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智论文,学论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5-070-04
(一)融心理学与智慧学(思维学)于一体的“心智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
人的心智是包括情感、意志和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在内的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当代的心理学论著和教科书通常都把人的心理定义为认知、情感、意志三大活动以及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广义的心理定义是心智融合研究的初步尝试。可惜的是,这种心智融合只是形式上的。当代有些思维学著作把人的非理性心理也列为思维学的研究对象,这也是心智融合研究的一种尝试,但由于其基本框架是理性思维的,因而不可能对人类的非理性心理作深入研究。要揭示人类心智融合的真实面貌,就要对人类心智重新作出解析,科学地分析并概括出心与智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心智形式。这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智学的根本任务。
(二)心智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的心智理论,既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人的各种认知,那时的心理学与思维学是合一的。这种情况从人类文明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1889年,德国思想家冯特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狭义心理学的诞生。自此以后,人类心智基本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而成为两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心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智是思维学研究的对象。这是一百余年来多数心智学家的研究战略。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他坚持古代传统,继续走对心智进行综合研究的道路。1807年,他撰写《精神现象学》一书,把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融为一体进行研究,结果他发现并总结出了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从而使得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心智理论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个世纪之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而研究人类的全部心智现象,他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一书中,也把理性认知与非理性心理融合起来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工业经济进入信息阶段。从这时起,人类心智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并且,各种思维方式的小融合运作已成为人们的心智习惯,人们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也开始与思维活动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人类心智大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于是心智学界掀起了阵阵理论变革的旋风。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心智学家们对心智的综合研究,只是在“小融合”的层次上取得了成功,即成功地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融为一体构成了思维学或智慧学的理论体系,而心智的大融合研究,即把理性认知与非理性心理综合为一体进行研究,则只有个别先驱的大胆探索,并没有成为社会的共识。心智大融合的研究又要重新起步。
(三)对人类心智进行大融合研究,创建心智学,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代工业经济发生了明显区别于前期工业经济的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发展要求可持续化;第二,资产投入无形化;第三,产品的知识含量大增;第四,从业队伍知识化;第五,世界经济一体化;第六,科技创新;第七,高度信息化。这样的经济生活当然要对人类心智活动提出新的要求。既然当代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追求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那么,企业家和劳动者就必须具有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既然当代经济是以智力和知识资源投入为主的经济,是高度信息化的经济,因此从业人员就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敏锐缜密的思维能力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和经济的决策人更必须具有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进取的心理品质。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经济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同时具备上述各种心智素质。因此,当代心智科学要研究如何使每一个人同时具备心理的和智力的各种素质这样一个课题。为此,我们的心智研究就不能满足于思维领域内的心智小融合研究,而要进行心智的大融合研究,即把人类的非理性心理活动与理性认知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心智学的科学体系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当代,人类心智的材料积累已经相当充分,现在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所以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再等待了。我们应当在心智小融合研究的基础上,实行心智的大融合研究。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心智研究应当摈弃泛逻辑主义,突破唯灵感论,包容非理性因素,从人类心智大融合的视角对人的心智重新作出解析。既然人的非理性心理与理性认知是融合运作的,那么,以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心智学就应当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认知融合运作的科学,是研究人类的非理性心理与理性认知融合运作的形式、过程及规律的学说。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传统思维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心智学自然不能像传统心理学和思维学那样,只研究人的非理性心理或理性认知,而要研究人的非理性心理与理性认知两个层面,并且,要把非理性心理与理性认知融合为一体进行研究。这样,心智学的研究对象就包括以下带有总体性的三个部分:心智形式、心智过程和心智规律。
首先,心智学要研究人类的一般心智形式。心与智的融合运作会形成与传统心理学、传统思维学大相径庭的心智形式系统。在这个心智形式系统中,固然包括过去得到过充分研究的形式,如逻辑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形式等理性认知形式,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心理形式等等,但还包括过去不曾研究过的新的形式,如超验直觉形式,其具体形态有原始直觉、科学实在直觉、宇宙和谐直觉、人文世界生成直觉等;还包括经验直觉思维中的预感思维形态;还包括心智的实现形式,它是肯定和巩固人类心智成果的形式。其次,心智学要研究人类心智的过程。心与智的融合运作会呈现出在传统心理学、传统思维学中很少得到反映的人类心智过程。人类心智的这种历时性过程是:在心智的开始阶段,心智主体通过超验直觉思维方式确认心智对象的客观存在,这是心智对象在主体意识中的生成过程,是人类一切具体心智活动的准备。在心智的运作阶段,当理性认知、非理性心理的各种形式共时性运作的时候,心智活动经历着有序的辩证过程;思辨性矛盾在超验直觉中产生,并客观化为实证矛盾,在经过多次融合成新范畴、矛盾客观化、在实证世界中接受检验之后,最终在实证世界中获得解决,并且用逻辑方式将心智成果巩固下来。在心智的完成阶段,心智目标得到实现,取得心智成果,并且用心智的实现形式将心智成果肯定、记录下来。最后,心智学要研究人类心智运作的规律。人类心智运作的规律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规律是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这是传统心理学和思维学研究得比较充分的规律。第二层次的规律是人类心智运作的总体规律。其中,最基本的规律是心智交互作用的规律、心智作用不平衡的规律、心智显现多样化的规律。心智交互作用的规律就是人类的非理性心理与理性认知融合运作、相互渗透的规律。心智作用不平衡的规律,是指人类的非理性心理与理性认知虽然是融合运作的,但是,在心智的融合运作中,这两个层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分主次的,于是就形成了主辅式融合方式。心智显现多样化规律,是指非理性心理与理性认知在心智形式中出现的面貌是不同的,它们经常以此显彼隐的方式出现于心智形式中,于是就形成了显隐式融合方式。人类心智的实践指向规律就是人类的理性认知总要转化为意志并变成实践的力量的规律。
心智学就是上述关于人类心智融合运作的形式、过程及规律的学说。本文提出一个由心智对象论、认知智慧论、意志情感论、心智辩证论、心智实现论构成的心智学理论体系,以此作为人类心智大融合研究的引玉之砖。心智对象论要解决的问题是:心智活动的客体对象是怎样被心智主体自觉意识到的。这就要从分析自在世界与人的感觉经验世界的关系入手,分析心智的客体对象通过超验直觉方式为心智主体自觉意识到的过程,为此,就要研究超验直觉思维方式的思维机制、基本特征及其各种具体表现形式,并分析超验直觉思维的认识论功能。心智对象在心智主体的意识中生成之后,经验的心智活动就开始了。心智对象论叙述的是全部心智活动的准备。认知智慧论分析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预感思维等各种认知智慧形式的运行机制、交互作用和认知功能。这是心智活动的认知层面。意志情感论以经验为划界线,分别研究验前意志与验后情感的心理特征和心智功能。这是心智活动的心理层面。心智辩证论系统叙述马克思主义合理形态辩证法的思想进程,指出辩证法就是思维主体寻求超越的思想试验,其思想进程大体经过思辨启动、矛盾客观化、对立面融合成新范畴、实证检验和实证完成四个阶段,并展示辩证思维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规律,在超验直觉中启动,在逻辑中完成的全过程。心智实现论是整个体系的终点。心智实现就是人类心智活动成果的取得。心智的实现形式有表述和助表述、论证和批谬、科学探索、文学作品、音韵抒情、画面示意等。从上述心智学的理论体系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心智运作的一幅全景图:人的心智活动起于客体对象通过超验直觉在人的意识中生成,在超验的辩证直觉的方法论干预下运作各种心智形式,完成科学探索、人文社会认识任务,并伴随着各种心理体验,最后取得心智成果,走向逻辑终点。
(五)研究人类心智并建立心智科学的理论体系在确立科学未来观、推进国家创新体系运作、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智学对人类心智发展的未来趋势作了分析,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未来观提供了理论依据。许多人认为,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未来仍是工业经济时代,他们说,宣传知识经济会误国。两种未来观的尖锐对立,迫使我们思考:“知识经济”这个概念究竟是否科学?心智学将告诉我们,知识经济这个概念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并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我们不应当用“知识”这个术语给过去的经济形态命名,也不能将未来的经济形态简单地称为“知识经济”,而应当称未来的经济形态为“知识替代型经济”。“知识替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心智学含义,指的是用人类的知识产品替代人的心智;二是经济学含义,指的是用人类的知识产品取代工业机器应用于生产。今天,只有机器人才能取代工业机器。因此,所谓知识替代型经济,就是机器人替代工业机器的经济。知识替代型经济不是幻想,但也远非当前的现实。有了正确的未来观,就能抵制关于未来的各种错误观念。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知识减少了原材料、劳动、时间、空间、资本和其他投入的需要,它已成为最终的替代——即先进经济的主要资源。”托夫勒的前提是错误的,因为,在当代,知识并没有成为物质投入的最终替代。托夫勒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得出的结论是:“今天,历史的发展更加日新月异,第三次浪潮(指知识经济浪潮)很可能在几十年中席卷历史,大功告成。”托夫勒的结论也是错误的。因为,真正的、知识替代意义上的经济,根本不是当前的现实。最终的替代,只能出现在全方位模似人脑的机器人替代工业机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的时候。但目前人类还不能制造出这样的机器人来。即使将来能制造出这样的机器人,但真正的知识替代型经济时代也还不能马上到来,因为,要制造出大批的如此复杂的机器人,需要社会财富的超巨量积累。这又将使得工业经济的中后期变得异常漫长。托夫勒基于他的速成论的知识经济未来观,大力宣传一种打着新旗号的世界经济旧秩序。他说:“今天,文明的排列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的文明所分割的世界——锄头象征第一种文明,流水线象征第二种文明,电脑象征第三种文明。”“在这个三分化的世界上,第一次浪潮部门提供农业和矿产资源;第二次浪潮部门提供廉价劳动,从事成批生产;第三次浪潮部门,则以创造和开发知识的新方法为基础,雄据主导地位。”“第三次浪潮国家向全世界出售信息和创新、管理、文化和流行文化、先进技术、软件、教育、训练、医疗、金融和其他各种服务。
这其中的一项服务,也许是提供以第三次浪潮的超级军事力量为基础的军事保护(实际上,也就是在海湾战争中,高技术国家为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提供的东西)”。托夫勒对未来世界经济形态的错位判断,导致他为经济掠夺和霸权主义辩护。可惜,托夫勒的经济—政治思维的危害性并没有被很多人察觉。诚然,当代世界经济中已有了知识替代型经济的因素,因此,我们应当树立知识替代型经济的未来观,这当然会利国利民。但是,托夫勒的未来观是不科学的。按照托夫勒的理论,在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利益注定要被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资源和大多数人民的劳动注定要被贬值,这是不公平的!心智学将帮助我们摆脱托夫勒等人的误导,继续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如果我们不多一份警觉,那就真的会误国。
正在实施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新。科学技术创新就是在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等领域创出世界新水平。经济创新就是将上述高科技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也就是要创造出新产品(包括具有新质量的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或半成品、新组织形式。如此壮观的创新体系,需要科技工作者的高超智慧,需要广大劳动者高档次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的配合。而人的认知智慧与心理素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进行开发和培养的。因此,心智学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
研究心智,也就是研究人,研究人类社会,这就涉及到了历史观。心智学有一个重要原理:人类心智与社会经济是互动的。这个原理认为,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对于心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心智对经济的反作用表现在心智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上。因此,心智与经济互动论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是反对唯心史观的犀利武器。但另一方面,心智与经济互动说又认为,人类心智的成果之一——科学技术具有生产力的性质,它不仅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制约,而且本身能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直接进入社会存在的范畴,从而深刻揭示了社会运动的辩证性质。由此可见,心智学关于人类心智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论,坚持了历史观上的辩证法,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史和心智学说史上,以人类的全部心智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通论》。这两部著作对人类心智的研究功绩卓著,其视野之广,开拓之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受到他们所处时代人类心智实际运作状况的限制,这两位大师的心智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再加上他们两人都是唯心主义者,因此,他们没有为当代人类的实际心智运作提供一条明确的指导性线索。笔者深知,人类心智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在人类心智大融合的当代,可以而且应当从多个角度研究人类心智,因此,笔者现在所提出的这个心智学体系并不是排他的。但愿这个不成熟的体系能够对当代人类心智研究起一点微小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