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能力不足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是我国论文,障碍论文,需求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形成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存在大量下岗职工。解决我国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对策: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城市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
目前,我国为了扩大内需,政府、厂家、商家不断采取多种措施:如政府倡导个人消费信贷以促进消费,厂家、商家家电大降价,服装亏本销售,交通、运输微利经营……。然而,这一切都无明显效果。障碍在哪里?我认为,有效需求能力不足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障碍。
一、有效需求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形成有效需求能力不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上出现了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明显拉大,且有继续扩大之势。我国1978年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16,当时,我国是全世界收入分配差距最小的国家,然而这种收入分配的“均等”“平均”“公平”却是以损害、牺牲生产的“效率”为代价,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提高到2001年0.423。基尼系数迅速变化,表明中国已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据测算,我国目前亿万富翁人数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而与此同时,我国还有5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20%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20%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之比为6.53:1。1998年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占20%高收入者拥有42.4%的财富,拥有50%以上的居民银行储蓄。城镇居民中占20%的最高收入户年收入10962元,而占20%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447元,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比为4.5:1。
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在消费市场上,缺少的绝不是支付能力,而是消费的意愿。他们不仅是国内市场高档消费品的消费主力,而且更是进口消费品的购买主体;他们不仅以消费的数量,尤其以消费的质量、品位、档次、时尚影响着社会的消费理念和方向。但是,我国约13亿人口中,9亿多人口在农村,城乡差距较大,城乡消费至少相差20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低收入人群中又加进了日益膨胀的失业、下岗群体和离退休人员,他们合计占城镇贫困家庭的86.9%。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食物和衣着的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50%以上,恩格尔系数维持在6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值近12个百分点。这就是说有相当大的低收入阶层把原本不多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上,他们的节俭是收入低下的不得已的行为。为了购房,为了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为了在意外的情况下能支付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为了防止不幸和增加生存的安全感,甚至为了置办一件耐用消费品,不得不牺牲眼前的消费和享用,艰难地提高着边际储蓄倾向,从而使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所以,要解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问题。
(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形成有效需求能力不足
全国将近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9亿多农民,从数量上看是中国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但改革对于物质起点较低的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生活状况的改善只是从贫穷到温饱。除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之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非常低。对于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很低的农民,任何收入的提高都会本能地撩拨起他们的需求欲望。所以,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实际消费倾向都很高,工业品、家电、高档服装、外出旅游等需求收入弹性都较大。然而,绝大多数农民手中的钱并没有按照收入增长的速度成正比例地变为现实购买力,反而以比收入增加更快的速度凝固为储蓄,形成结余购买力。统计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再度出现回落,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取得比上年增长9%的基础上,便进入了急转直下阶段,1997年比1996年增长4.6%,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4.3%,比上年又下降了0.3个百分点;1999年仅增长4%,比上年又下降了0.3个百分点;2000年只增长了2.1%。由于基层存在着的屡见不鲜的农民收入“兑水”现象,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速比上述统计数字反映出来的增速还要低。1990-1999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58.8-0.52.6之间,1997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数为0.55.1,仅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初的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划分,广大农村居民普遍还处在温饱状态,生活消费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所以整体上说,我国的农村是一个广大的蕴含了需求收入弹性很强但却极其缺乏支付能力的低消费水平的市场。
由于购买力的不足形成了“不是有钱不想买,而是想买又买不起”的尴尬状况。另外,目前农村消费环境比城市落后得多,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差。因此,城乡居民对商品种类和性能的要求不一样,城市滞销的商品在农村也不一定有市场,城市热销的商品,到农村也不一定热得起来。中国城乡消费水平之比,1985年为2.3∶1,1995年为3.4∶1,1996、1997年为3.1∶1,这就是说,直到1997年,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1个城市人口。例如:1997年年底,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沙发、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录音机和照相机拥有量分别是79.57、21.87、8.49、27.32、32.02和2.06,仅仅相当于城镇80年代初期的水平,落后了将近20年。许多新的耐用消费品如影碟机、录像机、摄像机、家用电脑、钢琴、微波炉、空调器、淋浴热水器、抽油烟机等在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
开拓农村市场,众多商家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效果普遍不理想,原因何在?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只有消费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只能望梅止渴。
所以,要解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问题,必须着重解决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
(三)城市存在大量下岗职工,形成有效需求能力不足
据1999年统计,全国企业(西藏未作统计)实有下岗职工937万人。其中,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652万人。而且这些下岗人员一般年龄偏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很重,对这部分仅靠领取失业救济金过活的人们来说,既要供养老人生活,又要培养子女上学,虽然他们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但无奈手里钱少,甚至没钱,有效需求能力几乎等于零。
对于城镇普通在职工人,这些人虽然暂时还在工作,但对改革的发展趋势还不是很明了,很多人身上还承受着下岗的压力。正是由于预期收入的保险系数较小,迫于下岗后的生计问题,他们消费起来自然也十分谨慎,他们不得不把收入中的大部分存入银行以备不测。
所以,要解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问题,解决下岗职工的困难问题势在必行。
二、解决我国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对策
鉴于扩大内需存在的以上主要障碍,我认为解决我国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问题关键在于:
(一)解决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
正确地实施宏观调控,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当基尼系数在0.6左右时,就会采取缩小差距的调控措施。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党的奋斗目标是使绝大多数劳动者共同富裕。因此,我们不能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标准为参照系,而必须从现在起逐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断调节和控制贫富差距,切实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必须努力作到: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集中力量把“蛋糕”做大。只有生产力发展了,“蛋糕”做大了,才能为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控制收入差距,抑制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和以权谋私的黑色收入,
积极倡导扶贫济困、助人为乐。救助弱势群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有资料表明,农民收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大体增长1.18个百分点,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多年来,我党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一直在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对农业实行保护和补贴政策,使农民从政策的优惠中增加利益;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特别注重加大科技投入;有重点地抓好农村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批发和贸易市场;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调整农民的就业结构,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接起来,将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稳定党在农村的政策等等。这些措施还要继续加强。
更加紧迫的是,我国加入了WTO后,农业面临两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在农产品供给上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相比处于劣势;二是外资大量进入我国,并且物美价廉。我们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生产出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安全、卫生的农产品,力求与国际经济接轨。
在国际上,我国农产品出口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2002年以来,统计显示:山东省2月份大宗农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冻鸡下降53.2%,花生下降1.7%,蔬菜下降7.9%。3月1日,日本以大蒜农药残留超标为由,开始对我国出口的大蒜等植物源性产品每批都加验农药残留相关指标。1月25日,欧盟方面作出停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此后18家禽肉加工业的对日出口也受到限制。况且,在国内,人们也在宠爱“绿色食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选购食品和饮料,要看是否不含添加剂、防腐剂和色素的三无食品;选购蔬菜果品,要看是否不施用化肥、农药,是否为野生菜果、农家放养的禽蛋产品等“绿色食品”。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准备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我们不能也无力把外国的农产品拒之于国门之外,积极的办法是加快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使农产品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比如,2001年8月份,山东的“中草药”鸡投入日本市场,半年的时间就出口6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山东沾化县有中国冬枣之乡的美称,据说,品种珍贵售价较高的冬枣,唯有此地才能种植。
另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还要把畜牧业、渔业、水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培育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还要说明的一点,抓好农村计划生育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尽管与过去相比明显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况且,农村人口出生率普遍存在瞒报的现象,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甚至在个别地区也采用了极端的手段,但农村人口增长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控制。例如,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就大量暴露了这类问题,在1998年大洪水后的赈灾中,许多被瞒报的人口突然“冒”了出来。而人口的过快增长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搞好农村计划生育,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
(三)解决好城市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履行政府职能,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让弱势群体能够安居乐业。
第一,广开就业门路,增加下岗职工就业机会。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根本措施是开发就业岗位。要通过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投资政策的调整,使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对下岗职工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以及直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下岗职工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弱势群体需要救济,但他们更需要就业本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另外,在帮助下岗职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同时,也要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鼓励他们录用下岗职工,为政府排忧,为下岗职工解难。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程度和覆盖面,改变目前社会保障职能由企业承担过多的现象,尽快实现保障的社会化,使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就业者,均能参加和享受社会保障。
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般在70%-80%之间,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40%左右,而我国1999年仅为26.9%。这也说明,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