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经济学论文,壁垒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3)02-013-04
绿色壁垒正成为21世纪初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也是加入WTO之前中国理论界研究不够的领域。入世后,中国的产品出口增长并未如多数国人的预期,尤其是农产品明显增长乏力。2002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传统的前三大出口市场——日、港、韩出口增长缓慢,其中对日出口仅增长0.9%。2002年1-5月,我国对欧盟的农产品出口同比减少23.3%,入世前被广泛看好的畜产品2002年1-6月出口额仅为13.3亿美元,下降了8.5%。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各发达国家动用了绿色壁垒这个非关税手段。迅速增加的因绿色壁垒而引起的贸易争端,由于具有环保、健康等堂皇理由,往往迫使中国这个WTO的新生“低头认错、虚心改正”。对此有人提出,环境的改善非一日之功,且绿色壁垒因其实质是贸易保护的一种手段,发展中国家仅靠保护环境还难以跨越逐年升高的“绿墙”,必须同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战中,认识绿色壁垒的实质,争取从规则制定上开始介入,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
一、绿色壁垒的实质是贸易保护手段:从其兴起背景分析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与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技术标准与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技术壁垒。(陈依慧,2002)绿色壁垒的兴起有四个方面的背景:
1、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起飞。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起飞,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为了摆脱竞争,某些发达国家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李树,2001)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战略,鼓励出口,其廉价的劳动力带来了成本上的优势,在各个领域冲击国际市场,在诸多领域已成为发达国家激烈的竞争对手,使发达国家在传统产品国际市场上失去优势。1985年~1995年,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工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进步: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7.4%增加到19.8%;向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占工业化国家制成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1.6%增加到18.5%;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工业的出口份额由44.7%增加到58.7%;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份额由24.5%增加到38.9%。在这一形势下,发达国家必然会寻求遏制发展中国家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2、世界性的贸易危机,或者说是价格危机。世界贸易量在战后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远远超过生产的增长。世界货物贸易额1950年为607亿美元,1996年为50000亿美元,1998年则超过了70000亿美元。1990-1995年,世界货物贸易平均增长8%,而生产的增长只有1.5%,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低,只有1%。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导致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全面下跌。1997年,全球有色金属价格全面下跌,其中镍价下跌40%,锌价下跌38%,铜价下跌28%,铝价下跌23%。1997年起,国际石油价格暴跌,1998年同比下跌30%,1999年3月跌至10年以来的最低点,由每桶23美元跌至10美元。1998年,美国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跌至12年来的最低点。1998年,世界主要工业品钢、汽车、纺织品等价格也全面下跌,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大量积压。生产过剩打破了原有的贸易平衡,各国的进口大量减少,而出口形势极为严峻。发达国家贸易逆差增加1150亿美元,其中美国350亿美元,日本410亿美元,欧盟390亿美元。1998年,美国贸易逆差2300亿美元。面对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发达国家必然要采取限制或减少进口的政策,其中就有贸易保护措施。(蒙子良,2000)国际贸易全球性危机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构筑起自己的“绿色壁垒”的大背景。
3、世界范围内日益高涨的环保运动。由于近20多年来全球工业化加速过程导致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的排放、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加剧,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资源是一种自然资产,是国民财富的组成部分。环境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与人口激增变得很稀缺,而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整体恶化,更将威胁人类生存。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突出,国际贸易也被指责为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源之一。(费立丽,2002)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逻辑是:自由贸易→增加需求→扩大生产→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增加环境的压力。
4、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一种趋势。199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环境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声明》等文件,标志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在微观层面上的消费者的观念也发生一些变化,出现了绿色消费趋势。绿色消费是一种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消费方式,是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以及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而产生的,它是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或销售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以减少对环境的伤害的消费。(王向阳,1998)这样,在国际机构的大力推动下,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开始发生变化,由此形成了由环保产品、环保技术和环保服务构成的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显著优势,在发展环保型产品、抢占环保市场的同时,往往利用国际贸易组织尚未产生公平合理的能够得到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公约的时机,借保护环境之名,运用种类繁多的保护措施,筑起“绿色壁垒”,保护本国目趋衰落的夕阳工业。
二、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中更具道义假象的工具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主要是根据各发达国家国内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被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国际环保标准是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根本动机都是谋求本国和本民族的经济利益。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过论述。(张向晨,2000)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给全球化下了一个更宽泛的定义:全球化是代替冷战格局出现和新的国际机制,具有自身的规则、结构和特征。(Thomas L.Friedman,1999)对各国来说,只有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才是各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始终关注的根本点。全球化浪潮在全球范围提供了一种无比广阔的场所。据世行分析,发达国家的GNP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受其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GNP可相应提高0.7个百分点。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约占其GDP的12%,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约占其GDP的4%,据此,可推算知发展中国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相应地可增长约0.23个百分点。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参与全球化的目的绝不是利他,而是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黄祖桥,1999)
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的有限性,决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始终存在。尽管全球化的经济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然而,谁也无法否认,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各民族间的这种竞争,是由经济学中那个最基本的假设所决定的,即资源是稀缺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这对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在全球化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激化了。在一定的时期内,世界市场也是有限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市场是按算术级数扩展的,而生产力却是按几何级数增长,欲进入市场的商品也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资源和市场的有限性,实质就是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有限性;从而,国际竞争的本质,也就是对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争夺。在世界经济体系正常运行时,这种竞争是发展空间的争夺;而在世界经济体系运行受到阻碍或遭到破坏时,这种竞争就变为生存空间的争夺。(黄祖桥,1999)
“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五个方面:(1)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应减省和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推动环保及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2)在遵循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3)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4)为使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对企业进行“环境补贴”。(5)推行地区经济主义能使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在当地直接体现出来,有效控制污染的转移与扩散,这有利于增加人们对环保措施的支持。上述观点,使得作为一种竞争手段的绿色保垒,更具道义上的假象:(1)名义上的合理性。它以保护世界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实行贸易限制和制裁措施。现代人类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使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敏感。人们普遍关心生活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环保消费心理逐步增强,越来越认同绿色保护措施。绿色壁垒就是抓住了大家都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使自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2)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保护有其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范畴,它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的。目前,WTO下属委员会——环保委员会正在制定国际性的环保标准,这个标准一旦被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影响很大。这种形式上的合法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环境保护而导致的各式各样的贸易壁垒,都是在合法的外衣下进行的。(蒙子良,2000)
绿色保护和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分歧,不易产生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同时,环保标准通常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发展中国家难以作出判断。
三、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环境等外部、社会成本内部化的能力较低。这样,在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环境标准可能相对较低,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代价较少,同类商品在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能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时期里,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靠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以换取必要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逐步减少物耗、能耗和污染。(曾凡银,2000)发展中国家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常被工业化国家的企业称之为“生态倾销(ecodumping)”。这种贸易、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由同向到不变再到反向的倒U字型关系(Lucas,Wheeler and Hettige 199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对环境状况的制约。较高的收入水平使人们能承担得起更多环境质量费用,但是低收入则使基本的衣食和住宿支出居于首要地位(Michael J.Ferrantino,1997)。因此,不是“人力资本禀赋和吸收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有间的差异、收入差异,决定了南北国家对环境的不同价值观”。(Copeland and Taylor,1994 and 1995)绿色壁垒的实施要求将环境成本加在产品价格上,必然会降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减缓其发展速度。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以不可持续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方式大量消耗全球自然资源,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提高了技术水平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不仅有责任改变自己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方式,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全球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但在事实上,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担心削弱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将自己较高的环境、技术标准应用到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壁垒;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目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治理环境的费用每年仅550亿美元,远未达到联合国规定的占GDP总额的0.7%的标准。他们还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在技术转让上设置障碍,远不能以优惠的、转让式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保护技术和服务,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尚待建立的背景下进行的,同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利益分配中得到的好处更多,所占份额最大。(陈昭方,2000)在发达国家纷纷设置绿色壁垒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与阿明等人所提出的所谓中心——外围的国际经济体系将更加难以改变。
通过设置绿色壁垒,发达国家可以收到多重利益:首先,实施新贸易保护措施,可以造成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具有竞争力的传统贸易产品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受阻,要么退出发达国家市场,要么改变工艺、材料,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生产高投入、高技术、高标准的产品。无论哪种选择都将使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丧失原有的竞争力,丢失在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份额。其次,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对本国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其“绿化”,重新取得某些传统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加强其在新兴高新技术产品上竞争优势的同时,恢复其在一些传统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巩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中心地位。第三,由于新贸易保护主义打着保护世界环境、维护公平贸易的旗号,西方发达国家可以由此获得保护世界环境、维护公平贸易的倡导者和执行者的良好声誉。第四,由于任何产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环境标准越来越高,企业的污染处理成本越来越大,为了躲避国内政府的严格管制和减少污染处理成本,它们的企业必然将夕阳产业转移出去。把清洁干净、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留在国内,把不利于本国生态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清洁、干净的产品输入国内,这样既可以保持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又可以延长产业的衰退期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可以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自然资源,而转移污染而又不负任何责任,且把产品输入国内时还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支持,一举多得。日本已将60%以上高污染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了其它国家。1984年12月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博柏尔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事故,导致50万人中毒,20万人受到严重伤害,2500多人死亡。它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的一个典型例证。据统计,1991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中,高污染企业占总数的29.12%,占总投资额的36.80%;在1995年来华投资3.2万家企业中,高污染企业达39%。(夏友富,1995)。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的。
标签:绿色壁垒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全球化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环保论文; 发展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