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论文_龙彬

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论文_龙彬

龙彬(晋江市英墩中学 福建 晋江 362235)

【摘要】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是适当的拓展 ,语文课程因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更需要深入的拓展延伸。这种教学手段在具体教学中却面临着误区重重,什么才是有效的拓展延伸?怎样才能把握拓展延伸的度呢?本文将就此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误区;有效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80-01

而今课堂中 “拓展延伸”环节往往是教学的高潮和亮点。它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机智,也最能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拓展延伸不仅是一种文本的补充,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情感升华。可以说拓展延伸使语文的天空更加广阔。

也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花费大量的心血设计 “拓展延伸”环节,以求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深度和完美。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中,有些“拓展延伸”不尽合理,过于牵强,甚至有“东施效颦”之憾。常见的误区有:多注重形式新颖,少考虑文本约束;多泛化文本内涵,少有教学实际的关注;多做预设性拓展,少见生成性拓展。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一文时,有教师设置“在黑板上画莲花竞赛”拓展环节,形式极其新颖,但却脱离文本约束。又如有些教师课前准备大量内容,课堂上实际应用时不愿意割弃,照本宣科,无视学生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思维火花,结果课堂上呈现的只是预见性拓展,缺少机智灵活的生成性拓展。

那么有效的拓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明确文本拓展的概念界定。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

其次应符合语文新课标理念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还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的阅历浅、知识面窄、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主题的挖掘就不能太深奥,不能超越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同时有效的拓展也遵循必要性、文本性和适度性原则。不考虑拓展的必要性,随意拓展往往会演变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拓展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是没有实效的拓展。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

在课堂中怎样做才能做到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呢?接下来笔者将初步探讨有效拓展延伸的策略。

一、课前预习环节拓展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及课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做好储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往往采用课前拓展策略。主要是做好预览文本,搜集信息、初步感知课文的工作,它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二、课中拓展

1、注重新课导入,制造阅读期待

笔者在执教《一片槐树叶》一文时,就曾使用了这样导入:余光中的《乡愁》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们一起背出来好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背出了全诗,接着我问到: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回答“乡愁”。“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与此相似主题的一首诗歌——《一片槐树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段导入就是以余光中的《乡愁》作为桥梁,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赏读期待,为学生解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补充详实背景,创设入文氛围,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有些文章,或因为年代较远,或因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或因为语言含蓄,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教《我爱这土地》时,教师用课件详细地提供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拓展材料大大拉近艾青所处时代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及主题。

3、抓关键精彩词句,深入理解文本

文本阅读中常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来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笔者教《寻找时传祥》一课时,抓住关键词语“寻找”,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体会二字的深刻含义。学生通过文本中出现的许多现代人已经遗忘时传祥、或鄙视掏粪工这一职业的现象,总结出“在动荡不安的精神家园里,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时代在变,但时传祥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寻找”的意义正在于此,文本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正于此。

4、利用空白悬念,训练想象思维

有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小说结尾续写《清兵卫与绘画》其中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清兵卫开始迷上了绘画,但是,他的父亲又开始嘀咕了。……父亲拿起锤子对着画具一阵猛砸。清兵卫捡起画具的残骸,把画具埋在了他经常去的一棵树下。他回到家后和父母共进了晚餐,晚上便离家出走了。从此之后清兵卫音信全无,也没有人见过那幅画(清兵卫画的),直到过了很久很久,那幅画却出现在了某某博物馆里……”

5、主题对比拓展,归纳深化主旨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采用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将某些有着相似主题的课文进行对照分析,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题思想。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都反映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但前者是通过让人心酸的失败者形象来表现的,后者则是通过让人心酸的成功者形象来表现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表达观点,既开阔了视野,又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课后拓展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后延伸。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教师以“了解鲁智深后来的命运”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水浒传》。此举有利于更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实际教学中,文本的拓展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冷静思考,及时分析学情,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择优慎用,拓展教学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黎恒;何林《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拓展延伸的实践与研究》 当代教学论坛, 2011 第2期.

[3]郭敏《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策略管窥》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0第2期.

论文作者:龙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  ;  ;  ;  ;  ;  ;  ;  

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论文_龙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