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小军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石桥镇石桥初级中学校 646125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虽然同属于基础教育版块,但又被分为两个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初中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学习的内容是初级阶段的延伸和深化。而且这两个教育阶段是独立的,具有鲜明的特点。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两个阶段的教学分工越来越明显,突出了各自阶段的独立性。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数学教师要做好有效的知识衔接,最大限度地消除小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恐惧和陌生情绪。这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主要阐述中小学数学知识内容衔接的过渡内容,然后提出实现两个阶段知识良好衔接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初中教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74-01
当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时,他们所接触的教学环境与以前完全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态度自然会发生变化。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完全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适应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注意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其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模式。
一、中小学数学内容的衔接
(一) 从算术至代数
在小学版块,通常学习特定的数值,而在初中,字母通常用来表示数字。符号可以代表一般事物,字母和符号的组合成为一种操作。这不仅是知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的差异,也是从算术到代数的整体思维转换。通过从算术到代数的转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具体化到抽象化,从特殊到一般。初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比算术更方便,从而引导学生经常使用代数来解决以前的知识。在方程知识和方程知识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快速发现两个知识阶段之间的潜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二) 由正数至有理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数的范围是0以及所有正数。并没有涉及负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故此小学阶段的知识覆盖范围较低,不能解决全部的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学习引入有理数,运算也扩充了乘法运算。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有理数教学时,应在正数概念定义的基础上,引入负数概念。帮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负数、什么是正数,两者的区别和差异在哪里。确保学生深刻理解负数的定义及学习价值。其次,重视运算符号和运算法则的数学,帮助学生捋顺概念定义相似的知识点,纠正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设计合理有效的运算联系,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技巧和方法。
(三) 从直观几何至论证几何
小学阶段涉及的几何知识多为图形变换、图形初步认知,图形与位置。初中数学则是图形认知、图形变化、图形与坐标和图形与证明。知识结构上大体相同,初中教学侧重于证明,小学数学侧重于测量。这是两阶段学习的区别之处。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尤其是针对初一的学生,引导学生对图形仔细观察。对图形性质的认知以具体操作、观察的行为展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明确图形证明的原因及其重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 从算术方法之方程思想
无论在小学阶段或是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都涉及方程。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快速寻找方程内的等量关系,且若直接接触方程概念容易出现无法接受的情况。故此,小学数学通常与生活关联性较强,让学生使用算术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则需要学生具备方程的思想,进而解决数学问题。本质上,算术方法和方程思想大体上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思想方法,一个是逆向思维,一个是正向思维。
二、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衔接的对策方法
(一) 重视两阶段知识的联系,增强概念的衔接
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中小学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发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经过深入思考,比较了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知识的异同。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了解新知识的本质。例如,在学习负数的加减运算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复习小学的加减运算,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便于学生接受负数运算法则,给予学生环环相扣,一见如故的感觉。
(二) 强化知识运用,形成数学思想
数学教师应针对学生知识的学习情况开展一系列的课堂研究,从而清晰地了解班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哪部分知识,对知识哪部分消化得不好,后续的学习想学习哪方面的内容,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结合自身已学的知识、自身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开展知识的深入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点。当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进而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投入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从以往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进行转变。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数学思想和数学素质,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三) 促进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生步入初中学习阶段后,仍会保留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习惯,没有养成课后复习,巩固知识的主观意识,对作业的要求同小学时期一样。完全听从教师安排,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小学阶段无异。由于初中阶段的知识难度高于小学阶段,如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学习效果将大大降低。故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适合初中数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课前主动预习,课后巩固复习,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强习题训练,提高自身数学知识水平。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中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教师要在通读两阶段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能力,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重视两阶段知识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有效衔接。着重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帮助其快速形成初中数学思想,从而快速解决知识衔接的问题。使自身适应初中教学,尽快投入至新的学习之中。教师也应积极思考,优化课堂学习内容,调节教学进度。保证学生能够平稳过渡这一阶段,彻底解决知识对接的不适应感。最终实现学生快速学习初中数学,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实现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健媛.中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衔接思考[J].新智慧,2019,(01):115.
[2]谢述霞.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2019,(01):12.
[3]路淑慧.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J].甘肃教育,2018,(13):60.
论文作者:龚小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阶段论文; 中小学论文; 数学论文; 初中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