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新”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_宏观经济论文

以“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经济论文,快速增长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动力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初人们对2002年宏观经济预期普遍不佳,但实际运行结果表明,2002年宏观经济出现了年初开局较好、全年逐季稳步回升的好形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达8%,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出10 万亿元大关(估计为103500亿元)。这是由于需求面和供给面双双出现明显改善的结果。从需求面讲,内需与外需同步增强,特别是出口大大超出预期的高增长,这一方面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回升,另一方面则使人们增强了对入世的信心。从供给面讲,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增长出现了积极变化,正在稳步走出谷底,使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增强。通过与2000年宏观经济出现重要转机时对比,我们认为,尽管当前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有所增强,但经济仍未摆脱调整型增长格局。要以“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积极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一、2002年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一)投资的高速平稳增长是支持全年经济稳定回升的主导力量

2002年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平稳增长,成为支持全年经济稳定回升的主导力量。第1 季度国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对第1季度开局GDP增长便高达7.6%作出了突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与往年不同,2002年投资增长不仅增速创1995年来的新高,而且季度间稳定性强,前2 个季度国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4%,前3个季度增长24.3%,1~10月份增长24.1%,全年估计将增长22%。据我们初步测算,2002年投资对GDP贡献率达到54.0%,比上年略高,拉动GDP增长大约4.3个百分点,是1994年以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一年(见表1)。投资高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1)继续增发国债及国债项目完成工作量大幅增长起了关键性作用。为实现大部分国债项目在2002年底基本完工的目标,以及为防止世界可能出现经济景气继续恶化对我国的影响,有关部门及早下达了国债项目计划和资金拨付,各地也加大了落实国债项目配套资金的力度,并带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的大幅增加。(2)受住房消费旺盛的刺激,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推动投资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力量。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8%,全年增长估计将接近30%, 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且是连续第三年保持20%的高增长。据此估计,其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5.4%。(3)作为“入世效应”的一个重要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加快增长也是造成投资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主导全球化趋势的跨国公司明显加快了对华投资力度,以求最大程度地分享我国经济长期高速成长的收益,这在世界经济特别是三大经济体的景气回升比预期偏弱及未来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尤为明显。1~10月份,外商直接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达到了749.89亿美元和447.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9%和20.1%,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9个和1.5个百分点。

表1 1990年以来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情况

年份 消费贡献率(%) 投资贡献率(资本形成的贡献率)净出口的贡献率

1990 43.6318.83

37.54

1991 60.1436.243.62

1992 61.2346.232.54

1993 48.9862.08

-1.06

1994 54.2634.97

34.97

1995 57.8639.063.08

1996 64.8630.454.69

1997 54.4724.23

21.30

1998 68.7926.494.72

1999 90.3831.49 -21.87

2000 73.2226.90

-.012

2001 46.8253.57

-0.39

2002(预测数) 41.5054.004.5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数据及预测值计算。

(二)大大超出预期的出口高增长对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年初社会各方面对2002年出口增长的预期普遍低调,主要是基于两个理由:一是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二是认为入世正效应在第一年不会大,反而更多的将面临入世的短期冲击。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2002年首季出口增长便呈现较好的恢复态势,同比增长9.9%(与2001年第4季度基本持平),随后则出现持续加速增长,其中9月份出口增幅高达33.1%,1~10月累计出口总额为2624.99亿美元,接近2001年全年的水平,出口增幅高达20.6%,比上年同期提高14.5个百分点,比第1季度末和上半年分别加快10.7个和6.5个百分点。同时,进口呈相同的走势,前10个月进口累计额为2377.6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进入第3季度后,进口增长呈现快于出口增长的趋势。

造成出口大大超出预期的原因是:(1 )入世效应得到了集中释放。这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近几年特别是入世后政府明显放宽了民营企业的出口经营权,使民营企业出口呈现迅猛增长的好形势。前3 个季度,集体和其他类型企业出口额为266.03亿美元,同比增长61.84%, 拉动整体出口增长4.43个百分点(贡献超过了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军”。二是入世使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的限制明显减少,刺激了我国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产品如家电、纺织品的出口。2002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成倍增长;而1~9月份,服装出口300.3 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48.9亿美元,鞋类出口82.3亿美元, 塑料制品出口4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9%、17.9%、7.4%和18%。三是跨国公司加快将制造业基地向我国转移,导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加速。2002年前3个季度,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23.9%, 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了51.55%,比上年同期提高1.87个百分点,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1.87个百分点。(2)2002年初国家明显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特别是进一步扩大了推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办法的范围,再加上一些地方纷纷采取了有效措施刺激出口增长,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3 )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使中下收入家庭扩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品为主,且不少具有物美价廉的优势,在全球经济普遍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中低收入家庭更多地选择中国产品,因而扩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如美国经济增长第1季度较为强劲,随后的两个季度增幅却明显放慢,但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却持续强劲。第1季度我国对美出口增长13.9%,而上半年和前3个季度则分别提高到19.3%和24.5%。(4)美元的阶段性贬值对我扩大出口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年中,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主要世界主要货币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美元的贬值客观上导致了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三)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结构逐步优化中稳步走出谷底

经济的调整型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工业结构处于大的调整过程之中,由此导致近几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处于改革以来的相对低位,如1978~1997年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0%,而1998~2001年工业增长每年均不超过10%。即使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小口径计算,多数年份也不超过10%,1998~2001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8.9%、11.4%和9.9%。 工业增长相对偏弱是就业增长放慢、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工业增长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体制性问题使工业结构调整缓慢,供求结构矛盾加剧,这又带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的明显下滑(见表2)。如在基建投资中,制造业投资自1996年达到历史高点后,出现了连续5年下降;而在更新改造投资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一直相当缓慢。这些表明,我国的制造业在这期间处于明显的结构调整型衰退过程中。

表2 制造业投资长期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有关数据计算。

2002年工业无论是产出还是投资均出现了多年少见的强劲回升势头。1~10月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2.5%,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比第1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加快1.6个和0.7个百分点,呈逐季明显加速趋势,其中11月份增幅达14.5%,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另外,表2显示,从2001年开始, 我国制造业投资开始扭转了多年下降的局面,制造业基建和技改投资均开始出现明显的回升,2001年分别增长了28.42%和26.55%;2002年前3季度,工业投资(包括基建和技改)达到595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比同期整体投资增长高0.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制造业正稳步走出低谷。而且这种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工业结构逐步优化的结果。一是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199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11.2%,2001年提高到19.0%,2002年上半年再提高到19.5%;二是就各行业来讲,以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新兴工业在投资和产出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另外,近几年来,我国工业增长与出口增长关系紧密,出口增长的波动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增长的波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目前外贸依存度接近45%,出口依存度一般为23%~25%。2002年出口的高增长明显是工业增长逐季回升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当然,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改善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起着十分的作用。

(四)消费增长相对疲弱和物价持续走低表明经济仍未走出调整型增长格局

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明显趋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需求的增幅却出现了持续回落。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8.7%,增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增长9.3%和6.8%,同比分别回落2.2个和1个百分点,城市地区消费增长不仅回落大,而且远低于其实际GDP的增幅。与消费增长放慢相伴随的是物价水平持续下降,1~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下降3.6%。

这两项反映内生性增长的指标明显偏弱的走势表明:尽管宏观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回升势头,但经济仍未摆脱调整型增长的格局,打破这一格局取决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调整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调整型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内生性增长不足,我国经济内生性增长不足主要反映在消费增长难以持续走强,如1998年和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仅增长6.8%,2000年和2001年则分别恢复到9.9%和10.1%,2002年又再次回落到9%以下, 这表明我国仍然存在长期性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2001年中期以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走低所显示的通货紧缩趋势抬头,实际是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然反映。制约消费增长的主要是一些长期性的因素,如:(1)一些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短期难以消除, 制约了消费增长潜力的释放。(2)失业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既减少了即期消费,又降低了人们的收入预期。(3 )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显著扩大,大大抑制了农村消费和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增长。(4)受体制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一直存在消费率偏低问题,这在沿海发达地区反映得更为明显,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消费率长期偏低,一方面,消费率低是由于投资率高,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整体投资效率不高,近期最明显的反映是城市建设成本过高,使得GDP 的一部分本来应该用于消费的却无法用于消费;另一方面,新兴消费热点(如汽车、住房)在一些地方由于价格长期偏高以及其他政策性限制而难以加快形成,使得消费结构升级不顺利。(5 )近几年公共品价格的大幅提高也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教育、医疗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品价格年均呈两位数增长,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上的支出大幅攀升。

二、对2003年宏观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

要判断2003年经济增长趋势,关键是判断今年经济稳定回升的性质,即是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开始,还是经济仍处于调整型增长阶段。如果认定是前者,那么2002年经济增长将会继续上行,相反,如果认定是后者,那么2003年经济继续上行将面临压力,并像2001年一样,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出现一定的回调。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2002年经济稳步回升与2000年宏观经济出现重要转机时的情形做一个比较分析,从中得出有关结论。

(一)2002年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与2000年的比较

2002年宏观经济增长好于上年,好于预期,与2000年的情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点,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变化。相同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上一年增长都比较弱,对当年经济增长形成较大的压力。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7.1%,比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形势相当严峻的1998 年还低0.8个百分点,是1994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 其中全社会投资仅增长5.1%,比上年回落8.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6.8%, 继续维持上一年消费增长低迷的状况,内需不足相当明显。2001年特别是下半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出口大幅回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全年GDP增长7.3%,比2000年回落0.7个百分点。

2.GDP增长与出口增长均相对较高。这两年GDP增长均达到了8 %的相对高的水平,同时,出口增长相当强劲,2000年出口增长27.8%,2002年出口增长也将超过20%。

3.政策的作用均强。应该说,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比较强,但这两年政策的作用更强,原因就是上一年增长都比较低迷,都滑到了接近7%的底线(从季度上看则接近6%),为了防止当年经济进一步下滑,中央政府一般都采取比往年更强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如2000年在上年大幅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增加退税额,并放宽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增发国债由上年的1100亿增加到1500亿元等。同样的,2002年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比上年增强:(1)中央年初就确定继续保持增发1500亿长期国债不变,并加快了资金到位和工程投资建设的进度,使当年形成的投资工作量明显超过往年,由此使得投资持续高速增长。(2)最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金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到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97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6.8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高7.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是2000年10月份以来最高的。前11个月,现金累计投放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531亿元。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余额为12.86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7%,增幅比上月高出0.3个百分点,增幅是1999年4月份以来最高的。前11个月累计贷款1580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5576亿元。(3)在出口上国家增加了退税进度,而且各地方采取了许多刺激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

4.外部环境改善。这两年的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都有一定的改善。2000年美国经济在新经济的刺激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从而带动了我国出口的强劲回升;2002年世界经济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带动下也出现了良好的恢复态势,外部环境比上年有一定的改善。

5.增长指标强弱互现。这两年经济增长的明显回升,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增长指标不是一致性的全部转强,而是有强有弱,如2000年,出口增长十分强劲,消费出口阶段性的回缓,但投资增长和工业增长却不够强劲;2002年,出口、投资强劲增长,而消费却相对疲弱,另外,物价却持续走低,就业压力继续增大等。

2002年与2000年的不同点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1.GDP季度走势不同。2002年GDP季度走势是“前低后高”,而2000年大致是“前高后低”,1999~2001年每年均如此。这给人们以想像,2003年是否应该出现继续回升的趋势。我们认为,这一方面与前几年基数总是“前高后低”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2002年有一个强约束,即要求前几年开工的绝大多数国债项目2002年底必须全部竣工,这使得全年投资持续处于高增长状况,从而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而前几年在政策上一般表现为前强后弱。

2.投资、消费、物价等指标的走势相反。2002年投资月度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月度间波动较小,而2000年整体投资增长较弱,且不太稳定;消费增长2000年达9.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而2002年估计仅增长8.8%,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物价走势两年则完全相反,2000年是上升的,而2002年则是下降的。

3.导致出口增长的原因不同。2000年导致我国出口增长劲升的原因主要是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刺激了外需的大幅增长;2002年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入世效应的集中释放,是外贸体制性变化及短期环境有所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4.消费与投资增长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与2000年相比,消费结构正在出现积极性变化,汽车消费在一些大城市异常火爆,电子通讯特别是手机消费已在大面积地在城乡居民中普及,住房消费继续强劲增长。这些都是支持未来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就投资来讲,随着世界产业结构重新布局及我国加入WTO的良好机遇,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正在稳定走出前几年的低迷状况。

(二)对2002年经济稳步回升性质的判断

从以上对比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总体判断:2002年经济稳定回升在性质上仍是“转机”,而不是“反转”,总体上经济仍处于调整型增长阶段。主要理由有以下3点。

1.经济的明显回升主要是靠外部因素的推动。我们可以将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区分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投资增长包括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来讲,罗多地体现为外在因素,民间投资(包括国内集体、个体等投资和外商投资)则更多地体现为内在因素;另外,出口增长是外在因素(也有部分是内在因素),消费增长基本属内在因素(其中政府消费带有一定的外在因素特征,目前政府消费大致占总消费的20%)。2002年实际运行的情况表明,推动经济增长的外在因素明显较强,而内在因素却相对偏弱,如全年民间投资增长估计不足18%,明显偏低于整个投资增长;消费增长一直呈回落的态势,物价持续走低,就业压力增加。2002年经济出现好于预期、好于2001年的良好形势,明显得力于投资和出口的双高增长。投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政府投资增长所带动的,尽管1500亿元的国债并没有比上年增加,但由于加快资金到位、放宽地方配套资金的条件等,政府直接和间接对投资增长的作用明显比上年要大,如2002年前3 个季度预算内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48.8%,增幅比上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额503.8亿元,对投资(不包括集体和个体投资)的直接贡献率为10.7%,而2001年同期预算内投资对投资的贡献率仅为4.42%,如果再加上对金融机构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的带动作用,政府投资比上年明显提高。另外,出口高增长一部分来源于入世第一年环境的突然改善,效应集中释放,以后年份将会继续逐步释放;另一部分来自于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及发达国家中低收入居民对我国产品需求的明显增加。

2.经济回升仅是又一次反弹,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从与2000年的经济增长对比中容易看出,当前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1)消费增长仍然偏弱, 不仅农村消费受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放慢的影响而继续不振,而且城市地区除一些大城市消费增长较旺外,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消费需求普遍不足。(2)失业继续增加。一方面下岗职工继续增加,另一方面, 整个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不足(特别是就业增长弹性显著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消费不足。(3)依然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通货紧缩是经济增长未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重要表现。7%~8%增长甚至是短期内增长率接近或超过8%均不足以改变物价持续走低的大趋势。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累积的结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总体经济仍处调整型增长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攻坚仍未取得全面的、突破性的进展。

3.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已开始加速形成,但目前这些新变化不足以使经济增长自动加速。2002年我国住房、汽车和电子通讯消费增长非常强劲。前3个季度商品房销售额增长31.9%,其中90.5%销售给个人,个人商品房额同比增长33.5%;在汽车消费火爆的带动下,1~10月汽车生产量增长了35.3%,其中经济型轿车增长接近1倍;电子通讯消费继续保持着高增长态势。另外,旅游消费和教育消费增长均继续加快。但在我国当前消费结构处于新的质变转型期的开始,这些新型或高档消费所占总消费的比重仍然不高,特别是汽车消费和商品房仅仅处于初期高增长阶段,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大,因而,不足以带动经济进入自动加速增长阶段。

总之,我们认为,在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未取得全面的、突破性进展之前,经济仍处于调整型增长阶段,宏观经济指标的强弱不一致也说明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性还不够高,要实现7 %以上的增长仍然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强力支持。

(三)影响2003年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增长趋势预测

2003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比较宽松,但也面临一些短期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及长期性因素的制约。在综合考虑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后,我们预计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达到7.6%~7.8%。从三大需求看,出口和投资增长将会出现一定的回落,预计出口增长12%~15%,进口增长16%~18%,贸易顺差略有增加,达300 亿美元以上;全社会投资增长13%~14%(其中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增长15%~16%);消费增长可望有所反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估计增长9.2%。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1%左右。货币供应量M[,2]、M[,1]和M[,0]分别增长15%、16%和10%。物价增长在-0.5%到0.5%之间。

1.支持2003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

(1)制度与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增长。 “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目标将极大地增强人们的信心,新一届政府将会以更大的力度积极推动各项改革事业向前发展,从而为2003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重要制度与环境保证。

(2)积极又稳健的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 是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刚刚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显示,2003年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坚持既积极又稳健的主基调。在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的形势下,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性,但为了防止财政风险,有必要增加稳健性;货币政策则会继续保持稳健,但为了继续扩大内需和活跃整个经济,将会增加积极性。这些良好的政策氛围将会对明年经济增长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3)入世的积极效应将会进一步释放。 中国入世大大加快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同时,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由此也得到了明显增强。2002年,入世的积极效应得到明显的集中释放,外商纷纷加大了对华直接投资力度,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和地区性的研发和运营中心。这一趋势在2003年将会继续体现。尽管近几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有所抬头,但随着我们对世贸规则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协议的逐步落实,2003年我国的出口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从而有利于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此外,为履行入世协议我国政府所做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将会大大改善内资企业的发展环境,刺激民间投资稳定增长。

(4)一些消费热点处于加快酝酿过程中,对改善消费结构、 提高消费者信心,进而带动生产结构调整,将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整个消费需求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还未最终形成,但汽车、旅游、住房等新兴热点在政策的刺激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有望进入快速稳定增长轨道,对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提高。这些消费热点的逐渐形成不仅将活跃市场,而且会通过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我国制造业和相关服务的快速增长。

(5)尽管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新的不确定性,但2003年复苏的力度将比2002年要大,我国出口的短期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2.制约2003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制约2003年经济增长的因素有短期因素,但更多的是长期性因素。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会出现一定的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将有所下降。一是支撑最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将会出现明显减速。商品房空置面积的上升反映了房地产的市场需求有所降温,这对房地产供给(投资)的增长将会进行明显约束。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基本建设投资对国家预算内资金依赖程度较高,其快速增长有赖于预算内资金支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由于2002年这部分资金的增长已经很快,增幅达到62.1%,形成了很高的基数,2003年继续大幅提高的难度较大。而且,财政收入增速的趋缓也会限制预算内资金的增长。预计全年国有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15%~16%,全社会投资增长13%~14%。

(2)经济增长仍然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通货紧缩与有效需求不足紧密相关,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长期趋势。判断通货紧缩最重要的依据是物价是否出现持续性下降,而且持续时间超过2个季度。从这一标准来看,目前的确存在通货紧缩问题。2003年这一状况也难以得到实质性改观。首先,我们认为,产生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不是技术进步、入世及反垄断,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的综合反映。最终反映了实际经济增长率持续地小于潜在经济增长率,供大于求的格局长期存在,2003年即使最乐观的估计,经济增长将达8%以上,也不足以改变这一格局。其次, 社会上仍有大量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是存贷差持续扩大,1~10 月份我国银行存贷差已接近4 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近1/4,表明大量的资金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也表明我国目前是资金充足而资本不足,储蓄转化为投资以及资金的资本化(如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仍然存在明显的体制性障碍。二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业和城市转移,同时城市因结构调整加快导致下岗职工不断增多。三是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及民间投资仍然没有全面启动。这些都是长期性因素,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2003年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特别是,如果2003年进口增长继续加快,那么这一压力还会增大。受2002年经济持续回升的滞后影响,2003年物价降幅将会缩小,甚至可能出现小幅正增长,我们估计,2003年物价涨跌将在-0.5%~0.5%之间。

(3)出口增长将面临压力。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存在着不确定性。特别是欧洲、日本经济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复苏前景相当不乐观,美国经济受对伊战争可能爆发及恐怖主义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等因素影响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二是在我国出口高增长的情况下,对我反倾销控诉数量不仅在西方发达国家会继续增加,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呈上升趋势,这会对我国产品扩大出口形成障碍。三是2002年出口增长得益于入世第一次出口效应的集中释放,2003年入世效应释放可能有一定的放慢。四是2002年出口基数较高,“九五”以来,我国出口从未出现过连续两年保持高增长。估计2003年出口总额达3580~3680亿美元,增长12%~15%;进口总额达3250~3350亿美元,增长为16%~18%,贸易顺差300亿美元以上。

三、政策建议

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以“十六大”提出的“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动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必要的力度,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努力使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1.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经济仍处于调整型增长这一现实出发,200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力度,以满足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及稳定投资增长。近几年的国债投资主要是培育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这一过程也相应地奠定了长期财政平衡的物质基础,因此,对短期或一段特定时间内的财政不平衡不必过分担心。

建议2003年国债资金投资的投向要更多地向严重短缺的公共品倾科,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同时,更多地向社会保障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等倾斜。一是在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提高“低保”水平,扩大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试点,可考虑发行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专项国债。二是加大财政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对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予以财政援助,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使其尽快适应新工作岗位的需要。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更为关键,可以从国债中拨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改善农村校舍、补贴学校资金不足、补发教师工资,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于特别困难的边远地区还可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逐步向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推广。四是公路建设投资要向农村倾斜,国家可启动“村村通公路”工程。五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

2.加快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一是分步推行增值税转型。可先实行对工商企业购进设备的抵扣,对于固定资产的其他部分暂不抵扣;然后,再根据情况逐步扩大抵扣范围,允许对固定资产的其他部分给予抵扣。二是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仅要统一税率还要统一税前抵扣。三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新的消费增长点的形成。(1)尽快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如对购车可以实行一段时间内(1~2年)个人所得税的退税;适时实施燃油税政策;减免或取消汽车消费税。(2 )为了使更多的人尽快改善住房条件,对首次购房可采取一定时间的个人所得税抵扣,同时通过加快产权证的发放、放宽旧房上市的限制及降低交易费用等促进住房二级市场的发展。四是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800元上调到1500元。

3.货币政策要坚持目前已形成的既稳健又富有积极性的操作思路,同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结构优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减缓通货紧缩的压力,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一要继续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快速增长,将M[,1]增长保持在15%~17%。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适当下放贷款权和继续提高利率浮动比例来提高现有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对市场前景好、信用好、对就业的作用大的中小企业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另一方面,在严格监管下,可允许民间资本参股或控股新建一批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要对历史形成的包袱采取积极又稳妥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中规范”的原则,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建立畅通而规范的渠道,促进储蓄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资本市场分流,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结构。

4.加快产业重组步伐,制定内资和外资兼并重组的政策。一方面要放松对内资和外资兼并重组国有企业的限制,特别是通过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给地方政府更多的处置国有资产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兼并重组行为给予融资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如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过桥”贷款;对重组后的企业可以实施一定期限和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

5.加快中部地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扩大非农就业。变中部“经济凹地”为“经济凸地”在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加快中部发展对全面启动国内需求将起着决定性作用,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内需不足问题;二是将明显地缓解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压力,一方面,中部地区的城市就业将大幅增加,城市化过程加快,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将大量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和城市,这对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最为严重的中部地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三是将明显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扩大各层次的需求。可以说,只要切实加快了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许多结构性难题甚至体制性难题都将得到解决。加快中部地区发展主要是加强中部地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促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转移,关键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和建立企业发展的新机制。

6.加快减少行政性垄断,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及对外贸易等多方面采取非歧视性原则。同时,严格对垄断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价格管理,特别是对教育、医疗部门的收费行为在进行严格规范,普遍采取价格听证会制度,增加透明度。

标签:;  ;  ;  ;  ;  ;  ;  ;  ;  

以“四个新”为根本动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3年预测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