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与我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全球化与我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_科技论文

科技全球化与我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5)01-0017-04

科技全球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地区)科技共同体协调与融合的发展过程。 经过20世纪科技知识的膨胀式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科技全球化呈现出新 的特点。它从科研问题的选择到科研活动的展开,从科技要素的分配到科学成果的共享 得到了充分表现。

科技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科技研究开发资源的全球配置,即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研究开发资源,以求得研究开发产出的最大化。当代科技的发展,从 对自然深度扩展来看,已实现了从层次、过程、结构和功能等诸多方面对自然界的纵向 剖析,使人类的创新思维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上探索自然界最复杂、最基本的问题 过程中,愈益贴近认识的极限和本质;与此同时,为揭示自然界各个领域和各种不同运 动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共同特征,许多学科相互交叉、彼此渗透,从离散状态走向 集约方向,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化发展。

通讯技术在全球的巨大发展和普及,拓展了人类活动的领域,消除了全球范围内的信 息时差,从根本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科技认识的限制,形成“地球一体”的新格局。 [1]人们狭隘的地域意识随着社会空间的多维化而被超越。于是,当代科学研究问题无 论就其复杂程度,还是空间尺度,都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态势。即由单个的互不相关的 问题过渡到相互联系的问题群、问题堆,从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区域性问题转 向涉及一切地区、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跨地域共性问题。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对动员全世界科学资源解决全球或区域性 的共同现实问题表示了极大兴趣和参与热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耗资巨大的人类基因 组计划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虽然它是在生物学、医学领域中率先提出的,可由于人类基 因组工程的浩大复杂,更兼有人类基因组研究将带来社会、法律、伦理方面的冲突,故 它的实施不仅要借助于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而且还要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努力,要求各国的通力合作。[2]

科技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二,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全球管理,即不仅研究开发的组织形 式是向全球开放的,而且各国均须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和标准下,按照共同的国际规则进 行科技成果的交易并为科技成果的持有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当代科技创新的研究规模 扩大和投资强度增加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要探索自然奥秘的重大问题,解决人 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单靠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 集成人类的智慧和资源,进行国际规模的科学交流与合作。[3]二战以来,这种国际间 科学交流与合作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具体体现为:

1.科学家合作发表论文数量上升。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诸如全球大气候研究、聚变能 源研究、高能加速器与深海钻油、信息高速公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的开展,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合作研究发表论文数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国际合作论文占 科学论文总量的比例从70年代的5%、80年代的10%上升至90年代的20%,充分显示出科学 家参与国际合作的相对规模不断扩大,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依存度正在迅速提高。

2.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互访频繁。由于历史的原因,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 齐,科技发展极不平衡,并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科学活动主流的代表——科学活动中心。 在科学活动中心,科学家新的角色和科学组织的型式具有示范效应。因此,科学家通过 互访,尤其是经常参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既可以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科技成果和经 验,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热点、达到水平及未解决的问题,为选准后续合 作研究课题建立有效联系;又可以加深彼此学术思想的沟通,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国 际科学界的承认。

3.引文模式反映出科学组织的全球化特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著作、学术期 刊在不同国家的翻译出版,以及通过网络给予信息资源选择和流通提供的技术支撑,使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可以广泛使用和引用来自各国的研究成果,真正置身于国际科技发展 潮流之中。这种引文模式不仅存在于从具有高科技成果的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同 时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实现了不同创新主体知识背景、研究 方式和科技创新思想的交融,促使科学家从单枪匹马的个体研究走向了群体合作,从而 达到了倍增创新能力、完成科学研究规模的社会化目的。

4.国际战略同盟之间的技术联合。当代技术体系正朝着复杂化和交叉化方向发展。它 与生物进化过程中出现新物种和物种变异相类似,可称为技术的进化。在这种技术群的 发展过程中,真正的全新技术很少,但技术与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和的创新却很多。因 此,技术创新多产生于技术间的匹配。这种交叉、融和趋势使得技术领域中直接来源于 科学原创成果的“种子型”技术不断减少,而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将已知科学原理和 已有技术系统综合,形成与原有技术完全不同的“需求型”技术则不断增加。为适应这 一技术创新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不同国家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之间建 立了众多松散性的合作组织——技术联合体,通过对各自内部资源能力的杠杆整合,将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集成起来,实现了技术优势互补,加快了创新速度,降 低了创新风险。

当代三大核心技术领域——生物工程、新材料、信息技术的国际性合作中就出现了大 量国际性战略技术联合体。从1980—2003年20多年间,在信息技术领域共建立3000多个 战略技术联盟,涉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通信、工业自动化、微电子学专业。2003年, 信息技术领域的战略技术联盟占整个战略性技术联盟总数的51.72%;其次是生物技术领 域,占40.89%;再次是新材料领域,占7.39%。[4]它们针对共同的目标(产品、技术、 服务或市场),将各种科研机构和企业依照分工与协作的需要联系起来,为实现优势相 长而组成灵活、协调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适应了当代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

科技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三,是研究开发成果的全球共享,即在一定的规则和条件下 ,科技研究成果的应用是全球性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溢出和扩散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 重要现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任何高精尖技术产品的研制过程都表现为一 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科研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素 。这样,任何企业、科研机构根本无法依靠自己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从事各种富 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开发,而必须对以研究开发和创新人才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要 素进行全球配置,才能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它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跨国公司开发全球化网络系统实现了研发资源的全球性流动。作为推动世界科技 全球化的一支核心力量,跨国公司掌握着世界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专利权,控制着8 0%的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75%的国际技术贸易,成为控制 大部分先进技术和国际技术转让的重要组织。它以其所拥有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专 利技术等无形资产,通过组建研究与开发全球化网络系统,建立战略联盟、合资企业等 形式,承载着国际性技术扩散、技术转移的重任,客观上推动了科研活动要素的全球化 流动。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从长远战略出发,创建海外分支 研发机构,实行对拥有先进技术的当地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不断淡化以母国为研究与开 发基地的传统观念,加大对国外子公司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并通过建立以技术监测、技 术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综合等各具特色的研究与开发网络,逐步实现了研究与开发的 全球化。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国际化流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才流动是社会、经济、技术 发展中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国际劳动力市场和对信息及通讯技术人才的急剧 需求使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跨越国界的自由流动日益频繁,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使资源得到 更有效的配置。它首先表现为来自不同学科的科技体系内部人才流动;其次为跨越不同 领域的人才战略转移;还表现为突破国界的人才流动。美、日、英、德等西方发达国家 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制定出诸如免费留学、提供永久居住权、提供科研条件、付 给高薪报酬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大批人才的流入。90年代以 来,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这种“引力”的作用,纷纷采取相应对策,如回归计划等优惠 政策,一方面稳定、控制了本国人才继续外流,另一方面吸引了更多外流人才回到自己 的国家来报效祖国。

科技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之四,是科技活动规则与制度框架日益趋同。随着科技活动要 素的全球化流动,为了进行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必须规定标准的学术语言;为了保证对 科学家学术研究成果的承认,必须确立适当的引注规范;为了理解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下 的科学研究范式,必须构建相对稳定的共同标准;为了实现不同科学传统带来的思维扩 张与交融,必须形成一种在继承与创新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精神气质。同时,科技活动 产出的潜在经济收益和科技成果应用的全球性,使科技成果的溢出和扩散已成为一种普 遍现象,这就要求各国均须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和标准下,按照共同的国际规则进行科技 成果的交易,并为科技成果的持有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5]因此,国际化的知识产权 制度,为科技资源全球共享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也形成了科技全球化的重要方面。 具体措施为,首先可以通过建立多边知识产权协议,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其次 使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行为政府化,随着国际贸易中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知 识产权保护政策设计和操作已由单纯的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转化;最 后要实现专利制度的国际化,建立一个单一的高质量的检索和审查程序,以避免多个国 家的重复检索和审查,同时世界各地专利局的数据库可融合成一个全球性的检索库。这 样,专利的不稳定性和由此带来的无法预测性将会消失,而受益者将会是所有的人。

面对科技全球化,我国的科技发展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首先,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分享全球研发资源,是提高我国科技能力持续创新的重 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资助相当薄弱,其投资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不仅远低于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甚至低于巴西和印度。即便如此,其投资数量还在逐年下降 ,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研究与发展(基础研究占其中10%左右)支出占GNP的比重,五 年下降了1/3以上。如果一个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去明察世界科学新 进展,那么,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必将丧失技术进步的机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 宽广的基础研究,就必然会导致该国工业最后的衰败。而科技全球化则为我国科技实现 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重大国际科 技合作,融入到科技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在实现本国科学资源的向外延伸的基础上,充 分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分享部分科技全球化的收益,学习和利用世界发达国家科技知 识方面的成果,通过对外部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促进自有知识产 权知识的形成,建构本国的知识基础和核心能力。

其次,营造创新人才环境,实现人才资源合理化配置,是制定我国创新人才战略的重 要保证。

在所有科技研究与开发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流失对一个实验室 、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是致命的。[6]在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人才流动正由 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流动。一方面,发达国家真正需要的是具有世界高水平的超级专业人 才,即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人才,这使之将争夺人才的目标转向高智能、高层次人才; 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优惠的人才回归政策的相继制定,科 研条件的极大改善,更兼外流人才价值观念的转变,出现了发展中国家人才回流现象。 我国应把握人才国际流动趋势,审时度势,通过营造创新人才的先进思想文化氛围,提 供完善的科技研究支撑(财政投入的增大,科技人员物质待遇的提高),加强对科技创新 人才的效绩评估,允许和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强化激励机制,吸收海外 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再次,提高情报意识、知识产权意识,是保障我国科技、经济乃至政治安全的必要措 施。

在科技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科技基础水平不同,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不同, 往往造成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科技合作之名窃取他国经济秘密,导致本国的原创性成果 流失。而我国学术界科研人员薄弱的情报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又为这些行为大开绿灯 ,导致我国一些独有的科技成果(如中医)在悄悄流失,直接威胁着国家安全。在技术贸 易中,又有一些国家假借知识产权保护,设置技术壁垒,阻挠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特别是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如现代基因技术带来的基因专利),不仅没有成为国际 科技合作的对象,反而通过实现技术上的限制和封锁策略,成为严格限制对象。因此, 在参与科技全球化的过程中,应加强情报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政府在制定科技政策和 管理政策时,既应关注当今世界科技前沿,更应强调根本国国情,在科技发展中扬长避 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自立于世界科技之林。

标签:;  ;  ;  ;  

科技全球化与我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