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国家形象的逻辑关系
代 悦 张永红
【摘要】 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良好国家文化形象,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和最终旨归。坚定文化自信,可以通过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树立包容、创新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提升和坚定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探索二者的逻辑关系,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彰显文明、包容、创新于一体的国家文化形象,对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塑造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符合的国家文化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国际认同,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健身俱乐部的男女会员比例分别为得知23.2%和76.8%。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男性会员在潜意识里认为健身操是只有女性的练习,男会员多半倾向于器械练习或球类项目。通过调查得知:25-45岁的会员是参加锻炼的主要群体,这一年龄段的会员大多数已经成家立业,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他们意识到只有拥有强壮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另外健身健美锻炼也有助于消除工作中的压力、缓解不良情绪,这些都是他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树立良好国家文化形象,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和最终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构筑共同思想和精神价值的固化剂,还是协调推进各种文明形态并存的调和剂,更是丰富国家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助推剂。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成果,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之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筑牢了共同思想和民族文化心理基础,最终形成了坚定的文化信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坚守共同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滋养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和凝聚中国力量的巨大价值,驱动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1903年,当《奏定学堂章程》正式确立了国文一科时,与班级教学制相适应的近代语文教育方法也随之产生,讲解法的始出是对封建个别教学的死读(只读不讲)方法的革命。它最先是以对西方传统教学方法的接纳来对中国传统教学方法作反对的。因为传授知识的系统,活动方式的简明等特征,在新式课堂上广泛流传开了。但因受读经思潮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五四”反封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新文化运动的到来,这种教学方法很快就受到指责和改造。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内外民众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国民素质等文化软实力的感知与评价。在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保持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既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增强国家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在国际上建立了更为广泛的“朋友圈”,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可以提升和坚定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认为,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文明,中华文明除了历史悠久以外,更是具有强大的同化再生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文化思想。以此为基础的“和平发展”“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深刻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观、义利观和世界观,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大大提升和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以深邃的文化内涵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
中国作为拥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东方大国,蕴含着璀璨的民族文化和永葆时代活力的新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塑造良好国家文化形象的资源宝库和不竭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途中,文化自信激励和引导着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
第二,文化自信在精神状态层面引领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文化自信从本体维度上来看也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核心价值观和生命力的认同,以及对其发展充满信心的一种精神状态。坚定的文化自信引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以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回首当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着永不言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才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历程中取得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高度重视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开篇中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第一,文化自信在核心价值观层面引导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特质都是其核心价值观的表征与彰显,其发展趋势要受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规约,文化自信是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外在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内涵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依循,也是国家文化形象彰显的中华民族面对各种文明创造、文化滋养泽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所在。文化自信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价值引领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关照了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当今世界,现代性困境和多元文化冲突加剧,只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饱含的核心价值观优势,才能更加全面、自信地彰显积淀深厚、开放包容的国家文化形象。
树立包容、创新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提升和坚定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等重要外交主张,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广泛认可,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家形象还面临某些国家的故意丑化和抹黑,“脆弱的超级大国”“独裁专制”“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论调就曾被大肆宣扬,其实质不过是部分西方国家为达到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政治目的所使的权术罢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良好文明大国形象,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中国必须担负起的重要战略任务。
我很佩服那些微小说的创作者,因为他们敢于“戴着镣铐跳舞”,不仅能在千字左右的有限篇幅里,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常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能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新颖的表现形式与贴切的表达技巧来吸引读者、感动读者。如下面的微小说《等》就是这样一篇作品,原文如下:
一方面,塑造包容的国家文化形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中国历来主张正确看待文化间的相互交往,有效化解文化冲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最终实现“文明共荣”。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优质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各领域良好发展的局面,“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明显增强,这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另一方面,塑造创新的国家文化形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动力。中国文化创新要融会贯通中外古今的各种思想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不断创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驱力。发挥国家文化创新形象长久的魅力,一方面要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点,丰富文化形式,有机整合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胡文涛、招春袖:《文化外交与国家国际形象——一种文化维度的建构》,《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韩拓(见习) 美编/杨玲玲
(作者分别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讲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标签:文化自信论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 国家文化形象论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 重庆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