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问题研究

刘丽红[1]2000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情况,更取决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取决于技术进步机制,大企业如此,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技术进步机制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因素在增长中的作用已从二十年代的20%左右提高到今天的70%左右。在我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今天,面对国营中小企业活力匿乏、经济效益差的现状,迫切需要从内存机制入手,激发企业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愿望和自觉行动,从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往往是政府的事情,即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企业“被动”地去“加速技术进步”、“建正资源节约型体系”,这就导致了“技术进步”这个本属于“企业行为”的事情变成了“政府行为”。这种方法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更没有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内在机制去引导、推动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加强技术进步观念,激发起他们技术改造的自觉愿望和行动,这势必造成企业发展效果不理想、效率低下的局面。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推动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 企业网在机制形成的关键是企业产权明晰,使企业作为产权明晰的独立的“经济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并可通过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等途径实现这一目的,此时的企业在形成毋需扬鞭自奋蹄的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后,将逐步走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新路。 本文着力通过技术进步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对技术进步的内在需求,政府部门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中的角色充分借鉴国外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经验,探索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子,从而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

李先军[2]2015年在《制度背景下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否存在治理问题?这是现有治理理论研究的盲区。主流理论认为,治理问题源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而中小企业由于在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也就不存在治理问题。事实上,由于代理问题所导致的治理问题实质上是解决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合作与冲突问题。从这一视角来看,中小企业尽管代理问题不显著,但不同资本所有者合作和冲突所引致治理问题依然存在,且在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一问题较大企业更为严峻,现实中具体表现为融资难和人才不足两大问题。构建一个运作精良的治理结构,保护不同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并对其予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从不同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实来看,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难以用单一的市场因素来解释,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制度、技术制度等因素也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事实上是中小企业对制度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立足于对现实中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和人才不足的问题,结合公司治理理论,论文试图用改善治理结构的方式来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基于中小企业的复杂性,论文最终选择从制度环境角度探索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问题。论文对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概况及现状进行了概要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上以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和比较了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特征,并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其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探寻导致治理结构问题的制度环境原因。为解决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论文对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的制度环境及其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制度环境及中小企业治理结构调整给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应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探索解决治理结构问题的方式。受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的代理问题不显著,也就不存在治理结构问题,事实上,企业作为资本和劳动合作的产物,在合作过程中必然面临对不同资本产权的保护以及对不同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作和冲突问题依然存在,而解决这些冲突问题(即治理结构问题)不能完全模仿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设立正式的治理机构来规范企业管理是不必要的,甚至是不经济的,应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选择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及解决方式。2.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且不同的制度环境要素对其的影响机制不同。政治法律制度具有强制性的影响力,经济及市场制度通过竞争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社会文化制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其产生内化性的影响,技术制度则为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需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为中小企业优化和改善治理结构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3.不同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是中小企业对不同制度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以及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各国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的比较来看,更好的制度环境对于整体经济发展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更为有利,制度环境对于中小企业改善治理结构并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可以通过调整制度供给和自身治理结构的调整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这一群体自身的复杂性及多元性,不存在一个标准且最优的治理结构框架,也就不可能有一个规范的制度框架保证中小企业实现有效的治理目标,因此,优化影响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制度环境因素,并促进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持续改善是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论文分别从四个维度对制度环境改善和中小企业自身治理结构调整两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将中小企业纳入治理结构的研究体系内,拓宽了治理结构的内涵。基于对中小企业现实问题的发现,结合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论文认为治理结构在中小企业中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从更加一般意义上界定了企业治理结构,为研究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充实了理论基础。第二,探索制度环境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作用,为全面地理解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不同的制度环境共同作用于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并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机制,而现实中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是对制度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要改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必须关注制度环境变化,尤其是从供给的角度为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改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三,从制度环境供给和中小企业自身调整两方面提出了改善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现实分析,找出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制度环境原因,并借鉴中小企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在制度环境因素的优秀基因,提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改善的环境供给和自身治理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何莉娟[3]2012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此背景下的新生事物——电子商务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能与大型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更为广阔的商机;B2B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能有效地推动中小企业的转型的重要方式,使中小企业能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机会。而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虚拟性和不见面的交易特点凸显了网络中交易主体的复杂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信用风险。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电子商务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潜在的巨大的商业前景的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以及市场主体信用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信用危机也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之一。信用问题却严重影响到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健康快速的发展,时至今日,B2B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许多中小企业仍持观望态度,不敢贸然进军B2B电子商务领域,尤其是交易额较大的时候。这实际上反应出他们对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怀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己初步确立了信用体系。但信用意识淡漠、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中介组织发展滞后、缺少信用教育与研究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其集中表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中国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是规避风险的一种有效方式,是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逐步构建完善的B2B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只有较少的B2B网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部分企业信用评估功能,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虽然企业信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未见有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评估体系的报道。理论方面,国际国内文献中也只见一些零星研究。因此,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问题,对于防止交易中的信用缺失,帮助我国中小企业规避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市场经济下的,对中小企业信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BP神经网络、蚁群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已经得到许多大型信用评级公司的论证,是比较成熟的。而针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用评估方法的研究,目前仍然是比较空白。传统的线下信用评估等级究竟能否直接转化成电子商务中的信用等级,B2B在线交易信用评估指标的选择和评估模型的确定,都将直接影响到能否科学全面地反映出企业信用水平。这也是我们在构建B2B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时应当考虑的核心要点所在。本文侧重于在B2B电子商务环境下,依据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基本要求,初步构建了基于买家和卖家两种身份的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评估指标的权重。先介绍了B2B交易的发展、流程,主要是谈及目前所面临的信用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B2B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企业,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大部分B2B网站把交易双方完成交易后相互评价的评价值进行简单累加或平均,以此作为其信誉好坏的评判依据。然而企业信用通常包括网下静态信用和网上动态信用,故而本文建立的企业信用评估模型是基于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网下认证与网上评估相结合。二是对交易评价值的处理结合交易者自身的信用度以及交易额度进行可信化处理。该模型的创新点体现在:(1)评估指标更为详细。(2)有效避免“互换好评”、“诋毁”以及信用度炒作等现象,使评估结果能够更为客观、科学地反映企业信用。借鉴电子商务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模型,对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概念及电子商务中的信用机制与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理论根源。通过吸收国外电子商务信用体系运作的成功经验,本文对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的分析研究,以期能够构建适合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所需的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模型,并就模型中的信用内容、信用环境系统、信用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在对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模型的剖析下,结合中国的电子商务运行情况就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模型的实际运行进行了案例分析。该过程本文采用了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和综合归纳等研究方法,理论结合实际,以期对我国B2B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实际帮助。

王巍巍[4]2012年在《经济法体系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国民就业、增强国家财力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经济法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意在分析经济法体系下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保证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策略。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推理法、举例论证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的标准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它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重点研究了经济法体系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认为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税费负担繁重、融资难和经济地位低下等问题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难题之所在,同时指出中小企业的性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税制结构不合理、税率较高,税费种类繁多,我国金融体制、资本市场、担保体系不健全等是导致中小企业上述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接下来笔者以法系为类别,简述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济法体系,重点介绍了欧美、日本等一些国家在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税费、融资和经济地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最后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进一步扩大准入领域,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推进中小企业的一体化来解决中小企业相关行业准入门槛较高的问题;通过调整税制结构、适当降低税率,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减少税费种类,找到税收政策和中小企业特点的最佳结合点来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通过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完善金融体制,以中小银行帮助中小企业、降低上市门槛,增加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完善的担保机制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政治地位,制定中小企业经济地位的专门法律等手段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

张霁[5]2018年在《创新驱动视域下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关键时期,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在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重要作用。然而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驱动要素的中小企业发展却依然困难重重,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升级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进行系统性研究,为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新内涵新思维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同时为推动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企业的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以创新驱动视域下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归纳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构建需求的基础上,搭建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并创新性提出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运作模式。主要工作内容有:(1)介绍选题的依据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阐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2)系统性研究中小企业多元融资的基础理论;(3)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归纳总结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4)在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构建需求的基础上,搭建了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5)提出了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5S+1D”运作模式。(6)总结了论文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并归纳分析了主要创新点与局限性,最后围绕该研究领域提出了研究展望。本文研究重点在于:(1)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其中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融资成本不断增大等方面,内部原因主要存在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规范程度、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的信用度等方面。(2)搭建了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主要对数据库层、操作系统层、应用层等三个层次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关键优势。(3)提出了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的“5S+1D”运作模式,“5S”为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流程中5个阶段,分别为客户开发阶段、需求分析阶段、方案制定阶段、融资实施阶段、融资评估与跟踪服务阶段,“1D”为贯穿于整个融资服务周期的风险控制维度,对整个融资过程进行风险控制管理。本文研究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元融资服务平台,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化、融资工具专业化、融资服务系统化、融资流程规范化、融资风险可控化的思维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以期同时满足作为资金供给侧的金融机构发展需求与资金需求侧的中小企业成长需求,为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体系的科学匹配提供决策依据。

李宜昭[6]2010年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现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研究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路径选择问题。探讨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社会支持体系、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体系的优先顺序选择和重要性排列,并提出在上述三个体系的建设中各自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为阐述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接着简要回顾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功经验。在梳理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历程的基础上,简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特点和融资现状之后,本文以符合中小企业融资规律和我国实际的融资优序理论和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路径选择的总体思路,即发展内源融资体系优先于外源融资体系,债权融资体系优先于股权融资体系。在随后的三章,按照优先性和重要性的顺序分别探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社会支持体系、间接融资体系和直接融资体系的路径选择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完善税制、间接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银行体系为主体,以提高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调整中小企业结构、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增加就业为目的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以贷款审批机制安排为手段,发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众多的优势,拓展大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和以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体系构建;以规范和完善场外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为重点的直接融资体系构建。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的欠缺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金陈飞[7]2015年在《中小企业与贫困减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减缓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就贫困减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逐步达成共识,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加关注贫困群体是否在增长中受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贫困人口也由2.5亿减少到几千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平衡发展形成的群体差距,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城乡居民的差距,教育程度的差距等。由此形成的社会垂直分化,将金字塔底层的贫困群体排除在经济社会发展利益的分享者之外,这也给我国减贫进程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包容性的挑战。中小企业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是我国减贫的一条重要经验,与此同时,“农民工工资拖欠”、“同工不同酬”、“外来务工歧视”、“就业歧视”等现象频现,弱势群体从中小企业的获益被大打折扣,而制度因素可能是这里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长期户籍制度影响下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减贫机制的研究、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其减贫的包容性显得更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中小企业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并纳入包容性劳动力市场,以期更全面了解中小企业减贫机制。本文紧密围绕“中小企业、包容性劳动力市场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由浅入深地对研究问题进行展开:第一,中小企业“水平维”如何影响贫困减缓?第二,包容性劳动力市场如何调节中小企业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第三,中小企业“特征维”如何影响贫困减缓?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构建了“中小企业减贫理论”:通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造就业机会、优化就业结构、拓展增收渠道及调节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作用来实现地区贫困减缓,同时通过提高地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水平以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的减贫效应,提高了中小企业减贫的包容性。其次,以2003‐2010年全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系统GMM估计方法、面板门槛回归等计量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通过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小企业是利贫的,但城镇偏向和地区差异明显。中小企业创业减缓了城镇贫困,同时也缩小了城镇贫富差距,存在明显的城镇偏向,农村贫困群体较难从中获益;在考虑地区差异后,城镇偏向依旧显著,但是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创业的获益更多地流向了收入水平较高的城镇群体。中小企业发展凸显了其对城镇贫困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减贫对农村贫困群体并不包容;在考虑地区差异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减贫的城镇偏向依旧明显,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减贫更具包容性,减缓了城乡贫困,但城镇贫困群体的获益并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城镇贫富差距被拉大。第二,包容性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中小企业减贫的发挥,提高中小企业减贫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包容性。在包容性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发展更利于减缓城镇和农村贫困,包容性劳动力市场能够促进城乡贫困群体从中小企业发展中分享到更多的收益,提高了中小企业发展减贫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包容性。中小企业创业减贫对包容性劳动力市场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程度越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企业创业的减贫效果。另外,当地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程度达到3.750时,中小企业发展会更利于减缓贫困,使得农村贫困群体也能从中小企业中获益,同时,高包容性劳动力市场区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第三,中小企业的特征变化也对贫困减缓产生显著影响。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更加利于其减贫效果的发挥;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十分显著:以中小企业私人资本比重的提高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贫困减缓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并表现出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包容性,中小企业外商资本次之,而国家资本则表现出对贫困减缓的消极作用;中小企业出口依存度的提高利于贫困减缓,但贫困人口并没有从中享受到平等的收益,贫富差距被拉大,同时中小企业出口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城镇偏向和地区差异。第四,中小企业的特征变化对贫困减缓的影响也受到包容性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具体的,在包容性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以外商资本比重提高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更利于地区贫困减缓,不仅有效地减缓了城镇贫困,而且农村居民也从中获益;而国有资本比重的提高依旧不利于地区贫困减缓;以私人资本比重提高为特征的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也更利于贫困减缓。另外,在包容性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出口更利于减缓城镇和农村贫困,包容性劳动力市场能够促进农村贫困群体从中小企业出口中分享到更多收益。纵观全文,本研究聚焦于中小企业的社会效益,综合分析了中小企业、包容性劳动力市场和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剖析和实证检验,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结合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以供探讨。第一,我国政府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为中小企业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鼓励中小企业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第二,我国政府应进一步调整中小企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继续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私人资本、外商资本和中小企业出口的减贫效应。第三,我国政府应以建立一个包容性劳动力市场为目标,消除劳动力市场排斥,维护劳动者权益,把就业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减贫的劳动力市场。

李英艳[8]2017年在《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所得税的税务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也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对其所得税的税务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的重视就变得很有必要。其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促进中华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小企业所得税的税务风险的相关概述入手,对具体提高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措施进行系统的论述。

王传东[9]2006年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政税收、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出口以及保持经济活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制约,尤其是融资难最为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应运而生。通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介入,可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级别,分担交易风险,弥补其抵押物品不足、缺乏信用记录等造成的融资堵塞。国外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无论从效用上看,还是从操作层面衡量,信用担保都被认为是政府提供给中小企业的政策中最为行之有效的工具。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建立起名称、类型各异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它们的构建为缓解银企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信用僵化矛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有的国内各级政府主导以及社会经济主体构建的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有的或者占多数的组织机构在试点运行中徒有虚名,没有发挥其功能绩效,行业主管与自律管理体制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深入剖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运行现状及一般规律,在总结、借鉴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体系构建及其运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制度框架,对于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和丰富我国信用担保乃至信用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本理论的研究。本文首先系统构建了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模型,为引入第三方信用担保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和理论基础。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内涵的理解,应首先置于“政策性担保”的框架下进行,并对政策性担保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同时,指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作用机理,并不在于其拥有信息优势而带来的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的节约,而是在使“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之间信贷关系转变成“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之间的融资保证关系时风险的分散。第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基础分析。通过分析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的发展历程、运行现状和历史展望,指出利用中小企业担保刚起步的时机,从整体着眼,科学规划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后,重点实证剖析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四大主体,即政府、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这对于

王斌[10]2004年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而产生的,.com时代已经过去,真正的网络经济才刚刚到来。网络经济的兴起已经对现代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有可能改变现代企业的基本商业运作模式,动摇在工业时代业已成为经典的战略思想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如何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性话题。网络经济同工业经济一样代表着一个时代,时代的问题就必须要全盘考虑,当年鸦片战争就是由于我国落后的封建经济跟不上西方工业经济的步伐而酿成的恶果。网络经济不同于当年的蒸汽机,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有很好的把握住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才能为我所用,1998年到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的戏剧性变化就是血的见证。为此,我们必须对网络经济的利用采取谨慎的态度。毕竟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需要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目前,我国对网络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网络经济还只是处于层面的认识,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经济,鉴于目前国内的环境,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不能对网络经济产生清醒的认识,在发展的道路上处于两难的处境。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内外网络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在网络经济的环境下加以分析,找出中小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优势和劣势,寻求中小企业如何和网络经济融合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以定性方法为主,分析网络经济对中小企业运营环境的影响,研究网络经济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探讨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并运用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中小企业网络经济下的发展战略,制定中小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全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对当前中小企业如何走出网络经济的困境具有一定<WP=87>的借鉴意义。本论文共分六章,结构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当前国内外网络经济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目前国内外网络经济的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并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网络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的七大特征,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系统的阐述了不同时期对中小企业地位的不同认识,依次产生对中小企业的三种态度⑴中小企业淘汰论⑵中小企业存在论⑶中小企业发展论,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曲折的发展道路。最后对国外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并对其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第四章是本文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对比;其次,运用共生理论的思想对中小企业的战略进行分析,并运用数学模型加以量化,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给对方产生的共生能量进行分析,提出对称互惠的连续共生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共生系统的目标模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战略:⑴特许联营⑵企业战略联盟⑶业务外包。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⑴网络经济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组织结构②生产组织方式③经营方式④创新机制⑤企业文化。⑵提出了中小企业适应网络经济的信息化策略,构建中小企业基于电子商务下ERP系统。⑶对中小企业从观念、组织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及营销管理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实时、个性化的网络经济。⑷网络经济对中小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企业只有很好的抓住机遇才能化劣势为优势,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一章是结论和展望。对本文的观点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以后的研究,并提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问题研究[D]. 刘丽红. 郑州大学. 2000

[2]. 制度背景下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研究[D]. 李先军. 云南大学. 2015

[3].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构建[D]. 何莉娟.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 经济法体系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D]. 王巍巍. 宁波大学. 2012

[5]. 创新驱动视域下中小企业多元融资服务平台研究[D]. 张霁.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6].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路径研究[D]. 李宜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7]. 中小企业与贫困减缓[D]. 金陈飞. 浙江工业大学. 2015

[8]. 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所得税的税务风险分析[J]. 李英艳. 山西农经. 2017

[9].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D]. 王传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10]. 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D]. 王斌. 吉林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