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党的建设的困境分析_国企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党的建设的困境分析_国企论文

两难选择中的探析——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党建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党建工作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领导?企业党组织建设将出现怎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原本在企业承包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已经滞后的党建工作,再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困惑:党组织的定位问题

国有企业正在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如何确定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众所纷纭。目前主要有:一是“取消说”。有人以发达国家或境外发展较好的企业体制为例证,主张我国现代企业,同样可以不设党组织。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中已有一个完善的权力体系,即决策层、管理层和监督层。党组织无需将触角伸入企业。二是“合并说”。一些人认为企业活动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企业一切活动均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党的政治领导职能可以合并到地方政府中去,企业党组织抓好党内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可以了,不能左右企业的活动方向。三是“婆婆说”。有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明晰,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出资者。企业党委并不是经济组织,究竟代表那个产权主体利益呢?显然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多角利益格局中的一元,这是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这样,企业党委的存在只能成为董事会作出生产经营行为决策的“婆婆”。四是“核心说”。这一种观点认为,党是执政党,处于领导地位,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要起领导作用,主管全局。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失去了领导地位,党便失去了战斗力,党的领导将名存实亡。可以说,上述观点都给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党组织定位问题带来极大的困惑。

笔者认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务必做到:

1.坚持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决定》从政治认识高度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加强党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政治意志在企业中的体现,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客观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任务都要靠动员群众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党的基层领导,群众的力量就凝聚不起来,党的政治任务就难于落实。国有企业是工人阶级最集中、党的阶级基础最深厚的地方。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企业中的基层组织,理所当然地成为团结和带领职工群众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政治核心。根据国有企业的普遍经验,在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离不开党组织维护大局,把握方向;在董事会和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过程中,离不开党组织强有力的支持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在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免、教育、培训、考核、监督等方面,离不开党组织提供组织保证;在理顺关系,化解矛盾,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离不开党组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困难和危机时刻,以及重大政治、经济事件或社会问题面前,离不开党组织指挥调度、稳定局面。企业党组织的这些作用,是企业中其他任何组织所无法替代的。如果说党组织被取消或“撤出”或出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党的执政地位将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因此,无论企业制度如何改革,企业的组织领导体制如何变化,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都不能改、不能变。由此看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必须继续加强而不能削弱,更不能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分离出去,否则,党就无法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

2.坚持寻求双方的“结合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一定要使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在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三权分立的机制下,党组织不应作为一种权力主体行使职权,也不应成为三权之外的另一个权力主体,否则,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等弊端就难以解决。不难想象,如果企业党组织自成一体,或凌驾于三权之上,或与三权互相牵制,就会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就会出现内耗,形不成合力,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坚持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与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并不矛盾,关键是要选好“结合点”,把二者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这种结合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企业发展战略上,需要企业的决策机构根据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党组织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维护大局,把握方向。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上,需要经理(厂长)依法行使职权,同时也需要党组织强有力的支持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在加强和完善监督方面,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外部监督,同时也需要把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在用人问题上,需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同时又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需要靠经济手段、物质激励,同时也需要靠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总之,善于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同运用市场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使国有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进退维谷的抉择:党管干部?依法管干部?

党管干部,既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然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解除了,企业不再具有行政级别,在市场经济中一律平等,显然,企业领导人的行政级别也随之消失了,他们不再是国家的“干部”。企业的一切活动依法办事,董事会是行政决策权的机构,它由股东会选举和授权,同时,有它任命和授权的总经理主持公司经营业务,企业的中层干部由总经理依法任免。非股东的行政部门如果任免董事会成员和总经理,则是对股东的侵权行为,是有悖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党的现行人事制度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原则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抉择。

的确,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和管理单纯由党委和政府机关直接任命和管理的办法,是不完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委必须放弃“党管干部”的原则。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力量,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人更是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不管干部,党的组织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会失去坚持现代企业社会主义经营方向的保障。为此,必须把党管干部与依法管干部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依法管干部是党管干部的继续,是党处在执政地位上运用国家法律来管干部的体现。依法管干部可以运用法治的权威来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两者结合的体现是:

1.党委会要帮助董事会、经理层管好干部。认真贯彻党的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对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考察监督负主要责任。国有企业在任免、聘任或解聘干部时,必须经集体讨论,由董事会或总经理依法执行讨论决定。对于董事会或总经理在用人上的错误做法,党委会要坚持原则,通过合法程序或耐心细致的工作予以纠正。

2.董事会或总经理要尊重党委会在干部任免上的意见,尊重和维护党管干部的原则。按照《公司法》的规定,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和任命,企业中层干部由总经理依法任免,但党委会并不放弃党管干部的原则。因为,董事会成员代表国有股份的人选,必须由党委会推荐,并报送上级党委会及有关部门同意后确定。董事会在确定总经理候选人时,也应征得上级党组织的认可,至于中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免,总经理提名前,也应征求党委会的意见,再决定任免。

三、探索中的寻觅:党委会与董事会的协调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老三会”(党委会、董事会、职代会)是国有企业中最重要的两大管理系统。其中,党委会与董事会分别处于政治核心和经营决策中心的地位,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密切合作,可以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根据近年来许多国有企业就党委会与董事会的关系进行的大胆探索,我认为要搞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1.联席会议。建立党委会与董事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实际上是对党委会与董事会分权体制下的一种平面的联合。联席会议主要讨论和决定企业的重大问题,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但这种制度运行中的敏感问题是:谁来召集会议?现实中有的是两会的主要负责人协商召集,有的是轮流召集。无论是谁召集,会议都应坚持民主,反对专制,要从企业的整体利益考虑,不要狭隘地争大小的问题。

2.交叉兼职。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可以兼任副董事长或副总经理,党员董事长或总经理可以兼任党委副书记。交叉兼职明显地缩短乃至省略了党委会与董事会两大系统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因而就减少了乃至消除了内耗,大大降低了体制成本,使企业大系统运转自如,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3.互相支持、互相尊重。第一,在具体工作运作上,党委会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的工作,把提高企业效益作为党委会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企业改革的热点、生产经营的难点作为党委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董事会和经理层积极支持党委会的工作,为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各种方便。第二,在党委会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党委会积极参与帮助董事会和总经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党委会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重要的是明确参与的范围、方法和途径。第三,在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方面,党委会坚持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董事会和经理中的党员要增强党性,自觉参加党的生活,遵守党的规章制度,执行党委的决议。第四,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党委要改进和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董事会和总经理协助党委会共同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软件建设的营造: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

现代企业领导体制建立起来,能不能有效运作,最终要靠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如果企业的领导体制是新的、科学的,而构成这一体制的“软件”——领导者的素质依然如故,那么,新体制固有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决定》指出:“国有企业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培育一大批优秀企业家。”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有企业管理者队伍是当务之急。传统企业脱胎换骨为现代企业,企业成为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的生死存亡、荣辱兴衰全由企业自身的行为所致,企业的经营者们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的同时,也承担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法律责任。新的权利和责任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由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主体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过来的,有些人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独断专行,胸无大志,谋取私利。据有关部门对10个亏损企业的调查,有8个企业亏损的原因与经营管理者的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其中有群众称之为干一个垮一个的“黄厂长”;有到一处捞一处的“捞厂长”;有无视党的政策和群众智慧、独断专行的“横厂长”;有无所作为的“软厂长”。因此,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建立一支宏大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一项极为迫切的现实任务。正是由于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素质还有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央和地方党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要加强管理。要按照企业的特点建立对经营管理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监督的办法,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2.经营管理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前途命运。企业建立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固然重要,但是再好的制度要靠人来执行,再好的机制要靠人来运行,再好的资源要靠人来配置。没有好的经营管理者,再好的技术设备,再好的产品服务,都无所用之。选好人、用好人,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选聘那些懂经营、会管理、有胆识、有谋略的开拓创新者,是确保企业获取更大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党委中的一些成员依法进入法人治理结构,在获得了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党委的责任。党委班子除了要在结构上作必要的调整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素质,重点的是提高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的素质,再由他们去带动和影响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一,要把企业家的培养选拔贯穿到建立现代企业的进程中,尤其要通过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逐步形成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公平竞争、健康成长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就是选拔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过程。

第二,要采取各种切实措施,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认真学习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新知识,用以武装头脑和指导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本领,才能不断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把企业办好。

第三,要加强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管理。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应该按照管理权限,把企业领导干部真正管起来,并且要管好,支持他们依法行使职权,帮助他们在政治上、业务上、全面锻炼提高。企业的领导干部也要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职工群众的监督之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艰苦斗奋、建功立业。企业的党务工作者,同样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他们的素质,关心他们的成长,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切实的加强。

五、依靠力量的权衡: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自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问题上,一段时间思想理论比较混乱,不仅存在怎样依靠的操作方法问题,而且还存在要不要依靠的政治原则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对以产业工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产生了怀疑甚至误解。有的说,搞好现代企业的动力不再是工人阶级,是靠改革、靠政策、靠体制,靠工人上不了经济效益。有些同志片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为今后企业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科学技术,依靠懂工程技术的知识分子,工人群众只是陪衬;认为“依靠”方针的着重点应转到依靠知识分子方面,甚至认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句话已经“过时”了,“不适应实行两个基本点根本性的转变”,等等。这些观点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的歪曲,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包括科技人员、各类知识分子在内的全体职工。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个整体概念,不能仅仅理解为企业生产作业现场的操作工人,而是包括管理人员和科研技术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批操作工人也要提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成为各类知识分子,成为“四有”新人。所以,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依靠”方针并不矛盾,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在中国特色企业领导体制的格局中,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既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方面,同时,又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这不仅仅是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活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党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实质,就是要尊重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投身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积极性。

第一,建立利益驱动和约束机制。企业的成败得失与广大职工的前途和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企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必须使职工认识到自身利益的实现是同企业利益、国家利益的实现不可分割的。主人翁地位不仅是权利,同样也是义务。

第二,建立民主管理的机制。一方面,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企业职工代表进入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不能认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就可以代替广大职工的民主参与,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运用这个形式把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建立起职工民主监督企业领导的机制。

第三,建立法规保障机制。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作用必须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必须建立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企业与职工关系的新机制。同时,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职工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标签:;  ;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党的建设的困境分析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