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红十字医院 江苏 南京210001
【摘要】探讨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在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均分为2组,实验组n=50例,对照组n=50例,其中,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案下患者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的20%(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患者对服务质量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患者对服务质量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保障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信赖以及依从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科创伤预见性护理程序并发症率;满意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在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均分为2组,实验组n=50例,对照组n=50例,其中,实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大53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35.12±0.4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30例、殴打伤11例、坠落伤8例。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17±0.48)岁,年龄最大53岁,最小18岁,其中交通事故伤24例、殴打伤16例、坠落伤10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骨科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确认各项术前检查落实完毕。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对应的护理措施,给予对应健康宣教并直到出院位置。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对受伤位置做好保护措施以免损伤情况恶化或者诱发剧痛。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包括症状、合并疾病、体征等,记录患者的精神状态、对疼痛耐受程度、活动能力以及二便情况等。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表情冷漠、反应迟钝、脉搏细弱、呼吸浅快等休克前症状,一旦发现立即做好休克抢救的准备。检查患者呼吸道情况,如有发现阻塞立即采取手段包括吸痰、持续吸氧等进行解除。如患者合并严重出血情况的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止血工作,根据出血的性质、部位等选择对部位等选择对
应的止血手段。确保术前准备工作的落实,各种医疗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对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认真执行并做好记录。
(2)术后护理:术后要对患者诸如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灯相关生命体征持续监测。帮助患者选择体位的时候要根据其受损位置还有麻醉手段进行适当调整,如患者属于胸腰椎骨折,在术后平卧一段时间后,每间隔2h应该为患者进行一次头部、颈部、躯干的轴线直线翻身。对于接受硬膜外麻醉方式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将患肢尽量抬高,一般在心脏水平面上面约20~30cm[6],这可促进静脉回流以避免四肢出现肿胀情况。骨科收治患者一般存在明显的疼痛,准确评估疼痛程度还有性质,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为患者进行体位变换的时候做好患肢的保护工作,防止由于运动过程中导致疼痛程度恶化,定时为患者提供药物止痛。
(3)心理护理:由于骨科创伤属于突发事件,患者容易出现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故此护理人员需主动与其进行交流,且在沟通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可适当地给予心理引导及安抚,有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工作。
(4)并发症护理:由于骨科创伤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易增加压疮风险,故此术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皮肤情况进行了解,且定期给予按摩,协助其翻身,有利于减少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与此同时告知患者戒烟酒,且指导其采用正确方法进行有效咳嗽及排痰,有利于降低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定期消毒尿道口,有利于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护理方案下患者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SPSS20.0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由(±s)与(%)对检验结果做描述,P<0.05说明实验数据有较高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1、结果
2.1两组并发症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骨科创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请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患者对服务质量满意率为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0%,(P<0.05)。
3、讨论
骨科创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患者因意外受伤而住院治疗,往往未做好心理准备,且由于骨科创伤在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再加上术后疼痛和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极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负性情绪,如恐惧、消极、悲伤,继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实施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新型护理方法,其特点在于观察患者症状,对其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将事后处理变成提前预防,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进一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救治效率及护理质量。尤其是对病情较重的骨科创伤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而术后疼痛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心理。运用预见性护理做好提前预防,不仅可以在护理过程中排除众多危险因素,并且还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故广受患者青睐。
在本文研究中可知接受预见性护理后骨科创伤患者发生并发症例数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且患者对于预见性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骨科创伤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控制相关并发症出现概率,保障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信赖以及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晶晶.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2):218-219.
[2]谢晶.预见性护理在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6,29(9):198.
论文作者:葛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预见性论文; 实验组论文; 创伤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