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实现两个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李鹏委员长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考证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仅就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对策和思路,发表个人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抉择

索洛在研究经济增长源泉问题时指出,经济增长一方面依赖于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依赖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它包括硬科技和软科技的进步,具体讲来,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管理的改善,规模效益、生产效率的提高等。

在资本主义萌芽初期,工业作为一个产业尚未形成,国家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农业。那时,土地资源丰富,人口相对较少、土地可供人们自由使用,资本的使用相对薄弱、经济增长主要靠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与生产关系的古典模型为:

W=P·L

式中,W为国民产出数量,P为劳动生产率,L为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积相对减少,劳动边际产品递减,经济增长开始低于人口的增长。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大资本的投入,资本的增长驱动经济增长,资本处于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当资本的增长快于劳动的增长时,每个劳动者的资本量增加,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利润下降,必然导致产出的增长慢于资本的增长,因而单纯依赖于资本的增加,也很难使经济得到较快的增长。人类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把技术进步和资本的投入结合起来,促使经济持续增长。实质上,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特点,就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结合生产要素的投入,促使经济持续增长。

依靠生产要素的增加,促使经济增长,就是粗放型增长;依靠科技进步,促使经济增长,就是集约型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一般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一般都采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回顾我国在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原因,国家“一穷二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建立以重工业为主要支柱的产业,必须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扩大生产规模,发展重工业,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由于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也是可能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阶段的提高,粗放型增长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虽然换来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这种速度是低效益、低质量的,使得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了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项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粗放型增长方式受到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严重制约。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资源相对薄弱,一些经济发展中所急需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相比,耕地为36%,森林为4%,淡水为24%,天然气为5%,石油为21%,不仅人均资源水平低下,而且资源条件和质量都比较差;而创造相同数额的国民收人,我国消耗的能源数量是发达国家的3~9倍,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我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资源如此短缺的国家里,如果长期以这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求得经济的增长,必然导致许多重要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使我国经济保持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速度,克服资源供需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建国之初,我们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后又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已经建立了几十万个工交企业,拥有了几万亿元的固定资产,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因此,依靠更新改造,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促使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因而客观上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增长的道路。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客观需要。

80年代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了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期压抑的生产力得到释放,农业产值增长率达到建国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但是,由于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趋于下降,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又过大,导致非农业人口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农业人口人均收入,这决定了农民缺乏对农业投资的能力和动力,也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投资不足。而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和增加政府对农业投入,促使农业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切实际的。因为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要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机制的制约,而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又受到政府财力的约束。另一方面,进入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89年耕地面积比1957年减少了16344000公顷,平均每年减少510667公顷,而粮食平均产量已达每公顷4400公斤,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依靠加大资本和劳动投入来提高产量,已经变得更加艰难了,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就必须推进科技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客观上必须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参予国际经济大循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欧元的使用,表明欧洲各国的经济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国际经济正加速其一体化进程。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格局中,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才能加速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但是,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压力,因为国际市场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竞争,我国在出口贸易中长期以来的低价竞销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生产高质量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占有率,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早在8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在总结前3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就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扩大再生产要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但实质进程很慢,收效甚微,甚至在某些行业,粗放型发展势力还相当突出。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转变观念,加快改革的步伐。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条件。思想问题,观念问题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长期以来,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外延发展方式深深扎根于各级领导和人民大众的思想之中,忽视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虽然我们一再提出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当经济发展的高潮到来时,粗放型增长方式又往往成为必然选择。这一方面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导致人们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干部考核办法,因此,牢固树立经济效益意识,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为基础的条件,要尽量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最大限度地获取持久收益。

2.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发展速度外,还有比例、结构、质量、效益等问题,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质量和效益的时代,过度地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没有质量作保证,是无法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而且经济的过度加速,会带来一连串的恶果,诸如短缺程度提高,产生新的颈瓶,发生恶性膨胀等,因此,控制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为此,第一,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使政府能运用价格、税收、利率、信贷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对企业进行间接引导与调控;第二,要改变以产值论英雄,以经济增长速度快慢评价干部政绩优劣的传统作法,从而可以杜绝盲目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作法。

3.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个重要的条件。第一,要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国有企业彻底转换经营机制;要促使非国有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规模经济水平,从而提高其参予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二,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企业缺乏投资自主权和风险约束机制,导致各部门和企业盲目争项目、上规模,以致不少项目投产之日即亏损之时,因此,必须加快投资体制的改革。对于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产业,应以政府牵头,多方筹措各类资金,予以投资,对于竞争性产业,政府应不再参予投资,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由企业投资。第三,加速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积极培育金融市场,使银行利率真正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从而促使企业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益,在生产经营中,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自觉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20年中,由于不断深化改革,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逐渐解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客观上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和思路

粗放型增长与集约型增长是相互对立的一对范畴,粗放型增长以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为其基本经营特征;与此相反,集约型增长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为其基本经营特征。因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依据集约型增长的特点,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因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为60%~80%,美国和日本已超过80%,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日本为35%,美国为30%,欧洲国家普遍为20%左右;而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没有达到相当紧密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高,即使是科技水平较高的上海,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也仅为30%左右,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仅为3%~4%,因此,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创造发明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科学技术老化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进步,因此,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2.加大管理力度,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而言,不管实行什么样的制度,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无论是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微观经济领域,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档次,提高管理水平就成为当务之急。在宏观上,缺乏科学论证的决策,屡见不鲜,致使许多项目重复建设,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在微观上,许多企业劳动无定额,物耗无核算,资金、设备、人力、资源利用率极低,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在对2102家亏损企业进行调查时发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致使企业亏损的就高达667家,占33.1%。因此,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就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宏观上,要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协调、持续地发展,解决某些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微观上,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步伐,促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使企业家的个人收益与其才能,贡献、责任和风险尽可能的保持一致;引进国际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促进我国企业素质不断提高,使企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在我国劳动力行为不规范,必须做到令行禁止,严格管理。

3.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无论是提高科技水平,还是提高管理水平,归根到底都需要人来进行和完成,人的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其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广泛招揽天下人才为其所用,美国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美国自己承认,“他们(指外国移民到美国的科学家、工程师)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的贡献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在我国建国之初,由于做到人尽其才,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十年“文革”,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折,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直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把发展教育和提高人才素质,同农业、能源和交通一起并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点,举国上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蔚然成风,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要的就是要花大力气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因此,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人才辈出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

标签:;  ;  ;  ;  ;  ;  ;  ;  ;  ;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