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现状及其反思——以广东省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省论文,组织建设论文,为例论文,枢纽论文,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2015)04-0043-07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提出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由政府认定,在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的社会组织中发挥政治引领、业务指导、服务提供、孵化培育、承担管理等功能,经过一定的程序,由各地社会管理领导机构认定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组织联合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设目的是打破传统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双重”体制,促进现有社会组织转型与发展,培育孵化更多的社会组织。由于枢纽型社会组织由地方政府认定并冠名,其认定标准和程序也因各地政府对该类组织认识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从其功能来对其进行定位和界定。 2009年北京首批认定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全部为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先后认定共4批36个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按照分类管理模式基本上覆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广东对行业性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改革领全国风气之先,在涉及其他类别社会组织的改革时,显得较为慎重,做法与北京也不太一样,建设在先,认定在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正式认定省级枢纽型社会组织。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将其作为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并规范管理的突破口。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在政治上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和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建设中理应发挥主体作用,更多地提供社会服务。尤其是工会组织,劳动关系领域矛盾与冲突日益突出,职工群体利益分化,诉求多样,基层组织力量薄弱;草根社会组织十分活跃,鱼龙混杂。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工会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职工群众的需要,团结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劳动关系治理,更好地服务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传统的组织形态、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转型,是一个既有紧迫性又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新的社会组织实践形态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实践形态,相关的研究十分有限,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论述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产生背景、定义、功能特征、作用、现存问题及对策;还有一类是总结北京、上海等地经验或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及行业组织在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过程中的实践探索,提出建议。从研究角度来看,研究者从法团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公共治理、新公共管理等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研究方法多为规范性研究,极少实证性研究,因而文献呈现出来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只知大概,缺少深入全面的描述。 工会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主体,对它的研究与其地位是不相称的。王向民、吕鸽认为,当前劳工维权事件多发频发易影响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草根劳工组织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工会的组织危机,因此,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整体转型的必然要求,而在实践层面上采用项目制运作则可去除行政化给工会带来的弊端。[1]陈姣姣论及工会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法相比的显著优势:具有政治合法性,有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化途径,有庞大的组织网络,由此构成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有利条件,而工会行政化是制约工会回归社会组织基本属性的最大障碍。[2]周志军特别强调,工会行政化导致的最严重后果是脱离群众,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工会去行政化的目标就是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也是工会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的必由之路。[3]工会行政化的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组织功能、运行方式、经费收支、人事制度等方面,[4]此外,周志军还认为工会行政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利益分歧时所持立场的行政化,而最易被忽视的行政化是利用行政资源开展工会工作。张琼、齐源以及叶坚华等人提出,应该采取在内部推行项目化运作、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重构与政府的合作关系等策略,通过服务职工体系建设、项目购买、转变服务方式等途径构建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5][6] 仅有的10多篇文献非常清楚地表明工会作为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要解决其行政化带来的弊端,必须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回归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但是我们难以从以上文献中全面了解工会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中的进展及其成效。广东工会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推行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设情况怎样,是否能发挥枢纽作用,成效如何,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探讨这些问题对工会组织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政社关系的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顺德区①总工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对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试图全面呈现广东工会在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二、广东省枢纽型工会组织建设现状 2012年5月,广东省总工会成立“广东省总工会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7]选出第一届理事会,通过联合会章程。同年7月,广东省总工会专门举办“问道2012年度广东工会论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一起探讨“工会如何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8]8月,出台《广东省总工会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工会定位为枢纽,联合会为工作平台,提出建设目标是各地级市要建立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枢纽工作平台,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具体做法是成立广东省职工服务社会组织联合会各地级市分支机构,工作内容包括培育发展、引导规范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带动相关社会组织开展活动。[9] (一)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基本情况 1.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组织状况 在省总工会的指导下,广东省辖下的21个地级市和佛山市顺德区都在2013年10月前成立了市(区)级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有18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为具有独立社团法人资格的联合性社会组织。各地联合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时受到宽严不一的对待,目前仍有少数几个市的联合会没有在民政部门成功注册。有的市民政部门给出的理由是“联合会”不宜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名称,有的是因联合会理事长身份不符合相关规定等问题而没有通过。 各地联合会一般没有独立的办公和活动场所,和工会负责管理联合会的部门合署办公。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如中山、珠海、江门等,则在总工会中腾出地方给联合会使用,顺德区的联合会则入驻政府建立的社会创新园区。 2.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人员构成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98]17号文《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规定,联合会若需在民政部门注册,其负责人不得由在职工会领导干部担任,或者需要当地组织部门批准方可。广东省总工会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理事长经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报广东省委组织部批准,由省总工会一位常务副主席兼任,秘书长由省总工会法律顾问室主任兼任。依此例,各市联合会的理事长一般由市总工会分管权益部/法律部②的副主席兼任,秘书长由权益权/法律部部长兼任,只有珠海市的联合会秘书长由一位退休的前工会副主席担任。 除珠海市的联合会秘书长是专职人员外,其余都为兼职。顺德区总工会通过购买社工岗位的方式为联合会设置了一位专职工作人员,其他联合会均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广东省总工会2014年末才在其网站上发布向社会公开招聘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的公告。 联合会从省到市大都由总工会权益部/法律部负责发起、筹办和管理等相关事务,个别市总工会的联合会归口到组宣部管理,珠海市总工会是唯一一家由市编制办批准设立社工部的,设置了1个专门工作人员编制,但社工部负责人仍由权益部负责人兼任。 兼职状况使得本来工作就十分繁忙的各级总工会相关负责部门不能投入全部精力来开展联合会工作,现在运作良好的联合会一般通过购买服务或岗位的方式将联合会的相关工作转移到其他社会组织或其派驻社工。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所在地党政较为重视和支持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地方总工会在购买服务的经费上不成问题。粤西粤北地区社会组织本身发育不够,对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人们的观念也较为保守,市级总工会一般在经费上也稍显不足,没有更多的财力支持培育职工服务类枢纽型社会组织。 3.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会员状况 联合会是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再组织形式。省级的联合会有34个团体会员和55位个人会员,团体会员包含工会系统内的各种职工类协会、法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民间职工服务组织,一般都已有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个人会员有社会律师、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等。22个市区级联合会的会员中既有团体会员也有个人会员的为11个,约占总数一半;只有团体会员的为10个;无团体会员只有个人会员的1个,据说市总工会邀请的社会组织都不愿意加入联合会。 22个市(区)联合会中团体会员一般由教育培训机构、职工文体科技协会、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和帮扶中心、律师协会、心理协会和其他工商行业协会等构成,少则十来个,最多的是顺德区的联合会,其团体会员涵盖职工维权、困难帮扶、交友联谊、文学艺术以及技能培训类等5个类别的社会组织181个。联合会中团体会员多数是工会系统内的科技、文体等协会,还有市及区县职工服务中心,以及系统外的工商行业类协会;个人会员大都是各级工会干部、律师、高校教师等。进入联合会的民间公益服务类NGO组织和未登记注册的微小社会组织十分少见,民间维权组织基本未纳入联合会的联系范畴。 (二)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运作模式 联合会的建立只是为工会服务职工提供了一个平台,要真正服务好职工还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将服务平台延伸到职工中去。广东省总工会除了发布《广东省总工会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外,率先成立省级联合会作为示范,还召集各市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但没有出台具体的工作方案指导各级工会,各地的执行情况差异极大,因而很难从总体上概括出一个适应全省的模式。 珠三角地区的联合会较为活跃,尤以中山、顺德、珠海、东莞最为突出,在资源凝聚、项目拓展、培育孵化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他地区的联合会则逊色不少,个别的基本没有运作,形同虚设。 1.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运作方式 当前,广东省22个地级市(区)联合会的运作基于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工会自有资源直接服务职工,如各级工会职工服务中心(站)、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等;另一种是以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为职工提供服务,如心灵驿站、职工律师服务团等。珠三角地区的联合会通常是以上两种方式并用,并在后一种方式上开发出新的服务项目,其他地区的联合会则侧重于第一种方式。 顺德的联合会会员单位数量庞大、涵盖领域广泛,可凝聚的资源丰富,加上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管理创新,投入的资金多,运作空间较大。仅2012年,区总工会以联合会为平台,承接政府转移项目的形式,争取资金329万。通过招投标方式购买社工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在镇街建立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工业园区建立工会职工服务站。向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购买了50多个社会服务项目,推出了“顺德一家人”、“顺德缘”等多个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中山市总工会通过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形式在2013年建立了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又名“心灵港湾”)、12351职工服务热线和五一工人艺术团。职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辅导与咨询,职工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预约心理咨询服务。2014年,还将服务延伸到镇街和工业园区,建立了街镇工作站,还帮助一些大企业建立了心理工作室。12351职工服务热线是在原职工维权热线的基础上扩容而成,由原来的1条线升级到5条线,缩短了职工电话等候的时间,扩展了职工服务的内容,从职工就业、心理咨询到维权服务,全天候开放,成为职工随时的帮助。五一工人艺术团每月都组织职工的文娱活动,并将演出送到基层,发现挖掘基层文艺骨干,指导职工业余文艺创作。工会充分利用工人文化宫这个阵地,在户外搭建了职工大舞台,每天都安排了不同的节目如排舞、电影等,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工会还建立了一支超过5000人的工会义工队伍,从社工机构购买了2个社工岗位,由专业社工负责义工活动的项目策划、组织与实施,保证每季度都有大型主题活动,其他时间则由各义工分队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服务职工。中山市工会义工总队设计了统一品牌和标识,得到了公众认可,扩大了工会的影响力。此外,市总工会还打破现有体制的束缚,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成立了由其直接管理的社工服务中心(未单独注册)。社工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协助工会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和工伤探视,完成对困难职工的摸底调查,为工会提供帮扶和维权的依据。 东莞市总工会与市及各镇街“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合作,整合职工心灵驿站、职工帮扶中心等服务品牌,着重打造“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并将其开进了街镇、工业园区和企业,在其中设立职工党员之家、心灵驿站、工会主席工作室、协商调解室等10个服务项目,[10]通过派驻专业社工(工会购买的社工岗位)的方式为职工提供服务。此外,辖区内的基层工会主席还在中心轮流值班,接待职工并为其提供咨询等服务。“先锋号”职工服务中心是独立的法人组织,有统一的标识、色调和装修风格,成为工会服务职工的品牌和形象。 2.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服务内容与时间 联合会主要的服务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职工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素质提升,此外还有职工技能培训、劳动竞赛、文体活动、婚恋交友、志愿服务、劳动争议调解等,现在全省各地建立的“心灵驿站”700多个,已成为广东工会的品牌之一。 顺德、中山、东莞等地由于引入社工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在服务时间上能根据职工的需要进行调整,如上述三地的心理咨询中心、职工服务站等晚上和周末向职工开放,大大方便了职工,满足了职工需求。 3.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资金来源及使用 目前,联合会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市总工会拨付,二是联合会中的行业协会或企业赞助,三是申请政府转移项目和社会创新项目。联合会目前都不收取会员会费,原因在于会员是工会力邀加入的,联合会若收费恐怕难以吸纳到相当数量的社会组织。 几乎所有联合会的启动资金都来源于市总工会,约3万-5万,有几家市总工会得到省总工会5万-10万元的经费支持。约三分之一的联合会积极向所在地政府和社工委申报项目,但成功获得立项的较少。主要原因在于,项目申报是面向所有社会组织的,工会参与这种开放性的竞争,其项目策划能力和方案的专业程度与社工机构相比处于劣势。如果政府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少,项目数量有限,工会是较难获得立项的。 顺德区总工会在承接政府转移项目、凝聚社会资源方面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成功个案。顺德区的联合会每年都可以申请到政府社会创新项目资金,联合会不需要区总工会的经费投入就能靠外部资金维持正常运作,成为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社会组织。 凡合法登记注册的联合会都有自己独立的账户,但财务由市总工会统一管理,使用这些资金须经过市总主管副主席(联合会理事长)的批准,用起来比较麻烦,有时候很难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顺德、中山和东莞三市总工会的做法虽有差异,但其运作模式仍可以概括为以市(区)总工会为枢纽,以联合会为平台,“三工”联动(工会+社工+义工)的社会化、专业化和项目化的枢纽型职工服务管理模式。 (三)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效果与不足 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9月,广东省级和21个地级市及佛山市顺德区的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已发展会员近2000家,覆盖职工3000多万人。[11]各级工会通过这种机制,一方面凝聚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将职工的需求和工会的资源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志愿者参与到服务职工的阵营中来,孵化了一批服务职工的社会组织,拓展了工会的服务范围,让更多职工享受了更加优质、高效和专业的服务,更新了工会干部的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工会自身改革和能力建设的内在动力,激发了工会干部的创新思维,拓展了工会的社会活动空间,创造了一批工会品牌,为工会扩大社会影响、树立正面形象发挥了作用。 中山、顺德等地工会在构建枢纽型工会组织的探索中走在了前面,得到党政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中山市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被市政府认定为首批枢纽型社会组织,而一些地市级工会还只是搭起了联合会这个平台,没有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其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完备的顶层设计。当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要求时,工会并没有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省总工会只出台了一个较为粗陋的指导意见但没有详细具体的行动方案,给人匆忙上阵的感觉。尽管省总工会在2012年6月初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的研修班,对全省各地市和县工会主席进行了培训,但具体怎样建设,大家认识上仍存在分歧,没有达成共识。调查中许多地方工会的同志反映缺乏省总工会的工作指引,加上工会日常工作繁重,精力有限,实难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进行开创性的工作,要么照猫画虎,要么应付了事。 2.联合会的独立性不够。联合会名义上是在民政部门单独注册的社会组织,但由于其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工会现职人员兼任,会员单位也几乎都是独立的社会组织,相互之间联系松散,联合会的人权、财权和事权仍由工会实际控制,工作内容与工会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相互嵌入和重叠的。联合会的工作以工会为主导,以资金和项目为驱动和纽带,既缺乏专门人才和专业队伍,也不能保证专项资金投入,较难参与外部竞争获取政府转移项目和社会资金,因而联合会相当于工会组织的附庸,除非工会输血,暂难具备独立运作能力。 3.联合会的功能失衡。按照广东省总工会对联合会的定位,它除了担当团结、联系、吸纳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平台,承接当地政府转移或委托的社会公共服务外,还要为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业务指导、协调沟通、资金扶助、人才支持等综合性服务。从目前看,联合会只部分地实现了最初设定的功能,主要联系和吸纳了一些体制内的社会组织,在政府和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中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对维权类的社会组织团结转化不够,在业务指导、孵化培育、人才支持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4.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作为一个独立运营的社会组织,联合会在其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上存在缺陷,一般除了联合会章程对联合会的管理有原则规定外,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如定期会议制度、委托外包服务项目管理、经费使用与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执行也不到位,导致工作的随意性较大,会员间联系不够紧密;资金难以到位,使用困难;外包给其他社会组织的项目,没有经过第三方科学公平的考核评审,很难保证为职工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没有形成工会统一的服务品牌与形象 广东省各级工会在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时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到党政领导更替在政策上出现的一些微妙变化的影响,有些建设停滞不前,但也涌现出一批敢于开拓创新的地方工会,打造了富有本地特色的职工服务品牌。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省总工会的顶层设计,没有在整体上形成统一的工会服务品牌与形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会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 三、对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反思 如前所论,广东工会发起并联合社会力量在其体制外构建了一个联合型社会组织,做了许多有益职工的事情。但联合会在人、财、事诸方面与同级工会的高度关联,不免让人产生疑虑:联合会有存在的必要吗?工会能不能直接转型为枢纽型社会组织? 就工会的性质而言,国务院有关规定明确提出工青妇等11个群团组织是免于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但仅限于县级及以上各级总工会,基层工会要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需要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注册。2012年广东省党政积极推动社会组织改革中,要求参照行政机关管理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若不改革工会当前的行政化组织管理体制,“去行政化”是不可能简单地通过项目化和服务外包等一些市场化方式就能完成的。因而,在不触动现有体制的情况下,“去行政化”的途径就是在其组织外重新成立一个联合型组织,通过它将工会一部分成熟的服务项目转移出去,同时也符合党政“去行政化”的要求,这应该是联合会产生的缘由之一。其次,广东省2012年出台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中,明确工会等群团组织是政府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主体之一,但未明确它们同时具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的资格,即县级以上工会只能作为职能转移和服务项目的转出方而不能作为承接方。稍后,省民政厅在《关于确定具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社会组织目录的指导意见》中则规定枢纽(联合)型社会组织具有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优先权,恐怕这是工会牵头成立联合会的主要动因:既可以从政府职能转移中争取到项目,也可以再将项目转包给其他社会组织。因此,省总工会最初的提法是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将地市级工会定位为枢纽,联合会定位为枢纽平台,这种“两位一体”的体系设计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只是联合会的成立时间并不长,能力有限,基本上只能担当服务购买者的角色,还难以成为政府职能转移和服务项目的承接者。 在工会体制外建立一个独立的枢纽型组织并不是工会的本意,无论是出于降低政治风险的考虑,还是出于监管的需要,工会事实上控制着联合会的运作,如中山市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尽管是购买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但没有让其单独注册。 工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应该回归它社会组织的本质,应该也完全可以转型为枢纽型社会组织。首先,它本身职能多样,除了维护的法定职能其他社会组织不可取代外,还有很多服务性功能可以通过职能转移和项目购买的方式让其他社会组织承接。其次,工会经费采取税务代收后,经费充足,越是层级高的工会经费越多,因此,工会有资金上的优势,可以将一些非核心职能转移出去,集中力量协调好劳资关系,更好地维护职工权益。再次,县级以上工会机关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使其基层工会在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上都很薄弱,无法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要。只有开放更多的上级工会资源,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让资源更多地流向基层组织,让更多职工享受更专业化的服务,可以让工会更加专注于做好维护工作,也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率。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去年新颁布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扩大了承接主体的范围,包括“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社会组织”,这样,工会完全具备购买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双重主体资格,在政策上没有任何障碍妨碍它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相反,需要防止借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为名垄断更多社会资源,降低工会效能。 四、对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认识与建议 (一)对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认识 1.联合会是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平台,是购买与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的载体。全省21个地级市在工会主导下全部成立了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其中18个联合会在民政部门注册成为独立的社会团体。 2.联合会凝聚了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职工服务,拓展了工会服务职工的内容与空间,在职工教育培训、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维权类社会组织基本持排挤态度,引导、培育、孵化社会组织的枢纽作用需加强。 3.联合会发展不均衡。珠三角地区的联合会开拓创新能力强,打造了一批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个别地方的联合会处于休眠状态。联合会的活跃程度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党政的重视程度、工会领导的认识相关。 4.联合会的事务与工会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并在人、事、财权上由工会主导,独立性不够。 (二)对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建议 反思工会在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中的基本思路及其工作,我们认为: 1.工会应处理好维护职能和其他职能的关系,集中力量抓好维权主业。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凝聚更多的民间智慧和社会资源,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发挥其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将具有替代性的服务功能通过委托、购买、合作等市场化方式转移给联合会或其他社会组织。 2.通过联合会这个平台,团结、联合更多的民间组织,为联合会提供更多的人力财力上的支持。逐步放权,将联合会培育成服务职工需要的独立的枢纽型组织。工会自身也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性,去除行政作风和官僚习气,转型为真正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3.进一步完善联合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制度建设与规范化管理。通过向社会招聘或购买社工岗位的方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对同类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和协调指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职工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4.全面总结各地工会在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与方案设计,出台具体的工作指引。针对一些运作成熟并已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进行统一的品牌形象设计,在全省范围内尤其是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进行大力推广,强化职工和社会公众对工会服务品牌的识别度,提升工会的正面形象。 政府倡导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工会组织的活力,通过联合会这种枢纽形式,联合了更多的社会组织,创新了服务职工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但工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核心职能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职工利益的代言人,这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取代的。职工权益维护不到够,其他方面做得再好职工也是不买账的。工会需要在维护主业上下功夫,突出维护职能,通过枢纽型组织体系,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发更多优质服务资源,维护社会公平,协调劳资关系,更好地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求。 *[收稿日期]2015-05-28 注释: ①顺德区于2008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事务行使地级市管理权限,故将之列入研究对象。 ②各地级市总工会中一个部门往往对应省总工会好几个部门,其部门名称也有一些差异,如有的市总工会将从事维权、法律等工作的部门称为权益部,有的则称为法律部。标签:社会组织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 工会工作总结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组织职能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社工论文; 行政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