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预期研究
李凤婷,郝建新,辛丽峰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观察法,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的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状以及未来变化预期,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最后从整体上对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互适应性进行思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预期变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既2005年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新农村之后,国家再次提出的一项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国家对乡村演变趋势的准确判断,也顺应了亿万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细化阶段性谋略,确保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村社会焕发新气象。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22项具体指标,首次建立了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在生产方式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优化乡村发展布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坚持集约用地,规模化经营与小农生产经营变革并举,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改善生产设施条件,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在生活方式层面,着力于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在居住方式上加以完善,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式(82)表明,如果从惯性坐标系OXYZ中的一个固定窗口来观察,车轮的振动是简谐的,频率就等于外力的频率,振幅是α的周期函数,式(82)是其傅里叶级数形式。
企业审美文化指导下的和谐企业构建过程中的配合匀称还把包括企业运行的有序进行,员工的良性竞争,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自然有序的关系交流。因此,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员工上访等都是与“配合匀称”原则背道而驰的。
一、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农村中的体现
(一)生产方式的现状
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对生产方式的定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是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是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建设性内容——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农村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农业与非农业。
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下的物质资料来源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大类,从目前农村地区的种植情况看,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豆类、薯类、青稞、蚕豆、小麦为主要作物,也是农村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食品来源;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油料、蔬菜、瓜果类等。
非农业生产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已经趋于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大部分人员开始从事非农业生产,比如工业,建筑业,商业等等,并且比重还在逐年增加。
(二)生活方式的现状
生活方式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主要包括人们的衣食住,精神层面主要包括人们的教育、社交、休闲娱乐等,但这两个层面又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在教育随笔的写作中沉淀教育智慧。一个班主任的专业智慧从实践中来,从阅读中来,从思考中来,更从写作中来。李镇西说过:“实践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思考是写作的灵魂。”反之,写作监督实践,写作逼迫阅读,写作催化思考。写作调和实践、阅读、思考,写作生发智慧。写是做的监督员,当我们和学生谈话,给学生开班会时,如果想着要把这件事如实地记录下来,那一定会非常谨慎,话说得合适与否,会不会伤到学生的自尊,班会的策划是否妥当,都会仔细斟酌。
居住方式。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住以院落为主,占地面积较大,并且村落之间布局不够紧凑,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虽然国家一直在倡导新农村建设,部分地区出现了公寓式楼房,节约了土地,但一些生活问题也随之而来,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距离耕地距离远等等。
消费方式。当前农村地区主要的消费支出在饮食方面,这是最基本的消费。但是随着经济收入的提升,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出现,例如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但目前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是属于加快升级的过程,中高端、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加。
社会交往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更多的体现是一种相互关系,是主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客体之间产生的相互行为与相互活动方式。社会交往需要借助外在的载体,主要包括交通和通讯方面以及人情礼节方面的消费。
电动机械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为新一代职业农民带去了福利。例如无人机为大面积景观树进行喷洒农药,并且大型承包户的经营目前都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喷洒农药作业,这反映了农业正在科技化的道路上逐渐开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农业发展的目标。尽管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从追求农业现代化到实现现代农业,这是在土地规模经营后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3.娱乐方式的变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生产生活未来变迁的分析
(一)农村生产方式的变迁分析
1.土地规模经营后对生产方式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土地经营的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传统的小农户生产模式,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2)现代化的家庭农场,以土地承包大户经营,集中耕种收获的季节以雇佣劳动力展开经营。(3)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如果从广义上来区分的话有小农户和规模化两种经营模式。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多种形式展开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化经营更加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后的机械化生产。
图1 徐州市主要年份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从图1可明显得出2000年至2017年间徐州市小型机械生产有一个很大突破,这也是从人力蓄力转向机械的一个标志,但在这一期间,大型机械的数量还是很少的数量;从图1能够明显看出2010年之后呈现出大型机械数量明显增加、小型机械快速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土地规模经营下机械用具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五,自然计算是非终止的。也就是说,自然计算系统与其环境持续相互作用,并且只有当系统(例如,生物体、群体)停止存在时,该相互作用才终止。
2.小农户生产方式的变化
筒型基础在海上风电场建设中主要应用于测风塔和海上风机结构基础,大致分为三种型式:单筒型,多筒型(三筒或四筒)和天津大学(练继建教授和丁红岩教授研发团队)与道达公司研发的单筒多舱复合型。典型应用工程案例如表1、图1~图 5所示。
(二)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分析
过去很多农村饮水工程硬件不配套,工程建成后一些群众在水表前加三通或其他方式偷水,还有的工程高位蓄水池没有水位控制系统,工程管理人员较多,工程管理难度较大。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和水源距离远、管线跨度大、供水点情况不同的实际情况,宁夏大胆引入先进的信息科技,加强工程硬件设施建设,如联户水表井、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逐步破解管理难题。
小农户生产方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家庭内部直接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才会转化为商品销售,转化率相对来说比较低。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农生产方式出现了很多的弊端,生产设施条件差,个体农化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纯粹小农生产的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现阶段小农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相互联合以及推动转向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间的车轮下农村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从个人角度感知,从2017年开始,农村地区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卫生方面,展开了集中整治,每个村庄安排了保洁人员以及大型集装型垃圾桶并由村支部牵头向每一家展开沟通,垃圾不在乱丢乱放,特别是在“厕所革命”上展开了实际行动。从总体上看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消费方式的变化
(1)观察对比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3天、7天、14天)脑水肿体积的变化。采用脑CT与图像分析软件Image pro测量各层面的脑水肿面积,脑水肿体积=脑水肿面积×层高。(2)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分数为0~100分,项目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小便、控制大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与上下楼梯10项,<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41~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100分为正常,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佳。
从经济层面去分析变迁原因,一方面农村的市场经济不断开拓,农民的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不在单纯地依靠农业收入,并且农产品的销售方式除了传统的市场销售,已经开始开辟了广阔的互联网道路,在价格上明显占据了优势;除此之外农产品加工,例如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以“果都”著称,除了对外销售,本地有两家大型的水果罐头加工厂,不仅消耗一部分农产品,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部分就业岗位,带动经济要素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1.居住方式的变化
文化生活方式。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是人们在闲暇时间的活动方式,包括生理心理以及其他的生活需要。过去农村地区最常见的生活娱乐主要以看电视听广播或者亲戚朋友之间沟通为主,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网络的普及,娱乐方式也在趋于多元化,但是娱乐的地点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农村休闲娱乐的方式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人们的生活理念变迁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导向。过去农村家庭闲暇时间的支配过于单一,人们对这方面的也没有过多的关注,而现今生活水平逐渐改善,除了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外,开始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生活的视角也在慢慢发生改变,生活广场,健身器械等在逐步完善当中。
三、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
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落脚点在 “生活富裕”,而最能够体现这一目标的便是人们在消费方式上的改变。过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小农生产方式下,人们消费方式单一,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慢慢多元化,教育、医疗卫生、家庭设备,交通工具等方面的投入开始加大。2000年徐州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约5236元,2017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约10671元,增长了约51%。
(二)政治因素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重中,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2013年发布创建“美丽乡村”的意见致力于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明确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是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的有效切入点,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意义重大。
(三)文化因素
文化层面更多的是在观念上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新的教育观、消费观以及生活理念。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有了开阔视野的机会。也充分认识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不论是交通、通讯还是农业生产都带了福利;除此之外,乡村振兴倡导乡风文明,这也是文化熏陶的组成部分,乡村的风气如何,体现了未来农村的发展走向,是乡村的灵魂所在。
四、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互适应性分析
(一)生产方式层面
村振兴战略是在一定高度上对未来农村农业发展的期望,必须要结合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做出规范性调整,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协调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系统上要能够考虑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各种要素的投入要经过实地的考究以及专家的评审,确保生产系统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农村地区也不能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要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不论是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上还是小农生产的经营方式,要能够主动保持与国家政策的步调,坚持发展绿色农业。
(二)生活方式层面
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加强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美丽乡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许,但在这一长期规划中必然会出现许多矛盾,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必然要去科学规划村庄的建筑布局,整治公共空间的以及庭院的环境,那么可能会影响到当地的居住格局,所以一定要考察民情,尊重村民的意愿而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对于村民而言,也应该遵守制度安排,不应为了利益而在拆迁区私自建筑住宅以获取高额的赔偿补贴;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重点,必须要提高公共意识,为了更好的建设乡村共同努力。
五、结论与未来展望
乡村振兴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适应与丰富的过程,也是乡村共识不断积累的过程。生产方式的变迁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层面,生活方式则是情感、观念习俗、文化体制的体现。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更需要乡村的集体意识来稳定与发展,实现互惠才能推进更好的乡村建设与发展。
(一)职业化农民会成为新时代现代农业需要的帮手,新型农民会在农业上不断施展才华,共同致力于农业发展的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政策层面持续加大对农业投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帮助农民增收,改善生产与生活条件。
(二)农业现代化这一过程会逐渐转向为结果——现代农业,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常态,农业的发展结构必将更加合理化。规模化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常态,农业带来的利润将更加可观。
在日本,1985年墨田区建成的相扑摔跤竞技场成为著名的大规模雨水利用设施。这个竞技场里的建筑物屋顶是雨水利用系统的集水面,集水面积达8 400 m2,收集的雨水被导入地下存储罐中用于冲洗厕所和清洗空调。在社区层面,一个被称为“Rojison”的简单和独特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已在东京地区的居民住宅屋顶普遍推广开来,所收集的雨水被用于浇花、消防和紧急情况下的饮用。截至目前,东京大约有750处私人和公共建筑物上安装了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三)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更加完备,现代农村的建设与治理更加制度化合理化,城乡融合会进入到一个更加和谐的阶段,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张卓元.政治经济学大词典〔K〕.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8.
〔2〕于法稳.基于健康视角的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8,(04):06-15.
〔3〕郭晓鸣,张克俊,虞洪,高杰,周小娟,苏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 〔J〕.农村经济,2018,(01):11-20.
〔4〕吕聪.城乡增减挂钩政策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
〔5〕邓翠华,张伟娟.生活方式绿色化及其推进机制论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65-71.
〔6〕邵帅,郝晋伟,刘科伟,杨史瑞.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视角下的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格局重构研究——框架建构与华县实证〔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5):84-93.
〔7〕杨杭.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农村生产生活变迁探源〔J〕.新西部:理论版,2015,(09):45-46.
〔8〕于法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J〕.国家治理,2018,(03),03-06.
〔9〕张三元.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8,(03):18-24.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234(2019)01— 0087— 03
收稿日期: 2019— 01— 09
作者简介: 李凤婷(1990—),女,江苏丰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建设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