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耗羡归公对雍正时期廉政的促进作用论文_鞠晓超

浅析耗羡归公对雍正时期廉政的促进作用论文_鞠晓超

【摘 要】 耗羡的征收从唐朝就已开始,到清朝前期逐渐加重,但都是州县的非法征收和非法使用,财政入不敷出,加上社会陈规陋习突出,导致阶级矛盾斗争加剧。到雍正时期为了解决乱征耗羡银带来的社会矛盾,筹备出台了耗羡归公政策。这对当时的廉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雍正; 耗羡归公; 廉政;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5-006-02

耗羡产生的历史很早,据清朝钱陈群的《条陈耗羡疏》记载,唐朝中叶耗羡就已出现, 耗羡是"火耗"和"羡余"的合称。火耗在《清史稿》定义为:"加于钱粮正额之外,盖因本色折银,镕销不无折耗,而解送往返,在在需费,州县征收不得不稍取盈以补折耗之数,重者数钱,轻者钱除"。羡余原意是剩余,盈余之意。通俗的说耗羡就是地方在征收赋税时大多数所得到的白银是碎白银,在上缴国家时需要熔化成银块,这样在熔化过程中必有损耗,为了弥补这部分的损失,地方又加征银两,这属于正税之外的附加税。耗羡归公就是将州县私自征收转变为省府直接的合法征收。当时征收属于"合情合理",影响不大,但是到明清时,尤其清朝前期地方政府征收数额越来越多,导致民不聊生。引起当时人们广泛关注。

耗羡在清朝单指火耗,但起初是不单指火耗的,在清朝之前还包括鼠耗、雀耗、脚耗等,到清朝时由于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以征收白银为主,上缴国家主要用银块,所以清朝的耗羡主要就是指火耗。鼠耗、雀耗、脚耗是指当时地方政府在征收上来粮食后要进行晾晒、运输、储藏等等,在这期间肯定会有老鼠麻雀等偷吃以及搬运过程中的损耗。地方州县为了确保赋税钱粮的足额,在正税之外另加的附加税。于是耗羡的征收也就这样产生,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员清廉者变多

众所周知,清朝官员们的工资是相当低的,据清朝《文献通考》卷42《国用》篇记载在京文武官员每年的俸银标准是:"一品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1钱,从九品31两5钱;令按俸银每两给禄米1斛"。由此可见每年的这点工资应付家里的正常开销都很难,何况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封建制度的丑陋陈规,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之风极其盛行,官员要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就得在重大节日和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给自己的上司送钱送礼,而且数目之大,次数之多,令人触目惊心。地方州县官吏为了能得到更多可以利用的钱,所以就把贪婪的眼光盯在了耗羡银上,私下开始乱征收耗羡,数量越来越多。这给贫民百姓带来巨大负担,民不聊生。也造成官吏腐败者越来越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雍正没允许在山西试行之前,当时的中央官员们对地方州县私征耗羡也是视而不见,他们明白其中的问题,但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链条,其中受苦的自然是百姓们。为了解决他们薪金过低问题,让大多数官员们保持廉洁,当时的办法就是不得不多给他们发放俸禄,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薪金后来保持自身的廉洁。这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高薪养廉。

对于这个问题早在署理河南巡抚嵇曾筠就提出了对耗羡银的分配使用问题,其中的一部分就是给官员们发放养廉银,不至于因为俸禄过低而去腐败。后来在诺岷的建议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给大小官员们发放养廉银,而且还具体规定了官员们的官位大小不同,所得到的养廉银也不同,所得钱是按官位从大到小依次递减。后来雍正允许在山西的试行,此政策得以实施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个政策的实施符合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耗羡银归公后,银两就直接被省财政部门来处理,中间就没有了州县这一环节,这样以前州县官员们靠私征上来的银两来维持生活的通道就被封堵死了,但是州县官员们的薪金还相当低,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不但州县官员们自己在想,中央门的官员也在考虑,如果不给他们多发放薪金,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势必再会去找其他理由搜刮百姓,这样就没有达到归公的目的,所以他们就把征收上来的耗羡银一部分给予官员们,让他们得到能比平时高出几倍,还有几十倍的薪金,这样有了更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他们在道德层面上就会有一定的自觉性,不至于更加猖獗的欺压百姓,搜刮人民,比之以前也能更好的廉洁奉公。达到"养廉银"发放的目的。养廉银制度之所以对当时和现在都影响深远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它把清代官员们的薪金低造成的弊端加以弥补。当时州县官员们也是"不好做"的,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就要和自己的上司搞好关系,就得在重大节日重大事情的情况下送礼,主要是银两和粮食,他们俸禄肯定不够,这样他们的做法可想而知,去剥削百姓,造成贪污风气盛行,百姓也苦不堪言。所以发放养廉银能起到他们廉洁执政的。

雍正后来也形容此政策是双赢政策,官员百姓都得到了实惠,国家也得到了好处。因为给官员们发放养廉银,他们就很少去欺压百姓,官员们有了物质基础保障,百姓生活压力减轻,安居乐业,也就有利于国家繁荣发展,社会稳定。

耗羡归公对雍正年间的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耗羡从非法到合法的征收,耗羡银从不固定的乱征收到固定的有具体数额的征收,耗羡率也从当时地方官员随心所欲的规定到后来大约一两征收一、二钱的耗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官吏贪污腐败也减少了,廉洁者变多。雍正帝也对此政策评价说:"近观各省吏治,虽未必能彻底澄清,而公然贪赃枉法及侵盗钱粮者,亦觉甚少,是众人梭改之象,与朕期望之意相符"。所以说耗羡的归公得到了当时雍正和地方的认可,也是有一定成效的,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8.

3.赵慧峰.清代的俸禄制度与官员的廉贪[J],中国行政管理,1996.3.

4.钱陈群.条陈耗羡疏[A],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31册[Z].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5.冯尔康.雍正传[M],上海:三联书店,1999.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册[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

7.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8.清世宗实录.卷九一[A],清实录,第八册[Z,.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9.陈锋.论耗羡归公,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24卷)

10.萧一山.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论文作者:鞠晓超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浅析耗羡归公对雍正时期廉政的促进作用论文_鞠晓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