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五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_艺术品论文

论近五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_艺术品论文

近五年来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浅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艺术品论文,大陆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文化艺术品市场也日益兴旺。从1993年6月20日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在上海成功地敲响大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以来,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尤为显著,拍卖会频频,成交量攀升,艺术品拍卖会也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热点。俗云“鉴往而知今,知今而预来”。那末,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这五年多的起步阶段中发展如何?取得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前景如何?它对当代艺术界又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想,对此类问题加以分析探讨,显然既有利于今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同时也能为台湾及海外艺术界提供交流的信息。故据平日考察所得,撰成此文,略陈浅见,并祈方家指正。

二、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之成因与概况

除大陆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民间有丰富的书画艺术品外,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年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这部分人中,有志于书画文物收藏者大有人在;另外,也有不少人以书画艺术品作为新的投资点。同时,开放政策也吸引海外许多中国书画文物爱好者将目光投向大陆,携资入境,购买艺术品。然而,以往大陆的艺术品,在保守思想的影响下,与市场的关系较为疏淡。古代和近代艺术品的公开交易,由各地国营文物商店专营;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一般在画廊或宾馆商场中展卖,或由买方上门私下成交。而公开拍卖,或举行大型艺术品博览会展卖,则是前所未有。

上述做法,带来了艺术品市场的萧条和无序。

以古代与近代艺术品而言,由于由国营文物商店垄断收购与出售,各地仅此一家,别无竞争,从而造成许多民间藏家不愿将作品售与文物商店;同时,文物商店拥有的卖品,又受到文物管理部门的限止,往往不能出售,成为压仓陈货,门市上仅有一些不入流书画家的作品充数,或一二流书画家的“非卖品”略作摆设而已。1989年,笔者曾见到一位来自河南开封的中学教师,将祖藏的明末画家所绘《扬州影园图》长卷携至北京出售,该图描绘了明末客居扬州的徽商郑元勋与文人雅士吟咏其私家花园“影园”之情景,亭榭楼阁,曲水逶迤,牡丹修竹,生趣盎然。甲申之变后,清兵炮轰扬州,杀史可法,影园与扬州诸多园林毁于一旦,因此这幅画风细腻的长卷,可让人追溯晚明世风,从艺术与史料上看,皆极有价值,可惜文物商店仅出50元人民币,还不够这位中学教师从开封到北京的往返费用,他只好惜售,悻悻而归。

就当代艺术家作品而言,交付画廊者,书画家因得利不及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或更低,故书画家大多有意标高价,使其作品成为长展不衰的宣传品,借机抬高名声。实际成交往往在画廊以外进行。

这样就造成民间地下市场的泛滥。既不利于国税的回收,又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买卖双方皆有违法之感,颇为压抑。而且因缺乏公开、公平的竞争,缺少艺术品鉴定、估值的科学程序;缺少专业鉴赏家、经纪人的参与,更无合法的出口手续与保真证明,往往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误会与麻烦,造成了精神和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大陆艺术品也以极不相称的低价,大量流入海外。

疏导胜于刻板。在思想解放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政府有关部门受海外苏富比、嘉士德等拍卖行成功运作与抢滩上海的启发,终于作出了顺应时势的决定,将拍卖这一久违的商业经营方式引入了艺术品的市场。

上海百年书画老店朵云轩,在一代新人卢辅圣、祝君波的带领下,把握“开放上海、开发浦东”的良机,迅速派员外出考察,并与香港永成古玩拍卖公司联手拍卖,从中取得实践经验。尔后,又凭借自身宏富的收藏,和一支训练有素的中国书画鉴定、经营队伍,毅然于1992年成立了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其宗旨有三: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二是开拓艺术品市场,引导人们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三是打破外国拍卖行垄断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局面,重振上海艺术品市场雄风。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1993年6月20日,由艺术大师谢稚柳开槌,朵云轩在上海静安希尔顿酒店举办了自1949年以来大陆“首届中国字画拍卖会”。入围拍品有晚清至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共153件,成交117件,成交率达76.5%;成交总额830万港元,是成交拍品总底价的2.5倍;其中张大千的《晚山看云图》成交价最高,达143万港元。(注:志峰:《求真务实,稳步前进——写在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际》(打印本),1997年5月,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见赠。)海内外近40家传媒作了专题的新闻报道,对拍卖会的组织工作给予好评。

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首拍成功,激起大陆艺术市场千层波浪,仅至1993年的半年时间内,以中国字画为主的拍卖会就相继在北京、杭州、南京、深圳、广州、天津、长沙等近十个大中城市响槌,接着便是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等国内大型拍卖公司先后成立和开拍。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了初步繁荣的局面。

虽然五年来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潮起潮落,尚属幼稚阶段,但时至今日,主要省市都举办过艺术品拍卖会,成立了艺术品拍卖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艺术品拍卖公司近50家,而其中著名者集中于上海、北京和江浙等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形成气候者,除上海朵云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外,尚有北京的鼎丰、太平洋、中商盛佳、荣宝;上海的上海国际商品拍卖公司(国拍)、上海拍卖行(上拍)、新世纪、德康、博古斋;杭州的浙江国际商品拍卖中心,南京的王朝文化艺术公司,成都的四川翰雅文化精品拍卖行,深圳的深圳艺术品拍卖行等。

拍卖会的形式也颇为丰富,有定期的(如春季、秋季、月末),也有不定期的;有专场的(如海上画派、中青年画家、油画),也有非专场的;有独家的,也有联合的(如1996年1月上海朵云轩与台北甄藏联手,在海峡两岸同步举行拍卖会)。随之而兴的各拍卖公司《拍品图目》、《拍卖图鉴》以及《东方艺术市场》、《艺术信息》、《朵云轩讯刊》等宣传物也纷纷诞生。现代艺术品市场的基本要素——买方、卖方、艺术家、经纪人、鉴定家、拍卖师、评论家的关系渐渐理顺;艺术品市场的法制规范也日趋健全。这一切都表明,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之成就

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虽属起步阶段,但数年来已取得良好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宏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大量过去“躲在深闺人不识”的艺术品,通过拍卖公司的征集、公开预展、拍卖、媒介的宣传,拍卖图目的著录,评论家的介绍,收藏家的购入,乃至重新展出,而为社会所了解。每次拍卖会的预展,都吸引了许多艺术品爱好者前来参观,人们先睹为快,大饱眼福。如元人盛懋《太白消夏图》,明人沈周《秋林小集图》、文征明《春风着柳图》、仇英《辋川图》、徐渭《新荷图》、陈淳《燕游小景图》、丁云鹏《十六罗汉图》、董其昌《行书杂言》、黄道周《草书散文》、清人王铎《行草书杂文》、石涛《兰竹图》、郑燮《竹石图》、金农《仿宋人纺车图》、赵之谦《书札》、吴昌硕《枇杷图》等,皆得以公开展览,令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民族的自尊、自强、自信心更为加强。

二是扭转了中国艺术品低价流失的局面。由于有了公开、合法、公正的艺术品流通渠道,私下交易相应日益萎缩。而且,通过竞拍,中国艺术品身价由低升高,渐趋合理。以中国画而言,过去在海外市场的价位并不高,据报载,1986年在美国纽约拍卖的赵孟頫《兰草图》,以36.3万美元的价格被旧金山市一对夫妇买走,成为当时“中国画在国际市场上获价最高的一幅”。(注:据《赵孟頫名画在美易主》,见1986年12月8日《新民晚报》香港讯。)而1995年在北京举办的翰海秋拍会上,传为北宋张先的《十咏图》成交价人民币1980万元;1996年翰海春拍会上,明人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成交价人民币600万元;秋拍会上,清人袁耀的《九成宫图》成交价人民币331万元;嘉德秋拍会上,当代傅抱石的《丽人行》成交价人民币980万元;1997年嘉德春拍会上,当代潘天寿《春塘水暖轴》成交价人民币660万元,(注:据潘深亮:《沉浮“山居图”》,见《美术报》1996年9月23日第2版,及《美术报》1997年3月24日、4月14日、6月30日第7版。)均超过了赵氏《兰草图》。尤为可喜的是,买家均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或境内人士。

值得一提的,不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也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回流大陆,参加拍卖。北京荣宝97年秋拍会还组织了“中国书画(海外回流作品)专场”,拍卖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名家作品214件。(注:据《美术报》1997年12月22日、29日第7版。)中国艺术品,在自己的祖国找到了更多的知音。

三是拉动了画廊、艺博会等的发展,激活了艺术品市场。由于拍卖会的成功,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投资者、收藏者大量注入资金,中国艺术品价格的不断上扬,人们的艺术素质也随之提高,收藏或投资艺术品乃成为社会新的需求热点;另一方面,艺术家或收藏家对拍卖会的经纪人代理制也更为适应,愿意推出作品让经纪人代理;再一方面,是收藏者、投资者队伍的扩大,层次的多元。上述利好因素促进了素有艺术品一级市场之称的画廊之发展。据估计,大陆目前的公私画廊,不下千家。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桂林等地,还出现画廊较为集中的街市,鳞次栉比,各逞风光,吸引不同层次的艺术爱好者光顾。如杭州南山路,过去仅有3家画廊,五年后发展到12家。虽然画廊经营的艺术品档次不及素有艺术品二级市场之称的拍卖会,但也不乏近现代名家之作,而且蕴藏着许多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除画廊外,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另一种形式艺博会,也随之而兴。如广州、上海、北京,先后召开了数届国际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一般由当地美协、文化局担当,设数百个展位,参展作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画院的优秀画家;购买者由当地友协、艺术品拍卖公司、收藏家协会、旅游公司等联手组织,做到入市有前景,洽购有商家,管理有专人。由于艺博会给当代中青年美术家们创造了与市场结合的条件,买卖双方皆以拍卖会为借鉴,按照市场规律决定艺术品之商业价值,不怨天,不尤人,心态愈来愈平和,规模因此也愈来愈大。

四是繁荣艺术品的创作,增进了社会对艺术品的保护意识。拍卖会带给艺术家不仅是精神上的振奋,而且也给艺术家常来了经济上的实惠,因为它为艺术家找到了数目可观的赞助人。尤其一些健在的艺术家,作品有正常营销的渠道,对改善其创作条件大有裨益;条件改善后心情愉快,创作热情更高,技艺更佳,反过来又推动了艺术品价格的升值,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大陆知名度越高的艺术家,其创作热情必然也高,而且以自己的作品能参加拍卖会为荣。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的开放,艺术家与市场的结合也就更为密切,相辅相成,共兴共荣。

同时,在拍卖会的效应下,艺术品的价值也日益显现,并且有具体的价格可资比照;加上媒体的宣传,艺术品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爱好,社会对之保护自然得到加强。许多昔日深藏复壁遭到冷落的艺术品,如今重新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如传为北宋张先的《十咏图》、明人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原先皆为民间私藏,现均为故宫博物院以高价从拍卖会上购得,得到妥善的保管,影响甚大。

五是带动艺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拍卖会上艺术品的公开,带动了艺术品的鉴定、研究、评论、赏析等相关学问的发展,许多史学界、美术界、文物考古界、收藏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层出不穷的古今艺术拍品,如传为北宋的张先《十咏图》,就引起关于真伪的辩争,从拍卖到现在,一直聚讼不已,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研究更有目的,学问更为实际。此外,拍卖会大多力图与国际接轨,接受海内外人士参加,拍品也来自海内外;有的拍卖会预展还在大陆以外的地区进行,使境内外的文化交流得到加强,收到较好的效果。

六是有利于搞活经济,增加国税。从1993年至今,艺术品拍卖会的成交量,从每年数千万元人民币,发展到每年数亿元人民币,增长势头看好。艺术品市场从低迷走向活跃,自然给买卖双方和经纪人带来经济收益,同时也给政府增加了税收。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拍卖会带来的艺术市场之发展,给社会增加就业机会,其间接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如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从拍卖中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以文养文,使朵云轩门市部、上海书画出版社这两家与之关联的单位资金雄厚,事业发展,而且上交税利逐年递增,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赞扬。

四、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存在之问题

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在五年的起步阶段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较为突出:

一是拍品的保真度不高。这些年伴随拍卖市场而引起的拍品真伪案亦与日俱增,其中名著者有吴冠中《炮打司令部》案、95年杭州秋拍会之张大千《仿石溪山水》案、传北宋张先《十咏图》案等。虽然拍卖行痛定思痛,请了专家鉴定,但由于书画文物鉴定的复杂性,而难免失误。有的拍卖公司,明知拍品真伪有争议,仍以不负责的态度放拍,极大地挫伤了买家的积极性。据《文汇报》载,上海某些拍卖行预展中假画充斥,令人不得不发出“打假”“刻不容缓”的呼声。(注:吴兴人:《汪观清画牛不画马,拍卖行何来“百马图”》,见1998年5月11日《文汇报》第2版。)

二是拍品的可怕性不明。不少拍卖公司因经验不足,而将一些国家规定不能拍卖的艺术品放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拍卖风波。这件属于国有一级文物,竟在北京被拍卖,舆论为之哗然。虽然此图没有流出境外,但追回原作的后遗问题颇为棘手。又如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收藏的齐白石《九鸡图》,是其65岁寿辰时协和医院同仁从荣宝斋订购而得的贺礼,后来郭沫若在画上题诗文,聊表庆贺。“文革”中该图被造反派抄走,流落市井。按政策规定,此图属归还原主之物,不得拍卖。但1996年12月,北京某拍卖公司竟将其当成拍品放拍,后经协和医院与北京市公安局共同干预,《九鸡图》才重归张氏家属。(注:周寰:《白石名画“九鸡图”,遗失卅载喜回归》,见1997年6月16日《美术报》第2版。)

三是拍卖公司操作的不够规范,有的甚至以“托儿”欺客。为利益所驱动,有些拍卖公司匆促上阵,不按政府《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进行拍卖活动。不仅组织混乱,而且拍品之图录、作者、品名、数量、规格、年代、底价以及鉴定专家名单、鉴定证书等不齐全,给拍卖市场造成极大的混乱。如1997年3月在南京举办的“太平洋金陵第四届大众收藏拍卖会”就存在上述问题,后被江苏省文化厅文化市场管理处勒令暂停拍卖。(注:参《美术报》1997年4月7日第1版。)又如1995年杭州秋拍会上,拍卖会组委会成员竟违反国家有关“拍卖市场工作人员不得以竞买人身份参加竞买”的规定,充当“托儿”,哄抬拍卖价格,误导买客,构成欺客行为,遭到新闻界的谴责。(注:据胡雅杰:《名画案一波三折,拍卖行用“托儿”欺客?》,见1996年3月27日《北京青年报》。)

四是拍卖行过多,拍卖会过滥,虚火过盛。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起步阶段中,另一个不成熟的表现就是拍卖行的一哄而起,在某些地区出现虚火过盛的现象。如北京迄今已有26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导致客源分流,拍卖会撞车,买气下降,效益滑坡。如北京97年的秋拍,前后跨度三个月,历时71天,共有中国嘉德、北京翰海、中商盛佳、太平洋等9大拍卖公司参与,陆续开辟37个专场进行较量,平均不到2天就有一场拍卖会,数量之多、密度之大、节奏之快,前所未有,从而使艺术品拍卖市场被支离得破碎不堪,买家投资入市不知该进谁家,该买哪些货。客源分流带来了人气不足,有的拍卖会因买家太少而迟迟不能按时开拍;或者场面冷清,以至可容纳三四百人的拍卖会现场仅有几十人参加,甚至拍着拍着买家竟全部走光,只剩下临场观战的少量卖家尚在奉陪。这次秋拍会,中国嘉德4天7场,总共上拍2731件,成交率仅为53%;北京荣宝2天4场,总上拍1108件,成交率更低,只有47.73%,普遍感到生意难做,要么艺术品拍不出去,钱收不上来,有行无市;要么没有好东西可卖,卖出去的东西不值钱,货销薄利,效益不容乐观。

五是缺乏人才。拍卖市场上鉴定师、估价师、代理人、经纪人、艺评家等特殊人才严重匮乏,而这些特殊人才的培养,又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鉴定师,既要有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又要有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见多识广,非积数十年之功而难以胜任。即便如此,鉴定家也不可能精晓所有名家艺风,总会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然而,如今大陆鉴定家数目寥寥,老一辈如谢稚柳、徐邦达、启功、杨仁恺等,或病逝,或体弱,难以支撑日益扩大的艺术市场鉴定之需;中青年火候不足,眼光不锐,权威难以产生;学院或博物馆中的美术史教授、研究员,又多忙于教务或科研与行政,很少能分身为拍卖行鉴定。由是外行充斥,拍品鱼龙混杂,真赝莫辨。97年元月,南京发生首例十余位画家到拍卖会预展现场为自己作品“打假”事件,迫使拍卖会流产,就说明艺术品拍卖市场特殊人才的缺乏。

五、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之前景

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经历了起步阶段所带来的喜悦与痛苦,渐渐趋向正规发展。

首先是政府加强了宏观上的管理,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如1996年7月5日,政府颁发了《拍卖法》,明确由内贸部对拍卖业进行管理。文化部也成立艺术市场管理局,针对艺术品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出台《美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各省市文物局专门成立文物鉴定委员会,集思广益,以资各地拍卖行咨询。此外,内贸部牵头组织多期拍卖人员培训班,培养专职拍卖师;并且重新审核各拍卖行的资格,使原先多达800余家的拍卖行,精简为138家,其中有资格拍卖艺术品者,有近50家。各艺术品拍卖公司也根据政府的法规,制定相应的《艺术品拍卖规则》,公布于众,以便有章可循。

其次是艺术市场对艺术品的标准渐渐统一,价位亦从混乱趋向有序。人们普遍以名家、精品及拍卖品的品相好(即拍品的全、新)为标准,来衡量拍卖品的价值。对非名家的作品,或名家的应酬之作,残缺的艺术品不感兴趣。伪品自然人人喊打。艺术市场精品意识逐渐树立。与此同时,价位更趋合理。以中国当代绘画为例,据统计,基本上形成了不同的四个板块行情,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之作属高价位的第一板块,每平方尺约4至5万元,成为中国画市场上的“领涨股”;黄宾虹、潘天寿、刘海粟、溥儒、林风眠、吴湖帆、石鲁、高奇峰、高剑父、于非闇之作属次高价位的第二板块,每平方尺约3至4万元,成为中国画市场的“潜力股”;张善孖、黄君璧、赵少昂、陆俨少、贺天健、丰子恺、刘奎龄、陶冷月、郑午昌、陈半丁、唐云、朱屺瞻、钱瘦铁、冯超然、王一亭、黄秋园之作属中价位的第三板块,每平方尺约1至2万元,是中国画市场的“后市看涨股”,汪亚尘、张大壮、王雪涛、黄幻吾、徐燕荪、沈子丞、胡佩衡、钱松喦、江寒汀、来楚生、关良、李苦禅、赵叔孺、谢之光、张石园之作属低价位的第四板块,每平方尺约五千元,成为工薪阶层的“投资股”。(注:据朱浩云:《当代中国画的行情走势》,见1997年第3期《美术观察》。)艺术市场的错位现象比例日益减少。

三是拍卖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强项。以目前而言,上海的朵云轩、北京的嘉德、翰海,是大陆办得最具影响的三个艺术品拍卖行。上海朵云轩,以近现代中国书画为强项,北京的嘉德,以古代中国书画为强项,翰海以拍卖古玩为强项。为了交流经验,文化部还于1996年5月在上海召开全国首届“艺术拍卖研讨会”。对今后的拍卖市场作了科学地预测,彼此加强合作,消除不必要的内耗。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华文化的不断发扬,人民币的汇率稳定,大陆艺术品市场必然更加活跃。艺术品市场中国书画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也慢慢地被改变,瓷器古玩、版画、邮品、西画、前卫艺术作品、美院毕业生毕业创作、雕塑、明清家俱、文房四宝、古籍线装书等拍卖专场已在兴起,前景看好。同时,有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拍卖会上的买家,以大陆投资者占主导,改变过去由境外人士占主导的局面。政府部门也明白无误地指出,中国大陆应向国际拍卖市场学习,要改变目前以罚没品、物业为主的局面,而要以艺术品为主。(注:高天民:《赵杰谈我国拍卖现状》,见1996年10月28日《美术报》第4版。注:赵杰为内贸部市场建设管理局副司长、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虽然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存在着诸如对文物限制较严、缺乏过硬的拍卖师队伍、关税问题上还缺少合理的协调与法规、拍卖行本身建制涉及政府机构等不完善的因素,比起股票、房地产投资业要为逊色,但随着大陆经济体制不断地深化、市场经济的日益扩大,艺术品拍卖市场必然会健康地发展,而且越来越完善,它的前景是光明的。

六、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对艺术界的影响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新崛起,改变了艺术界羞于言钱的尴尬局面,无疑对艺术发展会发生深远的影响,我以为它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对美术创作界而言,市场无情地决定艺术品的价位,让人们重新认识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凡富有民族性与创造性的精品,其价值就高;在美术史上越是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其作品之经济价值必然越高。如列入“第一板块”的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他们的传统功力深厚,而又具有创新精神,艺风高华,才气横溢,作品特色鲜明,雅俗共赏,均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通过反思,创作界当以他们为榜样,兢兢业业,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

二是对美术理论教育界而言,必须要树立为现实服务的观点,既要培养造就一批实用型人才,又要为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质而努力。其实艺术品拍卖市场奇缺的鉴定家、估价师、评论人等,均可从大学美术系或美术史论系培养出来。大陆现有一批中年鉴定家、评论家,如故宫博物院的杨新、单国强,中央美院的薛永年,上海博物馆的单国霖、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卢辅圣、上海大学的徐建融,均是中央美术学院或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他们不仅有中国美术史知识,有研究专著,而且都能挥毫落笔,书画自娱。从理论到理论,从文献到文献,从图片到图片的美术史教学方式已明显落后,教学必须与艺术创作实践,与博物馆、艺术市场相结合,以满足社会之需求。

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美术史论系教学,已朝着这个目标发展,在课堂上增加艺术创作实践课、文物鉴定课和艺术市场学的内容,并与博物馆、美术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知,学以致用。

此外艺术史的普及工作,也是一项服务于社会的大事,它对全民族美术素质的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加强,都很有益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许多教训更说明了这一点。如艺术品拍卖会上,“外行看热闹”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买家携巨款而不知该如何投资,以致出现将石涛与石鲁当成兄弟的笑话。又如,许多地方上举办的拍卖会,当地现代书画家的作品,竟远远高于外地名家或古人之作,错位现象严重,反映出投资者艺术眼光的狭隘。至于投资者莫名追哄,不识拍品艺术真谛者,比比皆是。

总之,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新问题,是值得美术界思索的。

七、结语

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是年青的、幼稚的,但也是富有生命力的,它起步的五年历程,已证实了此点。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也必将日益完善。它对美术界的要求,也反过来会促进当今艺术的发展。在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关系愈为密切的今天,在地球愈变愈小的现代,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影响,也会远远超出其地域,值得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关注。我深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必将进一步得到弘扬!

值此机会,向给我以帮助的各地文化部门、拍卖公司和博物馆、美术院校的友人致以谢意!向为促进我撰成此文的台湾师大美术学系致以衷心的感谢!

标签:;  ;  ;  ;  ;  ;  ;  ;  ;  ;  

论近五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_艺术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