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不哭--浦东新区人才市场走势初探_市场营销论文

再就业不相信眼泪——浦东新区人才市场走势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浦东新区论文,不相信论文,再就业论文,市场走势论文,眼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11月30日,已是寒风乍起的深秋时节,然而在浦东新区秋季大型人才市场内却是人头攒动、热气腾腾。是日,有180余家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兵买马”。其中不乏“909”工程、“美国联信”、“上海贝尔”、“正大易初”、“日本松下”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当天市场招聘职位多达2350余个,招聘岗位种类有682种,根据市场后的信息反馈,进场应聘洽谈人次为15000(其中“下岗待业人员”约有20%),洽谈后初步达成意向近4000人次。

接近200%意向率,接近2∶1的选择余地,就一般人才交流的经验而言,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范围。经过大量接触,然后形成一个临近确定的有效比例,既减轻了用人单位的最终筛定的工作量,同时也使应聘者充满了信心。

但是,市场后追踪调查的信息却不尽人意,抽样调查表明,有50%左右的市场招聘单位反映,通过大量接触后留有的最佳当量,都经不起深入交流与测试,据反馈,最高的成功率仅为70%,有些企业的应聘上岗率为“0”。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推出6个职位,应聘35人,最后却是一张白卷;上海惠而浦有限公司也是如此,120人应聘10个岗位,临了也是一无所获。

诚然,人才市场的成功率,是由双向选择来促成的,交流成功率低有应聘者选择的因素,但是“人多品低”是人才市场最集中,最强烈的呼声。

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奇异现象:一方面浦东新区从形象开发转入功能开发后,进入了第二次用人高峰期,需方有大量的市场缺口;另一方面,上海正面临着企业转制,又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下岗,于是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方市场,根据通常思维推论,有供有求理应一拍即合。然而,现实的结果往往择才者因没有找到“意中人”而长吁短叹,择业者因没有成功推销自己而心灰意冷。

人才市场不相信眼泪,再就业工程光靠政府的关心、社会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面外,如何做好人才市场(就业市场包括之内)的走势分析,沟通需方与供方、沟通需方供方与人才培训的衔接,实在是再就业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人才市场是人才信息的集散地,笔者以浦东新区11月30日的信息反馈为资料,探求新区人才市场的大致走势,虽然不能说绝对准确,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根据市场的通常规律,地区性的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对于总结市场过去、指导市场未来,有着相对可靠的指导意义。

一、人才市场需求排行分析

根据11月30日(下称11.30市场)人才市场180余家单位传送的招聘信息统计分析,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取前十名,我们在座标图上便得到这样一个示意模型:

浦东新区11.30人才市场岗位需求示意图

为了说明市场岗位需求同一阶段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也将10月份浦东新区人才需求排行列举如下:

1996年10月人才需求排行示意图

从两个月的排行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岗位排行秩序略有升降外,基本需求行情是不变的,由此,是否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以市场的岗位需求作为轴线,那么需求量只是围绕着轴线上下波动,其基本需求职位不变。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市场走势分析是以市场相对稳定作为前提条件的。以下笔者对市场需求排行的分析也是以此为先决条件的。

1.从10月、11月两个月的市场需求走势看,营销专业都高居榜首,从营销专业的应聘条件看,几乎都没有学历与职称的要求,这就使众多就业者趋之若鹜,但也恰恰是这个专业,应聘成功的比率最低。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营销”作为一个特殊专业系列,它的分枝特别庞杂,有房产营销、服装营销、化妆品营销……产品营销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产品行当。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还涌现许多新的营销门类。例如:“保险”、“客房”、“娱乐”、“旅游”等。因为营销专业没有可以被确定的“公共技巧”,通用率低,所以门类越细的专业应聘的成功率就越低。二是市场化的“营销”已经逐步被市场化的管理所消融,“营销人员”底薪制已经由外来“保险”行业迅速的漫延开来,收入不封顶,但底薪决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虽然自从《劳动法》实施后,“三项保障基金”(养老、待业、医疗)受到法的保障,但是风险还是很大的。三是营销类专业对诸如外貌、阅历、外语、年龄的附带要求也造成了这一行业人才资源贫乏。

2.屈居11.30市场老二的“管理”专业,也是市场招聘常有而应聘人员不常有的“老大难”岗位,“管理”岗位与营销岗位不同,“管理”可以不被专业的分类所限制,“管理”作为一种职位有许多可以通用的共性的东西,因此“管理”岗位应聘的难点在于这一岗位的层次要求,翻开11.30市场招聘信息反馈卷宗,几乎95%以上有这项需求的用人单位、管理岗位的职务(职称)层次都在经理、“三师”以上,“层次”要求对于应聘者来说,本应是值得追逐的目标,但是用人单位高举的有相当经历与经验的条件,像一块厚实坚硬的盾牌、把纷至沓来的应聘者毫不留情地拒之于门外。

3.财会类专业也是人才市场招聘榜高居不下的岗位,应聘专技人员也特别多,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当今,有不少的财会人员成了下岗对象,其中还确有不少“老法师”,但是在市场的竞争中,“老”已经不是加重自身价值的法码了,有时正是由于老而被淘汰出局,这决不是“老而无用”而是因为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兴的现代会计制度的需求,从目前的招聘行情看,新兴的三资企业对财会专业人员的需求缺口最大,然而他们开出的条件往往令人望而生畏。美国联信(中国)公司,在招聘榜上赫然写着“本公司招聘财会人员需大学本科学历,会计师以上职称的有涉外经济经验、计算机熟练、精通英语……”这里决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每项必须同时都具备,不要说“老法师”就是刚从大学出来的“新秀”,在“经验”与“职称”面前,也只能面露难色,退避三舍了。

二、浦东新区人才市场走势分析

人才需求的走势绝对和经济发展同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恶劣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大幅度增长就业机会的先例。因此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人才需求发展的大前提。

浦东新区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点,目前新一轮令人鼓舞的功能开发已经奏响了序曲。政治稳定、经济的迅猛发展也是笔者对人才市场走势分析的前提。

1.走势之一,“三张老面孔”将魅力依旧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逐目标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天壤之别,就是除了追逐经济效益外还给社会效益(精神文明)更多、更大的关注。

然而,市场毕竟离不开经济效益,“三张老面孔”(即“管理”、“营销”、“财会”),恰恰是现代企业经营中直接与效益有关的三个经营要素。可以断言,经济越发展,改革开放越深入,对“三大专业”的需求也一定会成倍的猛增,这两年对“营销人员”使用量的激增,就是一个佐证。

2.走势之二,金融、物业管理将会后来居上

金融、文秘、物业管理,虽然时常也被列入新区人才需求十大排行榜内,但是其地位却是很不稳定的,特别是金融专业,由于中央银行及各商业银行实行员工“0增长”政策,自1995年初始,金融系统便从未有过大规模的招聘活动,再则新区各银行的大规模布点已经结束,银行对社会的吸纳量一下子萎缩到“零”界状态。因此造成了近二年来蜂涌而上的大学金融专业,在分配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于是这个人见人爱的热门专业似乎一下子便跌落到令人难堪的低谷。

市场确实很会戏弄人,经受了市场锻炼的人们对大起大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我以为,在市场的极度波动中,应保持清醒与冷静,决不要盲目随波逐流。随着浦东新区第二轮创业的开始,金融先行的浦东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决不会毫无作为。最近建设银行浦东分行、交通银行浦东分行、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单位已经向新区人才交流中心传送招聘信息与招聘计划,加上1997年后,外资银行纷纷在浦东抢滩落户,可以肯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物业管理用人势头,也会更加强烈,座落在新区百多幢大楼,在1997年7月前都将落成开业,加之政府大力推行商品房制度,原来以房管所为模型的物业管理肯定已不能跟上房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物业管理滞后的现象,已经初露端倪,成为时下新闻媒体扫描的热点。作为市场,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忽略的。

3.走势之三,城市建设、翻译等专业在未来市场中稳中有降

1996年,翻开各种招聘信息,惊异地发现一直是新区最抢手专业的城市建设忽然应聘量减少了许多,这不能不引起市场的关注。我们现在虽不能断言,上海的城建基本完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城建的投入不会是无限的,无论多大的城市,规划的城建空间毕竟是有限的。浦东乃至上海在经过了大刀阔斧的城建之后,开始进入较为平缓的发展阶段,也是势在必然,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与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也曾有过的在铺天盖地“城市大工地”之后,开始进入到一个“回落阶段”呢?如果是,那么1996年城建专业技术人员求质不求量的现象,便是一个令人警觉的信号。

至于翻译专业的减少,是因为外语现在已越来越变为各种专业所必需的手段,无论财会、管理、营销、金融甚至物业管理,对专业人员外语的需求已经逐步变为一项必要求职条件,除了经营的必要与特殊语种外,专门的翻译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紧俏了,这是企业及其企业成员素质提高的必然结果。

三、形成人才市场良好走势,须有人才培训鼎力支撑

如果我们把人才作为一种市场资源,那么各类培训机构就是这项资源的成品生产部门。人才市场只有源源不断得到培训机构送来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人才市场的走势才可能保持“供销”两旺的强劲势头。

但是,平心而论,我们现有的培训与人才市场的合作是不够协调的,甚至根本还没有形成任何有效、有力的信息往返系统,虽然笔者也曾有过呼吁,然而一方面人微言轻,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也因“教育必须有相对稳定性”而表示十分地为难。

再就业不相信眼泪,市场的变化,它必须要求人才市场的供方撇开“情感因素”,拿出自己的实力,加入市场竞争,于是对诸如转岗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上岗培训贴近市场的呼声日益高涨。

自然,教育的改革确实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是否能在下列几个方面给予认真的选择呢?

1.选择“模式”

市场瞬息万变,教育规划相对稳定,这是一对矛盾,但是我认为,除了三年、四年、五年这些正规的大学学历教育外,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短、平、快”式的短期培训的管理实在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市场的需要考虑,采用长短期相结合,学历与智能相结合的办法,那么无疑为创造人才市场的辉煌带来福音。

事实上,短期培训已在上海悄悄地又是蓬勃地发展起来,因为“短”它能抓住市场许多变化,甚至是细微的变化;因为“平”不追求高不可测的理论研究,紧紧地抓住“实用”,就能贴近市场;因为“快”能比较准确地搭住市场的脉搏。人才市场要作长远的需求预测是有困难的,我们曾有过“失之偏颇”的教训,但是对相对短的近期预测,还是既实用而又有把握的。

如果,我们的教育单位,能够与市场需求形成密切的信息往返网络,建立起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对现在基本放任自流,独立作战的“游击队”(短期培训)能够给予有力的指导和管理,我相信短期培训会更加受到再就业工程的欢迎。

2.选择课程

这是普通高校的事,就一般而言,学校的课程是“常设”的,但是“市场”要冲击的就是不变的“常设”。课程设置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普通高校一定要敢于摔开原来所规定的,但又偏离实际操作的课程,同时加强学生实习的力度。在人才市场上,我们经常听到用人单位向应聘者“索取”工作经历,然而学生缺的恰是“经历”。我们的人才培训,特别是有几个年头的正规教育,更应考虑给学生留有相对长的,可以称得上“经历”的实习。

诚然,市场要求选择课程,决不是一意地做减法,其中也有加法,例如现在热门的文秘类专业,是否能强化外语、计算机的课程,增设培训驾驶技术的课程,因为市场有时需要应聘者必备这些基本技能。

3.选择学生

作为培训机构,大力地去占有生源市场,乃是迫于生存的需求,但是不加选择的吞纳“生源”最终造成“产品”滞销而影响学校的声誉,这实在也得不偿失。

既然各种岗位对人有各种要求,学校在选择学生时应针对专业作出合理分流。

财会专业是一个既普通又有较大需求的职位,但是这个职位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单位在财务的需要层次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说白了就是需求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这样的领导者、组织者。而领导气质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学校能否在培训前作一选择呢?

还有文秘、营销等专业,都有一定的“包装”要求,这也需要做好培训前的选择。

关于培训,笔者是门外汉,上述的思考大致都来自于市场的需求,在讨论了浦东新区人才市场走势之后,讨论人才培训实在是出于对再就业与人才培训密切关系的感受,再就业呼唤培训,人才市场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这也是人力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的一大走势。

标签:;  ;  ;  

再就业不哭--浦东新区人才市场走势初探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