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魅力,唤起情感体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渗透论文_曾巧妮

感受文化魅力,唤起情感体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渗透论文_曾巧妮

江苏省常州市丽华新村第三小学 213000

摘 要:汉字除了传递信息更能唤起情感,小学语文课堂如果能将机械的识记变为领略母语魅力的精神之旅,增强对汉字、汉语的认识,就能激发学生对汉语的亲近感。本文从“本意与寓意相结合,感受文化魅力”和“创设情韵情境,唤起情感体验”两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汉字文化的渗透和运用,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汉字文化 本意寓意 创设情境 情感体验

汉字除了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每个汉字都是古人对社会认知、对生活情感体验的具体表现。汉字除了传递信息更能唤起情感,小学语文课堂如果能将机械的识记变为领略母语魅力的精神之旅,增强对汉字、汉语的认识,就能激发学生对汉语的亲近感、敬畏感、自豪感与认同感,使学生爱写方块字、爱读中文书、爱做中国人。

一、本意与寓意结合,感受文化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的《渔歌子》中张志和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蓑衣”原是用草麻等植物茎叶编成,人们雨天穿来防雨之用。但是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它更是有着不凡的寓意。通常指代隐逸高洁之士,是隐居者的象征,更是与当权者不合作的暗示,有时也是抬高自己身价和曲线求仕的手段。在仕途不得意的时候,表现在士大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它们又是士大夫洁身自好的象征。

课堂上,我提出“蓑衣”一词的寓意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蓑衣可以成为诗人清廉洁身自好的象征呢?”首先,从刘禹锡的《爱莲说》讲起,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是清廉的象征,本意与寓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蓑衣”用植物茎叶制成衣裳,与古代人们身处生产力落后时代的生活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还与当时一些文人的心态有关系。为了表示不与官僚们同流合污,一些文人隐士反其道而行之,也是对封建社会以衣帽分等级这种做法的无情嘲弄。这种违反常规的心态反映在作品里,就常用牛衣、草衣、蓑衣等以植物茎叶编制的衣服比喻隐者,进而泛指那些隐逸高洁之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是名称有所不同,但寓意大体相同。

其次,我联系了几首同类型的古诗词与同学们一起探究。盛唐时有李颀的《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再有宋代苏轼一生坎坷,飘泊不定,虽一而再再而三被贬,却始终保持乐观高昂的精神状态,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其词《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在黄州还是岭南,他终需一蓑为其护住烟雨,都不忘携“蓑”相伴,他虽然未做成隐士,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已经彰显其中。

二、创设情韵情境,唤起情感体验

语文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多彩的舞台。从汉字出发,给学生以情感的渲染,就能使得汉字表情达意的功用丰满化。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蕴含着浓重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典型送别诗。诗人以“西”点明,此次送别,地点别有诗情,季节更充满画意——“烟花三月下扬州”。恰逢春光明媚的三月,我便让学生联系课文插图以及生活实际,三月的春天,你与友人江边送别,会领略哪些美景?诗中“烟花”二字用语形象而梦幻,为温馨诗意的送别环境再添浓郁画韵。烟水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妙景象,本就令人神往,而一个“下”字更增添了语言的气势,更凸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仕途一帆风顺。为了让学生领悟和体会这如画一般的美景,课上我让他们回忆自己阳春三月与家人同学外出踏青时的所见以及所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在学生的言谈中,我如同置身于这由大诗人带领着我们一同体验到的三月里扬州的美景。

诗的前两句在叙述中重在对美景的渲染,令人向往;后两句则重在对情感的描述,令人为之动容。当黄鹤楼上宴请结束,诗人便与好友挥手道别,目送载着友人远去的船只越行越远,直到彻底消失在茫茫江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的后两句,这一直被后人称颂的名句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诗意盎然的画面。广袤的长江构成画面的背景,前景是东流的大江,主体是扬帆的船只,而诗人伫立岸边楼头凝望远方,这意境多么邈远。这两句的教学,我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诗人送别的情怀。因为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所以对于送别前后的场景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学生在表演时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适时地加上了一些语言和动作,把班级的情感带向了共鸣的顶峰。

小学语文课堂本来就是个多姿多彩的共同体,教师掌握手中的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客观能动性,就能使得课堂创造出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汉字本身的表义、表情的功用,多角度分析理解,创设恰当的情境,必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殷书伦 气象宏阔,情韵悠长——赏读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J].科教文汇旬刊,2012,(2),75-76。

[2]任艳 汉字的文化构成及其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侯志伟 《列子》中的“所”字研究[J].科教文汇旬刊,2012,(2),69-69。

[4]余映潮 苦练文言诗文的教学本领[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5,(18),71-74。

论文作者:曾巧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感受文化魅力,唤起情感体验——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文化的渗透论文_曾巧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