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厚软土地区,因为软土具有强度比较低,压缩系数比较高,孔隙率比较大,天然含水量比较大等等一系列不良工程特性,在软土基坑施工中,大部分都会由于基坑变形过大,进而造成了很多严重事故。本文分析了软土基坑中被动区加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软土基坑;被动区加固;周围环境
1 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城北生活市场拆迁区第5期改造项目,工程位于汕头市澄海区城北直街西侧,本工程共2幢商住楼及一层地下室;1幢地上6层,2幢地上14层,建筑总高度:1幢23.1m,2栋44.85m;首层层高4.2m,标准层层高2.9m;地下室层高3.6m;1幢、2幢建筑总面积19374.74 m2;地下室建筑面积7022.35 m2;结构体系为框剪结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按8度抗震设防,建筑防火分类二类,建筑功能布局为商用住宅楼,建筑等级二级,主体结构合理使用年限50年。
2 地质条件
淤泥、粘土、中粗砂及细砂:层面埋深为6.40~11.6米。主要为淤泥,粘土、中粗砂及细砂为夹层。淤泥:厚度为3.10~13.10米。深灰色,以淤泥为主,土质较纯,高压缩性,饱和,流塑。取原状土样14件,试验结果详见《土工试验报告》及《压缩试验成果表》。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50kpa。粘土:厚度为0.5~3.20米。灰黄色,以高岭土质粘粒为主,多数土质较纯,部分含少量粉细砂,粘性好,可塑。标贯试验7次,实测值N’=8.0~10.0击,平均9.0击;修正值N=6.4~7.5击,平均7.1击。取原状土样2件,试验结果详见《土工试验报告》及《压缩试验成果表》。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中粗砂:厚度为0.40~3.40米。灰色~灰黄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以中粗粒砂为主,粉细粒砂次之,含少量泥质,不良级配,饱和,稍密-中密。标贯试验4次,实测值 N’=15.0~20.0击,平均17.5击;修正值 N=11.9~16.1击,平均13.9击。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170kpa。细砂:厚度为0.30~2.80米。灰色,成份主要为石英、长石,以粉细粒砂为主,不良级配,稍密-中密。标贯试验2资实测值N’=14.0~19.0击;修正值N=11.2~14.1击,平均12.6击。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fak=140kpa。
3 软土基坑中被动区加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1 被动区加固形状的影响分析
在研究被动区加固形状对支护体系水平位移的影响分析时,构建模型时保持两个尺寸不变,就加固形状选取长方形,通过分析可看出支护桩的水平位移随着深度的不断变化,各测点位移基本没发生变化,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加固效果是一致的[1]。
3.2 长方形被动区加固深度的影响分析
在桩身上部和下部基本是一致的,但在桩身中间部位实测值偏大,尤其是最大位移处位移增大近1倍,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数值分析是理想状态下进行计算,对人为因素和设备因素考虑不周全,因此,会导致计算值偏会与实际测量值相比小一些[2]。即便如此,每个测量点的计算值和实际测量值的误差也是小于百分之三十,通过计算结果可以说明,在桩顶附近,因为有支撑作用,不同情况下桩位置均会变小。距桩顶距离的不断变大,支撑所受到的影响不断变小,其水平位移也在逐渐增大,深度在六到八米,可以达到最大值,小于六米,水平位置不断变小,大于八米,因为加固区土壤会有一定的限制,桩的水平位移不断地变小[3]。
3.3 数值模拟模型
根据实际设计文件将基坑顶部横撑梁单元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弹性模量取30GPa、泊松比为0.20、重度25 kN/m³;土体及粉喷桩加固体采用以Mohr-Coulomb 屈服条件为破坏准则的弹塑性模型。建模前作如下假设:①不计基坑开挖的过程;②地表和各土层均呈水平层状且匀质;③不考虑冠梁的作用,支护桩桩顶按自由端约束条件考虑。④不考虑降水因素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图1(a)、(b)是数值模拟中的模型图以及最大不平衡力随迭代次数的变化图,通过最大不平衡力随时步的变化图可以看出最大不平衡力趋于0,则计算收敛,说明模型及边界条件建立的是正确的,满足计算的要求。
(a)模型分层 (b)最大不平衡力随迭代次数的变化
3.4 基坑工程监测
(1)在坑内工程管桩作用的影响下,工程桩与土体一起作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阻止坑底土体隆起的作用,还可以能更有效地提高被动区土压力,提高了抗倾覆能力,一般可考虑20% ~30%的提高幅度[4]。(2)监测结果及分析。在基坑开挖到底后,地下水位的累积最大变化量为2.32 m;周边建筑物沉降累积最大值仅0.4 mm;基坑顶沉降累积最大值为9.5 mm;基坑顶位移累积最大值为23 mm。根据经验,在软土地区进行喷锚支护施工的位移通常大于40 mm,可见被动区加固对基坑的位移控制有显著效果。(3)监测内容。监测项目包括:一是地下水位监测;二是周边建筑物监测;三是基坑沉降监测;四是基坑位移监测。
3.5 被动区加固形状的影响分析
在研究被动区加固形状对支护体系水平位移的影响分析时,本文在构建模型时,保持两个尺寸不变时,就加固形状选取长方形,通过分析可看出支护桩的水平位移随着深度的不断变化,各测点位移基本没发生变化,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加固效果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加固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加固的效果,经济上更加合理[5]。
4 加固
(1)机理。基坑变形有坑底隆起、围护结构变形以及周围土体位移,其中由于坑底隆起和围护结构变形以后,其产生的土体变形基本上可以作为基坑变形的起点,最终结果是周围土体发生了位移,所以,控制基坑变形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第一,坑外土体的加固,也可以说是主动区土体,对围护结构变形引起的位移变形进行控制,把影响土体位移的路径切断,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对周围环境影响。第二,坑内土体的加固,也可以说被动区土体,这样可以从起点对基坑变形进行控制,保持基坑土体的稳定性[6]。
(2)为更好地解决由于坑内有深厚淤泥缘故,使得支护结构发生一系列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被动区土体的力学性质,把桩身位移控制好,在基坑底部位对坑内进行了加固处理,其加固厚度根据实际淤泥厚度而定。现在,我们国家对基坑进加固有很多方式,主要包括阶梯式,满坑式,多层式以及底板式等等。所以,应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加固形式。加固采用粉喷桩加固,桩间距为450×425 mm,加固宽度均为12 m,加固厚度按阶梯型加固设计,每级台阶均宽6m。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坑被动区加固提高了土体的强度,改善了土体的力学性能,使基坑被动区的塑性区范围减小,于此同时,还可以使坑顶水平位移不断地减少,在不同的工程中,通过被动区进行加固可以更好地减少坑顶的水平位移,然而,在加固基坑被动区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宽度以及适合的深度,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基坑安全的同时,又能达到节约工程造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云斯.软土基坑被动区加固的受力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金晓波.软土基坑被动区加固处理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3]程博,严平,龚新辉,等.被动区加固对软土基坑支护影响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6,38(01):100-101.
[4]林树周.深厚软土地区基坑支护的被动区加固效果研究[D].广州大学,2015.
[5]胡福洪.软土深基坑被动区加固形式对基坑抗隆起稳定性的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4.
[6]屈若枫,马郧,徐光黎,等.武汉市软土地区深基坑被动区加固参数优化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3,31(10):129-132.
论文作者:李朝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基坑论文; 位移论文; 水平论文; 淤泥论文; 工程论文; 厚度论文; 特征值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