为原子电子时代,后又 称之为信息时代,而原子电子和信息所代表的生产力,都是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称之 为科技生产力较为准确,以往的可称为自然生产力、土地生产力、机器生产力。

生产力要素组合为产业,自然生产力组合为牧业经济,土地生产力组合为种植经济, 二者合称为农业经济。机器生产力组合为工业经济,科技生产力组合为知识经济。人类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轨道从产业结构上看可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个阶段 。

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最高阶段,从生产要素上看是科技生产力,从产业结构上看是知识 经济,而从功能上看,是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即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前进,即是古 人讲的“天人合一”。至此可以看出,发展轨道有两个含义:一是人类沿着发展生产力 的轨道前进;二是全人类有共同的(生产力)发展轨道。发展轨道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又 是发展规律。

(二)平公轨道

生产力是客体,全世界有共同的发展轨道。人是主体,有没有共同的发展轨道呢?人的 发展体现在人所创造的文明上,而人的本性即寓于精神文明(文化)中,经过长期积累而 沉淀为文化。世界上最普及的传统文化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家文化,都是在 各地独立产生,彼此没有传承关系,这些不同文化在价值理念上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崇 尚平等和谐。佛教讲众生平等,基督教讲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伊斯兰教讲人人是兄弟 ,孔子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上述传统文化所体 现的平等精神,难以用社会存在来解释,是源于人的共同本性。人有求生向上的本性, 这是马克思讲的人的一般本性,而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求生向上的目标则是变化的,这 是马克思讲的“历史性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不平等使得冲突斗争一直继续下去, 人类社会陷入内耗之中,阻挡着人实现求生向上的目标。人类的成长包含智力增长和理 性增长,从而能逐渐领悟到人际关系平等和谐,消除内耗,形成合力,最有利于满足人 求生向上的本性,故平等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是一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念 。

平等是人们相互间的相同性,是指与权力和利益有关的相同性。法国《人权宣言》称 :“平等就是人人能够享有相同的权利”。现代美国政治学家萨托利说:“平等表达了 相同性概念。两人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些或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 似的状态,那就可以说他们是平等的”(注: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 年版,第340页。)。我国《辞海》(1989年版)注解:“平等是人们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 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价值观念是一种主观判断, 而平等这一价值观念具有客观性,可以明确界定。人们对自由、民主、人权、正义、公 正的理解不同,甚而大相径庭,但对平等的理解并无歧义,如私有制是经济上的不平等 ,任何人都无异义,但私有制是否符合自由、民主、人权、正义、公正原则,人们的理 解大不相同。由于平等具有客观性,可以明确界定,则平等程度可作为衡量各种社会规 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制度、政策等)的标准。如民主是当今公认的政治规范,古 希腊奴隶社会就有民主制,但奴隶没有选举权,在选举权上,自由人与奴隶不平等。19 世纪欧美国家实行的民主选举,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但在种族、性别、财产、 文化水平上仍存在不平等的权利,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消除了选举权的不平等现象。 由于选举费用高昂,无产者既无钱又无时间参加竞选,被选举权存在不平等。只有社会 主义民主,才可消除这一不平等现象。可见,民主的进步,可用平等尺度来衡量。自由 的原意就是打碎枷锁,其实质就是平等。奴隶社会自由民与奴隶不平等,奴隶就没有自 由。争取自由实质上是争取平等。法国大革命打碎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又产生了无 产者与有产者的不平等,有产者有自由,无产者无自由,欧文称法国的自由社会为人间 地狱。可见,平等是衡量自由的标准。

现代人讲尊重人权,而对人权的说法不一,只能用平等来衡量,人人平等地具有生存 权、发展权、人身权、公民权就是尊重人权。对正义辩论了几千年,用平等来衡量便迎 刃而解,无论是国家关系或是人际关系,平等就是正义,不平等就是非正义。可见,平 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与其他价值观念处于不同层次,更带有根本性,是其他价值观念 的基础。同时,平等又是一种实际状态,一个社会的平等程度是可以明确界定的,故平 等是衡量各种规范的根本标准。

同平等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公正,平等是相同,在社会规范中人人处于相同的,平 等的地位就是公正,故公正是平等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认为,公正、公平、公道、正 义内涵相同,处于同一层次,平等则处于更高层次。今举例来说明之。中国从隋朝开始 采用科举制选官,全国用一个考题,在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因而是公正的。科举制打破 了门第不平等,因而是公正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不平等,比世袭制、举荐制要平等, 也就更先进。但科举制存在男女不平等,太平天国首开女科考试,体现了更高程度的平 等,在制度上是一大进步。可见,公正所回答的是:能否平等地执行制度,能平等地执 行为公正,否则为不公正。平等所回答的是,制度本身是否先进,体现的平等程度高为 先进的制度,体现的平等程度低为落后的制度。因此,平等又是衡量制度文明的标准。 以历史为坐标,平等是衡量社会规范的标准,标明规范所体现的平等程度;以现有社会 为坐标,平等是衡量执行规范的标准,同一规范平等的对人对事就是公正,不平等就是 不公正。历史沿着平等公正轨道前进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革命,推翻旧制度,打破旧 规范,建立新规范,新规范一定比旧规范更平等。二是改革,在现制度范围内完善规范 ,更重要的是公正地执行规范。通过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社会沿着平等、公正的轨道 前进,平公轨道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故而形成平公规律。平公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主体 前进的目标。但主体与客体是同时前进的,单从主体自身尚不能充分证明这一规律,还 要从客体中找原因,从生产力发展中可以找到平等(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卢梭称,私有 制是不平等的起源。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正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 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不发展,停顿在原始社会阶段,也就没有不平等,正是发展产生 了不平等,最后仍然是依赖发展来消除不平等。

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财富。一个集团占有的多,一个占有的少或一无所有,产生了经 济地位的差距,并由此引起了社会地位(核心是政治地位)的差距,这种差距又引起了集 团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最主要的集团斗争是阶级斗争。劳动阶级处于社会底层, 在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上与剥削阶级存在巨大差距,阶级斗争的目标是减少和消灭这一 差距,争取平等。中国农民军提的口号是“均贫富”、“等贵贱”,就是消灭不平等。 法国大革命是争取民主、自由,实质上是要消灭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当代世界,反对 种族、种性、性别歧视,也是争取平等。阶级斗争乃至一切政治斗争,都是争取平等的 斗争。其原因在于,平等是个现实目标,消除了现实中存在的不平等,也就实现了平等 目标。自由、民主、人权等现实中并不存在,是个理想目标,只有通过平等才能实现。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也就必然推动社会向平等的目 标前进。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趋向于平等的历史。

原始社会部落内部是平等的,部落之间也不平等。因为人刚从动物脱胎而来,保留有 兽性的习惯,弱肉强食,存在有杀死吃掉俘虏的现象,是最不平等的。奴隶社会把战俘 用作奴隶,能活下来,比以往杀死吃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也较为平等。奴隶社会把奴 隶视作牲畜或工具,进行买卖,甚而任意杀戮,是很不平等的。到了封建社会,才开始 把劳动者看作人,不能买卖和任意杀戮,远比奴隶社会平等。中世纪的欧洲,在自由民 主方面不及古希腊、古罗马,但比古代的欧洲更平等,以平等为标准,中世纪比古代更 先进。封建社会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为封建主服徭股、交地租,也不平等。到了资本主 义社会,人有了完全的自由,消除了人身依附关系,比封建社会又平等得多,而经济上 的不平等严重存在。社会主义是要消灭阶级,实现最充分的平等。共产主义就是平等的 社会。只要存在各式各样的不平等,就会有各式各样的斗争,一直斗争到平等为止,共 产主义是最平等的社会,从而就是最终制度。

从几千年的历史看,两条轨道是同向的,不可逆转的。生产力总是在发展,不可逆转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是必然要灭亡的。历史之趋向平公也是不可逆转的。新的社会 制度比旧制度更平等,新制度一旦产生,就不可逆转。就某一具体的制度、体制而言, 平等的总是取代不平等的,如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民主取代专制,一夫一妻制取代多妻 制或多夫制,都不可逆转。种族、民族、种姓、性别、宗教歧视,为平等所取代,便不 可逆转。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者经过长期斗争取得的福利,是向经济平等迈进一步, 也不可逆转。由于平等取代不平等有不可逆转性,因而社会沿着平公的轨道运行,不平 等不公正的制度是必然灭亡的。

从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看,或者说从几十年、上百年的实际情况看,历史并非直线前 进,而是曲折前进,复辟倒退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历史沿着两条轨道并非同步前进 ,而是倾斜式前进。原始部落是公有制,私有制比原始部落不平等,但有利于生产力发 展,私有制取代公有制是倾向于发展而背离了平等。这是黑格尔的恶动力说的一个证明 。印度与俄罗斯有些地区,在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一直保留土地公有的公社制度,马克 思称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这就是向平等倾斜。自由这一价值观念在西方长期盛行,在 于它倾向于发展,但背离了平等。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正与发 展两种倾向。历史曲折前进,时而倾向发展,时而倾向不平等,政治斗争则要打破不平 等。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发展,但目前是拉大了贫富(包括国家与个人、集团)的差距,加 剧了不平等,时常兴起的反全球化示威,就是一场争取经济平等的政治斗争。

历史的进步体现在人创造的文明上,生产力是衡量物质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准,平等是 衡量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进步的根本标准,两个根本标准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而不能相 互代替,社会沿着发展生产力和平等公正的轨道前进,从而形成了发展规律和平公规律 。发展规律是指生产力(客体)的运行轨道,当然属于客观规律。平公规律所揭示的是由 人选择的主体的运行轨道,但并非随意选择而是必然选择,故平公规律同样是客观规律 。再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看,人们把社会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认 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是由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决定的,其自 身并无规律。平公规律则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千古奥秘:政治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一 方面适应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同时有其自身的规律,那就是沿着平公轨道前进。

三、知识经济与两个必然的实现

发展与平公是人类必然选择的两条轨道,也是长期起作用的客观规律。但由于时代潮 流的变化,人的选择倾向会有所变化,从而客观规律地实现形式会有所不同。而标明时 代潮流的基础性因素是生产力,在历史上,正是工业生产力推动了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 的转化。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在发达国家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称之为工业社会, 能源、材料、机器是主要因素,这些物质生产资料可以公有,也可以私有,这正是两种 社会制度得以长期共存的生产力基础。到了20世纪末,科技成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知识 经济已露端倪。从21世纪起,开始了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世界将出 现新的变革。

知识经济是一种科技生产力。科学技术有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公有性。科学是几千年 来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任何人无法据为己有。技术专利可为部门或个人所有,但一般 只存在20年,当人们掌握了科学之后,技术不难掌握,私有权易于打破。现代科学技术 趋向社会化、大型化,关系全社会的安危,不适合私有,公有制最为适合。资本主义以 私有制为基础,科技生产力的公有性动摇了资本主义大厦的基础。

上面讲过,生产力发展的大走势,是从人与自然的对立趋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 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关系全人类的利益,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全人类的利益 以及生产力发展走势是背道而驰的。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科学技术高 度发达,生产率飞速提高,供给增长很快,扩大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资本主义私有制限制了人的有效需求,从而就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标 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比资本主义具有无比优越性,为人类选择社会主 义制度提供了客观依据。

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是发展规律和平公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何者起主导作用呢?因 历史条件而异。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情况下,物质资料最为稀缺,人们首先关注的是物质 生产问题,发展规律起主导作用。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主要是 由于新制度更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发展规律一直起主导作用。 知识经济兴起,将出现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时代,那些富裕起来的人,如所谓中产 阶级注意力会转移到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上来,将凸现平公规律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发展起来的还是100年前的那几个,是靠剥削世界不发 达国家而起家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表明资本主义阻碍发展, 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以解决发展问题,是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制度 的变革还遵循平公规律,平等必然代替不平等,资本主义相对于社会主义是一种不平等 的制度,也就必然要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少数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不平等 严重存在,平等观念将会普及,争取平等的政治斗争将会加剧,同时人的智力和理性水 平也将大为提高,资本主义和平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发展规律与平公 规律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从20世纪开始的 今后几百年社会制度变革的大趋势。

标签:;  ;  ;  ;  ;  ;  ;  ;  ;  ;  

从选择理论看社会制度改革:对“两个必然”的新认识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