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理论的四座丰碑——从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丰碑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四座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第一座里程碑:科学社会主义,镶刻着“两个必然”的理论主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创立到发展成熟,是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其创立的标志是184 8年2月《共产党宣言》(下称《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是: 阶级斗争论、无产阶级革命论、无产阶级专政论、无产阶级民主论、无产阶级政党论等 ,其理论主题是“两个必然”。《宣言》科学地阐明了这一主题,指出“资产阶级的灭 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P263),简称“两个必然”。“两个必然 ”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揭示了人类社会五种形态递次演进的必然规律。那么 ,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主题的要求?未来社会将在哪里突破?这是马克思 恩格斯一生中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他们首先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了欧美较发达的资本 主义国家,到19世纪70年代,又把注意力转向研究东方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为实现这 一主题他们先后提出了两个设想。
(一)第一个设想:“同时发生”论
它是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或称人类社会五种形态递次演 进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是这样表述的:“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 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1](P221)马克 思恩格斯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其标准有五条:一是实行单一公有 制;二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和按需分配制;三是计划经济;四是消灭商品货币;五是过渡 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国家、政党逐渐消亡。
(二)第二个设想: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
它是在东方落后的封建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 格斯把社会主义革命的着眼点由西方转移到东方,在《论俄国的社会问题》和《给查苏 利奇的复信初稿》中,他们提出了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 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如果这个理论变为现实,这个社会主义 是什么样子?应遵循什么样的理论原则去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回答。为了 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主题,我们把在东西方国家诞生的社会主义作个 比较,可以发现有以下不同:第一,两种设想的地位不同。“同时发生”论是马克思恩 格斯非常关注的,是实现“两个必然”占主导地位的思路和方案,而跨越“卡夫丁峡谷 ”论是不同于前者的另一种思路和方案,后者对前者只是一个补充的思路和方案。第二 ,两种设想所反映的规律不同。“同时发生”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 表现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最终导致资本主义被社 会主义所取代;第二种设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具体表现为跨越资本主义 的“卡夫丁峡谷”论,由封建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由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工 人与农民联合起来战胜封建专制来实现的。第三,两种设想的基础不同。“同时发生” 论实现的社会主义,其基础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综合国力雄厚的资本主义国 家;第二种设想实现的社会主义,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综合国力薄弱的 封建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基础不同,必然决定着这两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各有不同的特点 和差别。第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不同。“同时发生”论实现的社会主义,它 与资本主义是“承继”关系,把资本主义创造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全部继 承下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种设想实现的社会主义,它与资本主义是“并行”的关 系,正是由于这种“并行”关系,所以资本主义走过的路程中的许多阶段,社会主义也 都必须经过,诸如发展生产力、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综合国力等。正是由于上述的 四个不同,就决定了两类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不同的,如果混淆它们 之间的区别,就必然导致重大的失误。
二、第二座里程碑:列宁主义,镶刻着“两个必然”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
列宁主义的创立,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建立的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标志着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形态,它已由理论变成一种 活生生的、崭新的社会制度。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在如 何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的问题上,他从俄国实际出 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集中 表现在:其一,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发展了“同时发生”论;其二,阐明了发展生 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其 三,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其四,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公有制理论,提出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的形式。这些光辉思想 主要反映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这些都为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 定了理论基础。
三、第三座里程碑:毛泽东思想,镶刻着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主题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是从中国共产党的七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1917 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 相结合的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贯穿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新民主主义论,它回答了 中国革命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等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新 民主主义理论,指明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
新民主主义论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指 导下,我们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从 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指导下,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 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中国 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1957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大跃进”和 “文化大革命”,致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断。尽管在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中发生了重大失误,但是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仍然放射着光芒 :第一,提出了“以苏为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二,提出社会主 义建设要坚持“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即马列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三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处理好“十大关系”的思想;第四,提出了中国再搞一段“新 经济政策”的思想,其内容是“两个主义”、两个“成双成对”、“一个合法化”,即 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允许自由市场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国营和私营成双成对 ,个体经济合法化;第五,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第六 ,提出了“双百方针”、新型民主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这 些新的正确的思想为我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 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四、第四座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镶刻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到党的十六大,由创立进 入发展期。在这26年里,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可分为两个13年、两个阶段。第 一个13年为第一阶段,叫创立探索阶段;第二个13年为第二阶段,叫发展创新阶段。
(一)第一个13年: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为九 大方面,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 主题的使命,就是回答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 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对这一主题的要求和实现这一主题的使命,我 们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探索中总结两次重大挫折的经验教训,在认识上有三次觉醒 ,邓小平从五个方面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1.总结两次重大挫折的教训。建国后,在党的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挫折有两次,一次是1 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一次是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1)这两次挫折使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断,具体表现为三大失误。
第一大失误,制定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方针,导致阶级斗争五次扩大化 。一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特点是夸大了知识教育界的阶级斗争;二是1959年反右倾扩 大化,特点是夸大党内斗争;三是1962年理论上阶级斗争扩大化(八届十中全会),特点 是把“以阶级斗争为纲”写进党的基本路线,强调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用阶级斗争指导一切;四是1965年“社教”、“四清”运动扩大化,特点是揪出“ 党内走资派”;五是1966年初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特点是全面斗 争、全面批判、全面专政、全面夺权。
第二大失误,以“左”为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建成以高速度、高指标、“一大二公 三纯”为特征的社会。其表现:一是在生产力发展速度上急于求成,认为通过人民公社 化可以大干三至五年,建成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在生产关系上,急于求纯 ,认为公有制越公、越大、越纯就越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是“一大二公三纯”为特 征的社会;三是在历史进程上,搞超越历史阶段的空想;四是在作风上浮夸冒进,为适 应“大跃进”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刮起冒进风、浮夸风、批判风、共产风、一平二调 风,使社会主义建设在大轰、大嗡、大折腾中进行;五是在指标产量上搞高指标、高数 字,报喜不报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思想横行 。
第三大失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论上违背“相结合”的原则,导致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没有完全 搞清楚。正如邓小平多次强调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没有 完全搞清楚,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和根本任务不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清楚,社会主义本质不清楚,社会主义 能否搞市场经济不清楚。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违背“相结合”的原则,导致中国社会主义 发生了不应该发生的三大运动:一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运动,二是1958年“大跃进”运 动,三是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的正常发展耽误了近30年。
(2)总结两次重大挫折的教训,从指导思想上看,主要是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 主义,看偏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
第一,看近了共产主义。邓小平精辟地指出:“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 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 ,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中国过去就是犯了性急的错误。”[2](P139—140)由 此可见,看近了共产主义的原因是犯了急性病,违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 会主义的建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在认识上过于简单化、过于理想化。
第二,高估了社会主义。主要表现在:一是高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致性和 协调性,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和不相适应性;二是高估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一大二 公”的单纯性,忽视了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三是高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忽视 了它发展的艰难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四是高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形式的计划性, 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不可逾越性;五是高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单一性,忽视 了分配要素、分配形式的多样性和并存性。
第三,看偏了资本主义。主要表现:其一,在制度上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腐朽有余,机 制生机不足;其二,在社会文化上对资本主义批判有余,学习借鉴不足;其三,在历史 地位上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反动有余,历史进步不足;其四,在“两个主义”关系上对资 本主义斗争排斥有余,共处、统一不足。
第四,忽视了封建主义。主要表现:其一,忽视了封建主义与社会主义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其二,忽视了封建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其三,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批判 。
2.探索中的三次新觉醒。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 刻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教训,在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有三次新觉醒 。
(1)这三次新觉醒分别是:第一次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新觉醒。发生在1978年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这段时间,以邓小平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命题为标志。这次认识,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导下,冲破“两个凡是 ”,拨乱反正,排除一系列错误干扰的基础上实现的。第二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的新觉醒。发生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这段时间,以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这次认识,是在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冲 破“姓社姓资”框框束缚的基础上实现的。第三次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 济共同发展的新觉醒。发生在党的十四大以后到党的十五大这段时间,以党的十五大确 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标志。这次认识,是 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十五大精神统一全党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的。
(2)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新觉醒,从针对性上看,冲破了三种崇拜,即第一次觉醒冲 破了“本本”崇拜,第二次觉醒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觉醒冲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崇拜。从实践上看,摒弃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正确道路,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 。通过这三次思想认识的新觉醒,使全党的思维方法有了很大变化:其一,破“两个凡 是”的僵化观念,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则;其二,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 社会主义模式,立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三,破超越阶段的思想, 立实事求是、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其四,破离开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 的唯心史观,立“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其五,破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立 在“结合”的过程中丰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
3.邓小平从五个方面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首先,从发展生产 力的角度讲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还指 出“社会主义如果是穷的,它就站不住”,“社会主义优越性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 度与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用”。其次,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角度讲社 会主义。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 裕,“这就叫社会主义”。再次,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的角度讲社会主义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 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第四,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角度讲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特别 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第五,从社会主义本 质的角度讲社会主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个方面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把握了 这五个方面,就能全面准确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第二个13年: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创新阶段(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 全会到2002年十六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13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并在理论上和实 践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1.确立一个重要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中国这13年发展的思想轨迹是什么?中国不 断进步的理论源头在哪里?这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十五大确立的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 地位。跨入新世纪,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长期 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两个指导思想先后镶刻在马克思主 义的第四座里程碑上。这是13年来最大的历史性贡献,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又一次实 现了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2.思想路线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政治路线务求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 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针对教条主义把它概括为“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根据新形势,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即发展创新了思想路线。其创新有四个“首次”:首次阐明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 P11);首次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与“三个代表”联系起来,江泽民指出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 并明确赋予了解放思想的新内涵,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 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 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首次给思想路线以准确的定位,指出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于党的政治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一条发展的路线。江泽 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他把发展的历史方位定在执政兴国 第一要务上,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政治路线,并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和特点。其一,发展 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于现代化,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其二, 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统一的发展;其三,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 续的发展。
3.“三个文明”一起抓,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概 念,并论述了它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这就使“两个文明”发展到“三个文明”, 形成统一完整的社会主义文明的科学内涵,这是政治建设上的新突破。主要表现为四个 新:第一次提出政治建设新概念,并与政治体制改革并列起来;第一次提出政治文明新 思想,并与民主政治相联系;第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内容,即共产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第一次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
4.为新的社会阶层定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 力量。不仅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要调动新社会阶层建设者的积极性 ,这是实践的要求,理论上的突破。集中表现为三个首次:首次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与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首次为新社会阶层六种人员定性,认为他 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首次制定了“四个尊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 方针,报告指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 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5.总结了党的基本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3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 贵的经验,十六大报告概括了十条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总结13年的基本经验是十六大 报告的一大理论特色,同时又是对党的理论的创新和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3年 ,形成了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尤其是十五大又明确提出 了基本纲领,十六大又总结了基本经验。形成了我们党在进入新世纪所必须坚持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四个基本统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 业,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
6.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党建理论。十六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同时又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 家和社会的领导,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第一 次:第一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构成中国共产 党完整的四大建设,还明确指出了执政能力建设所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两个水平,即提高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第一次提出执政能力的新内容,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 御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第一次 提出依法执政的新思想,并同依法执政相连接、相适应、相协调,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之,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 归纳为两句话,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实是、与时俱进为精髓,初级阶段为起点,经济 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主义;就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市 场经济为形式,“三个文明”一起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 义。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封建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