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减灾应急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_张永波,王俊峰 邓年昌

松滋市堤防管理段

摘要: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情况日益明显,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洪涝灾害,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防为主,注重防抗救相结合,不断加强防汛减灾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理能力,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防汛减灾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将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有机整合,以大幅提升防汛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防汛减灾;应急管理平台;设计

引言

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完成,防汛抗旱信息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目前系统还存在着数据共享不充分、信息采集不全面、模型智能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围绕实用、安全的工作主旨和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面应用,新的防汛减灾系统建设应重点在信息资源整合、全面透彻感知、专业模型提升、智能应用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和升级,使“数字防汛”向“智能防汛”提升迈进。

1洪水特性

1.1长江和松滋河

松滋河洪水主要来自于长江,与长江具有相同的洪水特性。松滋口是长江荆南四口分流最大的一口,天然分泄长江洪水入洞庭湖调蓄,因此,松滋河的防洪与长江干流洪水息息相关,是长江干流荆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洪水是由暴雨所形成,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分布与暴雨紧密相连。由于大气环流的活动,大体5月份雨带分布在湘江、赣江及乌江,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带徘徊于长江干流两岸,中下游进入梅雨季节,7月中旬至8月上旬雨带移至四川和汉江流域,长江中下游进入大汛,8月上旬北移,9月雨带南旋回长江中下游,长江出现秋汛。长江中下游地区成灾性大洪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全流域型洪水,为上游与中下游雨期重叠,暴雨面广、强度大,系极端异常天气,上、中游、干、支流洪水相互遭遇,形成持续时间长、洪水量特别大的洪水,如1954、1998年型洪水;二是局域型洪水,在上、中游局部或某支流上发生强度非常大的集中暴雨,形成洪峰流量高、短时段洪水,如1981年型洪水。

1.2洈河

洈河洪水主要来自于上游山洪,洈河流域上游地处五峰暴雨中心,每年的降雨过程既类似于长江,又呈现暴雨集中且雨量大的特性。因此,洈河洪水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危险性。洈水水库建成后,拦截上游的山洪调蓄,缓解了洈河的防洪压力。但是,当洈水水库水位达到94.00米时,按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将开闸泄洪。

同时,无论是长江、松滋河,还是洈水河,汛期既要承受上游来水,又受下游洞庭湖水顶托影响。如果上游与下游降雨同步,江水、湖水遭遇,江河洪水位将大幅度升高且持续时间增长,此类洪水为最不利的洪水组合,如1998年型洪水,新江口站水位超历史最高洪水位0.09米,达到历史新高46.18米,水位超设防75天、超警戒62天。

2防汛减灾应急管理平台设计

2.1防御“五四”型洪水方案

2.1.1抢筑子堤

根据推算的“五四”型洪水位,结合我市工程现状,市防指统一规定:以1998年洪水位为准,干堤安全超高1.5米以上,支堤和重要民堤安全超高1米以上,民垸堤防安全超高0.6米以上。按此规定,老城镇江心垸需加做子堤0.6米,填筑土方7000立方米,杨林市镇建设垸需加做子堤0.5米,填筑土方4220立方米。上述乡镇要做好抢筑子堤的各项准备工作,并编制相应预案。

2.1.2分蓄洪

1)平垸行洪民垸分蓄洪:根据荆州市平垸行洪民垸分、蓄洪调度运用方案,若长江发生大洪水,平垸行洪巩固工程将随时按调度运用方案分蓄洪水,分蓄洪民垸涉及涴市镇大口垸和经济垸、八宝镇李家咀垸、老城新华垴垸和义兴垸。上述乡镇要做好各民垸人畜转移准备工作,并编制相应预案。

2)荆江分蓄洪:若新江口水位达到46.15米,沙市水位相应超过45.00米时,将应用荆江分洪工程分蓄长江洪水,减轻沿江各地的防洪压力。我市荆江分洪指挥部将组织人力、物力赶赴荆江分洪区一线参与防洪,荆江分洪区人畜转移安置指挥部要按上级指示做好分洪区人畜转移和安置工作。

2.2防御山洪灾害方案

2.2.1监测预警

进入汛期,有山洪灾害防御任务乡镇、村组的山洪防御机构随即进入工作状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逐处落实监控人员,监控重点定在人口集聚区、交通要道、易造成河道堵塞地段;暴雨来临前要加强巡查,充分利用已建的市、乡镇、村、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和山洪预警监测系统,做好水雨情的预报和上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按照预警标准,达到一级即发出红色预警,迅速组织危险区人员转移,预警标准及降雨量按下表1划分。

2.2.2防御及转移方案

山洪灾害防御方案一般采取躲灾避灾的非工程措施,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将山洪灾害防治区划分为危险区和安全区。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般处于河谷、沟口、河滩、陡坡下、低洼处和不稳定的山体下,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各山洪防御机构要根据辖区的具体情况,划定危险区和安全区,拟定两区的交通路线,并对道路进行整修和保养,确保转移路线畅通。

2.3防御地质灾害方案

地质灾害防御的任务是掌握易发地点,做好水雨情预报,完善预警和监测体系,采取专防与群防相结合的预防措施,有地质灾害防御任务的乡镇要成立地质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御总负责。对易出现山体滑坡的区域要布置监测点,采取重点监控措施,做好详细的调查摸底工作,划定区域、溪沟,并加强巡查,做好水雨情的预报工作,暴雨来临前加强巡查,发现异常及时报警,以利区内人员迅速转移。各村分别成立山地灾害防御、监测、转移等专班,做好各自防御区域内的防御准备、调度等工作,制定详细的转移预案。风险区域内的人口、牲畜要登记造册,到户到人;转移路线、转移地点要预先确定;交通工具要预先落实,登记造册,随叫随到且状况良好,紧要关头疏散转移群众,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结语

我国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具有范围广、破坏力强等特点。自古以来,防汛减灾就是我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项重点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大量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我国的防汛减灾工作卓有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防汛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应急管理方面,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不断加强监测预警、防控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精确、实时地掌握各类水灾风险动态,提高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事件的能力,减少人民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文婷.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2.

[2]唐勇.城市防汛管理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7.

[3]丁留谦.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7,27(3):8-10.

论文作者:张永波,王俊峰 邓年昌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防汛减灾应急管理平台的设计与研究论文_张永波,王俊峰 邓年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