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巨大外生性恶性间质肉瘤1例报告

空肠巨大外生性恶性间质肉瘤1例报告

一、空肠巨大外生性恶性间质肉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蕾,刘世博,王丽华,任玉波,饶晓松[1](2021)在《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诊治的11例肾周AML及39例肾周脂肪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紧邻肾脏,影像学肾缺损征不明显,易误诊。肾周AML女性患者占比较脂肪肉瘤高(P=0.003),发病年龄较脂肪肉瘤小(P<0.001)。肾周AML绝大多数单发(90.9%,10/11)、原发(100.0%,11/11),组织形态多伴有血管玻璃样变性(63.6%,7/11),免疫组化表达Melan-A和HMB45;而脂肪肉瘤常多发(51.3%,20/39)、复发(79.5%,31/39),免疫组化Ki-67、P16、CDK4、MDM2较AML高表达(P<0.05),MDM2基因扩增。两组患者肿瘤体积最大径及坏死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后肾周AML与脂肪肉瘤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性别、年龄、肿瘤数目、原发/复发、组织形态、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脂肪肉瘤需要更广泛的切除、积极治疗并随访。

程海超[2](2021)在《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primary tumor of the duodenum,PTD)患者的病例信息,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旨在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21年0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非乳头区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和并发症。通过电话随访和病历查阅的方式,获得远期生存情况。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各组之间生存曲线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研究共包括88例PTD患者,其中47例男性(53.4%)和41例女性(46.6%),总体的平均年龄为57.22岁。2.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贫血(占64.8%),腹痛(占42.0%),腹胀(占37.5%)和恶心(占25.0%)。3.肿瘤发生部位在球部17例(19.30%),降部49例(55.70%),降部水平部8例(9.10%),水平部12例(13.60%),升部2例(2.30%)。最终的组织病理学显示间质瘤35例(39.80%),腺癌32例(36.40%),淋巴瘤3例(3.40%),神经内分泌肿瘤7例(8.00%),其他病理类型11例(12.5%),分别为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错构瘤1例,神经鞘瘤1例,腺瘤样增生4例,绒毛-管状腺瘤4例。88例手术方式包括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例局部切除术和4例内镜下治疗。4.间质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7.1%、91.4%,腺癌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75.5%、65.6%,神经内分泌肿瘤1年、3年、5年生存率均为85.7%,3例淋巴瘤1年生存率为33.3%,其他少见类型肿瘤未出现死亡病例。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1.PT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易被忽视。2.PTD以间质瘤和腺癌多见,核分裂象是影响间质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对于中高危患者术后应采取辅助靶向等治疗来提高预后生存;相对于间质瘤患者,腺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5.6%,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3.PTD患者多数缺乏特异性肿瘤标记物,胃镜和CT等辅助检查时诊断PTD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提高术后生存。

张杰洪[3](2020)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合理外科术式选择。方法:收集整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到2019年12月5年间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乳头区和非乳头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通过生存分析对比两种术式的远期疗效。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94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腺癌共60例(63.8%),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共32例(34.1%),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共2例(2.1%);肿瘤以十二指肠腺癌最多见,且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66.0%)。患者多以腹部疼痛(26.6%)为最常见临床症状。(2)乳头区和非乳头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资料比较:乳头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多以十二指肠腺癌(72.6%)常见,其首发症状多见于黄疸(27.4%);非乳头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病理多见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50.0%),患者首发临床症状常见于贫血(46.9%)。乳头区恶性肿瘤更多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7.1%),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59.4%)更适用于非乳头区恶性肿瘤(P=0.000)。(3)胰十二指肠切除组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胰十二指肠切除组中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部疼痛(28.4%),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症状多表现为贫血(51.9%);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患者术前检查中肝功能结果如ALT、AST、TBIL、DBIL水平均高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患者临床症状中较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多见黄疸(P=0.002)。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住院时间长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P=0.015)。(4)乳头区和非乳头区不同肿瘤分型的术式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癌共45例,非乳头区十二指肠腺癌患者共15例,乳头区腺癌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而非乳头区腺癌患者中8例(53.3%)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46.7%)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乳头区和非乳头区腺癌外科术式选择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乳头区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比例较非乳头区多,但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473),非乳头区GIST的术式选择与肿瘤直径呈统计学相关性(P=0.039)。(5)胰十二指肠切除组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术中指标及近期疗效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手术时间较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时间长(P=0.000),且术中出血量多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P=0.00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53),但胰十二指肠切除组的术后胰漏发生率远高于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P=0.005),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组术后胃瘫的发生率较胰十二指肠切除组略有增高(P=0.002)。(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远期疗效对比: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十二指肠腺癌和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无统计学差异(OS,P=0.732,P=0.614;PFS,P=0.777,P=0.413),故在保证根治性治疗的情况下,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远期疗效等同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好发于乳头区,病理类型更多见于十二指肠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选择,需取决于肿瘤类型、肿瘤位置、侵犯胰腺情况等因素。当PDMT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区,或侵犯胰腺时,PD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当肿瘤位于非乳头区或未侵犯胰腺时,LR是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局限性十二指肠切除术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具有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同的远期临床疗效。

李艳乐[4](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张玉峰,陆惠良,高晓龙,孙媛媛,吕文娟,黄国[5](2019)在《38例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小肠CT造影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小肠造影(MSCT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反复腹痛、消瘦或临床怀疑小肠疾病的患者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后行MSCTE检查,结合三维重建图像作出影像诊断,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经临床病理证实,共检出小肠病变35例,总阳性检出率92.1%(35/38),其中小肠肿瘤性病变20例(间质瘤10例,腺癌4例,淋巴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腺瘤1例,脂肪瘤1例);小肠炎症性病变8例(Crohn’s病3例,小肠一般黏膜炎症3例,肠结核2例);其他良性病变7例(十二指肠憩室6例,异位胰腺1例);3例无异常发现。38例中5例有饱胀感但能接受,其余无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检查操作简单可早期、直观显示多种小肠疾病,诊断准确率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叶红柔[6](2019)在《双气囊小肠镜与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DBE)与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88例经病理学确诊为小肠肿瘤并于同时期行DBE和MDCT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评估DBE和MD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88例小肠肿瘤中经病理证实为57例恶性肿瘤及31例良性肿瘤。DBE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92.0%(81/88),MDCT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75.0%(6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BE和MDCT对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均为91.1%(51/57),但DBE 检查的定性准确率高于MDCT(94.1%与 76.5%,χ2=6.331,P<0.05);DBE和MDCT对小肠良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6.8%(30/31)和48.4%(1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35,P<0.01)。对于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小肠肿瘤,DBE较MDCT有更高的检出率(97.2%与77.8%,χ2=6.222,P<0.05)。对于不同部位的小肠肿瘤,DBE与MDCT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直径小于3cm的小肠肿瘤,DBE较MDCT有更高的检出率(88.2%与 47.1%,χ2=13.170,P<0.01)。结论:DBE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均高于MDCT,主要表现在DBE对良性小肠肿瘤及直径<3cm的小肠肿瘤具有更高的检出率,而在恶性小肠肿瘤的检出率方面,两者无差异。同时DBE能通过组织活检对肿瘤进行组织学分型,而MDCT则能显示肿瘤的腔外浸润及转移情况,并指导DBE的进镜方式。综合考虑DBE和MDCT的优缺点,在以后的诊断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或联合检查,可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吴禹,陈佳莉,刘晓雯,步军[7](2018)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误诊因素分析及鉴别》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误诊因素及鉴别要点。方法:搜集术前误诊为GIST患者11例,GIST患者术前未正确诊断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3例患者均有手术病理,进行MSCT扫描,观察CT影像特征,分析误诊或未正确诊断GIST的影像学因素及鉴别价值。结果:13例误诊患者中,2例为腹膜后神经鞘瘤、2例为低分化腺癌、2例为异位胰腺、1例为类癌、1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未分化肉瘤、2例为转移性癌、另外2例小肠间质瘤术前未正确诊断。误诊与肿瘤发生部位、大小、血供来源、生长趋势、观察方法等因素有关。结论:GIST有一定的影像特点,降低胃肠道间质瘤的误诊,三维重建-肿块准确定位是重中之重,其次应仔细观察肿块细微关键征象,注意肿块血供来源及生长趋势也是鉴别要点。

张建丰,韩春宏,吴明灿,姚伟根[8](2017)在《女性盆腔巨大肿块的CT定位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和总结女性盆腔不同组织学来源的巨大肿物的影像表现及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盆腔巨大肿块(最大径≥15cm)的CT征象。结果卵巢肿瘤34例,占总例数65.4%,其中表面上皮-间质肿瘤30例,生殖细胞肿瘤4例;子宫体肿瘤8例,占15.4%,其中平滑肌瘤6例,其中1例伴发肌层腺肌病,侵蚀性葡萄胎1例,子宫内膜鳞癌1例;盆腔炎性病变伴囊肿2例;阑尾粘液囊肿1例;脂肪肉瘤1例;血肿1例;大网膜囊肿1例;卵巢囊肿2例;恶性间质瘤1例;子宫肌瘤与胃肠道外间质瘤并发1例。结论女性盆腔巨大肿块以原发生殖器官肿瘤最常见,卵巢血管蒂征及CTA供血动脉的显示对巨大肿块的CT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王栋,夏立强,郝洪波,阎绍辉,郭玖玲,徐云柱[9](2009)在《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和病理相关性,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8例GIST(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肝胃韧带1例,腹膜后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38.9%),病灶长径1.5~5cm,平均4cm;交界性3例(16.7%),病灶长径3~6.5cm,平均5.8cm;恶性8例(44.4%),病灶长径5~25cm,平均10.3cm。CT表现为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影。其中,原发胃肠道肿瘤15例(哑铃型3例,腔内型4例,腔外型8例),密度均匀9例,病灶直径平均4.5cm,密度不均匀6例,病灶直径平均9cm,胃肠道外肿瘤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平均5cm,密度不均2例,病灶直径平均14.9cm,增强扫描直径小于5cm或良性GIST,强化均匀,直径大于5cm或交界性、恶性GIST,强化不均,内见大小不等不规则或囊状低密度影。与病理学对照,CT判断GIST良恶性符合率为77.8%。结论GIST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相关,肿瘤体积较大,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包膜强化不连续,分叶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征象。

顾建华,陈望,卢定友,孙大林,陈海涛[10](2009)在《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对间质瘤的影像学认识水平。方法对照分析21例腹部间质瘤的临床、CT及病理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胃肠道间质瘤15例表现为腔内或腔外生长的肿块,常伴表面溃疡,密度多不均匀,对应于病理的变性、出血和坏死。4例肠外间质瘤表现与之相仿,但体积更大,未见溃疡。肝转移6例、腹腔转移3例,手术与CT表现一致。2例复发性肿瘤都位于原部位,伴周围种植或转移,密度可降低。病灶定位、周围浸润、肝脏及腹腔转移与手术符合率达94.7%(18/19),良恶性的判断与病理相差较大,不符合率36.8%(7/19)。结论间质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作为主要的检查手段,有助于定位定性诊断和评价病程。在无明确转移的情况下,良恶性判断困难。术后患者均应随访。

二、空肠巨大外生性恶性间质肉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肠巨大外生性恶性间质肉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1.3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Ki-67、P16、CDK4、MDM2、Melan-A、HMB45、SMA、Desmin、Myogenin、MyoD1的表达
    1.4 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DM2基因扩增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特征
    2.3 病理表现
        2.3.1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3.3 FISH检测结果
    2.4 肾周AML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2.5 随访
3 讨 论

(2)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术前准备
    1.1.5 术式介绍和术后治疗
    1.1.6 临床观察指标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分析
    1.2.1 患者一般资料
    1.2.2 乳头区和非乳头区的 PDMT 临床病理资料
    1.2.3 PD组与LR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1.2.4 乳头区和非乳头区不同肿瘤分型的术式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
    1.2.5 PD组和LR组术中指标及近期疗效评估
    1.2.6 PD和LR组不同肿瘤病理分型的远期疗效结果
1.3 讨论
    1.3.1 PDMT 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
    1.3.2 PDMT 治疗手术方式探讨
    1.3.3 PD 与 LR 并发症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38例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小肠CT造影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及评价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正常
    2.2 小肠肿瘤性病变
    2.3 小肠炎症性病变
    2.4 其他良性病变
3 讨论
    3.1 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的技术特点
    3.2 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的图像特点
    3.3 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MSCT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3.3.1 小肠肿瘤性病变
        3.3.2 小肠炎症性病变
        3.3.3 小肠其他良性病变

(6)双气囊小肠镜与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研究背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和药物
    1.3 DBE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1.4 MDCT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2.2 小肠肿瘤DBE与MDCT检出率比较
    2.3 良恶性小肠肿瘤DBE与MDCT检出率比较
    2.4 不同临床表现小肠肿瘤DBE和MDCT检出率比较
    2.5 不同病变部位小肠肿瘤的DBE和MDCT检出率比较
    2.6 不同病灶直径小肠肿瘤DBE和MDCT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胃肠道间质瘤的误诊因素分析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2.1 误诊因素
    2.2 误诊病理分类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3.2 误诊因素分析
        3.2.1 肿瘤定位错误因素
        3.2.2 忽略细微关键征象因素
        3.2.3 临床少见病例因素
    3.3 鉴别要点

(8)女性盆腔巨大肿块的CT定位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检查方法
    1.3图像后处理
2结果
3讨论

(9)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影像资料、病理分析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病理学所见
3 讨论
    3.1 GIST的临床
    3.2 影像学表现
    3.3 GIST病理组织学诊断与生物学行为的判断
    3.4 鉴别诊断

(10)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及资料收集
    1.3 临床及病理资料的收集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手术记录
    2.3 病理结果和影像对照
3 讨论
    3.1 间质瘤的影像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3.2 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3.3 治疗与预后

四、空肠巨大外生性恶性间质肉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肾周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对比分析[J]. 刘蕾,刘世博,王丽华,任玉波,饶晓松.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1(08)
  • [2]8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D]. 程海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和生存预后分析[D]. 张杰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5]38例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小肠CT造影检查结果分析[J]. 张玉峰,陆惠良,高晓龙,孙媛媛,吕文娟,黄国.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05)
  • [6]双气囊小肠镜与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D]. 叶红柔. 浙江大学, 2019(03)
  • [7]胃肠道间质瘤的误诊因素分析及鉴别[J]. 吴禹,陈佳莉,刘晓雯,步军.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8(04)
  • [8]女性盆腔巨大肿块的CT定位诊断价值[J]. 张建丰,韩春宏,吴明灿,姚伟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07)
  • [9]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 王栋,夏立强,郝洪波,阎绍辉,郭玖玲,徐云柱.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06)
  • [10]间质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对照分析[J]. 顾建华,陈望,卢定友,孙大林,陈海涛. 当代医学, 2009(12)

标签:;  ;  ;  ;  ;  

空肠巨大外生性恶性间质肉瘤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