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南华医院 上海 201399)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301-02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指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客观要求,更是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1]。
1.医改实施进展情况
新医改以来,中央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并试图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以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困境。但从目前的医疗卫生格局看来,大医院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人满为患[2]。三级医院的床位数、员工数、业务收入、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次数等各项指标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都在不断上升。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0-2013年,三级医院数量在全国医院中的占比由6.1%提高到7.2%,拥有的医师数占比由32.3%提高到39.9%,医疗收入占比由52.2%提高到58.3%,诊疗人次占比37.3%提高到45.2%,入院人次由32.5%提高到38.9%。7%的医院集中了45%的医院诊疗人次,且绝大多数患者仅仅是看普通小病却要跑到高等级医院。
2.现状和对策
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医改,特别是全科医师工作,还需要从医生、医院、患者三个方面着手,全科医师的改革单从一个方面改革注定会失败,只有当改革的各个利益方都同步推进治理,建立起全科医师工作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全科医师在医改中所起到的作用。
2.1 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中全科医师人数严重不足、人员能力不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全科医师绝大部分没有经过正规的全科医学培训(即5+3或3+2模式),有的仅通过了全科医学专业的中级职称考试。虽然做的是全科医师的工作,却没有合格的、能独当一面的全科医师应有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从而导致医疗体系中的基层不强,这已经成为整个医疗体系最短的短板,将会制约医改的进程,影响群众对医改成效的直接感受[3]。因此,亟需建立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全科医师队伍。
首先,要提高医生培养数量中全科医生的比例。全科医生数量上的缺失,显然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各地已经开始在每年的医生培训计划中明确全科医生的招录比例[4]。2014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计划共2650人,其中招录全科医学专业421人、中医全科100人;2015年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录计划共2750人,其中招录全科医学专业422人、中医全科60人。从上海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正在积极的开展,但是相对于我国就医人数的规模来讲,显然全科医生占医生培训的比例还是过低。
其次,要提高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感。全科医生数量上的缺失固然需要及时解决,但全科医生在职业上的认同感,更需要得到加强。医生自古以来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伤医事件的发生和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导致医生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再加之,医生习惯了坐等病人来看病,而现在却要演变成下社区到居民家中进行诊疗和指导,这样或多或少会在部分医生心里产生不屑或是自卑,造成职业认同感降低,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重树职业认同感非常有必要。要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全科医师责任心、荣誉感和职业尊严感的培养,提高其应对职业转变的能力,从而使其自我潜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目前的工作。有了自我认同,才能激发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服务于社区群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要加强全科医生的体系建设
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不光是全科医生的培养,更需要全科医生的体系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全科医生团队体系。个人拥有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完成复杂工作的需要,即使是一个经过严格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要按上级要求完成全科服务的全部任务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由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人组成团队进行工作便成为一种必然,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一支全科医学服务团队,通常需要由全科医师、护士、相关专科医师、公共卫生人员,甚至心理医生或社会工作者组成。虽然他们拥有各自的专业特长,但他们都是全科医学思想指导下的技术提供者,都是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的贡献者。
其次,要提高全科团队人员薪酬。由于目前的人员配备远远达不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因此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如:家庭责任制签约、慢性病随访、健康体检,此外休息时间还要完成大量慢性病病人资料和电子健康档案等信息的输入和更新完善。其所获得的薪酬与劳动价值不相匹配,从而导致全科团队人员工作积极性大大下降。在国外,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收入相同。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全科医师服务的财政投入,卫生行政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促进收入分配向一线的全科医师倾斜。
最后,要制定与全科医生制度相配套的相关政策。在全科医生能基本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况下,国家应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即除了急症以外,患者去医院就诊必须要经过全科医生初诊,如全科医生认为需由上级医院就诊的,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到上一级医院治疗。同时,针对我国地区差异化的特点,还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来减少地区间医疗水平差异的问题。在职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对于医疗水平落后地区实行政策倾斜,从而使得全科医生能有效覆盖我国绝大多数区域。
2.3 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认知感
家庭医生在发达国家早已成熟,如:英国家庭医生的数量就占到医生总数的50%[5],而且发达国家的大型医院普遍没有门诊部,居民的小病小痛都由家庭医生包办,大病则由家庭医生负责联络大医院转诊。而在我国,这还属于起步阶段,“全科医师”是医改推出的“新产品”,要把这些“产品”进行推广,除了保证自身质量外,宣传也很重要[6]。
首先,要使社会了解全科医生是什么。在全科医生家庭服务签约工作的逐步推进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群众,不知道全科医师是干什么的?知晓度不高就势必会影响对全科医师“守门人”作用的认同感和有效的信任感,从而影响服务的签约率,更谈不上提升居民满意度和推进医改的力度了。因此,如何让群众认同健康“守门人”是全科医生,是全科医生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之一。
其次,要使社会了解全科医生做什么。全科医学整合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常规理念,全科医师的工作也跨越了单纯的医学范畴[7],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求医问药、健康咨询指导、疾病预防保健等等服务。要通过不同层面的宣传、培训,让所有群众都知道。要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切切实实的让群众感受到全科医师家庭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同时,全科医生的宣传也需要我们眼界广一点、视野宽一点、思想深一点、笔锋尖一点。要关注热点,多途径宣传,因为热点问题的报道容易引起群众普遍的重视与关注。网络的多媒体宣传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它具有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覆盖率广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兴资源,使健康“守门人”的概念深入人心[8]。
最后,要使全社会重新树立健康意识。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是群众普遍的健康观,对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认识不足,这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惯、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产生偏歧。因此,全科医师团队要以通俗易懂、贴切生活、富含哲理、易于理解的方式,帮助群众正确理解什么是健康,自觉承担起自我保健的责任,从三级预防优化到二级预防甚至是一级预防。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这必将是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只要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坚持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必定能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取得医改的阶段性胜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9):4-8.
[2]胡冰, 陆惠娜,董柏君,等.关于病人在上海三级医院“看病难”的现状调研[J].中国医疗前沿,2007, 02(8):41-42.
[3]张运利,李文.关于建立新型全科医生岗位培训计划之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3):466-467.
[4]吴卫, 赵美云,周群琦.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培训的探索[J]. 中国卫生人才,2015(9):46-48.
[5] 叶平,杨波,王魁英,等.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概况[J].西南军医,2007,9(2):112-113.
[6]朱有为,柏涌海,孙金海,等.我国家庭医生进展与对策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13-1614.
[7]张秋燕.高校医疗机构实施全科医学卫生保健模式初探[J]. 中国校医,2013, 27(9).
[8]周杨,王碧华.广州市越秀区医学生从事社区全科医生工作意愿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2):31-32.
论文作者:周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1
标签:全科论文; 医生论文; 医师论文; 医院论文; 工作论文; 群众论文; 医改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8期论文;