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上帝”到“传播上帝”_家族企业论文

从“造上帝”到“传播上帝”_家族企业论文

从“造神”到“传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神论文,造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神明,即“神”的概念。“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历史上,被封之为神,都是世间影响力极深,十分优秀的人。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如今,时势不再,神明自然难塑。造神虽难,传神更难。“永恒”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企业家更希望自己创办的公司,长久散发出诱人的魅力。但是,企业管理周期总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领导人的更替问题。那么,一个成功的优秀企业家,如何实现从“造神”到“传神”的梦想呢?

家族企业传神更比造神难

家族企业领导人的顺利更替,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传承决策,犹如悬挂在每一位家族企业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带来灾难性打击。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传神到第二代,能够将接力棒顺利地传神到第三代家族成员手中,仅为10%~15%。

从第一代向第二代传神失败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将企业的命运,系在企业家一个人身上。在企业中,企业家被高度“神”化,其特殊地位无人能够取代。慢慢地,企业变成企业家个人的影子。由于影不可能离开形而单独存在,造成企业家一旦离去,企业在短时间内会“六神无主”,结局往往非常可悲。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倾向于从企业家的个性特质中寻找答案,认为人的基本特质,决定着谁会成为企业家,至于拥有这些特质的人,能否识别并开发机会,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采取行动的意愿。可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早期研究中识别出来的许多所谓的企业家特质,被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所推翻,社会建构主义立场主导的欧洲学派,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视角。

想从根本上推动企业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成功传承,必须首先弄清楚:“神”之所以成为神,有哪些本质要素。然后,采用恰当的机制设计,确保这些要素在企业家更替过程中成功延续。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前期课题调研成果的归纳,可以看到:第一代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神”,至少在他们身上具备三类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家精神

在描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成功的重要特质时,“胆大”、“梦想”、“信念”、“激情”等词频繁闪现。这些关键词,无一不是人们所强调的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要素。盘点第一代成功企业家的经历,那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事迹,几乎都与扭转乾坤式的重大决策有关。带有一定“神来之笔”的成功决策,令他们身上逐渐有了“神”的气息,在人为的造神运动中被不断放大。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变转的时代,信息化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众消费模式不断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快速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和创业精神,在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延续中,只会逐步增强。

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家族企业的创业精神,呈现出明显的代际递减趋势。家族企业后代的创业精神,得不到很好的激发,竞争优势逐渐衰退。家族企业,要在跨代之间,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并不取决于权力的简单交接,而是源于家族企业背后,家族创业精神的传承。现实中,“子承父业”模式,之所以发生如此多的诟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富二代”表现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不足。

今年初,在宁波慈溪召开的主题为“‘创二代’与企业转型升级”的国际家族企业论坛,首次提出了“创二代”的概念。茅理翔先生解说:“从战略角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完成企业转型升级,是传承中的重中之重。‘富二代’通常思想新、文化高、视野开阔、积极性高,要成为‘创二代’,首先要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不能丢。”

国外多项实证研究表明:后代采取创业活动的家族企业,绩效明显好于其他企业。比如,Lamb recht(2005年)在对10个家族企业的19位成员进行访谈后,总结出: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一个终身的连续性过程。在这期间,创业家族必须为传承过程培养软件要素,排在首位的是:创业精神。

核心要素之二:企业家知识

机会的识别与开发,是创业过程的首要环节。同时,这种能力也是企业家与管理者、普通员工的关键区别。可是,现实中,为何有的人识别或创造了机会,开发利用了机会,进而成为了企业家,其他人却没有?这个问题,一直是创业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也是向来就存在较大争议的主题。

人们随手可以举出草根企业家的名字,对成功的第一代企业家的履历,略作梳理就能发现:他们多数具有同代人中相对较好的教育基础,通常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茅理翔在创立方太之前,曾做过中学老师,接管过一家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令其起死回生,有过开发声像学习机的失败经历;尹明善在创建力帆之前,做过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的英语老师,当过出版社编辑,成功地将一家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曾在大学担任讲师,有过创业经历,成立过一家翻译社,在外经贸部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发过网站和网上交易市场。

人们对企业家知识的具体内涵,缺乏清晰的一致认识。作为企业家,用以发现、评估和开发机会的重要知识,至少具备两个特点:首先,是一种经验性或非理论性知识;其次,是一种没有以当即可用或可检验的形式存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显然具有很强的默会性或不可言说性。默会性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正因如此,拥有这类知识的企业家,就多了几分神秘色彩。

如此看来,如何做出恰当安排,让接班人或接班团队,通过班杜拉所讲的替代学习,获得第一代企业家在多年摸爬滚打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吸取他们的教训,进而少走弯路,显然也是传承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核心要素之三:企业家网络

任何组织,都不是原子化的个体,而是嵌入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步入“新经济”时代,关系网络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华人社会,“攀关系”、“讲交情”,自古有之。梁漱溟在1987年指出:“比之于西方社会,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现代社会,甚至有“关系资本主义”的说法。随着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关系的使用会逐步下降,新近开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系”仍然是华人社会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类商业关系的主体。

企业家是企业资源的协调者和代理人,他们往往会将个人的关系网络带到企业中去。这些关系网络,是企业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而言,创始人个体层面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企业关系网络,基本上是等价的。可以这样讲:凡是在华人社会取得显著成就的企业,企业家无一不是关系管理的高手。正因如此,企业家身上的神秘色彩,才会变得更为浓厚。

关系网络,通常具有很强的个体依赖性。核心成员的更替,通常会给网络整体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那些处在创业初期、仍被创始人控制的第一代家族企业而言,组织成员更替,给企业关系网络带来的破坏,无疑会因企业家的特殊身份,而被进一步扩大。在企业家更替过程中,实现关系网络的顺利延续,就成为摆在第一代家族企业面前的一道“生死坎”。

霍英东与霍显旋、李嘉诚和李泽钜及李泽楷、胡应湘和胡文新、曾宪梓和曾智明、吕志和与吕耀东、曹光彪和曹其锋、查济民和查懋成、陈有庆和陈智文、郑裕彤与郑家纯、郭鹤年和郭孔丞等,这些富豪个个都面临传承问题,他们集中晋见国家新领导班子及与多个部门要员沟通,被许多媒体认为是富豪们在借机传神第二代。美国学者对63位家族企业继承人的调查和访谈发现:有效继承人,都同重要的律师和咨询人士维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些关系网络,很大一部分都是前任帮忙搭建。

三类核心要素并不是彼此分立,而是相互包容和互动。企业家精神,本身就是企业家知识最高层次的构成要素:企业家知识,包含着网络构建与维护方面的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际关系技巧;知识的获取和分享,通常需要借助网络来实现,企业家知识的很多要素,都蕴含在网络之中。

家族企业从造神到传神,必须采取系统的思维,通过恰当的机制设计,才能确保并行传递。选择的思路:一是转植这些要素,造就另外的“神”,让第一代企业家拥有的核心要素,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复制、升华;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设计,将这些要素分摊到更多的“人”身上,让他们共同分享原先的“神”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一起分担原先“神”所肩负的各种使命和责任。无论何时何地,“人才”远比“神胚”容易寻觅,传神远比造神困难。据此,第二种思路无疑更为可行,更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标签:;  ;  

从“造上帝”到“传播上帝”_家族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