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宫玉萍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宫玉萍

莱阳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莱阳 265200

摘要:目的:主要分析研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运用风险防范式护理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儿科2017年5月至12月收治的小儿患者一共120例用作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加以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一组各60例患儿。针对对照组的患儿主要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针对观察组的患儿则采用风险防范式的护理方法,在治疗结束之后,对两组护理数据加以对比,分析并研究两组患儿护理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患儿在其焦虑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上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的患者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则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的护理管理过程中,运用风险防范式的护理方法具有明显的护理效果,对于患儿精神状态的改善、降低病患的发病率以及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具有极大的效果。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分析

引言

在医院科室中儿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该科室中的患儿年龄相对都比较小,很多都不会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必须要在家属的协同和帮助下积极展开治疗及护理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儿科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非常过硬的实操技能,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必须要做到干净利索,继而并不会对患儿造成太大的不利影响。反之,则会导致患儿家属产生反感,继而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在儿科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管理,同时应当结合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对儿科护理开展科学的管理。本文主要研究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防范式的护理,观察此种护理方式对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儿科2017年5月至12月收治的小儿患者一共120例用作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加以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一组各60例患儿。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患儿从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对照组的患儿主要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对患儿个性身体指标的综合检查,对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控以及最基本的输液。针对观察组的患儿则采用风险防范式的护理方式,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第一,在对患儿展开风险防范式护理研究之前,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可以对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加以分析并记录,同时应当和科室内部的人员加以充分的交流,继而商讨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还强化对科室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综合性培训,并对护理人员实施定期考核,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于基本的法律常识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切实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二,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儿的沟通方式,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平和的语气以及自然微笑的方式与患儿进行沟通,并时常对患儿加以鼓励,对于患儿的心理变化情况要时常加以了解,一旦发现问题都应当及时加以疏解。另外,还应深化与患儿家属的沟通,患儿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在他们的治疗过程中发挥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护理人员在和患儿的父母进行沟通的时候,应当向其父母或者监护人员介绍大概的治疗手段以及治疗的效果,同时应当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前进行介绍,对疾病的基本知识以及住院期间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进行充分的介绍。第三,护理人员努力为患儿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确保病房内一直保持洁净卫生,确保病房通风良好,空气清新。病房内部二十四小时提供热水,同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配备上相应的设备。在一些患儿比较容易跌倒的地方,张贴警示的标识,避免患儿独自留在病房中,患儿家属全天候地对其进行陪同。

二、结果

1、对两组患儿的平均焦虑评分加以比较,研究发现观察组的平均焦虑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平均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加以比较。对照组患儿中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对两组患儿的满意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患者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儿科护理过程中发生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分析:分析出现风险护理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家属因素、患儿个体因此、医疗技术因素以及医院病房环境的设置因素等,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必将会对患儿的康复情况造成极大的英系那个,而且也会给医院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针对当前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必须要采取合适的风险护理管理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发生是十分有必要的。

2、加强对风险防范护理管理中品管圈的质量管理,落实对品管圈问题的解决是非常有效的工具,在护理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以及安全意识。这就要求每一名护理人员都应当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质量控制标准,显著提升护理人员参与质量控制的积极性。此外,护理人员也应当积极主动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从而使科室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3、儿科护理过程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管理的基本要求。在儿科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自身承担的护理责任以及义务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同时应当完全掌握继而严格规范患儿的临床护理步骤以及护理操作,以患儿疾病类型、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护理风险因素为依据,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同时定期为护理人员组织专业风险护理管理培训,加强对医院儿科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不断强化与提升,在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制度,进而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效规避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应用风险防范式的护理方法,将其渗透到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中,是具有较高的安全可行性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管理的质量,明显提升患儿家属以及监护人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降低护理中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宜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24(16):181-183.

[2]张旭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6):192.

[3]林书文.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质量管理工具使用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19):375 -377.

[4]刘雪蓉.耳鼻喉科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22):167 -169.

论文作者:宫玉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  ;  ;  ;  ;  ;  ;  ;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宫玉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