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金融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在中国经济取得强劲增长的同时,金融改革也呈现加速的趋势,把握这种金融改革的趋势,对于总结2003年的金融改革进展,并对2004年的金融市场动向进行前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一)金融监管由原来强调行政审批的合规型监管,正在逐步转向以市场和法规为导向的风险型监管
中国加入世贸之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覆盖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机构已经建立,客观上为监管体制和监管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动力。这主要表现在金融监管由原来强调行政审批的合规型监管,正在逐步转向以市场和法规为导向的风险型监管,这一点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中国银监会明确提出四个监管理念:一是管法人,将银行机构作为一个法人整体进行监管。二是管风险,增强银行机构识别、监测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三是管内控,严格监管银行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培养银行防范风险的自律意识。四是提高透明度,通过真实披露信息,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而证监会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从过度依靠政府管理转变为倡导市场自律,从习惯于监管市场转变为接受市场监督,从竭力强化手中的审批权转变为向市场“放权让利”。
中国保监会“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监管思路正逐渐清晰。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加快发展是保险业的第一要务,因此保险业监管部门开始强调由管制型监管向服务型监管转变,主要精力转到主动为市场主体也就是保险公司服务和为保险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以保证保险业高速、健康发展,以偿付能力为监管重心,转变监管方式和手段,对市场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另外,与行政性监管存在有主观性、滞后性和非公平性的缺陷相比,法律监管手段则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可预测性的优点;及时根据新的金融市场环境变化调整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也是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2004年我国金融法制建设进入高峰期。《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草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已于2003年的12月27日通过;继《证券投资基金法》在2003年通过之后,预计2004年《证券法》修正案也有望出台。保险法规方面,随着《保险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细则)、《外资保险机构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等诸多法规的陆续出台,也将推动保险业更加稳步向前发展。
(二)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以机构监管、分业监管为基本的分工思路,中国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监管部门已经建立起来,这对于提高监管效率可能会发挥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向其他领域的渗透,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央行为实施货币政策所需要进行的货币监管与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部门,特别是银行监管部门的协调。
其次,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履行其金融稳定的职能,而与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所进行的协调。
当前,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向相关领域的业务渗透和业务交叉个分活跃,同时,横跨多个领域的金融控股公司也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这必然会对现有的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格局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和功能监管。随着1999年美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和同时覆盖所有金融领域的英国金融服务局的建立为标志,混业监管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发展的主流。功能性监管强调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以金融业务而非金融机构来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减少监管职能的冲突、交叉重叠和监管盲区。中央银行与其他功能监管者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识别单个金融实体的风险以及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风险。功能监管更能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而且基于相对稳定的金融功能所设计的监管体制也相对更为稳定和连续,有利于金融机构形成稳定的监管预期。当前,尽管我国实行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但随着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转向混业监管和功能监管是大势所趋,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在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的格局下,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会有较快发展,并对内地金融改革形成推动作用
2003年11月,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允许香港银行业从事人民币的存款、汇兑、结算和信用卡业务,这是人民币离岸业务在香港的重要起步。随着有关制度框架的进一步明晰,香港开办离岸人民币业务的规模会迅速扩大,进而可能会对内地的金融改革形成推动。
人民币离岸业务对中国内地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首先,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中国能够从人民币的国际化中获得可观的铸币税收益,可以扩大中国在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影响,这符合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其次,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形成一个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指标,为内地的利率体制和汇率体制改革提供一个参照,同时在事实上会形成其进行改革的动力。
实际上,任何货币的离岸市场的发展,往往是针对货币发行国利率管制、资本项目管制的逃避而兴起的,因此自然会对货币发行国的一些金融管制措施形成一定的冲击和放松管制的动力。当前内地正处于利率市场化和放松资本管制的改革推进阶段,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也从外部提供了一个深化改革的动力。
二、宏观金融政策领域的改革
(一)在保持稳健的基调下,货币政策需要在政策工具、适应开放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其中,财政政策的目标被定位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三个方面;而货币政策目标则是稳定币值、保持总量平衡、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稳定”是首要取向。这表明,和过去同时强调“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同,今后的货币政策目标将更多地强调币值稳定。
2003年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好地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能够及时地对局部行业(如房地产)的过热倾向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在这一趋势下,预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健将继续是货币政策的基调。
在稳定的基调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对2004年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应对通过购买外汇储备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与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基本稳定的矛盾。其次,2003年下半年的信贷紧缩,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四大国有银行保持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的前提下、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进行的,那么,是否有更为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值得思考。第三,市场利率的相对稳定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2003年下半年的紧缩政策导致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那么,在市场预期利率趋升的背景下,央行如何恰当地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将成为一个挑战。第四,央行票据作为新引入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否存在一个扩张的边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如何,都是有待观察的重大问题。第五,央行提出货币政策要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研究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而作为总量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实施结构性调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有实质性的推进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就是实施市场化的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经过前几年的探索,预计2004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有实质性的推进,一个信号是央行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下限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上限。而根据央行的有关表态,存款利率将在条件成熟时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下浮动,贷款利率则准备逐步实施下限管理。
从目前的情况看,利率市场化推进的主要制约因素,首先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长期以来,金融机构被动地依赖央行的利率政策来决定存贷款的利率,缺乏根据风险收益确定资产价格的经验,目前也可以说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其次是目前金融市场的发育比较幼稚,缺乏一个市场化的、可供参考的基准利率。
(三)资本管制会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有逐步放松的趋势
基于当前人民币强大的升值压力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在当前较好的市场环境下,资本管制有条件进一步放松,如放松乃至取消现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和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放松企业其他非贸易购付汇限制等,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体系,包括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品种,健全交易方式。
三、金融机构的改革
(一)以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为阶段性目标,2004年国有银行改革会有新的进展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直成为2003年以来国有银行改革的重要关注热点之一。实际上,上市只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种方式之一,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才是主要的目标。
(二)农信社改革全面铺开,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开始实施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逐步从农村退出,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一些空白地带,传统的农信社由于产权不清、经营落后,常常难以满足农民的信贷要求。另外,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手段的落后和农业保险的濒临消失也是农村正规金融市场萎缩的表现。
农村金融的深化首先必须对农信社进行改革。已经开始试点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预计在2004年将会进一步扩大。在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试点方面,试点省市将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完善合作制的试点。在管理体制方面,全国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工作将逐步交由省级人民政府。
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除了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外,还必须继续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推进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发展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等,分散农村信贷风险;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保障农户存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放开县及县以下贷款利率,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利差能抵补成本和风险等。没有这些改革措施的协同推进,孤军深入的农信社改革可能依然难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的现状。
(三)保险市场结构进一步健全,并继续推进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型”向“效益优先型”转轨
根据风险大数原则、风险选择原则和分散原则,保险公司随市场细分而进行的专业风险管理职能,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2003年以来,中国保险市场正在出现重要的变化,在继续保持快速扩张的同时,经营效益得到更多的关注。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预计2004年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将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而在发展模式上,由“数量扩张型”向“效益优先型”转轨的过程还会继续。
从保险市场发展的趋势看,“效益优先”必定会使市场各主体按照不同的需求走集约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道路,而市场与消费者将从中得到更多、更好的保险产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从目前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可以预计,2004年我国的保险产品在种类和质量上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市场细分、产品专业化程度加大,专业健康险公司有望在2004年出现。
2003年是保险中介机构高速发展的一年,仅1-10月份,中国保监会审批开业的保险代理公司达348家,保险经纪公司48家,保险公估机构82家,而2004年这些保险中介分支机构的设立将大面积展开。在一些地区,保险中介机构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保险公司数量。但是,我国的保险中介仍然面临着遭到保险公司对抗、消费者排斥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缺乏高素质人才等困难,中介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
(四)证券经营机构将更为强调内部治理,证券投资基金将继续快速发展
在2003年证券公司继续出现亏损之后,2004年证券公司将更为强调内部的治理,强调总结近年来粗放扩张带来的经营压力的教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证券投资基金在完成了基金产品线的构建之后,基金新产品创新的压力减弱,为新公司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此趋势下,包括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将进一步确立其证券市场主导的地位。因为机构投资者属于专业投资者,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分析信息的优势,2003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和数量会不断增多,中外合作基金公司的进入和QFII的引入,都为基金市场引入了新的活力,其倡导“价值发现”和“价值挖掘”理念,带动投资围绕具有高成长和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企业展开,引导股市向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目前的趋势看,社保基金入市的步伐将更加稳健。另外,截止到2003年底中国证监会已经批准了13家QFII资格,预计2004年QFII进入中国股市并增加投资额度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在放松对外投资的基调下,社保基金对外投资、以及QDII在2004年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较大。
(五)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将更为活跃,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挑战现有监管体制
2003年以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十分活跃,预计这一趋势在2004年会继续保持,这些交叉创新的发展会很快触及分业经营的底线,特别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大量涌现,对现有的机构监管和分业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金融市场改革
(一)债券市场会进一步在改革中得到发展
债券市场作为连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直接融资手段,并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目前的趋势看,延续2003年的趋势,2004年债券发行机制将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其基本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让更多的一般企业能够自主地发行债券,并通过建立信用评级机构来对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行分类;进一步增强债券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推动债券经济业务的开展,适时推出债券衍生产品;进一步增加债券市场的供应,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债券托管和结算体系更加完善。
在此背景下,预计国债市场统一进程将加快,目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分割状态阻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国债市场已取得较大进展,如利率区间逐步扩大;国债期限结构也进一步调整。预计2004年商业银行的柜台国债交易系统有望实行,从而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新的交易场所。
企业债券市场将加快发展,从而解决企业的多渠道融资问题。目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对于金融结构调整、货币政策传导、金融机构经营和投资者的投资选择等方面形成严重制约。从目前的趋势看,2004年《证券法》的修改也有望增加有关公司债券的内容。日前《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为证券公司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基金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基金进一步发展,对推动债券市场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货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趋势看,扩大发行主体的问题目前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如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已获几个主管部门的原则同意,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债券等问题也正在进行研究,近期也可望有所突破;同时,应适时推出债券新品种等,加强对票据市场的研究。
(二)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将进一步拓宽,但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现代保险业的金融中介职能已突破单纯服务型的商业化管理方式,开始向金融型经营模式过渡。作为金融企业,保险公司开始形成其独特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负债和资产业务。执行分散风险、组织经济补偿职能活动的为其负债业务;而利用负债业务形成的保险后备基金进行融通资金活动是其资产业务。融通资金职能的形成和完善,形成了保险资金良性循环的运动过程。
我国的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部分企业债和证券投资基金。2003年中国保监会先后批准了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另外发布《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预计2004年春季,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将达到1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将达到9000亿元。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问题进一步突出。从目前的趋势看,2004年保险资金投资有望在城市建设、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上实现突破。此外,各家保险公司也在积极备战被国内外普遍看好的年金市场。这些举措对保险企业海外上市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股权分裂问题的化解将取决于相关部门的协调进程
当前,中国股市的最为典型的制度特征,就是大约三分之二的国有股、法人股占控股地位且不能流通;由于国有股代表“一股独大”,中小投资者很难“用手投票”,公司内部比较普遍地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公司治理结构存在显著缺陷。国有股大部分按面额折股,而社会公众股则按高比例溢价购股,在公司进行配股或者增发股票时,国有股可以放弃配股认股但分享高比例溢价收入,侵蚀了社会公众股东的权益。股权分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昭然揭示于市场投资者面前,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因此,解决股权分裂这个痼疾,国有股减持并实现流通是大势所趋。但是,其具体的进程则取决于证监会、国资委等机关的协调进程。
(四)创业板可能改以中小企业板的形式重新启动
近几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停止发行新股,转而重点为筹备创业板作准备,而国际范围内出现的创业板调整浪潮,增大了国内对于创业板的反对声浪,导致创业板的开立一推再推。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特别是缺乏规范的股权融资渠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深交所原来一直筹办的创业板,将可能改以中小企业板的形式,重新启动,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的渠道,同时也会改变近年来证券市场形成的已有格局。
标签: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监管机构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债券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