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聪
广东省六建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SMW工法是一项逐步新兴起来的基坑围护工艺。本文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SMW工法结合组合支撑体系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现场监测数据,实践表明,该支护形式切实可行。同时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SMW工法;组合支撑;监测;关键问题;
1.引言
基坑作为临时性支护结构,虽其有效使用期短,但其造价占整个项目的比例不断上升。为减少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保证基坑安全,对于深基坑一般采用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结合锚索、内支撑的支护形式,此类支护结构技术成熟、刚度大,变形小、安全性高。而SMW 工法桩作为一种劲性复合支护体系,较前者具有经济、工期短、污染少等特点。本文综合考虑场地、地质条件等因素,介绍了SMW工法结合锚索、内支撑组合支撑体系在某安置房基坑中的成功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市中心,设3层地下室,基坑长约260m,宽约80m,开挖面积约20800m2,开挖深度11.9m。场地北侧11.0m为一至三层厂房,浅基础;南侧10.0m为小河涌;东西侧紧邻市政道路,距地下室边线最近3.0m;周边分布煤气、自来水、高压电缆等管线,埋深1~2m。具体如图1所示。
场地地质条件差,根据岩土地勘资料,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主要分布填土、淤泥、淤泥质土、粉砂、中粗砂等,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图1 基坑周边环境图
3.基坑总体方案选型
3.1选型原则
①安全可靠,确保周边建筑、管线的正常使用;②经济合理,基坑作为临时结构,在确保基坑本体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③技术可行,设计方案与施工机械设备相匹配;④施工便利,为地下结构施工最大限度的提供施工便利要求,减少总工期; ⑤可持续发展,考虑节能降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2选型优化
本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开挖深度大,属一级基坑。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场地特点,采用常规方案:φ1000灌注桩+φ850三轴搅拌桩止水+两道内支撑,该结构刚度大,止水效果好,整体稳定,技术上满足要求,总造价约3600万元。与业主交谈中,业主提出,造价太高,同时西侧地下室边线外3.0米有一条军用光缆,且不可移动,西侧支护施工空间不足。针对此种情况,设计人员优化基坑支护设计方案,考虑到SMW工法桩具有支护兼做止水双重功效,且占用空间小,故选用SMW 工法桩+两道内支撑,总造价约3100万元,成本降低13.9%,同时解决了西侧支护施工场地不足问题。方案基本确定后,业主再次提出,本项目为安置房工程,对总体工期要求严格,现有方案支撑体系全部采用混凝土内支撑,影响土方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工期不能满足要求。根据业主意见及场地特点,再次优化基坑支护设计方案,采用SMW工法结合锚索、内支撑组合支撑体系,具体如下:南北侧长边部分采用SMW 工法桩+三道锚索,四个角加设两道角撑,总造价约3000万元,成本降低16.7%,同时为地下结构施工最大限度的提供了施工便利要求,减少了总工期。典型支护剖面见图2。
4.监测结果分析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选取关键施工节点,分为七个工况:工况一,基坑开挖至冠梁底(-2.3m);工况二,土方开挖至第二道锚索底(-5.5m);工况三,土方开挖至第三道锚索底(-9.0m);工况四,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11.9);工况五,基坑底板浇筑完成;工况六,底板浇筑完成14d;工况七,底板浇筑完成28d。
图2 基坑典型剖面图
4.1深层水平位移
图2为基坑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深度变化曲线。由图可见,工况一基坑变形较小,随着基坑的开挖深度的增加,水平位移变化加剧。工况四,基坑累积水平位移达到最大值,出现在基坑中下部约-8m处,其值约45mm。工况五开始,变形速率变缓趋于稳定。变形曲线并不平滑,有明显凹点,主要是由于锚索预加力的作用,竖向位置与锚索竖向位置基本重合,说明锚索施加预应力对控制基坑变形起到明显效果。
图3 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
4.2地表沉降
图4 地表沉降变化曲线
图4为基坑地表沉降随开挖深度变化曲线。由图可见工况二至工况四期间,地面沉降变化明显,工况五开始,变形速率变缓趋于稳定。地表沉降最大值约15mm。
综上所述,基坑最大深层水平位移约45mm,地表沉降最大值约15mm,均在容许范围内。SMW工法结合锚索、内支撑的组合支撑体系的方案是安全的、可行的。
5.关键技术问题及注意事项
5.1 SMW工法适用性
5.1.1场地适用性
SMW工法是一种在连续套接的三轴搅拌桩内插入型钢形成复合墙体,地下室回填完成后拔出型钢,型钢可重复利用,场地必须具备型钢拔出的必要条件。大量实践工程表明:基坑开挖边线外需具备6m以上空旷空间,以便型钢拔出期间吊车等设备可驶入,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本工程南北侧具备10m空旷空间,东西侧为市政道路,型钢拔出大型设备驶入便捷。
5.1.2地层适用性
SMW工法地层适用性主要由三轴搅拌桩机控制,适用于填土、砂层、黏土层。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三轴搅拌桩的有效入土深度。三轴搅拌桩机主要靠钻杆自重钻入,不能加压,绝大部分填土、砂层、黏土层能钻入,而对于强风化岩层一般不大于1.0m。设计时桩的入岩深度不宜大于1.0m,避免实际施工时有效桩长不足导致嵌固深度不满足要求。
5.2水泥土局部抗剪验算
水平土压力直接作用于水泥土,通过水泥土传递给型钢。水泥土的剪强度必须满足型钢间水泥土错动剪切承载力要求。水泥土的抗剪强度一般无法直接获取,实际工程中一般可取水泥土28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1/3。水泥土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同的土层强度有所差异,根据当地大量水泥土抽芯检测结果发现,淤泥中水泥土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般能达到0.5MPa,而砂层、黏土层中普遍能达到0.8~1.0 MPa。
通常砂层、黏土层中,开挖深度小于10m时,水泥土局部剪切基本能满足要求。而基坑开挖中下部位置为淤泥时,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型钢间距大、周边有重要建筑物等大面积超载时,水泥土局部剪切验算不容忽视。
5.3型钢、水泥土长度的确定
5.3.1型钢长度的确定
型钢长度需满足整体稳定性、抗滑稳定性、抗隆起稳定性要求,当坑底以下为软土时,型钢长度设计应满足以最下层支点为轴心的圆弧滑动稳定性要求。上述各项稳定性计算及墙体内力变形分析时,以型钢的长度为准,不能考虑型钢底部以下水泥土的长度。
5.3.2水泥土搅拌桩长度的确定
水泥土与型钢作用共同承担土压力的作用,同时兼做止水帷幕。水泥土搅拌桩长度需满足流土、抗突涌稳定要求。对于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丰富、周边环境复杂地区,水泥土搅拌桩长度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需进入不透水层不小于1.0m。同时为保证型钢顺利插入,水泥土搅拌桩底部低于型钢底部不小于0.5m。
5.4型钢桩顶标高的确定
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前,先放线定位开挖沟槽,搅拌桩施工完成后,插入型钢。型钢不同于灌注桩,可以设置较长的空桩。本项目设计时,为节约成本,根据周边放坡条件,型钢桩顶设定为0.0m、-1.0m两种形式。实际施工中发现,标高0.0m剖面,型钢水平向基本成直线;而标高-1.0m剖面,部分型钢偏差偏大,导致后期冠梁施工时钢筋布置困难,局部加大冠梁尺寸,整体不美观。故型钢顶标高不宜低于-1.0m,宜设置为0.5m~-0.5m。
5.5型钢型号及布置的选择
5.5.1型钢型号的选择
型钢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弯矩的大小、水泥土搅拌桩直径、市场常用材料情况合理选择型号。通常三轴搅拌桩的常用直径为850mm、650mm,分别选用500×300×11×18 H型钢、700×300×13×24 H型钢。通常采用Q235钢,对于局部弯矩较大处,可根据当地材料供应情况采用Q345钢。本项目大部分选用Q235钢,局部淤泥较厚处,采用Q345钢,避免抗弯强度不足而使用双排桩,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保证了安全。
5.5.2型钢布置的选择
水泥土搅拌桩中内插型钢,可采用插一跳一、插二跳一和密插三种,主要根据抗弯强度要求而定。本项目由于基坑开挖深度较大,土层较差,主要采用插二跳一、密插两种形式,如图5所示:
图5 型钢平面布置图
5.6组合支撑体系
组合支撑体系有多种样式,同一剖面可采用锚索,混凝土内支撑、钢管撑等形式,也可不同剖面采用不同支撑形式。基坑支护工程采用锚索、内支撑等多种支撑形式相结合的组合支撑体系,主要可为土方开挖及土建施工提供更多的空间,缩短整体工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造价。而组合支撑相比单一支撑有一定不足,主要为:(1)两种支撑刚度不一致,交界面处变形不同,形成薄弱面;(2)内支撑竖向间距往往大于锚索竖向间距,造成两种腰梁标高不统一,整体性较单一支撑降低。
为解决上述情况,本工程设计时特别注意,通过理正深基坑单元计算结合整体计算,调整交界面处一定长度范围内桩锚段锚索预应力锁定值及长度,同时腰梁设置合理的过渡段,使内支撑与锚索腰梁形成一个封闭体,取得良好效果。
6.结论
1)SMW工法能满足基坑支护兼做止水帷幕的双重效果,解决施工工作面不足问题,同时与常规支护方式相比,经济效益明显。
2)采用组合支撑体系,能为土方开挖及土建施工提供足够的施工空间,缩短总工期。
3)通过SMW工法结合组合支撑体系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讨论了关键技术问题及注意事项,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徐 源.SMW工法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难点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
[2] 张 璞,柳荣华.SMW 工法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
[3]高文华,杨林德.软土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时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1;
[4]王志文,陈志波,杨建学.SMW工法深基坑工程位移沉降分析[J].土工基础,2017;
[5]杨建华.SMW工法在复杂条件下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
[6]陈志辉,谢清香,韦启昌.预应力锚杆与SMW 工法组合在某基坑支护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9.
[7]赖学全.SMW工法桩在临近重要建筑物基坑支护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7.
[8]刘国彬,王卫东.基坑工程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
论文作者:王嘉聪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基坑论文; 型钢论文; 工况论文; 组合论文; 工法论文; 水泥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