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_政治文化论文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_政治文化论文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新形势下论文,高校论文,共青团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特别强调,共青团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着眼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1]。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也就是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最根本的职责就是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对于基层团组织来讲,当前最重要的是普遍性的吸引和凝聚青年。只有广泛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才能谈得上有效地组织动员青年、教育引导青年,并最终实现共青团的根本职责[2]。如何在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青年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最少保守、无拘无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不怕失败,他们青春、敏感、热情、富有朝气和活力……无论是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还是国内各种重大变革措施的出台,都会在青年的思想行为中得到反映。当今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格局日趋明显,各种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荡;国内环境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由单一经济成分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存转变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就业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倾向,由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向逐步建设民主政治的转变所带来的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淡化倾向,势必导致人们道德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种多样化的倾向对青年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深刻。这些变化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日趋多元、多变、多样,青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和尖锐,有些人认识模糊,是非不分;有些人过分强调自我,忽视别人;有些人重实惠、图功利等等。但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群体总体素质在不断上升,思想活力和精神需求明显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追求进步、共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仍是主流。这些变化无疑对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拘泥于旧思维,局限于旧框框,甚至拒绝承认或是一味压制大学生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不仅不能起到“空气育人”的文化熏陶功能,甚至会直接损害共青团对于高校青年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新环境和新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行淡化了班级与团支部的概念。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专业、选任课教师、选上课时间、选修业年限,这势必打破专业、年级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成才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以团组织为主导进行主题设计的人才教育模式受到挑战。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共青团组织在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面临一个从教育引导向提供服务转变的过程,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对第二课堂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是后勤社会化的推进营造出新型的学生社区文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学生公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娱乐的重要园区,再加之学校收费制度的实行使学生从过去的教育福利受益者变成了教育活动的消费者。这些都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出了新考验

大学生被认为是最活跃、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处于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具有可塑性与速变性的特点,各种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又充满矛盾,自我调节能力不够完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角角落落,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一种方式、信息传播的载体,其快捷、开放、互动、平等、自由与青年学生年轻、活跃的内在特点相结合产生了强烈共鸣,使得青年学生成为最早最快接受网络的群体之一,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强、最普遍的群体之一。这一双重性既开阔了青年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而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困惑以及贫困的困扰等,很多学生会出现心理上的困惑与问题,有些青年学生在心理上不知何去何从,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充分以互联网等为载体,结合青年学生的就业、情感等困惑,开展服务于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值得研究与探讨。

二、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实现参与主体从过去单一的团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到团干部、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转变

过去由于“单一政治化”工作思路的影响,共青团组织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拉动。要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就要实现从过去单一的团组织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到团干部、共青团员、青年志愿者、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等多种主体参与的转变。由于团员青年兴趣、爱好、需求的多元化,使活动很难满足青年需求,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随着新形势的发展,高校学生组织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高校共青团工作基本上是“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即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两翼,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这就要充分认识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会、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组织,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学校任何行政机构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组织多元化的现状及其发展前途,高度重视学生组织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及其在共青团“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中的作用,研究社团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国情要求,既尊重其自身宗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属性,又加强对它们的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实现一种民主的、法治的、有序的、和谐的管理状态,使其成为共青团工作的有力臂膀。要加强各级团学干部的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级团学干部的教育与培养,建立一支思想过硬、学习刻苦、勤奋务实、作风正派的团学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团学组织的优势,根据各级团学组织自身特点和活动规律进行引导和管理,指导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从财力、物力上真正保证他们工作的正常进行。团支部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团员组织身份的自我认同,增强团员的组织身份荣誉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在团员管理和组织掌控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将思想教育和资源管理相结合,合理调配政策资源、干部资源、经济资源和象征资源,从而实现对各种组织的有效管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共青团建设的新路子,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工作重心实现由单向灌输式向从团员青年需求出发的引导和服务的转变

政治组织、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是共青团集于一身的组织属性,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也与此相对应。三者之中,以政治属性为核心,而其余两者因其辅助功能和时代需要也不能偏废。共青团的传统工作模式存在着“灌输式教育”的取向,即不考虑或不充分考虑青年的需求和好恶,单向地进行政治灌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共青团组织的普遍情况一致,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政治定位高度集中,另两个组织属性和职能被削弱甚至忽略,这在保证了共青团的核心属性与核心职能的同时,也限制了共青团组织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需求的主流由强政治性转变为强发展性,这意味着高校青年工作的重心也应转变为“服务需求”。要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就要实现工作重心从单向灌输式到从团员青年需求出发的引导和服务的转变,最近几年,因为社会转型的加速,大学生群体中经济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从低端到高端的各层次、全方位的由质到量迅速突显。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更加珍惜自己的组织特色和组织优势,继承发扬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新途径、新手段、新方法,增强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把广大团员学生紧紧团结在团组织的周围,使他们成为理想远大、政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把握团员青年的特点,努力满足团员青年的根本需求,是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组织存在的内在根据和必须保持的组织特性。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作用日益显现,要学习、要成长、要发展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显著特征和核心需求。为此,高校共青团必须把服务团员学习、成长和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部工作体现为服务团员学生,不断满足团员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建功成才的需要。

(三)工作方式实现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向兼顾重点活动和日常工作方向转变

由于共青团工作的活泼性和共青团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共青团工作常采取运动式的动员组织方式,一时轰轰烈烈,过后烟消云散,而基层共青团工作更因为资源保障不稳定等因素而易于有此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近年来的基层共青团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大方向迈进,但如果过分强调团的工作套路化,共青团组织特有的创造性的活力就会减弱,这无形中也会对共青团的发展思路和精神面貌产生消极影响,并将影响到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众组织的根本属性。因此,要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就要实现工作方式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向兼顾重点活动和日常工作方向的转变。

我们需要将特色活动与点滴教育相结合,打造具有高校共青团特点和院系文化特色的工作品牌,夯实一线共青团的工作基础。以品牌谋发展是最近几年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理念之一,品牌活动的影响对于团组织的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基层共青团的品牌工作应与共青团特点和本院系的学科特色相结合,具有浓郁的青年气息和文化气息,能够成为本院系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代表;基层共青团的品牌工作应与本院系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不以资源数量和活动规模为追求,而以受学生欢迎程度为目标,以提升育人内涵为目标;基层共青团的品牌工作应注重组织机制的改进,使其成为大学生乐于参加、易于参加的活动。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放大“品牌”的视野,将其从“活动”拓展到“工作”,使这样的品牌工作更为扎实,学生能够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共青团的形象和影响也就从中确立了。

(四)沟通渠道实现由单一向多种形式的转变

团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各级团组织有不同的管辖范围,信息沟通渠道较为单一,资源条块分割,参与面不广,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日趋多元、多变、多样,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班级与团支部概念的淡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单一的沟通渠道已经无法满足于当前的需求,我们需要实现沟通渠道从过去单一的向多种形式的转变。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新形势下组织动员青少年的方式,要积极主动利用网络、热线、非正式组织、邮箱、短信平台、接待等手段,与团员及时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有效的交流沟通,准确了解和把握他们的需求,拓展共青团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特别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立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信息平台,实践以组织建设上网、校园文化上网、社会实践上网、志愿者行动上网等为主要内容的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工程,要建立及时准确了解学生需求和与学生沟通的渠道、机制。

三、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着力点

(一)用先进的思想引领青年

高校共青团的首要战略任务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面对社会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信念的支撑、先进文化的熏陶、良好品行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培育。不同学生的思想水平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人生奋斗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目标要求所有学生,我们要分层次、有针对性、灵活生动地开展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的引领工作,帮助他们打牢成长进步的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群体总体素质在不断上升,思想活力和精神需求明显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追求进步、共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仍是主流。从2008年初的抗击雪灾,到奥运火炬传递,到抗震救灾和奥运会,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也使大家看到了这一代青年当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和潜能。我们要通过有说服力的理论和实例,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尊重青年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的利益面和需求面多元化,共青团工作不能再按照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单一政治化”的工作思路,即不考虑或不充分考虑青年的需求和好恶,单向地进行灌输教育,使活动很难满足团员青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大学生对于共青团工作的要求多了也更现实了,有问卷调查显示,在“你认为应当如何进一步改进高校‘两课’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这个问题上,73%的学生选择了“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关注他们所面临的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这个选项。因此,我们需要去尊重并服务于青年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把服务团员学习、成长和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团员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建功成才的需要,为广大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说,服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前青年学生面临的最普遍、最迫切的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促进就业创业。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青年就业问题更加突显,今后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仅就上海来说,2009年高校毕业生15.8万人,比2008年新增0.9万人,增幅达到6%。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成为共青团组织实现服务成效的首要任务,当然,共青团组织的优势不在于能够提供多少岗位,不在于能够筹集多少资金,更不可能出台多少优惠政策,其优势来自于对青年学生的深入了解、与青年学生的紧密联系和对青年学生的有效影响,最根本的是在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竞争力方面下工夫,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素质和技能;扶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共青团组织既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服务,又要突出入学和毕业两个重点阶段;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重点群体;既要力所能及地开展各项就业创业促进工作,又要突出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和竞争力这两个重点环节。同时,要做好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为重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以探索建立合理、有序、有效维权机制为重点的大学生权益维护工作。

二是注重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事实证明,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确实经受了历练、增长了才干,加深了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当代大学生最缺的是实践锻炼,共青团恰好弥补这一空白,长期以来,共青团把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创新组织形式,形成长期与短期结合、集中与个别相辅的良好局面,努力寻找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新的切入点和观察点,结合时代特点、时代任务摸索社会实践的新路子、新办法,形成了假日小型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模式,通过引导他们投身实践,使大学生把科学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党的功绩与国家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把远大理想与扎实奋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工作激情转化为坚定的意志品格,使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和志愿者服务成为大学生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成为我们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方式。

三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各类文体活动、学术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它能够培养学生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面素质。文化育人具有影响广泛、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都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拥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动员力。在社会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选择日趋多样的今天,我们要从自身特点出发,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影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高校团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

高校共青团干部是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力量。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力的增强需要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和感情来吸引广大青年学生。2008年抗震救灾的斗争中,许多团干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共青团干部是有人格魅力的,团组织是可以用感情来吸引团员青年的。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团干部要加强学习,做青年学生学习的表率;要深入学生,深入生活,熟悉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并以这些方式为载体来渗透我们的工作、创新我们的组织建设模式,保证我们的工作能够广泛地影响到青年,我们的组织能够深深地扎根于青年;要深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政治敏锐性;要在面对困难、矛盾时不退让、不回避,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总之,高校团干部要做到忠诚党的事业、热爱团的岗位、竭诚服务青年,政治上可靠、作风上扎实、自律上严格,做到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3]。

收稿日期:2009-01-02

标签:;  ;  ;  ;  ;  ;  ;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凝聚力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