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_梅新民

(麻阳苗族自治县中医院中医内科 湖南麻阳 419400)

摘要:目的 该文就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状况展开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6年11月接诊的64例偏头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结果 对照组西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5%,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践证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更好,其用药副作用性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适合进行大范围临床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治疗效果

偏头痛属于常见的临床头疼症,主要受到人体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影响,该病症的临床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头痛,头痛症的反复性发作,这不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在现阶段偏头痛症临床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根治这种病症的方法,当下的主流疗法主要以控制病情为主,以缓解患者的头痛问题。下文就我院64例偏头痛患者临床治疗状况展开分析,为中医内科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状况提供可靠性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文的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6年11月接诊的64例偏头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2例,男患者21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18岁至72岁间,平均年龄为(44.5±4.7)岁,平均病程为(7.5±3.6)年。观察组患者3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4例,年龄在20岁-70岁,平均年龄为(46.4±4.9)岁,平均病程为(7.3±4.1)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了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服用,每天每次服用5毫克,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之前,进行了中医治疗的辩证性分析,根据患者的个人疾病类型,进行了相应治疗方式的选择。针对11例瘀阻脑络型患者,选择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实现患者的脉络舒通,主要成分包括25克的红花、佛手、桃仁、川牛膝,20克的丹参、生龙骨、生牡蛎。针对9例肝郁气滞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疼痛,主要成分包括15克柴胡、醋元胡、牛白芍,25克珍珠母,10克丹参等。

针对7例风阳上扰型患者,选用天麻钩藤汤,疏通患者的脉络,该药成分包括25克石决明、生牡蛎,15克钩藤、川牛膝、佛手片、8克蝎末、生白芍等。针对5例肝肾阳虚型患者,中医采用滋补肝肾汤,该药的主要成分包括20克枸杞、熟地,15克丹皮、天麻,10克菊花等,所有的中药均进行熬汤煎服,每日一剂,一个月为一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状况,并及时进行记录,根据其个人情况,进行用药方案的调整。

1.3疗效评估标准

临床治疗显效:患者的偏头痛症状消失,并未复发。临床治疗有效:患者的偏头痛状有所改善,痛疼有所减轻。临床治疗无效:患者偏头痛症状没有改善,其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治疗显效患者11例,治疗有效患者13例,治疗无效患者8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8%,治疗显效患者14例,治疗有效患者16例,治疗无效患者2例,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信息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讨论

偏头痛属于慢性神经血管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出现根治这种疾病的方法,常规治疗法多以控制病情为目标,实现患者病症的缓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大众承受了更多的精神压力,其偏头痛发病率逐年增加,实践证明,西式疗法并不能取得理想化的治疗效果,并且长期的使用西药会带给患者较大的副作用,相比西药疗法,中医内科治疗的副作用性,其治疗成本较低,更具治疗上的优势,适合进行较大规模的临床推广。

从中医角度上来看,气血失和、风邪兼寒邪是患者偏头痛的主要诱发因素。受到发病因素的影响,患者的病症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进行偏头痛种类的划分,结合患者的病症状况,进行相应中医疗法的应用,在治疗过程中,珍珠母、川牛膝等药材具备良好的偏头痛治疗效果,能够缓解患者的中枢神经痛疼问题,实现患者血液循环功能的改善。

整体来看,中医药剂的副作用小,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进行药剂量的控制,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添加相应的药材辅助进行治疗。比如针对便秘的患者,可以在药方中添加适量的龙胆草,针对食欲不振的患者,可以在药方中添加陈皮等,提升患者的食欲,针对口干型患者,可以在药方中添加适量的胆南星等药物,缓解其咽干的症状。在临床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优,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 05)。

研究证明,中药内科治疗具备更高的应用优势,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其偏头痛疗效显著,相对于西医疗法,中医疗法的毒副作用小,治疗成本低,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适宜进行大规模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方法及效果[J]. 朱瑞海.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23)

[2]中医内科疗法在临床偏头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李术先.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17)

[3]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 苏宏泉.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17)

[4]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 黎伟雄,邹卫东,刘勤标,谢东风. 北方药学. 2016(04)

[5]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及P300检测技术在偏头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苏贻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0)

论文作者:梅新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  ;  ;  ;  ;  ;  ;  ;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_梅新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